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關于個案分析的常規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強化理論的基本內容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的一種理論。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相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強化理論一經產生,就被廣泛運用于管理領域,其中也包括學校管理。也有許多關于強化理論的著作和文章,這些文章的觀點大多是闡明其理論價值。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學校學生常規管理中的一個案例來闡述如何通過強化理論的運用解決學校管理中“理”的缺失的問題。
二、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學常規管理重在落實。
有一句名言: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怎樣才能落實?第一要實實在在地抓細節,如培優補差的落實,教師應該做到“四補、四落實”。四補:補知識、補方法、補態度、補信心;四落實:落實人頭、落實時間、落實內容、落實地點。以落實時間為例,經常有老師抱怨:現在學生、老師這么忙,那里還有專門的時間來補?其實晚自習,我們有些老師從頭到尾,一講到低,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時間來培優補差?有些老師好象大學教授一樣,上課前匆忙趕到,下課后迅速離開,學生要請教老師問題,縱里尋他千百度,還是找不到。這些老師連起碼的輔導時間都沒有保證,更談不上和學生的交流。很多學校都安排了自習課,這本是培優補差的好時間,但有的老師卻僅僅是充當了警察而已,只維持了紀律,沒有針對性地主動輔導,更有甚者,坐在講臺上看報紙,無視學生。
2.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課堂是落實教學常規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效應的主渠道,是教師展示教學能力的舞臺。學校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就必須要深入課堂,只有在課堂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有的老師很敬業,從不遲到、不早退、不耽誤,但教學效果就是不好,敬業不精業。有的老師課備得很好,但上課卻可以發水,備課好不等于上課好,所以教學常規管理中的課堂教學常規管理尤其重要。我們提倡成立教學質量監控小組,實行推門聽課,聽隨堂課。聽課后,一并檢查教案和作業批改情況,并及時地、當面地給教師反饋。有的學校建有電子監控室,各教室一覽無遺,如果我們利用電子監控室來聽課,本可以更輕松、更方便。但是我們提倡聽課者仍然堅持到課堂里聽課,這樣能讓老師多看到學校干部的工作,又能給教師適度的工作緊張感。
3.要講實效,不能搞形式。
現在提倡教學反思,要求教案必須要有教學后記,這些都非常好。問題是怎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記?有的老師在教案后記欄里寫道:學生興趣不高;學生反映很好等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應該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新生成的問題來反思我們在備課中預設的內容和方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在教案中做出補充、修改和增刪。所以我們在檢查教案的時候,不只是看教學后記欄里有沒有后記,而是看怎樣的后記。其實后記并不一定非要記在后記欄里,記在教案之中更好,針對具體的問題做出了具體的修改的后記更好。
三、結語
總之,教學常規管理是教學管理的基礎工程,從教學計劃,到考試、到教學研究,它好比企業的流水線,環環相扣。但是拆開了看,它又是簡單的,是我們干部在每一個環節里都應該做好的一件件小事的相加。青島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經說過:不簡單,就是將簡單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將容易的事做千遍萬遍做對。我相信,我們本著這種精神去做事,認真做事,用心做事,把事情做細,把事情做到位,我們每個學校都一定會在教學常規管理中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我們的教學管理就會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