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光電工程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光電工程檢測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一、教材的選用以及教學內容的局部調整
教材的選擇應符合我院專業培養的要求并且應具有光電工程的專業特色,針對后續專業課程如“光電檢測技術”、“光學測量”、“自動控制原理”等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檢測技術方面的知識,再加上我院學生整體上電路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的特點,經過更換幾次教材,最后我們選定的是自編的《傳感與檢測原理》。根據教學大綱32個課時的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做了如下調整:適當控制光電傳感器的學時,避免與光電檢測技術課程重復的內容(如光電導、光生伏特器件等),結合專業特色,增加一些新型的傳感器的介紹比如紅外探測器、圖像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等。一方面使光電學院的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當下熱門傳感器的發展動態,其能達到的性能指標,以及一些新型的傳感器的發展,緊跟時展,為學生在以后的畢業設計奠定一定的檢測技術方面的基礎,對專業知識的完善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結合專業特點,突出知識體系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針對光電學院的學生以后做畢業論文或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傳感器(如光纖傳感器、霍爾傳感器等)做重點詳細的介紹。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
按照課程大綱的要求,在講授過程中,分別介紹了應變式、電容式、電感式、壓電式、霍爾式、光纖、CCD、溫度傳感器等一些經典傳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測量電路及其應用。各種傳感器章節相對獨立,可以適當地調整講授的順序。傳感器的講授基本遵循從組成結構、工作原理、分類、等效電路、特性參數到應用這一思路。另外結合較常見的被測量,教師適當地總結歸納常用的傳感器的使用要點及其選擇依據,如都是測量位移的傳感器,應變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或電感式傳感器在使用的時候區別在哪;又比如都是做開關,電容式傳感器和電感式傳感器在原理上是否有區別,等等。以前我校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根據教學內容開設少量的驗證性試驗。這種教學模式過于注重原理的分析,學生只是機械化地記住了傳感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但是當要解決實際問題時卻感覺無從下手,缺乏對傳感器的直觀認識,甚至有學生體會不到傳感器的實際應用價值。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將“傳感與檢測技術”的知識學以致用的快樂,實現傳統教學方法所未能達到的效果。
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傳感器與檢測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來引出相應的教學內容,如通過對吊扇和空調的對比,舉出溫度傳感器的作用;又如教室里的自動感應燈、審訊室的監聽設備、家用的電磁爐都是怎樣工作的;又如醫學上的進步:X照影技術、內窺鏡手術等如何實施;機器人如何識別周圍環境;最新研制的無人駕駛汽車怎么實現在高速路上的行駛;等等。通過分析吊扇和空調工作原理的區別,引出傳感器的重要性。這些實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了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為學生學習該課程后續內容作了準備。
2.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合理使用教具。
推進傳感器技術教學革新
作者:鄭春嬌 張健 王俊生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傳感器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是一項加強大學生工程能力培養、重視全面素質提高的科技競賽。近年來,學校領導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創新型和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為契機,學校改變傳統辦學觀念,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建設[3]。以我校的電氣工程學院為例,學院新建“羅克韋爾工業控制網絡實驗室”,改造與更新“傳感器技術”、“單片機與微機原理”、“PLC技術及應用”、“電力電子”、“電機原理與拖動”、“自動控制原理與計算機控制”、“過程控制”、“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工與電路”等實驗室,擴建“電工電子實訓中心”、“電氣照明”等實習基地;同時建起學院的機房,為本科生、研究生、教師查閱資料、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創造優異的條件。除硬件投資與支持外,教師還以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為實踐平臺,進行教學改革,完善教學體制和內容,加強課堂、實驗室教學。電子設計競賽賽程歷時4天3夜,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每組的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協同工作,完成從解析題目、方案論證,到設計原理圖、選擇器件、實際制作、編程調試、分析結果、論文寫作,直到面對評審專家進行演示,回答問題,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一系列的過程,實質上蘊含著對參賽隊員的實際技能的考驗,也是對學校的教學體制的檢驗,學校的理論教學質量怎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動手的能力如何,這些問題引起了“傳感器技術”課題組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
1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傳感器技術”作為專業技術基礎課,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現有的教學內容,大多側重于原理的介紹和公式的推導,比較枯燥,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缺乏感性認識。而電子設計競賽中用到的角度、光電、紅外、超聲、無線收發等傳感器,都是側重于如何實踐應用,如何把被檢測量通過運放補償電路轉換成標準的開關量信號,而對于內部結構、外部封裝形式、原理公式等涉及較少。因此教師要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在講授相關的課程內容時,要有所側重,對于原理性較強的部分要適當刪減,對于實踐應用較強的器件要增加課時,不斷完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力求教學內容合理[4-6]。學校教研組的教師經過調研,借鑒兄弟院校的教學經驗,并且從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得到啟示,加重了理論課輔助實驗教學的比例,修改了教學內容。刪減了物位測量、智能傳感器、傳感器的新方向這幾個部分的內容。物位測量所采用的方法,比如導電液體的物位測量,在電磁式傳感器中已經介紹了原理,而非導電液體的物位測量在電容式傳感器中也加以闡釋,原來的章節在此處只是從檢測的角度介紹其具體應用實例,略顯贅述。而刪減智能傳感器、傳感器的新方向這部分內容是因為在“自動化專業新技術講座”中包含了智能傳感器和傳感器的新方向,與本課程有交叉和重復的地方。
2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現有的“傳感器技術”實驗教學以CSY-2000系列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實驗臺為平臺,開設了電阻應變式橋式電路、電容式傳感器的位移特性、電渦流傳感器的位移特性、霍爾式傳感器的位移特性、光電式傳感器的測速特性、集成溫度傳感器AD590的溫度特性等實驗。實驗內容多是驗證性為主,驗證被測量與輸出電壓的關系,實驗中所用的傳感器和運放電路都是封裝好的,學生看不見具體的傳感器裸件,也不了解相關的運放補償電路,對于電路中的電阻、電容、電感等元器件的取值和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學生缺乏積極性和能動性。而電子設計競賽中涉及的傳感器,要求學生自己熟悉元器件結構,了解元器件性能,根據輸入輸出間的電氣特性選擇轉換電路,并親自焊接調試,這種實踐技能的提高是難以依靠目前的實驗教學內容和形式而實現的,這就要求實驗教師要進行實驗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革,精心選取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實驗內容[7-10]。鑒于此,增加了6個學時的實驗,電阻應變式特性實驗由以前的2學時增加到4學時,由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需要學生選擇電橋的橋臂電阻,搭接放大電路,并計算相關的參數;另外,考慮到溫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為此增加了2學時的“溫度傳感器”綜合性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用集成溫度傳感器AD590和鎧裝熱電偶分別檢測溫度,用熱電阻Pt100作為溫度標準,計算各個傳感器的精度、線性度等參數;同時增加的實驗課還有2學時的壓電式傳感器,主要是考慮基于壓電效應的壓電材料及超聲電機是當前社會研究熱點問題之一,同時本校有專門的超聲電機實驗室,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3教材的建設現有的“傳感器技術”教材比較繁多,側重點有所不同。從寫作思路上看,有的以傳感器原理為主線,有的以過程參數檢測為主線;從專業上看,有的以材料特性和機械結構為重點,有的以信號的電氣檢測和電路轉換為重點。鑒于現有教材的多樣性和行業特征,難以滿足電子設計競賽的實際需求,我校電氣工程學院的“傳感器技術”課題組,組織編寫了適合測控、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教材。教材在了解各種傳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側重于實際傳感器的典型應用電路設計,特別是電子設計競賽中涉及的傳感器,教材增加了如何根據性能指標選型、如何設計應用電路、在焊接調試中的注意事項等實踐技能部分。此教材必將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相應的實踐技能,推進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的深入發展。
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民用建筑電氣中智能照明控制系統應用
【摘要】目前,很多智能照明系統有光線不穩定、照明耗電高和供電不足等問題,既導致大量電力資源被浪費,還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論文簡述了民用建筑電氣智能照明的問題,結合人們實際需求提出智能照明系統的具體應用策略,進一步分析研究民用建筑電氣智能照明系統,保證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也能實現對建筑照明的智能化控制。
【關鍵詞】民用建筑;電氣;智能照明控制系統
1引言
在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過程中,民用建筑發展得更加智能化,在電氣方面很多智能設備與智能手段得到了應用。智能照明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民用建筑電氣中應用智能照明,可以為居住者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支出,減少建筑能耗,為民用建筑電氣智能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要注重民用建筑電氣智能照明系統的設計,確保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將智能照明的作用發揮出來。
2民用建筑電氣中智能照明的問題分析
2.1照明場所選擇問題
民用建筑一般是高層和超高層,內部有很多地方需要照明,若是都運用智能照明,會讓設計與施工難度變大,也會提高工程造價。對此,在民用建筑電氣中采用智能照明,應該合理選擇照明場所,在照明功能與經濟成本上實現平衡。民用建筑電氣中要運用智能照明與普通照明等方式,不僅能夠避免影響建筑照明功能,也會讓電氣工程造價得到控制,減少工程施工經濟成本[1]。如民用建筑中的展覽大廳、多功能廳、大堂、報告廳、指揮中心以及宴會廳等場所,均需要智能照明控制系統,上述場所對燈光要求較高,應靈活運用多種照明方式。而走廊、客房、樓梯、電梯等公共空間,只需要普通照明就行,其在燈光上要求較低,只要求滿足基本照明功能。
地方院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結合多年來在地方院校大學物理教學的實際,針對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在人才培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介紹了《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改革新思維,即通過大學物理教學的“四個結合”為突破口,探討如何發揮大學物理基礎課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和課程改革的落腳點。
關鍵詞:落腳點;課程教學改革;地方院校
一、引言
長期以來,不少高校對于《大學物理》課程及教學在高素質理工科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及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不少高校理工科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為了進行所謂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壓縮學分,取消了大學物理的課程,或將課程的學分降到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作為主管教學的院校負責人對于《大學物理》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認識不足,甚至是誤解,主要是由于他們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夠。
2.作為《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自身改革做得遠遠不夠,教師“固步自封”,缺少對于人才培養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缺少課程教學改革目標的引導和支持。
3.《大學物理》課程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所起到的作用由于短時間無法觀測到,結果就使得一些人形成此專業不需要學學物理的錯誤和膚淺的認識。從大的方面說,可能會影響到幾屆甚至十幾屆畢業生在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上的嚴重缺失。
畢業設計指導研究
摘要:本文就如何指導畢業設計以及當前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談談筆者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畢業設計;選題;能力訓練;畢業答辯
畢業設計是大學工科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生從學習走向工作的重要過渡,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一次"實戰演習"。因此,怎樣才能使畢業設計適應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及畢業設計應采取什么模式、達到什么教學要求、怎樣選題和用什么方式進行等等,都是必須認真加以研究的問題。本文就上述問題,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看法和體會。
1對畢業設計的基本認識
幾年來,我從以下三點基本認識出發,在教學實踐中,對畢業設計進行了探索。
1.1高等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首先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面向經濟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因而學生所學的知識和他以后所從事的設計、研究、生產等各方面的工作,從促進經濟發展來看,可以認為主要是為了創造產品,并使之轉化成商品。因此,工科教育(包括畢業設計在內)應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考慮、安排和實踐。
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研究
一、通信工程專業辦學定位
明確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的首要目標。在專業建設上,受師資、教學條件的限制,專業發展方向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考慮到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專業特點,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能夠掌握通信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具有通信系統開發、應用、維護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能夠從事通信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和應用開發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專業發展的方向上,把“通信網與交換”及“移動通信”作為專業建設方向的突破點。
二、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的方案及策略
(一)重構課程體系,突出實踐創新與工程能力培養
緊密結合學校“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扎實理論基礎,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專業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修訂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科學合理設置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三個模塊,具有以下特點:科學設計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既體現學科專業特點,也充分體現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三個能力”,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工程實踐訓練及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將創新教育納入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工程意識與工程應用能力培養
技術基礎課程。對原有課程陳舊內容進行刪減,對內容重復交叉的相關課程進行重新整合;壓縮理論教學學時,增加實驗教學比重,由原來的25%增加到35%。專業成組課程?!秾I成組選修課》的設置是根據專業方向〈通信網絡與交換〉而設置的?!冬F代交換原理》主要講述了現代通信網的幾種交換方式,即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原理。電路交換主要以程控數字電話交換原理為例,分組交換原理主要講述了以IP分組交換為代表的交換原理,符合當今電信網的發展?!豆饫w通信》主要講述了通信網絡的主要傳輸技術,即講述了光纖通信系統,同時講述了SDH同步數字系列傳輸技術,配合綜合通信平臺完成SDH光網絡的設計與實現?!队嬎銠C網絡與通信》主要配合當今通信網的發展趨勢是IP通信,課程主要講述了TCP/IP協議,路由設置等,符合專業的發展要求。選修課程。對于學科技術基礎選修課,結合企業生產的需要,實施了專業選修課改革。專業選修課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跟蹤通信前沿技術,不斷更新選修課的設置,如2013年開設了無線通信新技術。實驗課程。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實驗,采取獨立設課方式,如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的實驗內容獨立設課;對原有陳舊、老化的實驗項目進行優化整合,更新實驗內容,增加與工程實踐相關的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
信息管理系統分析(7篇)
第一篇:創建新型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對提高臨床科室護理工作質量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各科應用信息化管理后住院患者300例作為觀察組;另選2010年1月—2011年12月各科應用信息化管理前住院患者300例作為對照組。對比2組的護理質量。結果觀察組各項直接護理時間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者各項間接護理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創建新型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可有效優化臨床護理服務,提高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效率性,對臨床科室住院患者整體恢復過程具有極大的幫助,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和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
新型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影響
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是醫院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護理管理系統、臨床護理系統,通過收集、儲存處理和檢索顯示所需動態資料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各項護理工作質量及患者滿意度,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我院回顧性分析2010年—2014年隨機抽選的600例患者,分析新型護理信息化管理系統對提高臨床科室護理工作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研究
摘要:為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新工科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文章針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新要求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研究,確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總體思路,明確了專業建設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數理統計為基礎的教學過程監控模型,對教學過程的質量評價信息進行統計控制,研究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PDCA循環模型,作為持續改進的管理工具。使教學過程的質量評價有嚴格的理論和數學基礎,保證了專業工程教育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專業建設;教學質量;PDCA模型;統計控制
一、序言
從教育部本科專業指導目錄的課程設置來看,工科專業普遍開設了電子信息相關課程,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優勢特色專業的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認可度較高。與發達國家相比,如美國和日本的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較容易找到工作,所從事的工作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相關,而且能夠獲得較好的待遇,社會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認可度較高[2-4]。然而,國內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相關度不高,存在用人單位滿意度較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學生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工程應用能力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培養模式,提高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學效果,培養電子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研究能力,提高畢業學生解決電子信息領域內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6年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作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其宗旨是通過多邊認可工程教育認證結果,實現工程教育學位互認,促進工程技術人員國際流動。在提升各國工程教育質量方面,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也是提高工程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2]72-77,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經驗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促使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工程教育持續改進。因此,教育部評估中心適時引導高校工科專業重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各高校積極申請工程認證,使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國內受到普遍的認可,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引領了工程教育追求卓越的正確方向,為工科專業發展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我們針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新要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研究,包括培養目標建設、畢業要求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支持條件建設、持續改進等,并研究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管理監控和數學基礎理論。
二、工程認證的理念
首先,我們要熟悉工程認證的理念和體系,認證標準的核心思想“以產出導向為原則”“以全體學生為中心”和“以質量持續改進為根本目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的通用標準共7個部分,其中的結構和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為導向,依據建設課程體系的平臺、發揮師資隊伍與支持條件的作用,以此來支撐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達成。通過實施內外部評價反饋的持續改進體系,保障教學過程質量的持續穩步提升,體系7個部分的結構緊密,支撐的邏輯關系清晰,構成了完整的工程認證體系。
三、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