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農村工作要點,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確保我縣農村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特制定如下工作要點。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視察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聚焦“三個走在前列、兩大戰略任務、六個奮勇爭先”目標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抓手,補短板、強基礎、揚優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確保我縣農村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二、預期目標
全縣糧食播面穩定在127.28萬畝以上,總產達到10.6億斤以上,新增綠色水稻2萬畝、有機蔬菜2000畝、有機茶葉300畝、特色中藥材1840畝,出籠烏雞1600萬羽,銷售烏雞蛋4000萬枚,出欄肉牛15.47萬頭,出欄生豬39.8萬頭,水產品產量2.56萬噸,其中特種水產品0.99萬噸,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5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300元;全面推進1064個25戶以上村莊新農村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全覆蓋,農村鎮村環境全面改善。
三、重點工作
(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拓展“2+2”產業扶貧模式,不斷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培養致富帶頭人,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完成134個村“一村一社一基地”產業扶貧項目,提升貧困群眾參與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堅持把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大力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加強生產經營指導,提供合作協作服務,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深入推進消費扶貧,全面推進產業扶貧提質增效,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
(二)繼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確認、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推進縣、鄉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將農村土地流轉,農村管理資產的招投標、公共項目等事項全部納入交易范圍,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建設,健全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機制,不斷提高村民財產性收入。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盤活村級集體資產,發揮資金扶持、財稅減免、土地指標等政策疊加效應,年內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力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達到全縣總數的90%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
2.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制定出臺全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實施意見,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試點。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力爭到年底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2萬畝以上;積極實施新型經營主體質量提升工程,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力爭年內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家庭農場100家、專業大戶100戶,并重點打造一批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按照智力聯盟、合作聯營、利益聯結、組織聯姻的“四聯普惠”發展模式,進一步抓好家庭農場聯合會建設,實現由“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3.統籌推進農村配套改革。繼續深化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堅持“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主線,鼓勵支持國有農墾場培育農墾特色產業品牌,充分發揮我縣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機制,積極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建設試點。全面完成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任務,實現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職責、編制人員整合到位。
4.加大農業開放力度。強化“項目為王”意識,組建農業招商團,加大農業招大引強力度,創新農業招商方式,推行產業鏈招商、專業化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模式。聚焦農業產業航母領軍企業和農業上市公司,依托縣內烏雞、肉牛等富民產業精心包裝3-5個招商項目,力爭年內農業項目實際進資10億元以上,其中引進國家500強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1家以上。結合“三請三回”專題活動,鼓勵引導在外鄉賢人才返鄉創業,投身農業發展。加大農業“走出去”步伐,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友好城市等建立農業合作示范區。策應“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開拓海外市場。
(三)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1.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壓實穩定糧食生產屬地責任,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7.2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10.6億斤以上。切實抓好耕地拋荒整治,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2019年度5.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落實2020年度5.667萬畝建設任務。用好產糧大縣獎補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政策,健全完善稻谷補貼、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惠農穩糧政策。實施優質稻產業規?;l展工程,整合種質資源,抓好品種與品牌、市場對接,擴大糧食加工企業“訂單”生產規模,全縣優選井岡軟粘等水稻優良品種10個以下。實施優質稻米產業重大協同攻關項目,大力發展綠色稻米生產,全年綠色水稻種植面積17.6萬畝以上。引導農民依法開展土地流轉,培育發展一批糧食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加強自然災害預警,大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切實降低災害損失。
2.加快恢復生豬產能。落實保險、信貸、環保、用地等支持生豬生產發展政策,積極推進生豬復產增養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快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建設,年內新增傲農南溪、良龍、茂源、綠色巨農等投產運營養殖小區4個。鼓勵縣內其它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改擴建養殖場,完善設施裝備條件,進一步提高規模養殖比例,力爭全年生豬出欄達到39.8萬頭以上,生豬產能基本恢復正常年份水平。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經費,每個鄉鎮配備官方獸醫不少于2人。嚴防死守非洲豬瘟,緊盯重點區域和關鍵環節,抓好監測排查、消毒滅源、強制免疫檢驗檢疫、調運監管等關鍵防控措施落實,打造全鏈條綜合防控體系。積極開展生豬屠宰標準化創建,年內完成三益食品公司年屠宰生豬30萬頭生產線建設。
3.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積極策應全省農業結構調整九大產業工程和市六大富民產業工程,按照“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做響烏雞產業。穩步推進烏雞三年行動計劃,全年烏雞飼養量達到2000萬羽,出籠1600萬羽,銷售烏雞蛋4000萬枚。加快推進烏雞小鎮、沿溪鳳崗烏雞產業園建設,建立標準化、規模化烏雞養殖基地23個,發展2000羽以上林下烏雞養殖戶20戶以上,引進年銷售、加工烏雞產值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家。積極做好新烏雞原種場招商運營,落實烏雞(蛋)溯源監管試點和推廣,跟蹤推進烏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周邊產品三個防御性擴注工作;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對接合作,引進人才、技術,抓好新產品研發,進一步提升烏雞產業發展水平。做強肉牛產業。實施母牛擴群增量項目和草地畜牧業重大技術協同攻關項目,推廣優質牧草高產栽培,做大做強佳和、沿溪、苑前、灌溪、馬市等肉牛標準化、生態化養殖基地,確保全年優質肉牛出欄量達到15.47萬頭以上。做大稻蝦產業。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進一步擴大螺溪稻蝦綜合種養基地規模,示范帶動全縣發展稻蝦綜合種養2.6萬畝以上。做精果業產業。實施井岡蜜柚提質增效“五大工程”,進一步抓好螺溪藻苑、南溪上垅、禾市萍芫3個“井岡山”牌井岡蜜柚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抓好井岡蜜橘示范推廣工作,年內新增井岡蜜橘種植面積100畝以上。做優蔬菜產業。大力推進螺溪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建設,完善設施、提升功能,示范帶動全縣發展有機蔬菜2000畝。積極實施特色蔬菜“大品種”戰略,以贛江兩岸的萬合、塘洲、澄江、泰墾四個鄉鎮場為重點,扶持發展一批竹篙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依托省薯類產業技術體系,開展竹篙薯種苗繁育、提純復壯等科技攻關,引進龍頭企業做好竹篙薯包裝、貯藏、保鮮、速凍工作,加快系列產品研發,抓好竹篙薯產業與市場對接,力爭年內全縣新增竹篙薯種植面積1000畝。大力推進有機茶葉、特色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全年新增有機茶葉300畝、特色藥材1860畝。大力推廣千煙洲試驗站林下養殖等新品種、新技術,助推鄉村產業振興和產業脫貧。
4.加強農業品牌建設。主動融入“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制定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和技術規范。加大烏雞、竹篙薯、醬菜等地方優勢品牌的宣傳力度。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包裝、統一推介的要求,加大“井岡山”稻米、井岡蜜柚、井岡蜜橘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我縣的建設力度,擴大“井岡山”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品牌競爭力。抓好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和管理,建立一批規模以上“二品一標”標準化示范企業和基地,全年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3個以上。大力推動井岡蜜柚出口工作,抓好井岡蜜柚出口基地備案和認證工作,為井岡蜜柚走出國門做好準備。
5.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擴大武山、螺溪鑫潤榮兩個省現代農業示范園規模,完善園區功能;加快推進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螺溪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提質增效,力爭新創建兩個以上省、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充分挖掘鄉村特色資源,拓展農業生態、休閑、文化等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以蘇溪、馬市、螺溪、武山等鄉鎮為主軸,打造1個以上農業休閑旅游示范點,創建省級田園綜合體、精品園區、美麗休閑鄉村、星級農家樂、十佳農莊等休閑農業品牌1個以上。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新建益農信息社140家,加快實施世行貸款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建設,進一步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三產融合。
6.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全面落實農技推廣責任制,加大“云上智農”等農業技術移動平臺推廣力度,引導“田教授”“土專家”等農業農村實用人才參與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結合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新技術推廣和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項目,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因地制宜推行嘉農惠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服務模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四)著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1.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落實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理念,遵循“清凈整潔、形態有序、色塊和諧、主次協調”要義,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分類推進特色村點、標準村點和整治村點建設,年內全面完成剩余的477個25戶以上自然村點新農村建設,其中2019年提前啟動的288個村點在6月底前成型達標,2020年實施的189個村點在10月底前完成建設。重點開展“七改三網”基礎設施和“8+4”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基本實現全縣宜居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抓好美麗宜居工程,在提升蘇馬線、泰井線、泰興線、古竹線的基礎上,重點將“三沿兩岸一區”沿線打造成“四帶合一”的美麗鄉村帶,每個鄉鎮建設1個以上特色村點、3個以上美麗宜居村莊、100個以上美麗宜居庭院。全面落實“五定包干”村莊長效管護措施,確保有新村更有新貌。
2.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攻堅行動,打造“清凈整潔”生態家園。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運行監管機制和清掃保潔、清理清運、運行管理、績效考核等長效機制,加大7座農村垃圾壓縮中轉站建設,提升第三方公司治理水平。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加強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工作,確保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以“干干凈凈迎小康”為主題,深入開展“三清兩改一管護”村莊清潔行動,全力推進農戶“門前三包”和“村莊八亂”整治攻堅行動,加大宣傳動員,發動群眾清除灰塵、收拾雜物、修整地面、整理庭院、修飾房屋,清理村內溝塘,實現95%以上村莊清凈整潔目標。
(五)加強農業生態保護
以第二批國家級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項目為依托,抓緊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配合相關部門抓好千煙洲山水林田湖共同體試驗區項目實施,建立四季果園,開展農作物生物、物理防治示范。緊扣污染治理三年攻堅目標,推進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加強與中科院對接,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復,完成9050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類劃定鄉鎮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深入開展農用地污染防護和工業污染土壤治理,禁止使用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家限定標準的肥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全年新建中型沼氣池10座,新建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小區4個,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施力度,全年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和肉牛、家禽養殖場糞污處理配套設施設備提升改造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認真落實河(湖)長制,確保全縣所有河流水庫基本達到干凈、整潔,地表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0%以上。開展農膜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推進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全力開展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專項行動,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任何形式、任何場所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六)著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
1.提升農業隊伍素質。貫徹落實建設“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農業農村干部的政治建設、能力建設、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不斷提高做好“三農”工作的本領。實施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遴選好培育機構,年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名;深入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精心培育一批農村致富領頭人,挖掘培育一批“土專家”、“田教授”。
2.提升農技服務水平。結合開展“農業大講堂下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等活動,組建農業科技服務團隊,采取入戶指導、現場咨詢、農資展示、農機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向群眾廣泛宣傳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和農業法律法規,推介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普及氣象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義務開展農機維修。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擴面強基,加強現代農業裝備建設,推動農業“機器換人”,認真抓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大力普及農機技術知識,加大農業新機械、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開展好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做好水稻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推出2020年水稻主導品種,引導農民科學選種,力爭全縣主導產業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抓好母牛擴群增量工作,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種草養畜,進一步抓好佳和肉牛養殖扶貧基地建設。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的協調配合,引進技術、人才,建設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農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廣。對接省農業農村廳“1+2+N”農業信息指揮調度系統,開展烏雞等特色農產品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試點,形成連結省信息中心的縣鄉村三級智慧農業系統,著力打造智慧農業平臺。
(七)切實保障農業安全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建立健全追溯體系,力爭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確保區域內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建立健全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動植物重大疫病應急預案,嚴格執行國家強制免疫、動植物檢疫申報、疫情監測、消毒、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制度,確保不發生重大動植物疫情。開展好儲備糧普查、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督促儲存企業完成縣級儲備糧輪換任務,推進糧食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升級,確保全縣不出現“賣糧難”問題,保障全縣糧食穩定供應。繼續抓好水稻、煙葉等政策性保險的推廣,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