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農村局亮點工作匯報,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市農業農村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推進秀美鄉村升級,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發展取得新成效。全省早稻及主要經濟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及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暨培訓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現場推進會、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推進會暨農產品“出村進社區”啟動儀式在我市召開。現將有關工作亮點總結如下。
一、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
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深入開展以“四清三改兩管護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鞏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新增夏畈、、橫立山、碼頭4個鄉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19年被列為全省首批14個縣(市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縣;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全國農村人居環境網進行推廣;并先后接待了國外、省外以及本省兄弟市縣63批次參觀考察。賽湖農場螺螄港新村、黃金鄉界首村、橫立山鄉全勝村、碼頭鎮三源村入選全國“千村萬寨展新顏”展示活動。
2.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的模式,全面完成60個生活污水深度處理村莊,目前基本建成正在試運行。推進453個新農村點建設,重點打造立肇路風景線,組織開展20個美麗宜居試點村莊建設。
3.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緊扣關鍵環節,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項行動。累計檢查養殖場(戶)186戶次,下達整改告知書共35份,規模養殖場整改任務完成率達到100%。全市畜禽養殖環境進一步提升,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2.82%,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大型規模養殖場實現了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全配套。榮獲2019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先進單位。推動綠色發展,抓好農業投入品污染治理。我市是全省5個茶園綠肥示范試點縣和3個魯冰花種植試點縣之一,在范鎮金九茶場建立了200畝茶園綠肥示范基地和在桂林永積、洪下瓜坑開展魯冰花生產試驗示范。集成了一套《稻油輪作區秸稈全量還田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作為全省唯一一個由縣級推廣單位申報了2017-2018年度省農牧漁技術改進獎,并獲得省農牧漁技術改進獎二等獎。2019年通過全國植保能力植保工程的建設,在全市建立并運行3個物聯網智能測報系統,5個鄉鎮實現集病蟲、氣象、實時遠程監測物聯網智能測報系統,3個鄉鎮裝備“賽撲星”昆蟲性誘電子智能測報系統,實時遠程監控屏幕與省農業廳智慧農業云平臺實現了對接,為省、市、縣三級病蟲害監測實時會商創造了條件。榮獲2019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共投入130萬元在長江狗頭磯投放四大家魚苗種3817.2萬尾。嚴厲打擊電、毒、炸魚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違法行為,出動執法人員260余人次,共清理各類違法網具127具,查處漁業違法案件15起,其中行政處罰12人,刑拘3人。做大做強秸稈綜合利用。我市是2019年中央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建設項目第一批5個試點縣(市)之一,支持4個秸稈收儲主體新建標準化收儲中心6000平方米,2019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二、發展高端現代的農業
4.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201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4.67萬畝,總產9.45萬噸;冬油菜播種面積18萬畝,春收油菜實際收籽面積為17.31萬畝,總產2.3萬噸。畜禽肉類總產1.6107萬噸,生豬出欄16.7343萬頭。新增3個千畝茶葉基地,茶葉面積3.0萬畝,春茶總產50噸;水果種植面積3萬畝,總產量3.5萬噸;新增1個千畝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材面積2.0萬畝,增加1.0萬畝。全市稻鴨共養面積2萬多畝,稻蝦共養面積4000多畝,新增稻蝦共作養殖面積2000畝。全市全年養殖面積9.5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92萬噸。推進5338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地開發3700畝。全市共有省級農業現代示范園3個,市級農業現代示范園2個,范鎮農業現代示范園成功申報省級農業現代示范園。全力推進水稻育秧中心項目建設,11個水稻育秧中心全部建好,連棟育秧大棚達1.2萬平米,供秧能力可達到8萬畝。榮獲2019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5.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推進。培育壯大溢香、天興、霧上春等本土企業,鼓勵發展農產品精神加工。溢香農產品公司新投入3000萬元,新建蛋黃生產線;橫港碧盛聯合社新建糧油加工廠,年新增加工稻米能力2萬噸。加快推動農業+旅游業,成功承辦農民豐收節、武蛟油菜花節、橫立山梨花節、洪一桃花節、荷花節、范鎮浪翠谷農耕文化節,吸引游客10多萬人觀賞,組織特色農產品展銷,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300萬元,提升我市休閑農業市場影響力。2019年新建益農信息社80個,村級全覆蓋。大力構建“農戶+電商+社區”的助農平臺,助力小農戶與大市場無縫對接。
6.品牌創建持續加力。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8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總面積6400公頃,總產量6.2582萬噸。唱響農業品牌。加大品牌整合,推動山藥、白茶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三統一”。在裕豐農貿市場打造了山藥銷售市場,建設山藥博物館,提升山藥品牌力。推進長江四大家魚魚文化館建設,加強國家級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建設。舉辦2019年九江國際名茶名泉博覽會暨市“千人品茗”活動。山藥榮獲第十一屆2019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山藥、溢香松花鴨皮蛋榮獲首屆“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金獎。組織茶企參加第三屆中國(南昌)國際茶業博覽會,“仙姑臺”綠茶獲得綠茶金獎,“仙姑臺”和“霧上春”紅茶獲得優質獎,進一步提高了茶葉的知名度。南義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站獲批“全國五星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榮譽。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實驗室于2019年1月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雙認證”。
三、培育文明富裕的農民
7.農業規模主體不斷壯大。2019年,全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5家,級29家;合作社今年新增118個,總數786個,其中省級示范社15個,國家級示范社6個。家庭農場今年新增52個,總數675個,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9個。提升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質量,開展農民合作社“空殼社”清理工作,目前已上報清理“空殼社”108家。壯大村集體經濟,消滅空殼村,2019年全市共消滅空殼村43個。加大新型職業培育,共培訓縣級新型職業農民250人。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舉辦培訓班20期,培訓農民1000余人次,發放技術培訓資料2萬余份。
8.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并通過省市檢查驗收,制定了《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全面完成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工作。19個鄉鎮開展了20個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成立了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初步形成了有效維護集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推進農村“三變”,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工作成功開展試點,我市首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黃金鄉前程村成立,標志著我市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工作上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9.堅決打贏農業產業扶貧攻堅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引導各鄉鎮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蔬菜、山藥、茶葉、中藥材、水果和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全市共有農業產業扶貧項目217個,其中2016年53個,2017年38個,2018年77個,2019年49個。參與產業扶貧的專業合作社89家、農業企業23家、家庭農場及基地24家、大戶8個。扶貧產業對全市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全覆蓋。發展壯大集體產業。支持鼓勵村集體發展特色種養、加工、餐飲、特色旅游等產業。加強項目資金支持力度,今年共爭取項目資金320萬元,主要用于發展茶葉、中藥材和蔬菜,助推產業扶貧。統籌整合資金,對貧困村50畝以上連片土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改善貧困村的耕作條件,調整種植結構,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加強技術服務,開展農業大講堂活動,利用技術優勢,成立專家服務團隊、科技服務小分隊,全年對接技術指導,對接服務近550人次,發放產業扶貧政策宣傳資料1000余本,發送信息3萬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