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通信工程專業新生研討課教學實踐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對本校通信工程專業新生研討課教學實踐進行了總結,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了一種合理的新生研討課內容安排模式,對其他專業和高校的新生研討課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生研討課;適應性轉換;學術性轉換;課程建設
自清華大學于2003年首次在中國開設新生研討課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開設了該課程,本校也于2013年開設了新生研討課。然而,隨著課程建設逐步深入,學生的反饋并不是特別滿意,在諸多問題中,新生研討課究竟應該講述哪些內容,是學生反饋的首要問題。
一、通信工程專業新生研討課的教學實踐
新生研討課的理念源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思想,直接起源于一份報告———《徹底變革大學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藍圖》,該報告由博耶本科教育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報告中對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提出十條建議,其中首要的兩條就是: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基于問題設計新生第一年的學習[1]。報告認為,現有的大學一年級新生的教育模式必須進行根本性改革,應該開設專門為新生設置的研討班,并要求所有新生參加。從起源可知,在研究性大學,設置新生研討課目的是幫助大學一年級新生完成學術性轉換。基于此思想,本校通信工程專業確定新生研討課教學內容的指導思想是:不拘泥于以教材為依托的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本專業,教學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和交叉學科,同時強調,要追蹤學術前沿,關注專業學科的引導和前沿問題的探討。教學內容的選定基于以上指導原則進行。通信工程2015級新生研討課共16學時,分8講進行,課程安排從表中題目可以看出,內容安排符合追蹤前沿以及關注交叉學科等要求,符合引導大學一年級新生完成學術性轉換的基本理念。
二、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經驗總結
本校通信工程專業按照表1安排教學,執行后,收到的反饋卻不甚理想。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三個問題:1.缺乏對學生適應性轉換的引導。學生經過艱苦努力,從中學升入大學,這是學生重要的人生階段轉換。在階段轉換時刻,總是會面臨適應性問題。首先是要適應教學方式的差異。高中階段的教學以點滴灌輸為主,開課很慢,講述細致,訓練充分。大學更強調自主學習,授課量大,引導性講解多。結果導致大學一年級新生總是抱怨教師講課進度太快,不面面俱到講解,跟不上節奏。其次是要適應管理方式的差異。中學階段學生被老師和家長無盲區地監管,總有人在監督和催促著學習。大學階段沒有這么嚴密的監管,更多強調自我管理。大學一年級新生很難一下子適應這種觀管理差異。當然還有環境等其他方面的差異需要適應。對適應性轉換引導不夠,很容易導致學生進入“忙、茫、盲”的狀態,無所適從。其實,在新生研討課的起源地美國,新生研討課分為兩種類型,分別幫助大學一年級新生完成適應性轉換和學術性轉換,其中適應性轉換主要應用于普通大學,而學術性轉換則主要應用于研究型大學[2]。實踐證明,強調學術轉換的同時,對適應性轉換的引導還是很有必要的。2.缺乏對本專業和行業認知的引導。表中安排的內容對本專業情況的講解和引導不夠,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本專業認同感降低,學習興趣下降,學習主動性和目的性不強。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認識專業的發展歷程、課程安排、就業和考研、專業積淀等問題,也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本行業的情況以及相關行業的情況,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激發學習興趣。3.授課方式需要改進。新生研討課,顧名思義,應該以研討為主。可是在開課過程中,由于慣性使然,往往講解較多,研討被嚴重弱化。另外,由于是多個教師上課,個別教師把本課程當作前沿知識講座,大一新生由于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導致聽不懂。在該表中,適應性引導、專業認知、學校資源認知、行業認知以及學術前沿引導都分別占了一定比例,又以學術引導為主。另外,只是注意內容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授課方式,切實加強研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文對本校通信工程專業新生研討課開設情況進行了總結,期望所總結的經驗為其他高校的同類課程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愛華.新生研討課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4):59.
[2]孫守鳳.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開設效果初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6):119.
作者:盧曉軒 李莉 馬秀軍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