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以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工程為例,對管道施工以及線路施工等關鍵施工技術以及相應的質量保證措施進行介紹,希望可以為同類工程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機場市政配套;通信管線;施工技術
引言:
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工藝特殊,相關施工作業面小、施工難度大、其在通信管線鋪設過程中還需要考慮設備耐久性。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相關工作經驗,通過對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工藝研究中得出的數據和結論,為機場空管架設光纜和管道安裝提供建設性意見。
一、工程概況
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分為南北路由兩部分,同時施工。施工包含管道和線纜施工兩部分,其中南路由管道含部分架空段,管道工程需要進行臨時和永久兩次施工,人工敷設塑合金管道9480米,無縫熱鍍鋅鋼管管道19744米、機場航站樓A樓熱鍍橋橋架380米,現澆混凝土人井40個。線纜人工敷設10對0.5線徑電纜2根共1960米、20對0.5線徑電纜2根共1960米、600對0.5線徑電纜2根共1960米、24芯光纜5根共4900米、96芯光纜1根980米。
二、施工難度
機場市政工配套通信管道程施工地點屬于市重點保障地區,涉及機場禁區、國家領導人出入貴賓通道、旅客進出機場主干通道等,施工現場管理職能部門涉及機場飛行區管理部、機場場區管理部和機場航站樓管理部,機場公司AOC、航站區TOC、機場公司安全管理部、航站區環境管理部、航站區暖通管理部、航站區水電管理部、航站區物業管理部、機場候機樓派出所、機場交警、路政、監察等數十個部門。地下管線復雜,且有很多重點保障線路。
三、機場市政配套空管塔臺通信管線施工技術
3.1管道施工
管道施工需要考慮颶風、建筑物應力變化和安裝精度導致的多重復雜影響。本工程中管道的埋深自管頂至路面不宜小于0.7m,管道頂部距人孔內上覆頂面的凈距不得小于0.3m,進入人孔處的管道底部距人孔底板面不小于0.3m。管道敷設應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滲入管內的地下水流向手(人)孔。管道坡度可為3‰~4‰,一般不小于2.5‰。根據空管要求,管道基礎全部采用C20混凝土基礎。包封應采用C20混凝土包封,其厚度一般設計為頂部5cm,兩側厚度各為5cm。敷設塑料管管道,兩根管子對接處需放置密封圈。鋼管接頭必須錯開,隔2-3米設襯墊物支撐,鋼管連接采用套管連接。管道進人孔處作2m長鋼筋混凝土基礎,同一人孔兩個方向的管道高程盡量一致。人孔的墻體與基礎應保持垂直,墻體的垂直度(全部凈高)允許偏差應不大于±10mm,墻體頂部高程允許偏差不大于±20mm。預制上覆吊裝后必須平整不搖動,上覆與墻體搭接的內外側應用1:2.5的水泥砂漿勾縫、抹八字。人孔口圈基座應使用C20混凝土包封固定。口圈與上覆之間用磚塊砌筑一個不低于三層磚的口腔,內外用1:2.5水泥砂漿抹面,用以調節井蓋的標高,確保與道路路面一致。通信管道一般埋深都在1.2—1.5m以上,如果土質較好且地下水位較低,可采用直槽挖溝的方法,挖出的溝槽上下尺寸基本相同。先回10cm的細砂,再回填土。
3.2線路施工
光纜線路的敷設施工采用張力放線敷設。光纖接續采用進口熔接機熱熔法,雙向雙窗口光時域反射儀(OTDR)監控,確保每個接頭單向損耗≤0.08dB/個,接頭平均損耗≤0.04dB/個。接頭處的彎曲半徑應不低于光纜外徑的20倍。金屬外護套和加強芯應緊固在接頭盒內。接續后的光纖收容余長單端不應小于0.8m,收容時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40mm。接頭盒緊固采取多次反復方式,接頭盒完全上緊螺絲后,再在盒體接觸縫隙上涂上一層玻璃膠,實現雙層防水防潮作用。采用收容盤內裸纖涂硅油措施,加強防潮作用。電纜線路的敷設施工采用人工方式敷設,并掛牌。電纜接續時進行施工測試,以檢查電纜接續后的線路有無混線及斷線等故障,以及各接續點交叉是否正確,其絕緣電阻是否符合要求。
四、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加強質量教育工作,不斷提高職工的質量意識。我處將嚴格按照國家或空管局通信工程現行的設計規范、施工規范和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及施工工藝質量標準施工,該線將全面貫徹國家標準《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編號為GB/T50374-2018標準,運用我處《質量標準手冊》、《程序文件》,結合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進行工程質量控制,發揮我處全面質量管理的經驗優勢,完全接受機場監理工程師或機場工程質量監督站提出的對保證工程質量的要求。
五、結語
近年來,我國機場通信工程建設技術進展快速,但是由于機場早期管線敷設特殊性,開挖管道引發的管線事故頻發。下步在機場市政配套空管通信管線施工環節需要強化施工管理水平以及設計方面的原因,全面優化工程項目質量和安全系數,確保通信管線施工是先進性、技術性、完善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房東.空管遠程塔臺新技術應用及展望[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000(014):5482.
作者:顧燕軍 單位:中鐵十一局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