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鐵盾構隧道施工技術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地鐵隧道工程為背景,針對泥炭質土層環境中的盾構隧道施工展開探討,總結工程問題并提出可行施工技術。經分析得知,若要基于盾構法成功穿越泥炭質土層,就必須做好線路縱斷面的優化、注漿、有害氣體檢測等多方面工作。
關鍵詞:水下隧道;盾構施工;泥炭質土
1工程概況
某地鐵站隧道埋深11.02~28.3m,工程施工環境復雜,需穿越湖沼沉積地層,含有帶狀粉質黏土等多個地層。區間最大坡度23‰,轉彎半徑均達到600m以上,且施工區域內含有豐富地下水,主要源自于自然降水以及巖層補水,整個區間以富水地層為主。
2施工準備
以施工圖紙為準精確測量放樣,準確界定線路走向,基于施工現場實際環境編制調查報告。積極組織項目人員共同分析圖紙,總結施工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地質勘察資料為基準,綜合考慮地層沉降狀況、掘進深度等工程參數,選定合適的盾構方式,并適配滿足使用需求的土壓平衡盾構機,積極攜手第三方測量機構,針對車站主體、洞門圈等做進一步復測,精確設定井下控制點。
3關鍵技術
泥炭質土層較為特殊,主要表現為壓縮性大、有機質含量高、穩定性弱等問題。作為一種極為特殊的軟土,需要通過科學措施來有效改良地層,考慮泥炭質土層的分布狀況,劃定合適的加固區間。
3.1端頭加固及始發控制
考慮到泥炭質土的特殊性,端頭加固工藝較多,需得到三軸攪拌樁與旋噴樁的支持,兩類樁結構均要滿足齡期>90d的基本要求,通過取芯試驗檢驗整體質量。采用WSS雙液注漿的方式,遵循先兩側后中間的基本原則,垂直注漿間距保持在1.5m,考慮到水平注漿施工可行性問題,在動圈內部邊側開孔,且環向間距以2m為宜。洞門開孔不可出現水流,同時洞門達到足夠干燥狀態后,即完成了注漿施工。做好洞門破除準備工作,在洞門鋼環內增設雙層止漿板,利用海綿處理各板縫隙,并額外設置防涌水涌砂裝置。施工中,盾構機超過托架后,為消除自重而引發的“栽頭”問題,需要在洞門外部增設外導軌,并實現與始發托架導軌的穩固連接。
3.2漿液參數及改進措施
本次地鐵盾構施工均發生于軟土地層中,因而對掘進作業提出較高要求,需避免土倉內匯水問題,同時螺旋機不可出現噴涌現象。受盾構施工的影響,易引發地層與隧道擾動問題,并進一步作用于地表及其建筑物,大范圍沉降隨之發生。盾構進出洞時,需要在管片后方實行注漿作業,通過此方式產生隔水環,從而阻止地層水的流動。考慮到沉降問題,在盾構掘進施工中需要合理調節好各工序時間,在襯砌管片脫出盾尾后,在第一時間采取注漿措施,使其填充盾尾環形空隙。盾構進出洞段時,需使用到水泥漿液,此材料可在短時間內凝固,有效封堵洞門。在持續掘進過程中,需隨即填充厚漿以起到控制地面沉降的效果。伴隨掘進持續推進,施工人員測定管片姿態,若管片上浮達到1cm以上,需隨即優化厚漿配合比,以縮短凝固時間為基本目標,提升管片穩定性。經計算后得到施工所需同步注漿量,以地面監測數據為基準合理調節注漿比例。若出現注漿量偏多的情況,將引發地面隆起;反之,注漿量不足則會加快地表沉降,甚至會引發管片滲漏水現象。通常而言,需要以靜止水土壓力為基準,實際注漿壓力控制在1.1~1.2內,最大不可超過0.4MPa,且施工中不可出現漿液進入盾構機土倉的問題。不同區域的注漿壓力存在差別,上部需在0.2MPa以內,針對下部展開注漿作業時需適當加大壓力但不可超過0.25MPa,整個注漿環節速度保持在100~200L/min,施工中分析注漿管路運行狀態,出現問題后及時解決。同步注漿細節較多,施工人員需注重以下內容:①合理控制注漿量,每推進40cm便要測定一次液位,綜合分析儲漿量刻度示意圖,在此基礎上經計算后求得注漿量;②若出現盾尾漏漿問題,需隨即補充;③考慮到成型管片質量,且為了控制地表沉降,合理優化各支路注漿比例;④若設備發生異常或是管路堵塞,均要暫停掘進施工,保護注漿設備,全面清理管路,若暫停時間過長,需使用膨潤土深度清潔管路;⑤做好漿液方量與質量的檢查是確保順利抽漿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向漿液內加水,若儲漿罐內存有漿液,需要持續攪拌,避免砂漿變質。
3.3管片防滲水施工
基于盾構隧道施工的防水方式較多,以管片自防水應用較為廣泛,在此基礎上輔以接縫防水的方式。若土層中含水量較高,施工所得的盾構隧道將受到地下水壓力的影響,易出現管片裂縫、橡膠密封條翹曲等問題,在上述影響下地下水持續滲入隧道內,因而施工人員在拼裝管片時要格外注意[2]。對此,施工單位在經過許可后,對原設計加以變更,增設了1道遇水膨脹橡膠圈,在其作用下可控制管片滲漏水問題。遵循防水設計要求,做好管片環縱縫防水工作,為之輔以保護措施,在設置防水密封墊時做好準備工作,即刷涂黃油以起到潤滑效果,減少封頂塊插入時的摩阻力,結束管片拼裝后在第一時間旋緊螺栓。值得注意的是,管片連接螺旋的復緊操作次數至少要達到4次,具體對應為拼裝、推進、推出盾尾以及管片出臺車四個環節。且在每次復緊時,所施加的扭矩必須達到145N·m。此外還要注重管片與橡膠密封條質量,在使用之前均要復驗,若出現質量問題禁止投入使用。
3.4管片上浮有害氣體檢測
調節盾構初始姿態,具體有:水平方向±10mm,垂直方向因不同區域存在差異,前點±5mm,后點-20mm。持續掘進時,密切監測成型管片姿態,結果表明上浮量均達到30mm,工程人員經商討后確定了如下措施:①調整字條,即水平-10mm,垂直方向后點為-35~40mm;②在拌制厚漿時增添適量水泥材料,隨之加快凝固速度;③盾尾5環12點位使用到雙液漿;④50環左、右側均要安排人員測量管片姿態,并分析上浮量是否超出了工程許可范圍,在此基礎上調節后續施工參數;出現管片上浮速率過大的情況時,與盾構“栽頭”存在密切關聯,需暫停推進作業,合理調節推力起到控制上浮分力的效果,即不可超過管片自重,同時針對盾尾采取臨時配重措施,可通過設置管片等方式控制盾構上浮。為給盾構施工提供優良環境,需使用有害氣體檢測儀分析施工區域內的空氣狀況,將該設備置于盾構機螺旋機處,得到出渣口的有害氣體含量[3]。除此之外,還需要增設便捷式氣體檢測儀,此設備主要用于檢測艙內氣體質量,在出現異常狀況可觸動聲光報警器,在第一時間告知施工人員。關于本工程使用的氣體檢測系統,具體見圖1。基于上述提及的設備展開全方位檢測,在本次盾構施工中,各項有害氣體含量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未給施工造成過多影響。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泥炭質土層穩定性欠佳,對技術水平提出較高要求,在此環境中展開施工作業易引發安全事故。對此,施工單位需結合勘察項目實際情況,全面考慮施工風險,為盾構施工適配合適的施工技術,確保各環節施工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胡瑞青,王士民.泥炭質土不同賦存條件對盾構隧道襯砌結構動力響應特性影響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17,61(8):101-106.
[2]蒙國往,周佳媚.地鐵盾構掘進引起的軟弱地層沉降分析[J].現代隧道技術,2017,54(6):117-125.
[3]黃輝,張偉榮.廣州地區軟弱地層盾構掘進沉降控制技術研究[J].施工技術,2015,45(S2):30-32.
作者:陳立 單位:中建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