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針對橋梁工程技術傳統課堂存在施工工藝復雜且多樣化、學生主動學習動機不足、課堂互動有限、以知識考核為主的終結性評價等諸多問題,借助雨課堂這一智慧教學工具,構建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路線,并進行教學實施。結果表明: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還可以有效建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模式,從而實現課程的全過程評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雨課堂;教學設計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改革契機,全國高職院校相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方法研究,傳統課堂教學向智慧課堂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為課堂教學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我院已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學,云課堂、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等智慧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應用,實踐表明針對高職學生而言,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融合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優勢,借助于雨課堂這一PPT小插件,建立起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的橋梁,讓課堂互動永不下線。
一、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是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該課程是以橋梁工程構造與施工為研究對象,在熟悉橋梁工程的基本構造,掌握橋梁設計原理的基礎上,能運用相關施工技術規范等資料組織一般中、小型橋梁的施工,是一門內容豐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目前,高職院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具有單招數量較多、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及學習主動性欠佳等特點,多數教師仍以課堂講授為主,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橋梁施工工藝復雜且多樣化,需要學生記憶知識點多,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第二,學生主動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效果較差。第三,受傳統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制約,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上,課下交流機會有限,且傳統教學不易吸引學生興趣。第四,傳統教學以知識性考核為主,缺乏對學習過程的監督與評價,從而導致學生平時不注重學習,僅考前進行復習突擊,對于知識的記憶是短暫性記憶,不利于知識的持續性應用。綜合考慮該課程教學現狀和學生特點,必須進行課堂革命,改變教學模式,重構教學內容,講活課堂內容。結合雨課堂在我院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經驗,開展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橋梁工程技術課程中的實踐研究,實現橋梁工程技術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構建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路線
1.構建路線
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信息化課堂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進行,使教與學相互滲透、融合一體。課前,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制作由視頻、音頻、圖片、文本和測試題資源等組成的預習課件上傳至雨課堂,學生利用雨課堂進行課程內容的預習,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課中,教師在傳統教室進行重點知識講解,借助雨課堂,實現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實時測驗。課后,學生根據學習進度完成作業并及時提交給老師,教學批改作業,并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此外,教師對基于雨課堂的全過程教學數據進行總結與分析,展開教學反思,及時反饋到下次課備課中,便于實施針對性教學。
2.雨課堂對教學活動的支撐分析
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教學活動設計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雨課堂科學的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自動任務提醒,讓教與學更明了。
三、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
1.課前準備階段——以教學內容設計為核心
課前,利用雨課堂這一技術平臺,查看學生完成作業情況及歷史成績,精準分析學情,預設教學目標,制作本節課堂內容預習資源,包含視頻、圖片、文本和預習測試題等。根據學生對預習資源的反饋情況,教師重新調整課程教學目標,系統設計本節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難點,擬定合適的教學設計方案。
2.課中教學階段——以課堂互動為關鍵
課中,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組織多媒體教學。首先,教師創設真實情境,闡明教學目標,講解主要知識點;學生帶著問題,結合教師的引導,完成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通過不懂、彈幕等形式反饋學習情況,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師還可設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活動,實時檢測學生對于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學生布置主觀題和客觀題,學生完成測試并實時提交,即時反饋。最后,在總結調整上,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和課堂測試反饋情況,精講重難點,對于薄弱知識點鞏固講解,進一步深化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課后鞏固階段——以個性化輔導為重
課后,教師針對每個班級的課堂反饋情況推送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后實時提交,客觀題自動批改和反饋,主觀題教師個性化批改并進行個性化輔導。此外,學生可查看教師批改作業及輔導情況,也可自己的學習疑問,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進一步深化理解課程內容,從而使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反饋評價變得多元化和可視化,也為教師準備下一節課程內容提供反饋,實現有針對性教學。
四、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雨課堂中設置彈幕、投稿、課堂紅包、隨機點名回答問題等師生互動方式,給課堂革命注入了新鮮血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橋梁工程技術課程中懸臂澆筑法施工內容,教師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環節,學生的互動率達到90%,這在傳統課堂是完全達不到的,學生的出勤率、互動率和作業完成率大幅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課前需預先學習教師推送的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前反饋給教師,并在課堂上重點聽教師的講解,加深理解與固化重難點知識。
2.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與引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針對每一屆學生特點分析學情,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前預習課件、課中講授資源和課后習題推送。不僅可以鍛煉教師的課堂創新設計能力,還可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從而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增強教師的獲得感和使命感。
3.建立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
雨課堂中多種互動方式給課前、課中和課后互動帶來便捷。課前,學生預習課前資源,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可以點擊【不懂】反饋給教師。針對學情分析和課前預習反饋,教師進行課中設計,調整教學重難點,為有效檢驗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可設置主觀題、客觀題、投票題、投稿等多種形式考核學生。課后教師可推送習題給學生,檢驗學習效果。借助雨課堂這一教學工具,突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有效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溝通。
4.有效評價教學的全過程
雨課堂可以收集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學習過程的全周期數據,方便教師分析數據,有效地實現橋梁工程技術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從而打破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局面,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有效的合作交流,有效刺激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全過程數據方便教師診斷課程的問題,改進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
五、結論
深入調查橋梁工程技術課程教學現狀,應用雨課堂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混合式教學,實現教學資源多樣化、教學過程數據化、教學互動立體化和教學評價多元化。這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滿足行業產業對高職學生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楊芳,張歡瑞,張文霞.基于MOOC與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初探——以“生活英語聽說”MOOC與雨課堂的教學實踐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
[2]沈華杰,邱堅.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分析與教學成果的培育探討[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
[3]賴志欣.基于智慧教學平臺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8
[4]張利.“智慧教育”理念下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有效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8
[5]蔣雯音,楊芬紅,范魯寧.雨課堂支持下的智慧課堂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
作者:李晶晶 王占鋒 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公路與鐵道工程學院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