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橋梁工程維修加固與養護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維修加固和養護橋梁工程是確保橋梁政策適用的重要保障。及時檢測和修復病害及橋梁破損、銜接不緊密等可有效避免嚴重危害的產生。從病害形成的原因入手來探討橋梁工程維修加固及養護技術。
關鍵詞:橋梁工程;病害;維修加固;養護技術
1橋梁工程病害表現及成因分析
橋梁工程常見的病害主要為墩柱開裂、橋面裂縫、地基不均勻沉降、橋頭搭板問題、伸縮縫、混凝土崩裂等[2]。其中,地基不均勻沉降主要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所致,若現有工程周圍再進行其他工程不合理的打樁施工,則會破壞已有工程的地基,施工設計前未對工程周圍環境進行充分的考察,存在設計缺陷和施工材料配比不合理,進而也會出現不均勻沉降。此外,由于我國橋梁多為半剛性結構,在季節溫度變化下也會造成橋面裂縫。剝蝕多為橋梁表明整體性剝落、起皮或出現蜂窩狀況,造成剝蝕的主要有凍融或風化作用、水侵蝕等因素。其中凍融的危害最大,對橋梁的內部材料、穩定性、橋梁外觀及耐久性等都產生重要影響。
2橋梁維修加固機理及存在的問題
2.1橋梁工程維修加固及養護的機理
通常情況下,橋梁結構受到橋梁材料、荷載作用的應力及橋梁界面的幾何特征等因素的影響[3]。如果增加外部荷載,則其內力就增大,如果內力超出橋梁承受力,就會導致裂縫和破壞,進而影響其正常應用。同時,長期的自然環境作用也會影響橋梁材料,比如風化作用、雨水侵蝕、季節溫度變化等都會導致橋梁結構開裂或破壞。盡管加固維修和養護橋梁的方法較多,但主要是修補損傷處或采取措施降低結構荷載、強化其結構幾何截面抗力等,來增強其結構承載力,進而增強橋梁使用效能。同時,將高強度材料粘貼在受彎橋梁底部來加固抗彎也是常用手段,此材料能夠承受梁體一定的載荷,使橋梁截面應力降低,從而起到加固作用。
2.2橋梁維修加固與養護中存在的問題
橋梁使用中,由于土壤、地勢等問題易造成地基不牢固,出現地基下沉,從而造成道路和橋梁連接不緊密,行駛在此斷裂段時車輛會出現跳車,影響行車安全。同時,對橋梁護欄修護不及時,也會加重橋梁損失,影響其后續使用。由于橋梁欄桿多為鋼筋材料,若材料使用中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問題,更會影響到橋梁安全性。此外,未及時處理橋梁早期問題。由于經濟問題,有些橋梁長年失修和養護,造成裂縫未能及時處理,有的為生活垃圾堵塞橋孔,造成其通水不暢,或設計時橋孔通水能力考慮不充分,致使其泄洪能力不足,久之,便會影響橋梁壽命。對于早期建造的橋梁因當時技術有限,其承載力較低,但現代交通量的增加會使其無法承受荷載,進而出現橋梁損壞等問題。
3橋梁養護原則及維修加固方法
3.1橋梁養護原則
橋梁養護應防治結合,根據實踐經驗及橋梁實際狀態進行預防,以增強橋梁耐久力。尤其是雨季和高溫季節,應注意防護和降溫,低溫季節應防冰防雪,以免給交通帶來影響。在注重生態平和及環境污染的基礎上,適當降低養護成本。推行養護機械化和設備系統化發展,降低養護勞動強度和提升效率,且推廣信息系統建設,提升病害處理的信息化和科學化。同時,完善橋梁工程維修加固和養護制度,強化維護、測試和檢測力度,完善交通服務機制,提升救援搶險服務速度和水平。此外,還應注重定期、常規及特殊三種檢查,注重平時養護,特別是對橋梁結構、各種設施、構建等進行現場檢測,及時維修橋梁堵塞及損壞。定期檢查則需要應用專業檢測儀器,固定檢查周期,通常為3年1次,新建成橋梁應在通車1年后全面檢查。如果橋梁嚴重破損,應進行特色檢測,并使用專業儀器設備。管理部門還應構建橋梁檢測信息系統,建立檔案,以全面了解病害及其發展態勢,記錄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3.2橋梁維修加固及養護的措施
對于常見病害,如結構裂縫、表層缺陷等,應選擇優質材質來確保橋面平整性,維修結構裂縫時應依據裂縫類型、原因及發展程度進行針對性的危險。若裂縫寬度過大,則應用灌漿發類填補裂縫。老舊橋梁的病害較多,若其出現嚴重問題,則應在確保橋梁安全性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首先通過現代技術對其承載力進行鑒定,明確橋梁加固使用范圍及力度,加固應以對原有橋梁結構不損壞為原則,盡量避免替換原構件的加固,防止橋梁結構出現新的損壞,如果出現新損壞,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結語
橋梁和公路是現代交通的統一體,二者緊密相連。橋梁質量會隨著公路的通車及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進而使橋梁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壞。為此,應注重橋梁工程的加固維修及養護工作。橋梁工程的加固維修及養護能夠有效延長橋梁使用期限及適用壽命,這是保障橋梁質量的重要方式,也是確保橋梁公路的行車安全的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陸軍.某中承式拱橋維修加固設計方案研究[J].公路與汽運,2018(6):135-137+173.
[2]焦平均.公路橋梁施工管理、養護及加固維修[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19):231-232+235.
作者:楊柄楠 袁良東 單位:鄭州市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