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類碩士研究生工程倫理課程開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從工程倫理課程發展歷程出發,明確了環境類碩士研究生“工程倫理”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并闡述了環境類碩士生“工程倫理”課程設計、授課方式及考核策略。
關鍵詞:工程倫理;環境類碩士研究生;工程教育
工程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發展的命運緊密相連,伴隨著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工程行為,不可避免地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的多重價值追求,不同利益訴求也會導致人們在工程行為選擇上的困境與沖突,從而引發當今社會對工程行為意義與正當性的反思,人類的工程實踐不僅是一種改造自然的技術活動,也是一種關涉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倫理活動,這成為“工程倫理”作為一門學科建立與發展的現實背景。
一、“工程倫理”課程介紹
工程倫理是在工程中得到論證的道德價值,是應用于工程學的道德原則系統,是工程技藝的應用倫理[1]。工程倫理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門哲學、倫理學與工程學、社會學交叉的新興學科門類,在實踐意義上,工程倫理為工程師提供了價值性的規范引導。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工程倫理教育。我國工程倫理教育是在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指委推動下展開的。2014年6月,在清華大學召開的“工程呼喚倫理:學術界與企業界對話”工程倫理教育論壇上,企業界代表和學術界人士提出了工程教育要補上“倫理”短板,不但要從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進一步延伸到價值塑造,而且要把價值塑造作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同年12月,教指委啟動“工程倫理”課程建設,并于2016年推出了“工程倫理”教材和在線課程。2018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了《關于轉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及說明的通知〔學位辦(2018)14號〕》,將“工程倫理”課程納入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課,并列入研究生培養單位實施人才培養、開展評估評優工作重要依據。可以看出,加強工程倫理教育,已成為工程碩士教育中的“標配”。
二、“工程倫理”課程開設的意義
傳統環境類碩士生培養目標是: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能,具備獨立開展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科研和從事環境保護工作能力。目標對學生掌握扎實的環境專業理論和技術表述較多,而對學生今后作為環境專業人員所必備的工程倫理素養和職業道德鮮有提及。環境類專業在解決環境污染、資源利用等環境問題時能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面臨著環境與生態安全問題、社會利益公正對待問題、環境工程管理制度的道義性以及環境工程師的職業精神與科學態度問題。特別是我國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統一與對立引發的工程倫理問題尤為突出。具體而言,一是環境保護工程公益性,使其出現了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之間矛盾的倫理問題,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矛盾的倫理問題;二是環境保護局部與整體的利益分配問題,因為環境問題沒有國界,屬全球性問題,而環境工程主要是保護和增加公共利益,大多會不可避免涉及甚至減損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若處置不當極易引起工程倫理沖突,甚至破壞世界和平或引發局部群體性事件,例如“鄰避沖突”與“鄰避困境”出現;三是環境污染問題追溯和責任主體確認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例如,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屬污染就是典型的難以溯源和界定責任主體,這都對環保工作者的職業要求非常高,也會涉及很多相關工程倫理問題;四是確立自然環境的倫理地位,工程師需要扭轉一味追求技術效益和最大產出的功利觀,明確對自然環境的倫理責任。因此,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是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緊迫任務。
三、“工程倫理”課程設計與授課方式初探
(一)“工程倫理”課程設計
環境類碩士生“工程倫理”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環境類學生及其他環境類工程從業者的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工程觀,并能夠自覺地在倫理意識的約束下從事環境工程建設,從而把工程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為子孫后代造福。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有工程和倫理的概念,工程中的風險、安全與責任,工程中的價值、利益與公正,工程活動中的環境倫理,工程師的職業倫理,環境工程倫理問題的產生,環境工程中的生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環境工程中的社會公正與環境生態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工程師的社會責任,環境人的職業精神與科學態度等。課程教學重點是對工程、倫理以及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問題有整體性認識包括道德與倫理的關系,工程活動相關的倫理規范,不同的倫理立場主要觀點及區別與聯系,倫理困境及倫理選擇,工程倫理問題的主體,主要的工程倫理問題有哪些,以及何時會面臨工程倫理問題等。課程教學難點在于給出解決工程實踐中倫理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工作中提高工程倫理意識,運用工程倫理規范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各種環境倫理問題。
(二)“工程倫理”課程授課方式
環境類碩士生“工程倫理”課程授課方式采用“三結合”,即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具體而言,首先,為打破學生認為工程倫理教育是單調乏味的倫理道德說教的傳統觀念,教師在講授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倫理話題和環境問題入手,并采用教材知識、學科相關知識和最新熱點問題相結合的形式,吸引學生“眼球”,提高課堂“抬頭率”,同時還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討論,將學生帶入特定環境事件的“現場”,將自己擺入具體環境倫理情景之中,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并進行環境利弊分析,這樣既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又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倫理問題的能力;其次,由于我國工程倫理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各行業工程倫理規范闡述與當前現實有所差距,尤其是環境倫理規范與現實差距更為明顯,因此教學中應該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切忌片面地追求工程倫理規范的“高大上”和一味地拔高道德倫理高度而導致曲高和寡,應者寥寥,應根據我國當前工程界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向學生宣講“接地氣”的工程倫理規范,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工程倫理規范的接受,又可避免學生認為課堂知識和現實差距太大而影響學習積極性,同時針對環境類碩士生的授課時數,需詳細闡述環境工程師職業活動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現實需求。最后,應根據學生專業背景及時更新教學案例,尤其要將我國當前的一些最新時事和高新技術成果的案例適時補充進課程案例庫(文字案例、圖片案例和視頻案例),使“工程倫理”課程的相關理論與我國當前國情相結合,且收集工程倫理典型案例時必須一定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
(三)“工程倫理”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時成績和結業考核兩部分,二者的比例可根據實際課堂情況微調,逐步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具體而言,平時成績由到課情況、課堂回答問題、各小組課堂討論三部分組成,結業考核由課程結業論文和根據結業論文制作PPT現場匯報情況綜合評定。結業考核論文選題既可以“工程倫理”教材分論部分的某一章節為基礎[2],又可以結合學生自己的專業興趣或感興趣的工程項目為基礎,探究其中的工程技術手段,并分析各種工程內部是否存有潛在的工程倫理問題等。同時,考核成績評定時,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其中,例如在評定PPT匯報演講的成績時,可采用在線表單工具中的“考試測評表單”,每位學生通過手機“微信掃碼”即可實現課堂在線評分,并由表單工具后臺按預先設定(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后再計算平均分),自動收集整理數據后現場給出得分。總之,上述考核方式可使課程成績構成多元化且客觀公正,同時通過討論和匯報等環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水平,并及時反饋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環境類碩士生“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實踐的初步探索,讓學生具備工程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掌握工程倫理基本規范,并逐步提高工程倫理決策能力。此外“工程倫理”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提升學生工程倫理素養,加強其作為未來工程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有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有利于協調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工程倫理”課程為在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中踐行“思想政治正確、社會責任合格、理論方法扎實、技術應用過硬”全面育人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安萍,陳若愚,胡秀英.工程倫理教育融入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價值和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2).
[2]李正風,叢杭青,王前.工程倫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8.
作者:李振華 賀佳杰 左行濤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