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藝術院校建筑學教育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論文介紹了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城市與建筑方向畢業設計的概況,包括畢業設計的命題與目標、教學與訓練方法、課程設置與各階段訓練重點;在藝術院校的宏觀背景與條件下,嘗試從自主式研究型設計中尋找一種“藝匠并重”的建筑學教學方法,既充分考慮藝術生的特點,又回歸到建筑學學科本身的討論.
關鍵詞:
自主研究型設計;藝匠并重;藝術思維;匠人精神
1建筑師培養的兩種教育模式
縱觀歷史,建筑師是一種古老的職業,同時也是一個模糊的身份.古埃及法老身邊全能全知的大祭司其實具備著建筑師的職責與技能;文藝復興時期完成《建筑十書》的阿爾伯蒂開始把建筑師逐漸與雕塑家、畫家等分離出來;直到20世紀初,伴隨著現代主義運動涌現了一大批現代意義上的建筑師.建筑師始終在技術與藝術間徘徊與游走.而造就建筑師的建筑學則是一門涉及藝術、科學、技術和人文等領域,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具有職業實踐性與藝術創造性并重的特征.在我國的建筑學教育體制下,根據筆者的觀察與了解,如果按建筑院校的背景來分類,近年來的建筑學教育似乎徘徊于兩種“教育模式”之中.
1.1工科學校背景下的建筑學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經過院系調整和重新部署,當時全國有八所建筑系,也就是建筑“老八校”.由于解放初期大建設的需求,建筑學基本都建立在工科院校中,擁有著極其濃厚的工程技術特色與傳統,培養了許多功績卓越的建筑大師.后來國家改革開放,在這一輪建設大潮中建筑人才開始供不應求,許多其它工科院校也效仿“老八校”開辦建筑學專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導致建筑師的培養與教育似乎僅限于工程技術培養與訓練,而另一方面藝術思維能力的訓練似乎沒有得到重視.
1.2藝術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學
環境藝術專業是藝術院校體系下發展出來一門的環境空間學科,包括了環境設計、空間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等等.嚴格意義上來說,它與建筑學專業同屬空間設計類學科,但由于學科分類的設置,難以在同一平臺上交流對話.在大約十年前,中央美術學院打破壁壘,首次在藝術院校中開設了5年制的建筑學專業,從此建筑學專業開始走進各大藝術院校,成為了一門新的課題與探索方向.基于藝術院校的大背景,其中某些建筑學教育部分陷入了完全藝術思維的“誤區”,過分強調創意概念,在教學中淡忘了建筑師重要的一面———對工程技術的了解與訓練,導致藝術院校畢業的建筑專業生似乎只擅長絢麗的效果圖與排版,學生難以融入真正的建筑設計實踐.廣州美術學院是全國重點傳統藝術院校,建筑藝術設計學院中的建筑學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學科,學制5年,設置于2004年,2008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3屆畢業生.毫無疑問,年輕的廣美的建筑學還處在探索期,筆者基于以上兩種教育模式的觀察與反思,試圖在畢業設計中引入自主研究型設計教學方法,在“藝匠并重”雙重訓練標準的要求下因材施教,為廣州美術學院的建筑學教學模式探討投石問路.
2畢業設計命題的兩種建筑學觀念
畢業設計作為學生本科的結業課程與最終學習檢驗,筆者采用自主性研究型設計:題目只規定場地背景,對具體功能選擇和類型不設限,在學生自主確定方向后,對題目進行研究與深化,獨立推導出設計方法并完成設計.筆者的研究方向隸屬城市與建筑工作室,題目有意側重于城市更新與改造中的空間設計.本次畢業設計選題為廣州荔灣區泮塘村改造設計,原因有二:第一,泮塘村位于荔灣區公園內,與其他的城中村不同,村落肌理清晰,周邊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信息,是廣州城內僅存的具有傳統歷史肌理與風貌的村落.第二,告別了過去30年粗暴擴張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后,中國城市已經進入了內向的城市更新與改造發展階段,如何在城市更新的環境下面對建筑設計是未來建筑師必須面對的最重要課題.考慮到以上兩點,選題試圖給學生提出建筑學最基本的兩個觀念:觀察日常生活與場地解讀.希望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細微的記錄當地日常生活中衍生出來的空間形態,并深入的進行研究解讀.同時,學生必須建立城市———鄉村這種邊界空間的閱讀能力,在兩種尺度相差巨大的碰撞中找到空間營造之法.
3培養“藝術家”和“匠人”的兩個階段
為了使教學具有一定可操控性與評價共性,筆者在研究方法與設計步驟上有意設置并規定了嚴格地計劃,給予學生比較清晰的方向與思路.教學大致分為“藝術家”階段與“匠人”階段,學生自然要扮演兩種身份展開設計.
3.1“藝術家”階段,為期5周.
前2周現場個人漫游:以個人的興趣點出發觀察日常生活并記錄.本階段要求學生如藝術家一般,用身體的感知體驗作為基地解讀的方法.從個人的關注點開始,深入研究并窺探隱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實的“城市--鄉村“空間結構與規律.后3周要求學生基于個人體驗,運用非空間藝術的表達方式(如繪畫、雕塑、版畫、音樂、電影、舞蹈等)轉譯個人對場地的理解與體驗,抽象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空間特征.“建筑其實是有形的事物.所有設計始于對建筑及其材料物質與感知的假設.以有形的方式體驗建筑意味著去觸摸、觀察、傾聽和嗅取.并自覺地運用這些技能正是我們教育的宗旨.“藝術家”階段是為藝術生的活躍的藝術思維特點所度身定制的,力求充分發揮他們感性思維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對周遭環境的體驗感知能力,從中學會閱讀城市空間并揭示其內在結構與背后形成邏輯.
3.2“匠人”階段,為期12周
前8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藝術表達,在基地中發現“非常空間”的出處與原型,從而確定改造的空間與場地,并確定之適應的功能需求,展開建筑設計.為了建立上一階段的藝術表達與建筑設計的連接與轉換,筆者要求學生在本階段完成大量的手工模型以確保“藝術化”的空間研究成果的得到充分轉譯.同時,為了有效控制設計深度,要求作品設計規模小于2000平方米,鼓勵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對空間、材料、構造進行更多的討論與美學表達,使傳統的“匠人”精神在手工制作與材料試驗中漸漸得以培養與延續,避免設計作業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圖紙中.最后4周為最終圖面表達與展覽準備.這一階段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生是再熟悉不過的,作業最終必須以高質量的展覽形式作為最終狀態,以訓練學生在最終的圖面、模型制作、表達上的技巧與能力.“早在1919年,建筑家格羅皮烏斯(WalterGropius)在創立包豪斯藝術學校時,就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為未來建設服務的目標.今天,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質并沒有改變,但是二者的具體內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二者關系的不同視角的解讀,也深刻影響到對建筑教育的認識.”“匠人”階段是針對藝術院校背景下藝術生的短板而設,大多數藝術生往往缺乏對某種想法的持續研究與實現能力,大多習慣于停留在空泛而虛幻的圖紙上.在強調藝術教育與人文培養的前提下,必須讓學生意識到建筑學具有極強的技術屬性,使學生們具備在理性而嚴謹的技術范疇中運用敏銳的藝術敏感,發現并創造建筑美.所以,在完成“藝術家”與“匠人”兩個階段的訓練后,強調藝術思維的訓練與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獲得思想的解放和創作的自由,同時也希望通過技術與設計教學中技術意識的建立,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是本次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的最根本的目標與期望.
4設計回顧與點評
經過自主研究型設計,學生們從一開始的迷茫、無助到后來清晰、自信.畢業生面對高強度的課程設置,無一例外地找到了具有個人色彩的空間解讀與記錄方式.窺一斑而知全豹,側向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對比,無形中建立了城市空間解讀的基本視角與方法.但由于個人時間進度的安排差異,就設計深度而言,許多學生還無法滿足課程要求,筆者在以后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加以改進.
作者:李芃 單位: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2]呂品晶,培養具有藝術家素質的建筑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的辦學思路和實踐探索[J].建筑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