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學專業導論課教學改革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章基于項目教學法的教育理念,以建筑學專業導論課的教學改革實踐為例,在教學中,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探討導論課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結合筆者的課堂實踐提出具體的改革措施,以期對應用型本科大學專業導論課的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建筑學專業導論;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法
我國的建筑學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建筑學專業導論課是建筑學科的入門課程,大部分學校設置的課程為建筑初步,分兩個學期進行學習,其重要性在國內外建筑教育界都已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它不僅要使學生初步的認識建筑,了解建筑設計的任務和步驟,還要培養學生的建筑藝術修養,建立初步的建筑空間感和訓練建筑表現能力等多項任務。而更為重要的,是應當通過該課程激發出學生對建筑設計的興趣,掌握建筑學的學習方法,為未來建筑師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建筑學的專業教育中,建筑初步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各大高校課程改革的焦點,筆者也結合本校應用性大學的特點和建筑專業“4+1”培養方式的特殊性,對建筑學入門課程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由于本校建筑學的入門課程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課時的分配上都有所變化,課程命名為建筑學專業導論。
1建筑學專業導論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初步自1973年開設以來,經過幾代教師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形成了成熟穩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但是由于近年來受大學擴招這個大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基本素質有所變化,加之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廣泛應用都對傳統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所沖擊。特別是針對我校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特色,迫切需要優化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來看,建筑初步分為相對獨立的幾大模塊,各個模塊分別對應后續學習的幾大課程,這就造成了各大模塊之間聯系不夠,老師在教學深度上把握不準確,學生在學完該門課程之后對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等弊端。具體的課程內容以集中在線條、渲染等基本技法訓練為主,注重掌握操作性技能與規范性為準則,造成學生進入二年級設計時,對空間的認識、對形體的控制感到困惑。這種表現技能訓練占用了學生大量的課下時間,但也僅停留在認知階段,有些同學也會因此喪失對建筑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
2.1課程體系的設置
根據學生學習的成長過程,按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專業的順序,將建筑學專業的課程分為專業導論一一設計基礎一一建筑方案設計—建筑施工圖設計一綜合設計五個層次。整個課程體系的教學著眼于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在專業導論課階段,把一些簡單的項目放到教學中,形成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認識建筑的基礎上盡早的接觸設計,熟悉設計,加深對專業的認識。作為建筑學專業基礎課的建筑初步為兩個學期開設,總學時196,改革后的專業基礎課由建筑學專業導論、建筑設計基礎及構成設計等三門課程組成,作為新生的入門課程,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使學生初步認識建筑,認識建筑設計,明確建筑學專業的學習目標和就業方向,培養學生學習建筑學的興趣,實現真正的入門教育。
2.2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
建筑學專業導論課就是要回答三個問題: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設計?建筑設計的想法應如何表達?有了明確的問題,建筑學專業導論課的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就可以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要貫穿整個導論課的始終,結合經典建筑作品的分析與相應的理論講授;第二個問題的回答要通過對歷史上優秀建筑作品的分析再現入手,同時要講授一些經典的建筑空間組合手法;第三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具體化,學生對什么是建筑設計有了一定認識以后,要通過教師對建筑表現手法的初步講解以及完成一套小型建筑方案設計來摸索、體驗具體的建筑設計方法和流程。應應用型本科大學及“4+1”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建筑學專業基礎課課程主要針對基于以上指導思想,筆者編制了建筑學專業導論課程內容和學時建議方案,該課程共開設了48學時,其中認知教學20學時,實踐教學18學時,每周平均3學時。其中認知教學為理論講授包括:建筑概述4學時,建筑技法表達2學時,建筑平面識圖、制圖4學時,建筑方案設計入門8學時;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互評、教師輔導,其中初始建筑2學時,建筑平面圖抄繪4學時,小型建筑方案設計與講評12學時。在認知教學中還加入了課程體系與就業領域介紹的章節,使學生在對后續的課程設置及未來的就業方向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以后,會更加明確學習目標,避免彎路。教學改革后,強化了原有經典內容,如建筑空間形態構成、建筑方案設計初步;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如初識建筑、建筑識圖;剔除落后的教學內容,如刪除開設多年的水墨渲染,只對建筑表達技法做認知性介紹。
2.3階段性評估完善考核方式
改變傳統一考定輸贏的考試方法,增加階段性評估,整個課程考核的分數由三部分組成,平時考勤加課堂表現占總分值的20%,階段性的訓練作業如,初識建筑、建筑抄繪等占總分值的30%,最后期末考核占總分值的50%。這種考核方式不僅使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訓練,也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的反饋,提高教學效果。
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
3.1改變教學主體,增加學生主動性
在新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是以前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是增加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主動去學習,例如,在建筑歷史的講解過程中,除了老師的重點講述,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去搜集國外與國內的知名或自己感興趣的建筑,整理相關資料(包括建筑區位、建筑特色,自己的認識等)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展現個大家,表現較好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經實踐,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信心,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自然記憶深刻。“初識建筑”是很多院校已經采用的建筑學基本功訓練形式,經過多校調研和考察,決定將其引入本校課程體系中??删C合繪圖和PPT演講等方式,考核學生對建筑歷史、工程字、線條練習等內容和匯報演講的能力,這是建筑學專業的初學者對建筑的第一次正面感知態度的表達,識大家一個展示創意和設計想法的機會,這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也從中發現了更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3.2項目教學法貫穿教學的始終
以前的建筑概論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課程免不了枯燥乏味,那么教學模式改革后的建筑導論課程在講授的過程中增加具體項目,以項目為線索貫穿相關理論,理論結合實踐,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了解建筑學專業的必備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以“小型建筑方案設計”項目為導向,講述建筑方案設計的一般步驟,在學習完相關理論之后,最后以自己的設計方案作為考核內容。在教學之初就以項目為引導,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4教學改革的未來挑戰
以項目為導向性,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學模式。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下挑戰,如授課內容深度及教材問題,目前對于課程改革沒有針對性的教材,以往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建筑學專業課程的總結與概括,這就使得許多內容與后面的課程有所重復,以至于老師在講解過程中,每個知識點的深入程度不好把握,希望通過后續工作,設計一套針對應用性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方案,也期望對其他導論課程有所借鑒。
作者:劉淑娟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白旭.對建筑初步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9月第12卷第3期
[2]陳鏡丞.“A+T•CDIO一體化課程設計綱要2.0版”的應用與實踐———以《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一體化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9月第24卷第3期。
[3]田波.建筑初步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第1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