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學教學方法實踐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制度的不斷完善,建筑行業將迎來更成熟完善的建筑市場機制,對于建筑行業人才的選拔也將更加嚴格。為適應這一轉變,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培養模式應當順應這一趨勢進行調整。要以加強建筑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為教學前提,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建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型建筑人才。
[關鍵詞]
實踐能力;建筑學;教學
十三五即將到來,國家的發展方向由原來的以房地產業為龍頭方向逐漸轉向科技創新領域,同時我國發展建設也漸漸進入平緩期,建設量逐漸減少。這些形勢的變化都致使建筑行業低谷期的來臨,學生就業率逐年降低,就業矛盾不斷加大。
一、社會背景分析
(一)學生特質分析
目前,高校生源多以90后青年為主,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缺少包容合作意識;生長環境較好;缺乏獨立性和刻苦精神;思想前衛開放不喜歡束縛。但是,真正的建筑設計工作是需要強大的社會包容性與奮斗精神。首先,在一個項目中建筑師需要協調其它各專業工作,還需要同甲方及相關政府審批部門協調溝通等,可見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從事建筑工作的必備條件。第二,建筑設計工作隨時面臨著方案推翻性的調整,良好樂觀的心態是提高工作積極性的前提。第三,傳統建筑學教學強調建筑理論的重要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對所學專業缺乏積極主動性。
(二)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傳統建筑學的教學在一、二年級主要以建筑初步和建筑理論基礎知識為主,涉及簡單的建筑模型制作。三、四年級主要通過建筑設計課和專業課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和設計能力。而五年級主要為學生提供半年的設計院實習期及畢業設計輔導。這一模式在全國各個高校沿用至今,但我們從中看到多年未更新的基礎理論教學已經無法順應現今多元化的建筑發展,較少的社會實踐機會使得學生畢業后很難快速融入到工作崗位中。所以,傳統教育模式應隨著時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
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建筑學教學思路
(一)明確人才培養方向
建筑學教學主要為社會提供應用型技術人才,應當把教學和實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應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能,還要教會他們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基本職業素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合作中的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重視職業教育
隨著建筑市場的逐步完善,已經開始對注冊建筑師職業資格進行調整,審批由住建部下放到建筑協會。2015年注冊建筑師考試取消,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補充及考試制度的完善,這預示著今后注冊建筑規劃師將成為建筑行業的從業資格,這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所以,在校期間教學應當注重同未來的職業資格相銜接,讓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循序漸進的職業教育,畢業后才能夠更容易通過相關考試并獲得職業資格。
(三)科學的設計觀
建筑學是理科中最文藝的一門學科,它充滿了設計感和藝術氣息。每個人有不同的審美觀,對于建筑的欣賞也有著不同的看法。然而,近些年來受西方國家許多現代建筑模式的影響,國內大部分在校生對中國固有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排斥感,他們更喜愛夸張、前衛的建筑風格。這種過于片面追求表面形式化的設計思想,會使他們偏離正確科學的設計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逃避設計中真實實際的設計問題,只考慮如何令設計與眾不同。所以,面對這一現象,建筑類高校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科學設計觀的培養,更應當讓他們對中國的建筑歷史及近現代建筑風格有所深刻的了解。
三、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建筑學教學實踐
(一)以科學技術作為教學基礎
在校期間,應當以科學技術為前提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低年級建筑學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以提供同一個建筑的建筑場地布置以及建筑平面等布置的多種方案,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每一種方案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簡短分析,最后解決相關問題。同時,對于高年級的教學,則更加注重設計的技術問題即方案的可實施性問題。也就是說在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讓他們能夠停下來想一想所設計的每一處具體是怎樣實施的,畫出相應的節點圖等。通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科學技術的訓練,才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實踐工作。
(二)以經驗積累作為實踐基礎
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同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但是高校建筑學教學中往往更加注重后者,甚至兩者比例嚴重失調。致使學生就業后,無法快速進入設計者的角色,有些學生要經過一年到兩年的周期才能真正的參與簡單的前期工作。所以在五年的教學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應當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并逐年增加實踐學習的課時量,讓他們在校期間就對實踐工作環境和流程有所認知。
(三)互動式教學和團隊合作
建筑設計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需要同甲方、其他各專業以及各種職能部門等進行良好的溝通。國內教育的師生關系界定十分明確,教師更多的是給學生灌輸知識,并非同學生互動溝通學習。在國外的教育中,師生關系更加融合,教師隨時融入到學生當中,更樂意與學生溝通和傾聽學生的想法和需求,使得學生們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國內學生與學生之間自我獨立性較強,在團隊合作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導致一個項目因缺乏溝通協調而失敗。所以在高年級的教學中要更多的采用多人的團隊合作設計,在多個項目中進行輪換負責,在提高個人工作協調能力的同時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建筑學是一門集藝術與工程機械融合的學科,同時也與社會發展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建筑學教學不能停滯不前,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通過清晰的教學思路以及適用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使他們更好地融入未來的工作中。
作者:裘鞠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參考文獻:
[1]龍灝,盧峰,鄧蜀陽等.傳承歷史腳踏實地緊盯前沿循序漸進———重慶大學建筑專業的教學改革與特色[J].城市建筑,2015(16):68-75.
[2]蔡鎮鈺.放眼世界回歸中國—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學教學體系.建筑學報,2004(2):12-13.
[3]周??.回歸建筑的物質性-AutocadRevitArchitecture的特點及對建筑學教學的積極意義[J].華中建筑,2009(5):234-235.
[4]龔兆先,洪惠群,謝璇等.建筑學專業群“框架+強勢”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設計教學[J].高等建筑教育,2009(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