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院校建筑學人才培養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分析國際國內建筑學專業教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在開放形式、工作坊、實踐環節等方面闡述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的具體做法,為國際化辦學提供借鑒。
1建筑學專業教育的國際國內發展
建筑學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從18世紀巴黎美術學院創辦形成的“布扎”(Beaux-Arts)體系到20世紀德國的包豪斯(Bauhaus)體系,再發展到當前,歐美國家的高校建筑學專業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高校的建筑學教學方式呈現各自不同的鮮明特色。雖然都是以建筑師及相關行業執業人才為培養目標,但是他們的學時學制、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有很大的不同。[1]例如,美國的建筑設計教學存在5年制與4年制的不同學制,有以突出創新性教育為代表的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庫帕聯盟,也有以突出實踐性教育為代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在歐洲,多數院校的學制是3年制本科,2年制碩士。英國各高校的建筑設計教育也有較大區別。例如,有以培養建筑學前沿人才為代表的建筑聯盟(AA),也有以突出技術實踐性為代表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也有很多特色鮮明的地方院校,如哈德斯菲爾德大學、鄧迪大學。在德國,普遍以實用性的技術實踐為教學目標,如亞琛工業大學,當今的包豪斯等。國內的建筑學教育由20世紀初留學美、日、德的建筑學專業前輩創辦,創辦之初就具有了鮮明的國際化特色,教學體系或者移植美國布扎體系,或者向德國與日本學習重視實踐知識的傳授。[2]新中國成立后,在此基礎上疊加了蘇聯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后,90年代引進國際互認的建筑學專業評估標準,近年也有很多留學歸國的國際化人才充實進教師隊伍。這些因素都促使當今國內建筑學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由于國內高等教育體制以及高校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歷史等,基本的教學體系包括培養方案的制訂,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區分,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等,在很多高校仍然得到了持久的堅持,尤其是后起發展的地方工科院校,變化并不大。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建筑設計行業發展逐漸與國際接軌,我們需要開拓國際視野,重新向歐美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同時結合國內高校的實際情況、國內行業要求,發展屬于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方式方法。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在采取國際化的戰略,通過引進人才、組織國際交流、國際聯合辦學等方式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建筑學人才,并且在國家部屬院校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當前,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形勢已經對地方工科院校的建筑學專業教育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作為省屬地方工科院校,我們借地處廣州的地理優勢從2000年以來就開始嘗試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建筑學專業人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果。
2國際視野建筑學人才培養的具體做法
2.1引入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開放形式”(OpenForm)的教學方法
我們與挪威卑爾根建筑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聘請該學院創始人,“開放形式”(OpenForm)教學方法的開創者SveinHatly教授作為客座教授,并在中挪兩地多次舉辦、參與以開放形式為主題的工作坊。先后選派十多名青年骨干教師前往挪威參加教師課程,參加國際工作坊,并學習基于OpenForm的教學理念。從2010年開始,SveinHatly教授及卑爾根建筑學院教師多次到學院舉辦工作坊形式的教學實踐。這種交流從短期工作坊也逐漸發展到持續3個月的教學研討。通過這些活動,教師和學生受益匪淺。目前,通過教學改革已經將“開放形式”(OpenForm)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應用到低年級(一、二年級)本科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學成果在建筑學專業評估過程中得到評估專家的肯定。
2.2“工作坊”(Workshop)教學實踐
工作坊(Workshop)形式是國際間高校以教學科研為目的的短期交流形式,達成協議的雙方或者多方高校分別派出教師和學生,在一方或者雙方確定地點,在固定的時間周期內(短則1周,長則4周),教師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固定的設計任務。期間會舉辦若干場學術和學生交流。因為地點固定、時間有限,教師和學生都會心無旁騖,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雙方或者多方師生交流頻繁,思想碰撞機會極高。整個周期完成以后,成果都具有較高水平,大家受益匪淺。國內高校以建筑學為主要學科的建筑學院都采用這種形式進行短期交流,積累了相當多的成熟經驗。例如,華南理工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每年依托城市設計課程進行的工作坊。[3]近年來,我院與挪威卑爾根建筑學校多次舉行互派的教師和學生工作坊,雙方的合作已經比較成熟。學院也派遣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兄弟院校組織的聯合教學工作坊,到希臘、波蘭和德國等進行為期4周或更長時間的城市更新現場設計。同時,在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哈德斯菲爾德大學、波蘭克拉科夫理工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挪威卑爾根建筑學校等國外建筑院校的合作交流中,對方都表示工作坊形式是能夠深入推進的合作交流形式,并將相關內容寫入合作協議中。
2.3國際合作辦學
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在努力嘗試國內外合作辦學的方式。通過考察,我們認為對于國內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采用3+2方式進行聯合本科培養并在此基礎上延伸至3+2+X的研究生培養是切實可行的方案。具體做法是本科階段的前3年,學生在國內完成基礎課的學習,后2年到國外高校學習,本科畢業后學生獲得雙方高校學位,還可以繼續留在國外攻讀研究生。地方工科院校的大部分畢業生都留在地方就業,參加大量的城鄉建設實踐。因此,他們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以適應國內的高強度建筑設計工作。以這樣的方式培養的學生可以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畢業后既可以回國參加工作,也可以繼續留學國外攻讀高層次學位,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谶@個認識,我們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合作,實施“3+2”的本科生聯合培養模式,從2016年開始,每年從3年級學生中選拔若干名學生到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參加學習,畢業后授予國內和英國的雙學位,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效果。不僅如此,短期的交換學習也是合作辦學,開闊學生國際視野的一種有益方式。在國內外高校對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互認、學分互換的基礎上,互相派遣學生到對方學院學習半年到1年。這種方式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方面,必須相互派遣學生交換學習,也就是說我們派出去,對方派過來,每年的人數基本均等。如果僅是我們單方向地派出,而無法吸引對方學校學生過來學習,只是占用國外高校的教學資源,合作無法持續;另一方面,國外高校派遣的學生過來后,需要我們梳理培養方案,為他們制訂教學計劃,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對于地方工科院校的師資這也是一個考驗。我們與波蘭克拉克夫理工學院達成合作協議,每年均互相派遣學生到對方建筑學專業進行半年到1年的交換學習,這種做法已經堅持了5年。
2.4實踐環節培養國際視野人才
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最重要的能力培養,能夠開闊學生國際視野的實踐環節包括設計院實習以及畢業設計兩方面。我們與設在國內的國際建筑設計公司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安排學生到國際建筑設計公司參與學習,團隊與知名外國建筑師結成聯合教學小組,共同指導學生??梢宰寣W生向知名外國建筑師學習設計方法,提升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出國參加交換學習的學生找到當地事務所實習的機會,直接參與國外的建筑設計實踐。國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等遠程指導,完成實踐環節的教學任務。在國外參加設計院實習的學生可以在當地設計院完成畢業設計。完成的程序包括向國內教師提出申請,由國內指導教師審核設計任務并報學院批準。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教學團隊的指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與國外指導教師協同工作。
2.5合作科研培養國際視野人才
學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快速城市化發展的典型區域。一方面,城鄉建設的大量項目帶來了很多國家沒有的實踐機遇;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也帶來了國際上前所未有的一些城市問題。以完成項目和科研問題為合作契機,我們嘗試與外國高校合作。例如,參與德中高校共同進行的以珠三角水環境為主題的國際研究,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共同合作申報科研項目等。在這些研究中,我們帶領本科生與研究生和德國、英國的高校學生一起,進行現場調研以及初步的方案設計,開闊、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結語
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高等教育只有走國際化道路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在國家愈加重視本科教學的現在,面向國際視野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勢在必行。建筑專業學生需要不斷開闊視野,提高創新能力;建筑學專業教師也需要吸取國際先進的辦學經驗,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不斷提高辦學水平。我們的工作經驗為地方工科院校的國際化教學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王輝.現代之后——美國建筑教育發展(二)[J].世界建筑,2015(4):128-134.
[2]韓如意,顧大慶.美院與工學院•差異與趨同——從東南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的比較研究看中國建筑教育的沿革[J].建筑學報,2019(5):111-122.
[3]黃麗,莊少龐,孫一民,肖毅強.整合實踐教學環節的高年級建筑設計教學模式優化探索——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4):74-77.
作者:周祥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