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設計與歷史整合創新的建筑學教學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結構主義和系統耦合方法為指導,構建了“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整合創新”的教學模式,探索并實踐了建筑設計教學與建筑歷史教學互聯互通和深度融合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歷史,整合創新,教學模式
在高等建筑學教育中,建筑設計教學與建筑歷史教學共同構成了建筑學本科教育的兩大主干教學體系。建筑歷史教學通過系統講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建筑發展歷程和演化的規律,通過系統分析經典建筑的設計經驗、設計手法和設計理論,拓展了學生的建筑設計能力和創新性思維方法,在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認知觀念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建筑歷史教學和建筑設計教學相互獨立與隔離,導致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工程與研究不能充分融合、相互促進。因此,通過建筑歷史教學與建筑設計教學的系統優化與整合創新,構建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深度耦合、整合創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背景與思路
惠州學院建筑學專業創辦于2003年,是廣東省內繼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后創辦的第五個建筑學專業,2016年成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單位。從2003年9月開始,在全面研究、總結國內外建筑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在十五年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仍然局限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局部調整、仍然按照單向片面的線性思維方式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必將事倍功半,不能卓有成效地、創造性地解決所存在的問題。教學改革的突破點之一就是要構建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系統優化、整合創新”的教學模式,基本目標就是要發揮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1+1>2”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聚合效應。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李曉峰在《建筑設計與歷史課程教學整合的嘗試———傳統建筑意象設計教學》一文中,對國內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過于界限分明的現象提出了質疑,指出:“在當今世界極為強調多學科交叉研究和運用的大背景之下,設計和歷史這樣原本關系密切的建筑學‘子學科’更有必要在一定操作層面上進行整合。”李曉峰總結了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建筑史課程系列化”和“建筑設計課程主題化”的雙向教學組織框架,逐年深化和拓展,并有意識地結合到設計課程中。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徐震、顧大治在《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建筑歷史教學模式整合創新研究》一文中提出了通過“典型案例建模與分析”“歷史建筑設計”和“建筑歷史專題研究”等三個階段的教學和實踐訓練來整合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教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王卓男、吳曉君、劉晨陽等人對“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課程的教學整合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教學整合的目標和具體教學方案。例如,在四年級建筑設計教學中體現“歷史、文化、生態、技術”的“一體化”整合;在五年級建筑設計教學中通過“東西方文化比較與建筑創作”專題教學,引導學生在建筑設計中走出自己的路子。華南農業大學屈寒飛、陳方慧、姜磊在《駕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課程的整合》一文中,對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總結,指出:“建筑設計同建筑歷史課程作適當的整合,是可行而有明顯成效的。”“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理論研究的目的何在,我們建筑創作的方向何在,關系到建筑歷史教學的方法和落腳點,即將各種建筑理論的學習最終著落于建筑創作中,在設計中深化、發展理論、加強教學體系的內部聯系,探索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整合之路”。“傳統建筑教學”正是這一層面的具有探索性的課題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建筑學專業分別以“嶺南博物館”“嶺南文化藝術中心”“廣州某城中村保護與利用”“華南農業大學校園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等為題進行了一系列傳統意象設計教學,取得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雖然國內高校建筑學專業對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改革給予了持續關注,但總體來看,建筑歷史教學尚未真正融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之中,建筑設計教學也未能為建筑歷史教學提供有機融合的平臺。相關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由于受到固有教學模式的慣性影響,導致建筑設計教學與建筑歷史教學之間的有機融合受到制約。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1)盡管許多研究強調打破“建筑設計和建筑歷史的絕對分野”,但對應用技術型人才所要求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少針對性、關聯性與可操作性。2)缺乏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系統優化、整合創新的理論研究,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整合的探索與實踐缺乏理論的支撐。3)沒有形成具有實踐指導作用和示范推廣價值的成熟教學模式,缺乏適應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通過不斷完善、充實、提高和拓展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逐步構建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整合創新的建筑學本科教學模式,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建筑學專業人才提供具有針對性、關聯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
2實踐與探索
自2003年以來,我們以系統耦合理論和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為達到應用創新型建筑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了“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整合創新”的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具體從教學結構、教學程序兩個方面展開。
2.1教學結構
系統把握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過程中整體與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將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建構成為有機融合、相互拓展的教學結構,構建“解讀歷史+理解建筑+學習理論+反思批評+設計實踐”的“五維度交叉滲透”教學結構。
2.2教學程序
系統把握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通過開放、多層、立體、協同,構建以“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深度融合為主軸線,分階段培養平臺、跨學科教學平臺、多環節實踐平臺為輔線的“一主三輔、立體交織”的教學程序。
3結語
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整合創新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要突破傳統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相互分離的教學模式,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為出發點,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以結構主義方法和系統耦合方法為指導,構建了“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整合創新”的教學模式,探索并實踐了建筑設計教學與建筑歷史教學互聯互通和深度融合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程序,在教學實踐中圍繞各教學環節循序漸進、逐步提升,最終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曉峰.建筑設計與歷史課程教學整合的嘗試———傳統建筑意象設計教學[J].建筑學報,2003(12):58-59.
[2]徐震,顧大治.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建筑歷史教學模式整合創新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S2):149-152.
[3]王卓男,吳曉君,劉晨陽,等.建筑設計與建筑歷史課程的教學整合方法探析[J].價值工程,2012,31(9):272.
[4]屈寒飛,陳方慧,姜磊,等.駕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建筑歷史與建筑設計課程的整合[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3(1):59-61.
作者:酈偉 胡超文 蔡仕謙 單位:惠州學院建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