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現代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民用建筑電氣同建筑結構
由于當前的民用建筑大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的配置較為密集,連接點相對較多,樓層和樓層之間通過鋼筋混凝土結構相連,所以,可以利用建筑本身作為接閃器。這就需要在內部鋼筋之間進行焊接,以此滿足建筑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路。不過在建筑本身作為接閃器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屋頂遭遇雷擊必然會造成混凝土結構受到破壞,或者保溫層受到破壞,但是這些并不會對屋面造成傷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民用建筑中,利用建筑自身作為接閃器時,必須使用圓鋼,而不能使用螺紋鋼予以替代,并且若是焊接使用的手打為對頭碰焊,那么必須按照規范要求在焊接處進行搭接圓鋼的補焊。最后,在地基形式上建筑物不同,所需要的地基形式也不同,其中柱下條形基礎以及筏形基礎和箱型基礎可以作為基礎接地結構。
2民用電氣管線結構分析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電氣管線的埋設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現代民用建筑電氣要求較為復雜,功能較為齊全,因而在電氣管線的安裝鋪設上就特別復雜,尤其是管線的平面布置,而墻體中的垂直管線以及樓板中所埋設的管線都會對結構造成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2.1承重墻中的管線埋設
當在混凝土剪力墻以及柱體中埋設管線時,埋設方法較為簡便,只需要用鋼管代替套管即可,同時利用結構鋼筋進行固定,目的在于防止鋼管在振搗過程中發生位移。電氣管線直徑不大,因而不會對混凝土結構產生太大的影響,可以靈活的進行位置調整,但是若埋設位置為砌體墻,那么在埋設方式上就會相對復雜些,這也是民用建筑電氣安裝工程最重要的內容。
2.2填充墻中的管線埋設
在混凝土結構中,填充墻無需承擔額外的重量,其負重僅僅是墻體自身的重量,在進行填充墻的砌筑中往往會使用加氣混凝土材料、空心砌塊以及粉煤灰混合的混凝土的材料,這類材料具有低強度、質量輕的特征,即便是發生破壞,也不會對民用建筑結構主體造成損害。在填充墻中進行管線的預埋,僅僅需要對抗裂進行考慮,隔聲也是填充墻預埋的一個原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線埋設時,開槽深度應當小于墻體厚度的一半。
2.3水平管線的埋設
這里主要指在樓板中的管線埋設,在樓蓋中的裝配埋設主要有在雙向應力大樓板中的埋設以及預應力空心板的埋設,這些結構往往需要進行預制,采用最多的便是預應力空心板。在預制樓板中進行管線的埋設首先需要向專業機構進行預制板結構的了解,使得管線在進行埋設的過程中能夠依照材料中的圓孔或者縫隙進行布置。另外需要注意,在預制板圓孔中進行管線的埋設過程中,必須將引出鑿孔同板材的主筋位置錯開。另外對管線在板材縫隙中進行布置時需要注意,通常板縫的寬度在25mm左右,預埋管線的設置會令灌縫無法達到密實的程度,因而同結構施工方商量后,可以加大板縫至35mm左右,并在縫中加裝鋼筋對密實度問題予以解決。
3民用建筑電氣設計中的強電和弱電
在民用建筑電氣設計中,由于設計的要求較為嚴格,因而針對設計往往過于注重質量和技術使用,而沒有注重經濟性,這就使得很多電氣設備在設計施工的初始階段便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投資浪費。而民用電氣設計不但在技術和質量上有所要求,同時也要求具有經濟性,即在設備的投資初期,其運行費用能夠具有經濟合理性。在當前的電氣設計之初,設計主要分為強電和弱電兩方面,下面進行討論分析。
3.1監控技術
監控技術已經開始被廣泛的應用在民用建筑中,而監控技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采用了計算機集中監控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下的監控不具有可靠性,同時運行速度也相對較為緩慢,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這種方式已經開始被集散式的控制模式所取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民用建筑的監控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3.2布線技術
綜合布線是民用建筑智能化的主要依據,采用的是建筑中的數據、語音以及多媒體通訊基礎平臺,自從該項技術進入我國市場以后,由于該項技術的優異的性能,給國內的智能化民用建筑市場帶來了一種新理念、新技術,并立即在建筑行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各類智能建筑所廣泛采用。也進一步推進了民用建筑的發展,是當前民用建筑電氣設計以及施工的重點發展方向。
3.3安全防范技術
安保是民用建筑所注重的基礎內容之一,安防系統從最初的各個子系統相互獨立,發展到現在,各個子系統之間已經聯系緊密、配合默契,極大的提高了安全防范的嚴密性、可靠性以及實時性,為人們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4結束語
民用建筑的結構設置和電氣安裝之間聯系緊密,而電氣系統也逐步的向著更加復雜多變的方向發展,另外通過論述還可以認識到,合理設計民用建筑電氣的各個系統以及通過使用先進的電氣設備對滿足建筑功能要求及節約基建投資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的施工技術人員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提高自身技能,不斷的進行手段方法創新以及完善,充分結合實際設計出更加符合當代民用建筑需要的電氣系統,以滿足和應付各種環境下的需求和挑戰。
作者:韓振起 單位:天津市化工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