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智能制造工業建筑設計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智能制造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作為物質載體的工業建筑卻相對滯后,在功能、形式和藝術表達上有明顯不足,與城市發展不相協調,亟需調整提高。本文以智能制造為出發點,分析并總結了工業建筑的設計策略,概括性的介紹了其在項目實踐中的應用,為今后工業建筑提供設計思路。
關鍵詞:
智能制造;工業建筑;設計策略
工業建筑屬于建筑學的范疇,卻由于其使用的特殊性而偏立于建筑設計的一隅,不為主流建筑設計研究之列。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面臨著大而不強的現狀,與大眾的生活脫節。隨著國家將智能制造作為發展“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作為側供給改革的重要一環,智能制造的影響力將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作為其物質載體的工業建筑,也將越來越多進入主流建筑學研究的范疇之內。
1現狀分析
工業建筑設計在實踐中有著其項目類型的特殊性,因其主要作為生產加工科研的場所,一般以平面功能設計為主導,以各個項目的生產工藝流程為依據來組織功能、布置平面,在設計中較少考慮工業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加之多數工業建筑會考慮采用輕質、簡易的建筑材料,將平面布局簡單的立體化,其結果便是工業建筑普遍呈現出相似而單調的外觀,給人留下工業建筑就是粗獷、簡單、巨大的片面印象。隨著國家工業實力的提升與進步,工業建筑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載體,對其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工業建筑作為體現企業實力,展示企業形象的代表,其設計需要承載更多的內涵。當今,“工業4.0”、“智造工業”等概念蓬勃興起,工業發展進入了新的變革時期,傳統工業建筑缺乏生機、缺少人文關懷、與周圍環境割裂等問題逐步暴露出來。這對當下工業建筑設計策略的轉變有一定的啟發,設計需要順應對象主體的發展需求,采取相適應的技術方法。工業建筑要緊隨產業發展的趨勢,務必要改變以往的設計思路和建筑形象,因此,需要更新工業建筑設計的指導理念。總結下來,就是要注重與城市設計的關系、提高建筑的空間環境品質、注重建筑的個性特征、重視建筑的可持續性、提高建筑的智能化。這既是工業建筑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智能制造的本質要求。
2應對策略
(1)工業建筑設計應注重和城市設計的協調統一。智能制造使工業產業更為細化,每一細分產業都與其他產業及城市整體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工業建筑在規劃上應符合城市規劃的總體原則,在區域聯系上,應與其他建筑及周圍環境更為緊密。在空間分布上注重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鏈的集聚效應,提升區域綜合優勢,促進產業發展。在城市設計的理念指導下,將工業建筑的選址布局納入到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從人居環境結構的要求出發,綜合考慮城市、工業和建筑的協調發展,提高整體的環境質量。(2)工業建筑應提高建筑的空間環境品質。智能制造擺脫了以往以人為主要勞動力的生產方式,人在工業建筑中作為管理者保證生產的運作。作為產業革新的承載器,工業建筑需要在內部和外部全面提升空間環境品質。首先,由于智能制造的發展要求,工業建筑不僅僅需要生產、生活、管理等基本功能,還逐步發展出技術培訓、休閑娛樂、產品展示等多種功能。在空間營造上,也需要以共享空間、休息廊道、庭院、餐廳等多種形式去契合這些功能,創造具有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的內部空間。其次,工業建筑室內外色彩設計能夠直接作用于生產人員的視覺和心理。因此,結合企業形象,妥善利用色彩特性,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作條件、降低疲勞,同時創造具有標志作用的外部形象。再次,在工業建筑中應重視開放空間的創建,創造接近自然的環境條件,增加自然環境的引入和滲透。(3)工業建筑應注重建筑的個性特征。智能制造具備高效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維護能力,能夠依據實際生產的情況來調節系統,展現獨特的個性化和針對性。工業建筑兼具雙重屬性,即空間物質性和文化藝術性,也應根據特定地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來創造適宜工業建筑的環境佳境和文化屬性特色,使工業建筑在整體統一中呈現相應的特色。加強與公眾交流,獲得效益的最大化,通過向公眾展示生產過程、傳播企業文化,從而向更廣泛的社會性功能發展,發展工業旅游開發、傳統文化展示及教育教學的拓展,使工業建筑具有獨特而充滿活力的文化性功能內涵。(4)工業建筑設計應重視建筑的可持續性。智能制造使工業生產方式轉變,具備了可持續運轉的潛力,節能高效是其本質要求。工業建筑的可持續性,首先是實施經濟、合理的工業建筑群體規劃,滿足其生產功能、投資效益、環境效益及建筑藝術質量等綜合效能,使整體建筑、環境和城市面貌相協調。其次是建筑設計中廣泛運用被動式能源技術,利用自然光作為主要光源、采用自然通風措施保持舒適的工作環境、采用綠色建材與熱工性能良好的低能耗維護結構、注重建筑自遮陽等。使建筑成為智能制造的一部分,共同創造可持續的工業生產新方式。(5)工業建筑應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智能制造主要在提升工業產業的科技程度、優化生產系統的效率,另外,也應將工業建筑作為制造流程中的重要一環,融入到智能制造的大系統中。工業建筑應具有前瞻的靈活性,一方面,選用新型結構體系、輔以適當的材料搭配,能夠以獨特的結構技術美和材質色澤美來塑造豐富多彩的建筑形象。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不同發展階段對生產系統的要求略有不同,應提高工業建筑的生產適應性,將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及應用納入工業建筑設計中,重視與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協作與配合,提高建筑的智能化。
3項目分析
以上種種,最終需要落實在設計細節中,以筆者參與的皇上皇食品加工中心項目為例。項目選址于廣州開發區,周邊規劃了眾多上下游密切相關的食品企業,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與城市設計協調統一。項目集科研與生產于一體,設置了多樣的共享空間,充分利用建筑間距處理交通和綠化需求,采取底層架空實現景觀與室內空間的交融,提高空間環境品質。利用公共廊道聯系整個廠區,建筑立面造型凹凸有致,實現建筑物的自遮陽,充分考慮本地冬暖夏熱的氣候特征,為建筑的可持續運轉奠定基礎。由騎樓引申出的廊下空間,結合嶺南傳統文化裝飾的內部空間,依據企業標識涂刷的建筑色彩,充分展現了建筑的個性特征。建筑內部采取可變的空間劃分方式,既能結合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流線,同時又具有靈活的可調性,能夠適應未來智能制造的升級。此外,園區以大量的綠色植物來塑造景觀,靈活運用植被,采取集中與分散、重點與一般等手法來營造宜人的景觀,使園區環境與周圍生態協調。最終,項目在滿足工業生產,優化工作空間,提升企業形象,傳承地域特色等方面達成均衡。同時,為未來發展工業旅游、體驗工業等附加產業奠定了基礎。為企業走智能制造之路,提高企業發展水平鑄就堅實的基礎。
4結語
由此可見,在智能制造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企業形象代表、企業實力體現的工業建筑,需要緊隨產業趨勢與時俱進,在形式與內容上展現企業發展智能制造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同時,建筑作為工業產品集中應用和人文藝術審美高度凝縮的實體,也應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展示名片作用,為智能制造的革新添磚加瓦,為城市建筑的發展引領方向。
作者:于鯨 單位:廣州市設計院
參考文獻
[1]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何晶.我國當前工業建筑設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工業建筑,2012(01):62~65.
[3]秦佑國.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設計[J].建筑學報,2003(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