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loft空間的舊工業建筑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loft空間為舊工業建筑有機更新提供思路
1.loft空間和舊工業建筑原真性的關聯
Loft文化發源于紐約的舊工業建筑區———蘇荷(soho)區,從其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loft空間成立之初就是源自于一種妥協和無奈。高昂的租金使生活潦倒的先鋒藝術家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創作空間。而由于舊工業建筑廉價的租金,藝術家紛至沓來,將其改造為集居住、創作甚至是銷售一體的空間形式。受制于有限的資金,藝術家對于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力度相當有限,這種無奈恰恰完好地保存了一些代表性的工業建筑構件和工業建筑空間特征,使得工業建筑的原真性得到了較為完善的保留。
2.loft空間特征
2.1高大開敞
空間,是建筑之靈魂。而loft空間區別于其他空間形式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其空間高大開敞的特征。這一空間特征的由來主要是因為loft多為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而對舊工業建筑這一空間特征的保護轉化成了loft空間的主要特征。
2.2自然而真實、保留工業美學
工業建筑空間的布局和形態非常真實的反映著工藝生產的流程,是一種完全真實和理性的空間。內部空間不加藻飾,簡潔真實,空間內梁、柱等結構構件清晰可見,非常理性地表達出建筑的營建邏輯。Loft空間繼承了工業建筑的這種美學。
2.3模糊性
舊工業建筑空間的改造大多是在單一空間內布置生活起居、工作、藝術品展示等諸多功能的空間。因此臥室、廚房、工作室等功能板塊就不可能像傳統民用建筑那樣有明確的界定和隔斷,傳統的套型模式被打亂,loft空間展現出模糊性。
2.4靈活性、可變性
loft的經營方式大都是租賃,因此使用者對其內部空間的改造大都是臨時的,這些非固定的空間隔斷隨著租客的變更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loft空間靈活可變的原因。
2.5浪漫化、個性化
傳統的居住空間或是辦公空間中,不同的功能空間通過劃分并作為商品銷售給其使用者,建筑空間是一種既定的形態。而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間,使用者可以通過自主的空間劃分和裝修來盡情地發揮,創造浪漫的、個性十足的空間。
二、基于loft空間的舊工業建筑改建策略研究
1.內部空間改造策略
1.1通高空間的融入
工業建筑相對于傳統的民用建筑往往具備更加高大的空間,而最早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的藝術家們由于受制于有限的資金,往往會對舊工業建筑空間進行較為簡單和局部的處理,雖然在空間內做了簡單的隔斷和劃分,但是室內空間中往往都會保留一部分原有工業建筑空間的樣貌。并形成了上下貫通的空間,而這些空間的融入也是由舊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間和普通舊建筑改造空間的標志性差別,Loft中的通高空間可以充當展示空間、商業空間等,適用于大型廠房改造項目;而在藝術家工作室、個人畫廊等小型廠房改造中,高大開敞的通高空間則通常作為起居室和創作展示合一的功能空間。
1.2loft空間分隔
依據loft空間內不同功能空間對私密性的需求,可將分隔的類型劃分為:彈性分隔、意向分隔、局部分隔和封閉分隔。loft空間分隔的方式主要為閣樓和屋中屋這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是loft空間區別于普通民用建筑內部分隔的重要因素,因為在時間上,閣樓和屋中屋的建造時間都晚于建筑主體,是附屬于舊工業建筑的建筑構件。其次,作為loft空間區別于其他舊建筑改造的手段,閣樓和屋中屋通常都是非完全的劃分,會預留出通高空間,這種局部的分隔也是loft空間的顯著特征。
(1)閣樓
閣樓本意指房屋中的上部空間或工、商業建筑內無隔斷的較大空間。閣樓在結構上大都依附于原有的舊工業建筑,這也是它和屋中屋這種分隔形式的主要區別。閣樓在營造之時通常在內側設柱子加以支撐,靠近建筑外墻的一側通常搭接在舊工業建筑的吊車軌道或是牛腿柱之上,節省了建造的材料,實現了較為經濟的改造。例如上海八號橋中的5號樓(如圖3)的原廠房空間開敞高大,故在改造后成為展示和信息的空間。但完整的舊工業建筑空間原樣保留勢必會造成空間浪費,而且也難以滿足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因此,5號樓還沿著原工業建筑的建筑外墻增設了四周的閣樓空間,作為設計單位的辦公區域,整個空間就形成了大空間套小空間的空間組合。滿足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
(2)屋中屋
屋中屋與閣樓利用舊工業建筑本體的結構體系有所不同,其與原有舊工業建筑聯系不強,改建后的屋中屋擁有一套獨立結構體系,因此屋中屋具備了以下優勢。首先,屋中屋的營造對原有的舊工業建筑未造成任何的改動,舊工業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其次,當需要對內部分隔進行重建時,只需拆除屋中屋的部分即可,不會對舊工業建筑帶來二次破壞;再次,屋中屋的形式相當于建筑擁有了雙層皮,而屋中屋內部通常是較多人員停留和使用的功能空間,需要空調和暖氣等溫度調節措施,屋中屋和舊工業建筑之間的空間就成了過渡空間,這層空間能夠有效地減少室內溫度的變化,降低了能耗。
1.3loft空間銜接
和loft分隔相對立的是,有了不同的分隔手法所產生的若干功能板塊,就必然存在著各種空間之間的銜接。
(1)豎向銜接
豎向銜接多見于loft空間的水平分割,在高大開敞的舊工業建筑空間內通過水平分割的手法創造出夾層空間,就必然需要豎向交通來聯系。豎向銜接通常表現為樓梯,坡道等。這些新增的樓梯和坡道大都采用鋼材和玻璃等輕盈的材質,使樓梯看起來輕巧簡潔,大氣時尚。這些通透的樓梯還可以作為室內空間的彈性分隔手段,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層次,豐富和裝點了loft室內空間。
(2)橫向銜接
Loft空間的橫向銜接多見于垂直分隔,其主要表現為空中連廊。特別是在功能上存在聯系的兩個空間分別處于非首層的位置上時,就需要二者之間施以空中連廊。上海八號橋在設計時就成功的運用了連廊這一建筑元素,將8棟舊工業建筑有機地聯系起來,這也是八號橋這一名稱的由來。空中連廊不僅僅局限于建筑室外的相連,廊道在不同的建筑內外都有穿插,人們通過這些連廊就可以順暢地漫步于舊工業建筑區之間。連廊起到了室內外空間的串聯,模糊了室內外空間的界限。
2.外立面改造策略
基于loft文化的舊工業建筑往往采用新舊沖突的手法來引入新元素,這種新舊沖突的設計手法來源于loft文化中的拼貼理念,20世紀中葉的拼貼藝術深遠地影響著loft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影響下,loft空間及其外立面逐漸呈現出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和編輯的狀態,各個時期的材質都會拼貼在外立面上,顯示著舊工業建筑的歷史和改造進程。新材料的引入不但沒有可以的和舊材料相仿,反而刻意的制造沖突。通過這種新舊材料沖突制造出強烈的對比效果。新材料體現出建筑空間的新穎和時尚,而舊工業建筑表皮則體現著懷舊氣息,從而形成了商業建筑空間的亮點。例如上海莫干山M50藝術區外立面改造設計中,主體元素為廠房原有的紅色清水磚墻,但這樣的立面形式比較單調,不太適合與新融入的功能空間———商業畫廊,因此在設計中融入了鋼結構和大面積的有色玻璃,新舊材料的沖突使立面既不缺乏歷史氣息又充滿時代感。輕盈精致的新材料一改舊工業建筑煙囪濃煙滾滾、地面污水橫流的舊樣貌。賦予其與時展相適應的懷舊與新穎相結合的外立面。
三、結語
舊工業廠區以及廠區內的舊工業建筑是城市的寶貴遺產,他承載著人類對于工業時代的記憶,記錄了城市發展的軌跡。對于舊工業建筑的有機改造是當下社會轉型背景下城市發展活動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Loft空間作為一種源自于舊工業建筑改造的空間形式,能夠很好地還原工業建筑空間的原真性,不但實現了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還創造出個性十足的空間形式,對我國的舊工業建筑遺產的有機更新提供了有效的更新思路。
作者:趙獻榮 鄭其聰 單位: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