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海州露天礦概述及旅游開發現狀
(一)海州露天礦概述。阜新海州露天煤礦是“一五”經濟發展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由前蘇聯列寧格勒煤礦設計院設計,1953年正式投產,是亞洲最大的大型機械化礦井。海州露天煤礦發現于1913年,由民間原始方法開采,1923開始采用豐田工業標準化的管轄權進行開采;“9•18”事件發生后,由南滿鐵路公司掌管經營;1934年,隸屬于滿洲炭礦株式會社;1936年,阜新礦業接管;又于1946年歸屬于國民黨政府;1948年生產經營權回到了阜新人民的手中;1949年孫家灣煤礦,太平煤礦合、合并;1953年7月1日正式定名為海州露天礦;2005年7月,正式關閉經營。海州露天煤礦被稱是新中國工業化歷史上的“金釘子”,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長方形礦坑,面積相當于38個北京故宮。礦坑負海拔175米,是中國土地上的最低點,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一個奇跡。1954年名為“阜新露天煤礦”的B-2郵票,露天煤礦阜新鐵錘圖案的1960版伍元人民幣,以及世紀壇石壁甬道走廊上雕刻的海州露天礦誕生日等,都是阜新煤炭行業在我們國歷史上的輝煌剪影。經過50余年的開采,海州露天礦都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古跡和旅游文化考察的采礦活動景觀,為阜新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海州露天礦旅游開發現狀。2006年開始,阜新市委市政府,在礦坑下不斷地植樹造林,進行綠化作業及景觀規劃設計,將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涵蓋地下森林和坑底水庫等近百個景觀的國家礦山公園,變“廢礦坑”為“聚寶盆”,2009年7月27日,正式開園。這個曾經是阜新經濟核心的露天巨礦成為全國首家工業遺產旅游示范區,曾經是阜新綠色環境建設隱患的礦坑矸石山實現了向工業遺產主題公園的華麗轉身。先后在露天采礦遺址上建立的包括旅游觀光休閑、科普實踐探險、工業憶舊體驗于一體的世界現代化工業遺產旅游資源項目,海州露天礦山公園已成為阜新市的新地標。是遼寧省唯一一個國家礦山公園,又是全國首個工業遺產旅游示范區的典范,是在海州露天采礦遺址上,大力建立的集旅游觀光體驗、商務休閑、科普實踐教育、工業憶舊等一體的經濟轉型的現代化工業遺產旅游項目。
二、海州露天礦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經驗
(一)政府主導的開發。在海州露天礦山公園開發過程中,阜新市政府積極參與指導規劃,從2006年開始,長達8年的時間,將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工業遺址建設成了涵蓋多個景觀的國家礦山公園,實現了從老工業生產廢墟向工業遺產主題公園的轉變,同時也促進了老工業基地的經濟振興和阜新地區的經濟轉型。
(二)公園模式與博物館模式相結合開發。海州露天礦山公園是以公園模式為主進行開發的,還包括了博物館模式和工業生產體驗館模式,分別建有采煤博物館和生產體驗館。在海州露天礦山公園中,人們不僅可以觀光瀏覽,親眼目睹采礦留下的巨大礦坑,還能體驗到煤礦生產的過程中,實際動手感受煤礦工人生產做工的艱辛,通過這樣的體驗,可以讓游客更加生動和深入的了解這種工業生產文化。
(三)大力宣傳,提高知名度。海州露天礦山公園開園時,分別采用網絡新聞宣傳、電視廣告新聞宣傳、報紙媒體宣傳等方式進行了對外宣傳活動,當時在全國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之后的營銷過程中,仍舊采用這些宣傳渠道對該旅游資源進行對外宣傳,達到了推廣該旅游資源的效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四)與城市其他資源共同發展。海州露天礦山公園采用聯合的營銷方式,將其與阜新的其他旅游資源進行打包銷售,組合銷售,用已經成熟的旅游景點來帶動新旅游資源的發展,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其中主要是與阜新海棠山、阜新十家子瑪瑙城以及阜新塔子溝風景區等旅游資源進行的組合銷售。不僅帶動了海州露天礦山公園的旅游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旅游的發展。
(五)導服人員與老礦工合作講解。海州露天礦山公園的工作人員不僅包括專業導游員給游客進行講解,還包括具有專業知識的老礦工進行操作指導,他們的合作不僅使管理更專業化,還使游客可以得到更好的旅游體驗和專業的知識講解。例如,一名好的導游可以在游客游覽工業景觀時,可以通過講解當年生產生活的故事、再現生產場景這一方式,讓游客更深入地理解工業遺產的價值。
三、工業遺產旅游資源開發建議
借鑒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的經驗和啟示,綜合他們的研究成果和阜新海州露天礦山公園開發實際情況,對我國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主導開發。實踐證明,政府對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政策寬松、發展條件優厚對于工業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很重要,不僅影響到開發規模選擇和開發的速度,而且還對資源開發的方向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向作用。政府不僅可以調整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政策,對旅游開發進行合理的設計指導,還可以引導商業投資為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提供優越的條件。
(二)注重開發方式有機整合的多模式發展。我國大部分發展工業遺產旅游的城市都為建設博物館模式、參觀館模式,游客僅僅單純的對遺產進行參觀,缺乏更深了解的機會,從而導致工業遺產旅游發展速度緩慢。所以,在工業遺產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實行多模式共同發展的開發策略。主要發展模式包括:博物館模式、創業產業基地模式、主題公園模式、與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工業生產體驗館模式等。
(三)打造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設計有特色的旅游主題和線路,打造自身的旅游品牌,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還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品牌打造推廣,例如:針對學生可以以勞動教育、知識普及的研學旅游為主題;針對政府官員則可以以工業生產調研考察為主題;針對旅游散客可以以展示工藝產品、勞動生產過程等體驗性較強的項目為主題等。滿足不同旅游群體的不同需求,更快地塑造獨特的旅游形象,快速增加旅游吸引力。
(四)加大旅游宣傳力度。目前,旅游宣傳多為傳統項目的旅游宣傳,對于工業遺產旅游的宣傳較少,這也是工業遺產旅游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要加大對這類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改變宣傳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到工業旅游體驗中來。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除了傳統的紙媒以及旅行社的宣傳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借助微信、微電影、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宣傳,突出工業遺產旅游資源的歷史文化性、科技實踐性,激發游客對工業遺產旅游的需求和熱情。
(五)與區域景區聯合發展。作為單獨的旅游項目,我國工業遺產旅游還不是很成熟,沒形成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成熟旅游項目。加強與當地其他旅游產品的組合銷售,不僅有利于拓寬工業遺產旅游的市場,而且有利于城市內景區的共同發展,還能降低旅游開發成本。
(六)重視人才的培養。工業遺產旅游又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旅游資源,需要具有一定的工業遺產相關知識、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的相關工業生產人員,給游客進行體驗指導,生產細節的講解,讓游客親身體驗生產過程,提高游客參與度與產品體驗度,增加游客游覽的樂趣,通過身體的感受加深其對旅游經歷的記憶,讓游客的旅游體驗更加完美。
主要參考文獻:
[1]魏震銘.遼寧阜新海州煤礦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理論界,2008(6).
[2]李淼焱,張靜.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工業遺產旅游開發條件分析及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8).
[3]劉靜江.論我國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D].湘潭大學,2006.
[4]張晶.工業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
作者:賈婷婷 單位:遼寧廣告職業學院 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