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本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對本科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目標重新思考,探索IE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可能路徑。為有效支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IE人才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市場需求導向的動態性、發展性、層次性與高校人才培養周期性的沖突,可以借由職業規劃導向和大學精神導向緩解。本文提出,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應積極引入實踐導師制、職業規劃導師制和“類師徒制”的校內學術導師制。
關鍵詞:以本為本;IE人才培養;職業規劃導向;“類師徒制”
2018年6月,教育部要求大學人才培養要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培養過程,實現培養目標,因此,這一根本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對大學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徹底性的思考。對于處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地方高校而言,其本科專業定位、畢業生就業能力、實現就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開展課程的平臺都是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新問題。
一以本為本的核心思想
本科為本,要求回歸常識,將高校的教學資源向本科教育集中,提高在校生的學業難度,進而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表面上看,增加本科專業總學分、教授授課課時,提高教師課堂授課質量,嚴抓學生的到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以本為本的轉變,但并不能實現內涵建設,并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用人市場要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基于以本為本的指導思想,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徹底地重新思考,才能找準適合院校自身資源優勢的,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的,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熱情的特色專業建設之路。
二工業工程專業人才需求
工業工程可以被看作是一門技術與管理交叉的工程專業,其研究領域拓展性強,以追求系統的綜合優化為專業標志[1]。工業工程寬泛的研究領域和系統綜合優化技術使得高校偏向于樂觀地估計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傾向于培養普遍適用于各行各業IE人才,從而造成專業同質化、就業不理想等困境。基于以本為本的指導思想,正確認識IE人才需求,首先應客觀評價區域經濟對本科專業人才的需求,聚焦就業領域,加深能力認知。
(一)從正確認識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入手
最初,高校對工業工程專業定位往往通過走訪區域周邊企業來獲取人才需求的大致信息,宏觀上看,IE人才需求數量持續上升、IE人才學科知識要求不斷增加、IE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2]。在就業環境的復雜化及產業變遷等環境因素影響下,對IE人才需求分析開始向區域產業集群的特殊性靠攏,如溫州大學面對輕工產業集群的生產特征和崗位需求,確定其IE人才培養模式[3]。以佛山市為例,隨著廣東省呼應“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佛山市作為廣東乃至中國制造業重鎮,提出要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建成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佛山高校培養IE人才,對工業工程專業定位,必須緊跟珠三角產業轉型及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為制造業產業升級輸送智能制造綜合應用人才。
(二)科學解釋就業能力
廖斌等構建出工業工程本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解釋結構模型[4],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影響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的因素及其層次模型。從表層看,用人單位招聘時的側重點主要有創新能力、方案設計和成就欲,再深入地探究,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和團隊意識是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基本素養,會持續影響其專業技術能力及人格的塑造。IE人才素質的層次性及關聯性,提供了識別人才發展制約因素的路徑,也就提供了人才培養具體指標,為IE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劉勝等通過比較研究法,對國內外高校的IE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橫向比較,發現在企業要求的能力及素質中,國內培養模式善于細化培養目標,但未能系統地培養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及社會責任感[2]。同時,針對企業急需的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意識、創新能力,國內高校的培養方案明顯落后于國外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專業定位和本科人才需求分析,必須基于高校可以緊密聯系的區域產業集群的中短期人才需求,同時采用科學的方法,系統性解釋各項就業能力及其相互聯系。
三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的困境
當前,國內工業工程專業建設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一、導向過于寬泛。盡管大方向來看,工業工程專業應以為培養制造業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己任,但隨著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制造業急需人才究竟應當具備怎樣的能力、學生投入制造業的意愿、其職業的中長期發展方向,都成為當前IE專業定位、專業建設繞不開也解決不好的問題。二、資源先天不足且投入不平衡。受制于高校自身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踐環節投入不足、教育資源整合能力弱等約束條件,專業建設困境難以緩解。具體表現在,工業工程專業定位同質化、課程設置偏人文與管理理論、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手段單一,整體辦學現狀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三、先進教學方法和理念水土不服[5]。國外高校的工業工程專業建設歷史長、方法多、理論豐富,但往往不能照抄照搬,具體教學方式、培養模式的引入往往因條件不具備或系統性差,而水土不服,收效不明顯。實行以本為本的教育理念,短期看要尊重本科畢業生及家長的意愿,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制造業急需人才缺口問題,中期看要引導IE人才的職業規劃向制造業升級的大方向靠攏,長期看要引導學生從本科階段就樹立大學精神,以優秀人格為終身奮斗目標。具體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看,由于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計都必須在學生大一進校之前規劃設計好并固定下來,本科四年盡量不進行大的變革,這雖然保障了人才培養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但高校在執行過程中,鑒于資源約束,往往以自身師資條件為導向、以降低教學成本為導向、實行以本為本,必須時刻可以從資源投入上解除專業建設的先天不足,加大對本科教育環節的資源投入,提升本科教學環節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引導高校教師積極思考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四以本為本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策
高校IE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既要聚焦在市場需求上,還要適當超前于當前需求,把握行業發展的趨勢,做到不僅為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個體發展著想,更能承載社會歷史的責任。這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中既要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又要有靈活性和創新性,而封閉的校內培養系統必然無法有效實現。因此,孔繁森提出IE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到三個導向并行:市場需求導向、職業生涯規劃導向和大學精神導向[6]。以本為本,聯系職業規劃導師,化解職業生涯規劃空談理論的困境。在教育部的提倡下,人才培養方案里都會設置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但存在偏重理論教學、大課堂單向灌輸、授課教師認知不深入等問題。盡管一部分學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職業規劃大賽,但覆蓋范圍窄,與行業實際需求脫節,與個人發展結合不緊密。因此,有行業實踐經驗的,對IE專業人才的適用性和前景有較深理解的職業規劃導師,是確立生涯策略、激發個人潛能、落實社會需求的有效手段。以本為本,建立“類師徒制”夯實師生關系,扎牢傳承大學精神的紐帶。師徒制因善于隱性知識傳遞、促進新教師成長、提高組織績效,在高職院校和企業中掀起應用的熱潮。而本科教學的課程體系對師生的正式交流碎片化,大學精神的傳遞更傾向于依賴科研團隊形式,因此,有必要嘗試“類師徒制”,盡早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團隊或者科研項目的方式,確立本科學生的校內學術導師,鼓勵師生加強非正式交流,將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提前到大一分配,便于學生在進行團隊大作業、校內外學術和技術競賽項目時熟悉學術研究的工具、方法、流程,逐漸培養學術研究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趙濤,牛旭東,路琨.我國工業工程專業教育研究[J].工業工程,2004(01):61-64.
[2]劉勝,林紅,楊育,等.復雜就業環境下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87-190.
[3]陳亞絨,周宏明,付培紅,等.面向區域產業集群的應用型IE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模式[J].工業工程,2009(02):122-125.
[4]廖斌,楊琴,楊雪蓮.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因子分析——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6(16):19-27.
[5]孔繁森.高等學校工業工程本科專業類課程體系模型框架[J].工業工程,2016(06):131-137.
[6]周文慧,張俊.基于QFD的工業工程本科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27):5-8+13.
作者:王昕 鄒安全 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