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建筑學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綠色建筑設計主要指充分地使用更現代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提高環境保護的力度,同時在施工生產時,能夠發展更多的清潔能源,不斷優化周圍的生態環境,以保證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能夠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建設更加符合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無污染建設工程。基于此,介紹了在進行建筑學設計過程中,綠色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及設計要素,探討了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策略。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策略
為保證經濟健康發展,同時獲得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國目前極為倡導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加大了對綠色建筑建設的整體投入。我國各級地方政府也逐漸出臺了許多與綠色建筑相關的財政政策和激勵政策,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與此同時,也將綠色建筑指標及相應的標準納入了總體規劃當中,并要求將其落實到具體的項目。政府投資的各項建筑都需嚴格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設計,還需不斷進行建筑自評,確保綠色建筑的理念全面融入設計中,從而使經濟獲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建筑理念的內涵
1.1資源能效型理念。資源能效型主要是指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綠色理念則要求盡可能使各方面資源都能夠獲得更高的利用率。如風能或者太陽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充分根據建筑的具體形體,以及建筑立面的整體情況,將太陽能或風能進行有效收集,以盡量減少不可再生的能源消耗情況。
1.2建筑和自然的融合。一直以來,建筑回歸自然或者融于自然,都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倡導,需要把相對較優美的環境與建筑內部的空間相互結合,使建筑成為自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建筑與自然的相互結合能夠讓二者獲得共同發展。
2.1生態和諧原則。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須全面考慮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同時也應按照建筑當地所屬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和諧共存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資源能發揮出更大價值,同時,設計師需把握周圍氣候特點,合理利用通風、采光及太陽能等自然條件,盡量避免對自然景觀的破壞。使建筑能夠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相輔相成。而在微觀層面上,需要設計師因地制宜地實施建筑設計,考慮到場地的特殊性,使建成的空間環境及周圍環境都可以相互呼應,促進建筑與周圍生態系統的互相協調發展,使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加舒適健康的空間環境。
2.2環保化原則。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一定要遵循設計過程中,“四節一環保”的基本思想,即做到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材料和環境的保護。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從實際角度出發,讓生態建筑可以順應自然,甚至保護自然。且設計的過程需考慮到生態建筑的地域性,以及合理的規劃建筑室內外的空間格局,讓小環境也可以更具舒適度,同時要讓設計體現出環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功能,對建筑的外墻、門窗及遮陽部位等都可進行更加合理的構造與設計,提高建筑的熱工性能,提倡綠色環保等建筑理念,盡量減少給周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建筑生態節能方面的設計,要盡可能解決耗能較高的問題,同時也應適當地引入經濟高效的節能減排技術,以及對環境較為友好的材料及設備,使建筑能夠始終處于一個低能耗運行的狀態,做到優化配置相關的資源,讓資源得以循環使用,并在進行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選擇材料及應用技術時,需要設計師嚴格按照當地特點予以選擇,并挑選出更適合的技術方法,不應只通過經驗而盲目選擇實施,應做到因地制宜,更好地做出更適合實際需求的設計方案,從而降低建筑成本,以盡量達到幫助企業獲得更高效益的目標。
2.3人性化原則。綠色建筑一定要能夠符合人性化的原則。無論是心理環境還是生態環境方面,或者社會經濟都應被考慮在內。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需樹立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使生態建筑不僅能充分考慮到用戶的基本需要,比如對建筑的基本使用需求、審美需求以及健康需求等,同時還應讓自然、人類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需統籌協調設計區域內的室內環境、室外環境及設計區域周圍的環境,真正達到環境友好的基本要求。
2.4整體性原則。綠色生態建筑所涉及的問題比較綜合與復雜,很多都已經超出了建筑師及設計師的知識范疇與技術能力,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前期準備階段,就需啟動整體設計的工作,而整體設計是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合作的一種設計方式,如在設計之初,可以組建由建筑領域、環境領域及能源領域與結構領域等各方面的專業團隊,使其進行集體協調工作,從而解決設計當中的問題。
3綠色建筑設計要素
3.1資源要素。資源要素一般能對設計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且與建筑者及施工成本都有直接關系。綠色資源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工作人員要對不同的資源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其中主要包括人文或者地質及合同等較具體的要求,盡可能做到妥善利用當地的環境資源,均衡各方面利益,使建筑設計能更加合理地符合當地情況;其次,在實際進行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選擇相對綠色且環保的材料進行設計,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建筑材料更加安全,使其在質量獲得保障的前提下,也能夠符合環保要求,以盡量避免可能給周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
3.2環境要素。在實際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對周圍環境因素的了解非常重要。我國國土面積相對較大,各地的自然氣候、地質及地形等都具有其自身風格,所以工作人員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針對周圍環境的考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地質、地貌及周圍的氣候、自然環境等。在全面考察之后,再完成建筑方案的相關設計,就可以對綠色建筑設計的環境做到更加有效的把控,使建筑物和自然可以達到和諧共存。不但能夠真正突出周圍環境的因素,還可以使環境與材料相輔相成,且在建筑風格上也可以盡量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使建筑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可以相互統一,有效節約資源的同時,也可以使建筑設計更加符合目前時代的具體要求以及觀感目標。
3.3技術要素。在實際對建筑工程進行設計時,要使用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首先,需對科學技術予以相應提升,使資源使用效率能夠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節約一定資源,盡量讓建筑設計堅持環保的合理理念。其次,在實際進行建筑設計時,一些相對較先進的技術能夠提前表現設計的具體成果,可按照設計方案不斷對其進行調節,從而使建筑設計更適應人們的具體需求,以及更符合科學性的要求。目前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一些較為先進的技術,首先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建筑設計管理方面非常適用,其次就是實踐操作技術在設計質量提高方面效果顯著。
4建筑實驗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策略
4.1建筑空間布局設計。建筑空間的布局設計能夠更加有效地體現綠色節能的理念,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對現代建筑工程的空間布局,也要滿足其實用性的要求,同時充分融入綠色的節能理念,不僅能讓用戶感受到更加舒適的空間,同時還能做到節約能源,實現綠色環保的基本要求。如使用玻璃幕墻或者通窗等先進的技術,可讓建筑物的采光更加優質,從而滿足室內采光的需求,進而節省了電力資源,還需使用先進的科技來智能化控制幕墻,能夠使室內的光照條件有所改善,以減少使用燈具的頻率。再比如對建筑物的地下空間進行更加合理科學的使用,建立地下停車場,節省占地面積,進一步緩解交通壓力。
4.2綠色建筑施工準備設計。在建筑工程綠色施工中,很多施工方都對施工流程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在施工過程中,要提前做好準備,為使現代建筑工程的綠色施工技術符合相應要求,則需要在施工之前進行全面的評估,聘請專業人員擬定項目計劃書,對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進行詳細的評估及精確分析。而建筑工程的綠色施工技術管理系統是由很多不同的系統組合而成,這些系統之間需做到相互配合,才可以使綠色建筑的技術系統正常運行。在施工之前的準備工作是極為重要的,相關工作人員須按時或不定期對項目計劃書進行深入探索,避免在后期施工中產生問題且難以彌補。在施工之前需建立相應的管理系統,在施工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須處理不同的任務,使管理系統成為極為重要的環節。可以對每一個任務進行詳細的分析之后,合理分配給每個工程師,使其能夠充分了解項目工程中所需完成的任務,從而使施工效率有所提升,即使工程出現任何紕漏,也能第一時間及時找到發生的問題,進而使綠色建筑更加安全可靠。
4.3新型材料結合綠色元素。目前,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有關產業也獲得了一定提升,建筑行業出現了很多新型的材料,這也讓綠色建筑設計可以擁有更多便利條件,一些較為新型的材料逐漸取代了木頭及磚塊等較原始的材料。比如在建設屋頂花園時,其樓頂上就需要增加高級防水的隔絕材料,再對植物進行種植,這樣不僅可使環境更加宜人舒適,同時也可以起到保溫、隔熱的效果。
4.4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利用。在建筑設計當中,為體現綠色環保的理念,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節能就是在充分對可再生資源進行利用的同時,盡可能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將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能源。目前經常會使用到一些可再生資源,就是風能、地熱能及太陽能幾種較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一般都可使用太陽能及風能,對于太陽能的使用,經常會在建筑中使用一些較大的落地窗,能夠更大限度起到采光作用,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妥善利用太陽能。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對建筑設計進行全面改造,不僅能使居住者感受到更便捷舒適的環境,同時還可以使人們享受到一個更加清潔的地球。綠色建筑作為一個新型理念,可以有效解決人類活動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試圖使用改造環境的方式構建自己的生存環境,但由于肆意的開發,只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沖擊與破壞,也為之后可持續發展埋下了很多問題。綠色建筑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式,也是一種建筑理念,利用這種理念,不斷地豐富建筑學理論體系的知識,促進我國建筑學設計獲得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繼輝.建筑學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8(3):61.
[2]彭文峰,廖琳昕.建筑學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8(2):112–114.
[3]黃陽.建筑學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8,535(26):127.
[4]王鵬.建筑學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8(4):87.
作者:孟娟 單位:菏澤城建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