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新工程教育新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作為有力地支撐,這對高等學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時代下,工程教育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使工科生獲取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為工科生成長為工程領域中的高級專門人才奠定基礎。文章從分析新媒體時代對工程教育的影響入手,對借助新媒體創新工程教育的新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工程教育;創新
我國現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等學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等學校總數的91.5%;高等學校共開設工科本科專業14085個,占全國本科專業點總數的三分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萬人,研究生60萬人,占高等學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三分之一,畢業生超過100萬,占全國本科畢業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三個三分之一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占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的高等教育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有為,增強誠信意識。改進高等學校教學評估”,這就對我們高等學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程素質和創新工程教育理念,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嚴峻問題。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LINK2017在線教育論壇暨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在線教育獎勵基金(全通教育)頒獎典禮上指出“教育改變人生,網絡改變教育”。因此,網絡或者叫信息化,是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方面的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新媒體時代探索創新高等工程教育新途徑十分必要。
1新媒體時代對工程教育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等學校工程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不僅能夠豐富工程教育資源,而且還能夠為工科生創建交互式的網絡學習環境,對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起著積極作用。從整體上來看,新媒體對工程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拓展工程教育實施路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在網上圖書館、電子期刊、網絡課堂等數據資源中隨時隨地獲取工程知識,打破了傳統教育環境下學生只能從課堂上獲取知識的局限。在授課之前,學生可在網上下載學習資源進行預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聽課效率。同時,在工程教育過程中,學生對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感到枯燥無味,而通過整合利用新媒體資源,能夠搜集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工程實踐案例,以視頻影像資料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到工程技術知識,理解抽象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對工程知識學習的興趣。
1.2豐富工程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工程理論與工程實踐
新媒體時代具備信息量龐雜、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開放共享的特點,為工程教育帶來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獲取更多貼近實際的工程案例,讓學生通過工程案例學習到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了解畢業后所從事的崗位應承擔的職責,促使工程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同時,學生也可借助新媒體了解更多的工程實例,尤其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期間,通過新媒體開展網絡自主學習,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積累學生的工程經驗,使畢業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夠順利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去。
1.3增強工程教育雙向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在工程教育中,借助新媒體技術能夠搭建起師生交流的平臺,實現教育的雙向互動,有助于營造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工程案例討論。在課堂下,教師可通過多媒體交流平臺,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答疑解惑,方便學生有效獲取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新媒體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運用現狀
2.1系統性運用不夠
新媒體的運用性不夠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出現的普遍問題。一是教師的意識不夠,認為新媒體技術就是片面的多媒體、PPT,對于新媒體技術缺乏充分地理解,認識不到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二是部分教師沒有看到新媒體的多功能性,目前新媒體已經遍布人們的生活,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方式方法上,課堂教學將逐漸失去吸引力。
2.2課堂融合度不高
融合度是指課堂教學與新媒體二者的融合,這個問題是教育過程中難以發揮新媒體技術良好的促進作用的重要原因。新媒體技術是新興技術,在教育行業使用的時間不長,普及率不高,教師對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無論從具體操作方面或者是運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問題,所以必然導致課堂教學與新媒體不能特別好地融合,而新事物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也需要一定的過渡過程,所以新媒體雖用于工程教育,但是卻沒有很好地發揮對于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的作用。
3借助新媒體創新工程教育的新途徑
3.1借助新媒體轉變工程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否先進,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由于工程教育一直以來都在沿襲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為有效改變這一現狀,應借助新媒體,轉變工程教育觀念。首先,在工程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將一些典型的案例融入到教學當中,并使案例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緊密聯系到一起,通過真實場景的模擬,讓學生做出正確決策,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讓學生將一些課堂上沒有完成的案例帶到課下,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交流從中獲得答案。其次,學校應加強與企業及相關的機構的聯系,讓他們為工程教育提供具體案例,并讓學生借助網絡了解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依托新媒體的表現形式,通過一些技術手段的處理,如3D渲染等,使整個案例的展示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工程教育效果。
3.2借助新媒體創新工程教育方式方法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仍然沿用著灌輸式,這種模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無法實現雙向互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新媒體環境下,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對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借助新媒體的交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程教育環境,依托微信、微博等媒體的相關功能,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資料,讓學生用手機拍攝看到的工程實物,發到微信和微博平臺,拓寬工程教育的內涵。其次,應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工程教育當中,教師可借助新媒體的特點,讓學生在相關平臺上,就一些教學問題進行交流探討,也可利用新媒體平臺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課題研究,借此來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最后,可結合工程教育的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新媒體的海量信息,提升工程教育效果。
3.3借助新媒體豐富工程教育內容
工程教育課程應緊跟時展,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工程教育應借助新媒體平臺,增加工程案例教學的比例,讓學生置身于實際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術。除課堂學習之外,工程教育還應當積極開展自學課程、網絡課程學習,在教學內容上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新媒體時代下,部分高等學校開始引入慕課、網易公開課等新型的授課形式,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這些授課形式拓展知識面,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從而打破工程教育受師資力量的限制。
3.4借助新媒體構建工程教育新陣地
伴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各類新媒體平臺隨之大量涌現,網絡的普及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方便,新媒體的出現則為工程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途徑,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使新媒體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學校應對校園網進行逐步完善,使校園網站承擔起教育的功能,并對校園網加以利用,開設子網站,通過相關內容和知識點開展工程教育。在具體實施中,可讓學生參與到網站的建設與維護當中,增強學生對網站內容的認可程度。其次,加大移動終端平臺的建設力度。手機這種移動設備現已基本普及,尤其是在4G時代下,手機已成為一種全新的社交媒體平臺。為此,可加強相關資源的制作、整合,并借助QQ號、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由此可提升工程教育效果。再次,要做好微平臺的建設。微平臺是對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的補充,它以新媒體為依托,細化工程教育的內容,可針對學生反饋的意見,改進并完善教學方法,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大幅度提升工程教育質量。
4結論
總而言之,高等學校要認真研究新媒體時代下對工程教育帶來的機遇。在工程教育中,有效借助新媒體技術,革新教育理念,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方法,使新媒體平臺成為工程教育的新陣地,從而不斷完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工程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提高工科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焦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邁出重大步伐[N].中國教育報,2013.8.21(3).
[2]魯元金.論新媒體在電子信息工程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報業,2017(1):21-23.
[3]邱瑤.新媒體環境下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4]趙盼,楊挺.新媒體對教育政策執行的影響研究———以“陽光工程”政策為例[J].教育導刊,2016(9):89-90.
[5]趙莉莉,楊曉東.二級學院工程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為例[J]北方經貿,2016(12):147-148.
[6]張立杰,徐琳宏.移動互聯時代社交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5(4):54-55.
作者:趙莉莉 孫薇 劉柏森 王巖 侯曉力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