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辦高校工程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師資隊伍失衡,教師缺乏工程經歷
民辦院校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師及退休的教授為主的專職教師隊伍,其二是以源自公辦高校的退休人員、校外在職教師為主的兼職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中中年骨干教師出現斷層,未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專職教師從本科、研究生畢業后就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經歷,實踐教學能力弱。民辦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教學型”,考核依據主要是教學工作量。“教學型”教師進行在職進修、科研、企業頂崗鍛煉的時間很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時,由于各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差異,兼職教師隊伍不能完全適應民辦院校的教學需求,同時在管理上也缺乏約束力。
2.專業設置缺乏特色
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主要是借鑒公辦本科高校或者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相應的主流專業或熱門專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制造裝備業不斷壯大,人才需求缺口越發明顯。目前,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都開設了工程類專業。就國內工程專業特色而言,一些公辦院校都在不斷創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專業,而民辦院校的工程專業建設還是隨大流,沒有開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對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辦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進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民辦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民辦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為貫徹落實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人才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裝備、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能源資源、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500多萬人的人才建設任務。在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人才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7500萬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390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1000萬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統稱“卓越計劃”)。“卓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劃,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參與“卓越計劃”,占目前全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普通本科院校總數的19.1%。所有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學27所、“211工程”大學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辦高校無一入選“卓越計劃”。面對公辦本科院校進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慮到民辦高校的長期性發展以及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形勢,民辦高校的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工程教育模式改革顯得勢在必行。
三、民辦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徑探討
l.科學確定民辦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大力支持民辦教育,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卓越計劃”追求的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科技人才。民辦高校應堅持“學用結合,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養思路,如三江學院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優化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結構,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工作踏實、作風樸實,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并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民辦高校工程專業可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參考已參與“卓越計劃”公辦高校制定的培養目標、相關行業標準等來科學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民辦院校可根據就業市場對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業界人才規格需求,結合辦學特點、師資力量,準確地選擇培養工程師的合適類型,作為學院工程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發揮自身優勢,避免辦學目標趨同的現象。
2.優化培養方案
“卓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是從專業培養角度對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提出的系統完整的具體要求和實施措施。民辦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過程中,可以依據“卓越計劃”的四個原則“找準合適本校人才培養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注重人才培養的行業企業背景,強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提出符合本校辦學定位、切合辦學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思路或指導思想。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貫穿著學校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的實現過程,將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一體化。如三江學院提出了“三維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應用知識為基礎的理論教育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育體系,以職業素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體系”。
3.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
在制定培養方案過程中,民辦高校可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進行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課程體系中增設項目型課程、設計型課程,結合生產實習、頂崗工作、課程設計、項目設計等形式豐富實踐類課程。同時,結合院校特色,采用靈活多樣的“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將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遵循工程的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強化工程實踐和設計能力以及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符合“卓越計劃”要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踐是工程的靈魂與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質。“卓越計劃”將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根本要求,明確提出“累計1年左右時間在企業學習”的要求。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也是教育部質量工程強調的重點。民辦高校在這一方面較公辦院校而言,顯得更加薄弱。面對工程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民辦高校可以將校內實踐教學與行業實際結合,通過真實的工程案例,設計教學形式,增加自選性、協作性實踐,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可以將國內的各類工程競賽與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結合,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設計大賽等項目。在教學過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在專業課程方面引入CDIO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討論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和方法。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雙導師制”
“卓越計劃”提出:每一屆本科生在4年內達到有6門專業課是由5年以上工程經歷的教師主講。民辦高校專職教師隊伍中存在嚴重的教師工程實踐經歷不足的現象,為解決這一不足,相應院校可從企業直接引進專職教師,吸收行業內有真才實學的人士。同時改革“教學型”教師評價標準,針對工科教師,可以強化企業工程實踐經歷,創造環境鼓勵專職教師赴企業頂崗鍛煉,將教師在工程項目設計、專利、企業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逐步使得“教學型”轉為“工程型”。兼職教師隊伍可以從企業聘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一改從公辦高校聘請在職教師、退休教師的模式,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工程經歷、知識結構和研究方向的互補,組建校內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推進“雙導師制”,充分發揮兼職教師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
“卓越計劃”將校企合作作為成功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關鍵,提出“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實施原則。民辦高校可以在行業企業原有合作基礎上,尋求新的合作模式,結合自身特色,開展有深度的合作內容。民辦本科高校在尋找合作企業過程中主要依托師生關系和領導交往等個人要素,缺乏長期穩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過程中,民辦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預就業”等,此類模式可以提高企業開展合作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提高工程教育培養質量。建設校內工程實踐中心或“教學工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發揮工程實踐中心的效能,聯合企業建設成符合企業環境的工程實踐中心,將企業環境與教學環境有機融合,采用“雙導師制”的模式,邀請企業工程師到中心做專題報告。同時,民辦高校可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成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并根據企業人員的需求變化來修訂下一輪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反饋機制,使得學生達到“零距離”就業。
6.構建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保障體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質量與工程專業認證的銜接,逐步推進企業、社會來評價人才質量,推動民辦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國際認證的認識和實踐。加快民辦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是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的保障。民辦高校可以從政策、經費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質量。
四、民辦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議
高等工程教育是為經濟社會、行業企業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目前,我國正在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民辦高校可以“卓越計劃”為契機,借鑒國內外工程教育實踐積累的經驗,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加強“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畢業后的工程實踐能力。
作者:王冬良 陳南 劉遠偉 宋城運 單位:三江學院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