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程教育認證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在應用型人才理解和探討西方發達國家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我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方案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想法和建議。提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為主線,以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設計及其他實踐環節為載體,以機電產品質量工程為特色,以“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和“測控系統”為方向,以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專業特長為亮點,結合學生個人職業規劃和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能夠獲得良好就業能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基本條件。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工程教育認證;知識結構;專業特長
首先思考一個經常提及的老問題:學生想通過大學的學習獲得什么以及大學應該給學生帶來什么?作者認為,用英國威爾遜爵士的調查報告的結論來回答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學生關注的首要因素是就業能力,學生學習就是為了具備就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學校就是要提供學生能夠獲得這樣的知識和技能的基本條件。而專業培養方案正是這樣一種綱領性的文件,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設置專業所需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建立起在本專業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所以,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顯得十分重要,課程體系的設置更是重中之重。以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下簡稱測控專業)為例,結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談談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一、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測控專業的基本要求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先后公布了詳細的標準和要求。現將其中與培養方案制定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簡單羅列。其中畢業要求應包括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具備與專業相關的工程知識,具備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等能力,需要了解工程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了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在解決工程問題中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職業規范,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能力及項目管理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特別提出畢業生應該具備解決本專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對于測控專業來說,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滿足與本專業畢業要求相適應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符合本專業畢業要求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22%;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8%;實踐環節至少占總學分的12%;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8%;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
二、測控專業課程體系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建議
測控專業以機電產品質量工程為特色,精確定位、凝練特色、學生為本、質量優先、思路明晰、不斷實踐,面向儀器儀表行業、汽車、裝備制造以及高新技術等行業,以機電產品檢測技術為核心,掌握儀器設計、質量管理等工程設計與質量管理能力,培養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基礎知識較為寬厚、有一定專長、動手能力較強且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綜合上述分析和理解,將本專業分為“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和“測控系統”兩個方向,以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設置該專業滿修學分共173分,其中時間環節占總學分的16.8%共計64學分,突出實踐應用。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整個課程體系的實施思路、做法與建議如下所述。
(一)課程學期安排上的考慮
為了盡可能提前讓學生進入專業課的學習,特將思政課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三門課的上課時間分別從原來的第2、3、4學期調至第4、5、6學期進行,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專業課提前讓出時間,另外,這3門課的延后也有利于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備考學習。
(二)工程及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與想法
根據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盡可能提前讓學生接觸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且盡量增加核心課程的學時。開設專業導論與文獻檢索課,并分散安排在1-7學期開學初進行,并根據每學期課程安排情況,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和專業指導,并介紹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讓同學們從大一開始,學會如何利用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及網絡資源進行專業文獻與資料的檢索,具備通過資料的查閱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夠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情況。同時,可以根據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撰寫個人職業規劃,在第三學期時,給學生指定導師后,學生可以和導師進行討論并獲得導師的指導,及時修改完自己的職業規劃,直到合理可行為止。關于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改革。機械二維工程圖是對三維實物高度抽象化之后的產物,只是人們表達設計思想、傳遞設計信息、交流創新構思的重要工具之一,只是生產部門、管理部門和科技部門中一種重要的技術資料之一。但人類認識實物的基本規律都是從三維開始的。因此,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往往要借助三維實物教具或者三維模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所以這門課程的教學應該回歸到人類認識實物的基本規律上來。基于此,建議在機械制圖課程中首先進行三維建模軟件的學習,如UG、SolidWorks、CATIA、ProE等,然后再講授如何從設計的三維模型得到符合要求的工程圖紙。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以三維建模軟件功能本身的吸引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避免學生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產生望而生畏的可能,而且這也適應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趨勢的要求。建議開設虛擬儀器及Labview課程,并在第3學期開設,這樣可先以虛擬系統的形式給學生展示簡單或典型的測控系統的基本組成,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提前讓學生接觸到測控系統的整體框架。建議在相關課程中增加相關重要應用軟件的介紹,如在工程力學中介紹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在測控電路課程介紹PCB板制作軟件、multisim電路仿真分析等軟件,等等。在教學或者實踐、學科競賽等環節中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方向主要以機電產品的質量檢驗檢測為核心,以學生能夠利用相關知識和標準法規進行質量判定,做出準確的結論。“測控系統”方向主要以典型機電產品如電機、數控機床、機器人等為對象,在課程設置中重點讓學生掌握常見物理量的測量、分析、系統設計及其相關編程等方法和技術。
(三)實踐環節的想法和建議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經常疑惑的一個問題是“學了這門課到底有什么用?”。基于此,在每個課程群結束后,對應都設置一個課程設計,這樣使得學生學習完了相關基本知識之后,盡可能早的將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去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學生經常疑惑的問題,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建議設計多個課程設計環節,且前一課程設計是后一課程設計的基礎,后一課程設計是前一課程設計的進一步完善,最終都要求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在第7學期的專業綜合訓練中做出實物,實現設定的功能。
(四)導師制
這里所說的導師和學校的學業導師類似,但具體操作完全不同。其建議是,從第一個課程設計開始(第三學期末),將整個年級的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6-8名學生,每組配備一個指導教師,施行導師制。可每兩個老師組成一個指導小組,其中一個教師偏電,一個偏機,共同負責兩個小組學生的指導,一直到學生畢業。這樣課程設計的題目由導師給定,題目能達到一人一題最好,若不能,則至少保證一個小組兩個題目,并且要求所給題目所涵蓋的內容應該包括一個基本測、控系統所包含的全部內容。
三、結束語
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轉型背景下及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要求下,提出測控專業以機電產品質量工程為特色,以“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和“測控系統”為方向,以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為主線,以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設計及其他實踐環節為載體,以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專業特長為亮點,結合學生個人職業規劃和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能夠獲得良好就業能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鄭曉梅.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之辨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5(1).
[2]劉煥陽,韓延倫.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段正勇 葛寧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