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車輛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了提高地方高校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地方高校應對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要求,建立培養方案制訂流程,制訂培養目標合理性的評價制度,提出車輛工程專業具體畢業要求,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確定地方高校車輛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從而形成人才培養質量的閉環控制。
關鍵詞:專業認證;車輛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培養質量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于提高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通過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促進了各高校工科專業全方位的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地方高校的重視[2]。安徽理工大學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特色高水平大學,是安徽省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安徽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自2011年開始二本招生,2012年開始在部分省市一本招生,目前已有4屆畢業生。根據學校目前的定位要求,車輛工程專業急需通過工程教育認證體系提高專業辦學水平,體現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理念[3-5],從培養方案的制訂流程為起點,形成培養目標合理性的評價制度,制訂具體畢業要求,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地方高校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培養方案的制訂流程
我校車輛工程專業每4年對本科生培養方案(含培養目標)做一次大修訂,每2年進行一次小調整,按學校統一部署對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進行評估和修訂。評估和修訂由專業負責人負責,參與修訂過程的人員包括院領導、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系領導、課程組負責人、督導組教師、校友、用人單位、企業專家等。我校車輛工程專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開展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1)廣泛調研,充分研討。(2)對標審核。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教育部車輛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參照同類地方院校車輛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對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比對分析。
2培養目標合理性的評價制度
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人才培養目標評價機制,定期對培養目標[6]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制訂專業培養目標合理性認同度調查表,制訂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評價表。學校對培養方案、教學運行、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檔案管理、教學工作、教師培訓以及學位評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形成了涵蓋本科教學各方面一整套健全、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從而為培養目標的實現與評估奠定了堅實基礎。培養目標評價包括合理性評價、達成度評價。車輛工程專業擬形成一套對培養目標合理性、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的制度。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考核的主要是考察車輛工程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評價,包括培養目標是是否符合地區發展與變化的需求、是否符合汽車行業發展與變化的需求、是否滿足工程技術發展趨勢的需求及是否反映車輛工程專業發展變化需求等。評價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及達成度評價主要是基于畢業生工作5年左右職業發展情況和表現,由用人單位作出評估或畢業生自我評估。調查對象:用人單位和畢業5年左右的畢業生。評價周期:4年。具體方法:培養目標合理性(或認同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合理;2分表示基本不合理;3分表示基本合理;4分表示合理;5分表示非常合理。培養目標達成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完全未達到;2分表示基本未達到;3分表示基本達到;4分表示達到;5分完全達到。評判方法:將培養目標的每個指標點作為調查表中的一項內容,由用人單位根據本專業畢業生的發展情況或往屆畢業生根據自身發展情況來進行評判,培養目標整體合理性或達成度取各評價分項目標值的最低值。
3具體畢業要求
通過數學與自然科學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工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以及實習實訓、創新實踐、學科競賽、社會活動、文化活動、交流講座等教學實踐環節,使本專業畢業生能力達到如下基本要求:(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車輛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應用于解決車輛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物理、力學、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并通過文獻檢索研究,對車輛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表達、分析,以獲得有效結論。(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具備基本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識,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生產、設計、研發的法律、法規、經濟、安全和倫理等因素,初步具有從事汽車的設計、制造和質量管理能力,能夠設計滿足車輛工程領域特定需求的系統、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4)研究:具有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車輛工程領域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的能力,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及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可靠的結論。(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車輛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車輛工程復雜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與社會:在解決車輛工程領域問題的活動中,具有對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并能夠理解和評價工程實踐對社會、健康、安全及文化的影響和責任。(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熟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津、法規,在車輛工程領域的復雜問題實踐中,能夠理解和評價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8)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并履行責任。(9)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合作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10)溝通:能夠閱讀車輛工程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初步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具有在復雜工程實踐中與他人和社會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包括能夠理解和撰寫技術文件和報告,并能進行有效陳述。(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車輛工程領域的管理和經濟決策的基本知識,對復雜車輛工程實踐問題,具有較好的工程管理和經濟決策能力。(12)終身學習: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4課程體系建設
依據專業認證的要求,確立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7]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在充分考慮企業、行業專家的反饋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課程體系的修訂機制,完成了新版課程體系的修訂,并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和完善。課程體系架構、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能夠反映專業特質,對畢業要求指標點形成了足夠支撐,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考慮非技術影響因素影響能力,滿足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各項要求。
4.1課程體系設計基本原則和組織工作體系
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主要以《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5版)通用標準和機械類專業補充標準為依據,按照“強化專業基礎和專業素養、突出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和自主學習、優化課程結構和學時分布”指導原則,以人才培養“出口”要求為導向,完善包含“培養定位-培養目標-能力達成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目標的適應度,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理論課程與實習、實驗課程教學大綱,提高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對目標的支撐度。課程體系制訂由學校、學院、專業三級教學管理機構共同完成,并建立了課程體系定期研討和評價修訂機制。專業設有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邀請相關企業及行業專家參與制定課程體系。學校提出課程體系設計的原則意見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導思想、課程結構、學分要求等,經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執行。學院根據學校文件要求,由教學副院長負責組織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討論,分析學校原則性意見,結合學院特點提出學院課程結構設置方案,并組織專業負責人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及設置相關課程。專業負責人根據學校、學院相關精神,組織專業教師在充分調研國內外同類專業課程及用人企業反饋意見基礎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學分要求設計課程體系,確定具體課程、學分、上課學期等。課程體系由專業負責人提交學院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依據學校文件精神有關規定,對課程體系進行審議,并組織同行專家及企業進行評議,修改確定后上報學校,經學校教務處審議通過后下發實施。
4.2課程體系修訂的機制與結果
我校的培養方案按四年一周期進行修訂,執行兩年后可對該方案進行調整,方案制定后需嚴格執行,需變動的課程要報校教務處批準。方案修訂由學校、學院、專業三級教學管理機構共同完成,學校提出課程體系設計的原則意見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導思想、課程結構、學分要求等。學院根據學校文件精神要求,根據本專業的培養要求,同時結合學院學科特點、專業特色、社會行業發展需求提出修訂的具體方案,專業負責人組織教師制定詳細培養方案,經院校兩級同行及企業專家進行論證,最后由學校教務處審核通過后下文實施。課程體系修訂過程中充分吸收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征求用人單位、企業專家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與改進等方面的建議。1)培養方案修訂時,以座談或通訊的形式向用人單位征求意見和建議。根據座談調查結果和平時了解到的情況,進行分析,在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加以體現。2)利用學校招聘會的機會對用人單位進行調研。通過對企業招聘人員調研,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本專業畢業生在企業的工作狀況。3)學校每年定期組織分管學生工作的負責人深入用人單位進行調研,直接了解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征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與改進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4)對企業進行調研。該項工作由相關專業教師不定期進行,主要了解畢業生在企業的工作表現,以及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的新需求。
4.3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
本專業課程體系總體框架劃分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自主個性教育三個層次,由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集中性實踐環節、個性課程和課外文化素質培養六大板塊組成,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中設置了6個不同的課程板塊,從不同方面滿足各項畢業要求。對學生知識結構方面要求(畢業要求1),設置了數理學科知識、機械、電子、工程力學、計算機等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和車輛工程相關專業知識,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設計開發和開展研究等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設置了各類專業課程及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和設計競賽等環節,通過課內與課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創新方法、綜合設計能力、專業技術標準和規范等方面得到訓練;對學生思想品德、職業操守、人文社科、團隊合作、學習交流等各項素質結構要求,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人文社科等通識必修和選修課程,同時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和各類專業實踐活動,以及個性課程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和知識擴展的需求,使對應畢業要求得以實現。
4.4課程體系對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
課程的設置和相關教學活動圍繞畢業要求的達成展開,每門課程對畢業要求能力的達成都起到支撐作用。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設置能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滿足預期的畢業生能力要求,很好地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能根據社會需要做彈性調整。課程體系設計有較多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5培養目標的確定通過上述流程,我校車輛工程專業擬定的培養目標為具備創新能力、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艱苦奮斗精神,能適應汽車行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勝任汽車設計開發、生產制造、質量保證及運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本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5年后應具備如下能力:目標1:具備運用創新思維,從事汽車設計開發、生產制造、質量保證及運營管理等的能力;目標2: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素養;目標3: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組織管理、溝通及交流能力,能獨立從事本專業相關的技術與管理工作;目標4: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不斷適應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姜理英,陳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3):256-260.
[2]王家宏,王森,李成濤,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環境工程專業綜合改革——以陜西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52):61-63.
[3]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
[4]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中心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19-22.
[5]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持續改進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5(Z3)Z3:33-35.
[6]呂崗.工程教育認證理念下的培養目標制訂-以常熟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05):237-239.
[7]付廣艷,李榮廣,張金萍,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與課程建設[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1):57-59,102.
作者:汪選要 陳清華 喻曹豐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