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退耕還林工程監測縣縣域效益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2000年,尚志市被確定為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縣。隨著工程建設的逐步深入,2003年尚志市被確定為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即退耕還林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樣本縣。通過對尚志市2個樣本村20戶退耕農戶連續十多年的調查監測,從微觀層面上體現退耕還林重點林業工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優化生態維度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效監測
1樣本縣基本情況
尚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北麓,海拔在200~1000m之間,最高峰在三頂子,海拔1639m,最低為螞蟻河下游海拔176m。螞蟻河自東向西北穿市中心流過,全市地勢自東向西北漸低,形成自東南向西北環形高,中部低的地形。全市地貌屬于低山、丘陵、溝谷和局部中山相間的低山丘陵區。全市氣候在自然地理上屬于中溫帶森林地帶,所以氣候溫和濕潤。全市地表水由螞蟻河、大泥河、阿什河等水系組成,以螞蟻河水系為最大,集水面積6525km2,占總積水面積的73%。全市屬于中溫帶闊葉林區。其代表性植被類型屬于紅松闊葉混交林。全市有10個城鎮7個鄉161個行政村。總人口5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勞動力10萬人(農村勞動力7萬人)。耕地面積6.4萬hm2,平均每一農業人口占有耕地1.8hm2,勞動人口人均耕作面積0.59hm2。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農業生產。尚志市是號稱“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市縣,境內有葦河林業局、亞布力林業局、東北林業大學帽兒山實驗林場、長崗林場、尚志國有林場管理局和尚志市林業局6家森林經營及林業行政管理單位。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3.8%,全市林業用地面積639萬hm2,有林地面積51萬hm2,其中:國有林47萬hm2,市有林4萬hm2;天然林38萬hm2,人工林13萬hm2。全市森林總蓄積量4624萬m3,林業是尚志市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
2工程建設情況
2.1退耕還林工程
2000年4月,尚志市被確定為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縣以來,共實施退耕還林總面積1.53萬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958萬hm2,荒山荒地造林0.57萬hm2。營造生態林114萬hm2,經濟林946.67hm2;生態林比例為94%,經濟林比例為6%。工程建設共涉及全市17個鄉鎮160余個行政村,近14萬個農戶。截至2015年度,尚志市累計兌現苗木資金1140萬元,累計兌現現金補助4052萬元,累計兌現糧食折資22億元。其中兌現第一輪補助資金1.8億元,第二輪完善補助資金8826萬元。
2.2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建設情況
尚志市從2009年開始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項目建設已涵蓋全市17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惠及全市1萬多農戶、3萬多農民。2008-2014年共投入項目資金5000多萬元,新建戶用沼氣池100個、太陽能熱水器100臺、節能炕750個,節能爐750個,生物質固化站2處,新造能源林600hm2。栽培食用菌2570萬袋、種植經濟林1385hm2,新建牲畜棚12710m2,建設種苗基地121.87hm2,完成森林培育3787.87hm2,退耕地補植補造100hm2,技能培訓19462人次。
3工程建設成效
3.1經濟效益
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惠及全市2萬農戶,可直接爭取補助資金2.8億元。退耕農戶每年可得到國家無償補貼近3000萬元。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規定,農戶新造林,林木所有權歸農戶所有,林木的生長出材將成為農戶新的增收手段。按照現有退耕還林地1.53萬hm2,20年預期生長量可達200萬m3,按市場現價計算產值20億元。在退耕還林地林下可適當開展種植業、養殖業,產出的林副產品產值可達1億元。尤其是林下種植中藥材,每畝可達5000元,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其中刺五加、五味子、人參、關防風、赤芍、板藍根、平貝、黃精等道地藥材的種植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將極大地帶動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相比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前,全市的經濟作物產量提高了65%,牧業產值提高了50%,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了5%。
3.2生態效益
尚志市位于山區地帶,山地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農田位于山腳下的平原地帶,受水土流失影響較大,1333.33萬hm2的農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威脅。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持續造林,工程區域及輻射區域水土流失情況得到有效緩解,水土流失面積降低25%以上,森林覆蓋度有所提升,同時生態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提升,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數量穩定提升,生態系統平衡穩定。隨著后備資源培育質量的提高,森林資源結構會穩定向好發展。
3.3社會效益
美化了尚志市城市形象,以鄉村綠化、城市美化為重點的發展方向,高速公路和國道沿線的退耕還林,為尚志市樹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從生態角度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可持續。
4監測結果分析
4.1退耕戶口糧田現狀
尚志市退耕地還林共涉及農戶近1.4萬戶。從全市監測調査結果來看,其中未留足口糧田的農戶358戶,所占比例為2.6%。
4.2退耕還林工程所帶來的直接收入
從全市平均來看,退耕前后退耕地收益水平占農戶總收入的比例為21%。在政策補助期滿后,據不完全調查,尚志市仍有一小部分農戶生計來源比較困難,所占比重不大。其他退耕農戶生計來源的比重將發生較大的轉變,林、牧收入將逐步增加,占總收入的40%。從全市整體上看,尚志市退耕農戶在國家補助期限內,退耕還林農戶收入較退耕前有所提高。從監測調查結果來看,退耕后農民生計存在問題的農戶所占比不是很高,尚志市在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是很大。
5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5.1存在的問題
1)退耕補助標準低,農戶積極性不高。退耕補助標準低是各地反映的普遍問題。退耕還林補助標準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每畝補助標準總額低于前一輪補助,降低了退耕農戶參與退耕的期望。二是從農戶的簡單經濟賬來說,退耕還林補貼至少要跟耕地的糧食直補相等,農戶オ有積極性。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按年算是3600元/hm2,一些地方糧食直補的標準高于此,農民就不愿意退耕還林。三是當耕地有可能變為建設用地時,耕地的補償標準遠高于林地,這也是農戶不愿意退耕還林的原因之一。2)經濟林種苗質量沒有權威機構把關,為今后工程實施留下質量隱患。退耕還經濟林在縣域內占主導地位,經濟林是否成功關鍵在苗木。從調研情況看,退耕還經濟林的苗木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農戶已經在經營不錯的經濟林品種如柑橘、茶葉等,這類農戶具備選擇優良經濟林品種的能力;另一類是沒有種植過經濟林的農戶,他們選擇經濟林品種需要政府部門幫助。由于退耕還經濟林苗木質量、品種等原因,前一輪退耕經濟林無產出或有產出但品質不好、沒有銷路等情況在許多地方都存在。退耕還林社會經濟效益監測結果表明,退耕還經濟林復耕現象比生態林多,且有增加趨勢。經濟林苗木質量應是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的重點內容之一。3)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經費和管護經費缺少相應配套。在過去多年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地方林業部門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經測算,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每年所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工作經費要15萬元。地方管護資金匱乏,需要大量的管護資金,而地方財力有限,沒有資金來源。
5.2意見和建議
為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實現“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鞏固成果,提出以下建議:1)提高中央財政對退耕還林農戶的補助標準,延長退耕補助年限。將退耕還林補助標準提高到與當地農業直補標準持平,延長退耕補助年限至生態林成林并發揮穩定的生態效益。在條件適合的地方,借鑒澳大利亞等國“生態標準經驗,開展以市場方式確定退耕補償標準試點工作。2)增加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工作經費。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和工作量超過第一輪退耕還林。由于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縣大多屬于經濟欠發達縣,難以承擔這部分費用。建議中央財政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工作經費補助提高到每年每畝15元。3)設立工程建設經費和專項管護資金。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經費納入中央財政預算,保障有足夠的資金用于工程建設及后期管理。要想切實保證退耕還林成果,必須要實行造后即封,統一實施病蟲害防治及防火等措施,建議國家適當下撥管護經費。
作者:蔡超 單位:吉林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