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新創業教育測繪工程人才培養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為目標,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和實踐平臺深度融合,從而構建了多學科交叉、整合優化教學和實踐資源,集業務素養、創新創業教育、產學研結合等為一體的高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測繪類人才。
關鍵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機遇下,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校面臨的最關鍵問題。為此,筆者以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計算機等優勢交叉學科資源為基礎,以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為重點,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教學之中。
1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
1.1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要求是立足于對地觀測與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需求及現代測繪發展趨勢,按照全面具備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3個二級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專業素質規劃課程體系,一、二年級實行測繪通識教育,三、四年級按照大地測量學與衛星導航、工程與工業測量、地理信息工程等3個專業方向進行培養。多年實踐證明,測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應遵循以下規律:①學科交叉。地理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架構交叉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的潛力。②強化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增設研究型課程,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中,把科研成果和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融入課程中,并與測繪科學技術重大攻關課題的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③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是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此,需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圖1所示,筆者面向市場需求進一步整合教學、科研及社會優質資源,優化課程內容,建立融業務素養、核心能力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為一體的綜合能力培養體系。
1.2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
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筆者按照“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原則,樹立“優化課內、強化課外”意識,采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應用”及“課內課外相結合、重視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實踐教學方式,形成“低年級重基本技能,高年級重工程實踐”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3個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施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思考設計實習實驗方案和形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目的。
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體系深度融合
2.1構建“3基2線1融合”的課程體系
“3基2線1融合”的課程體系是按照“學科基礎+專業方向+實踐應用”的模塊化分解集成思路構建的。“3基”對應學科基礎,“2線”對應專業方向,“1融合”對應實踐應用。“3基”是以測繪、地理信息、計算機科學3門學科基礎理論與技術,構建測繪工程專業的3個基礎課程模塊,每一個模塊全部由必修課組成。新課程體系保留了原測繪學科的大部分課程,強化了計算機學科課程,突出了地理信息工程類課程,增強了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形成了以測繪、地理信息、計算機科學3門學科基礎理論與技術構建專業基礎課的“3基”格局,拓寬了專業口徑,夯實了專業基礎,“3基”明晰了測繪工程專業的多學科內涵。“2線”是結合畢業生的就業定位,將人才培養規格確定為“測繪技術應用”和“測繪理論研究”2個方向,建立面向“應用型”與“研究型”2個層次的專業課程模塊,由必修課和選修課共同構成。“2線”解決了單一專業方向人才培養規格與學生知識能力基礎差異的問題。“1融合”是以實踐應用為歸宿,強調課程體系的實踐應用目的。“1融合”還表現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綜合性,通過課程整合重組,精簡課程門數,使不同課程的知識相互滲透、融合,達到培養“應用型”與“研究型”2個層次專業人才的目標。
2.2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是簡單的開設一門或幾門創新創業課程,而是將創新創業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之中,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精神進一步結合起來。測繪工程專業學生能力結構體系包括基礎理論、測繪數據采集、測繪數據處理、測繪軟件開發、測繪工程設計、測繪項目管理6個方面。根據測繪工程專業的特點,筆者將測繪工程專業課程具體設計為6個實踐應用方向:測繪數據采集、測繪數據處理、測繪軟件開發、測繪工程設計、測繪項目管理、測繪理論研究,如圖4所示,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具體的測繪實踐應用之中。“3基2線1融合”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始終,整個課程體系中的課程涵蓋了所有這些能力結構的要求。
3創新創業教育與教學和實踐平臺深度融合
3.1以平臺建設優化創新創業服務
融入教學科研成果,創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平臺、實踐平臺。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中形成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從框架構建到細節把握、從素材匯集到思想整合,無不來源于教學和管理實踐,并在教學和管理實踐中進行合理改進、動態優化,如各類實習實訓、課程設計類課程都可以整合成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訓練平臺,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總結。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依托測量學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測繪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廣西空間信息與測繪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廣西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測繪工程廣西區教學團隊、國家千人計劃團隊、八桂學者團隊和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廣西區重點學科所提供的優良實驗教學條件,構建校內實踐平臺,初步建設完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分中心。此外,構建教學實踐平臺還需要廣泛聯系外行業科研生產單位,積極創建校外實習基地,構筑校外實踐平臺。
3.2以科技競賽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水平
把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專業創新創業大賽作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利器”,并堅持科技競賽與教學相互滲透,以競賽帶動教學,相互融通,匯聚合力,使學科競賽成為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平臺。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測繪工程專業近3年在全區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3項,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國家級立項6項、區級立項14項、校級立項19項;先后與多個測繪儀器公司在全校范圍開展“南方杯”“徠卡杯”“蘇州一光杯”“華測杯”等測繪技能競賽,每年參加專業數達10多個,參加人數達600多人;在連續4屆全國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中均取得佳績。2015年首次參加“則泰杯”全國大學科技論文競賽(參賽隊伍有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等測繪類專業名校),2名本科生分別獲得了該學科組4個一等獎中的2個。近幾年來,隨著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實踐,畢業生識別創業機會、捕捉創業商機的能力得到增強,創業的比例穩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初見成效,僅以筆者所在學校測繪工程專業某班級2011級畢業生為例,就有4名同學先后創辦了自己的測繪公司。
4結語
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才是當前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測繪工程專業的特點決定其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創新創業的前提是要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專業教育本身就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和實踐平臺的深度融合,能夠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加強,同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夠促進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測繪類人才的培養。
作者:王浩宇 劉立龍 黃良珂 謝劭峰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 廣西空間信息與測繪重點實驗室
參考文獻:
[1]高彥麗,馬國亮.以測繪標準為導向的測繪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測繪通報,2016(9):143-145.
[2]王守剛,厲東偉,王銘,等.測繪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為例[J].測繪通報,2016(8):131-134.
[3]劉艷,閆國棟,孟威,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35-37.
[4]趙紅,李敬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測繪通報,2013(1):101-103.
[5]謝宏全,周立,高祥偉.基于測繪工程專業規范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測繪通報,2012(2):99-102.
[6]潘國兵,陳琨,李靈愛,等.測繪專業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測繪通報,2016(8):135-138.
[7]吳見,周亮廣.地理科學專業地理國情監測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測繪通報,2016(8):139-142.
[8]劉明星,樸彥輯.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3(9):220.
[9]林卉,趙長勝,王堅,等.以創新為主線,深化測繪人才培養方案改革[J].測繪通報,2013(3):109-111.
[10]許才軍,秦詠梅.測繪工程本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解析[J].測繪通報,2014(6):124-127.
[11]沙從術,蔣瑞波.基于注冊測繪師制度探討測繪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70-72.
[12]焦明連,周立.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12(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