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高校測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地方高校本科專業向應用型轉型是國家所想、行業所需、院校所缺的一項改革,測繪工程本科專業人才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培養模式的轉型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綜合能力提升為主線、知識學習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以達到國際互認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目標,通過明確學校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打造對接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強化“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工作來實現應用測繪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更加精確地為行業、企業提供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滿足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專業認證;地方高校;測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需要大量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1]。目前全國各高校以“卓越計劃”為載體來迎接創新工程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轉型階段[2],并認真領會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眾多學者提出了諸多測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較早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重點強調了實踐教學環節。隨著產學研協作機制的不斷成熟,相應的保障措施逐漸被提出,包括軟、硬件的設施投入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3]。社會的發展使得對現代化信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原本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僅局限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忽略。因此,為落實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響應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其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4]。近幾年為響應教育改革與課程體系更新的號召,許多高校根據測繪專業規范構建了新的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包括新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提出[5][6]等,并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要求,進行測繪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專業綜合改革,對測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初步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接軌[7]。綜上,人才培養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為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本文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綜合能力提升為主線、知識學習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以達到國際互認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目標,通過明確學校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打造對接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強化“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工作來實現應用測繪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更加精確地為行業、企業提供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需求。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測繪工程專業的人才定位
就四川省內而言,目前開辦了測繪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寥寥無幾,已經開辦此專業的應用領域非常集中,如西南交通大學偏重于軌道交通應用,西南科技大學偏重于建筑工程應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偏重于環境氣象應用等,我校的國土資源教學歷史悠久,土地規劃調查測繪校地合作特色顯著,因此我校的測繪工程專業定位為偏重于國土資源調查和不動產測繪應用,符合我校的客觀實際并能彰顯區域特色。我校以國家《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為標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測繪專業理論功底、追求完美的創新精神和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的高端新型測繪創業者;培養以國土資源調查和不動產測繪為特色,面向測繪、國土資源、不動產、建筑等行業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嚴謹、耐心、堅持、專業、敬業的測繪地理信息“工匠”。
(二)建立行業無縫對接的課程體系
我校的國土資源學科教學歷史悠久,土地規劃調查測繪校地合作特色顯著,因此,在課程體系教學改革中,在嚴格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設置教學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的基礎上,要注重專業區域特色,重新打造一個能完全適應社會(行業)需求的學科體系。本研究根據課程體系認證標準要求設置了區域特色課程(表1),主要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等5項內容,制訂了最低分值以及主要課程與擬占比值,并且邀請了畢業生就業單位如國土資源系統領導和企業人力資源總監以及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專家組成顧問委員會,參與構建課程體系并進行動態更新。
(三)打造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
四位一體是指集行業特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認證標準于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行業特征為基礎,以課程體系為抓手,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認證標準為目標,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確保課件教案每年一變,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應用型特色教室,努力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認證標準之間的無縫對接。建立“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應用型測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傳統測繪工程專業以培養高新全型工程師為主要目標,不適合區域經濟建設發展要求,實踐教學體系和能力素質培養都附屬于理論教學,不能滿足解決測繪生產復雜問題與持續發展的需要,應強調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吃苦耐勞、戰斗力強的應用型測繪人才。堅持成果導向,構建適合專業工程教育的創新模式。擺脫工程實踐能力不如高職院校、專業培養不如研究型院校的模糊狀態,轉變工程教育理念,面向市場需求,將傳統的“學科驅動培養”轉變為“需求拉動培養”,探索“成果導向、多元培養”的工程教育模式。
(四)加強加強“雙師雙能”的師資建設
鼓勵專業教師考取國家注冊測繪師和工程、地籍、房產高級測量員職業資格證書,參加創新創業導師培訓,參評國家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師序列職稱;大力實施“請進來”政策,邀請國土資源系統的領導專家走進課堂,邀請測繪行業高級工程師走進實驗場,建立健全現代技能導師制度;堅決執行“走出去”方案,強制要求測繪工程專業教師定期到行政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從事生產實踐和項目管理工作,鼓勵教師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積累科技成果轉化經驗,鼓勵部分教師申報國家公派留學項目,增減國際化教學工作經歷。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評估體系
(一)評估體系
根據本研究制訂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構建應用型專業畢業能力評估體系(表2),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評估以及對畢業生的能力進行測試。主要評估體系包括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等13項。
(二)實施過程
以年度為單位開展川東北地區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情況及趨勢預測調查,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基礎,以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滿足行業或企業當下的需求。其次,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定期開展課程體系設置和課程質量評價。另外,建立畢業生就業反饋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通過畢業生就業后情況的摸底,弄清院校在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定期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分析、及時總結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三、結束語
本研究通過對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認證要求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教育模式,建立應用型特色教室,實行校企聯合的應用型技能導師制度,按照國際標準培養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應用型人才。教育改革與課程體系更新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目前各高校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只有不斷地嘗試才能發現不足之處,只有加以完善,測繪工程應用型人才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紅,李愛霞.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測繪通報,2017(8):142-145.
[2]梅曉丹,王延亮,馬俊海.基于“卓越計劃”的測繪工程專業GIS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測繪工程,2013(5):93-96.
[3]周秋生,馬俊海.培養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測繪工程,2006(6):70-72.
[4]馬俊海,李秀海,馮守良.測繪工程專業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測繪工程,2010(6):73-74.
[5]楊化超,張書畢,卞和方.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147-149.
[6]王巖,劉茂華,由迎春.應用型轉型試點下的測繪專業學生培養模式探討[J].測繪通報,2016(11):144-147.
[7]黃鶴,羅德安,呂書強,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在測繪工程專業綜合改革中的體現[J].測繪通報,2017(9):142-144.
作者:覃發超 程熙 王志誠 徐珍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生態研究院 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