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采礦工程評價課程教學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消費需求逐漸增加,對在新形勢下礦業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來,而傳統的采礦專業培養內容已漸漸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是礦業類院校采礦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本文從課程目標定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對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的教學與實踐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與優化措施,為培養適應新的國際礦業環境下的采礦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礦業院校;采礦工業專業;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教學改革
一、問題的背景與提出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別是近十年來大宗礦產品資源如石油、煤炭和鐵礦石等重要的能源與礦產的消費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趨勢。礦產資源消費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國際上任何國家所不曾經歷的。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儲量耗竭性、供給稀缺性與對礦產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形成尖銳的矛盾,因此,礦產資源國際間的配置顯得尤為重要,礦產資源管理國際合作也成為我國國土資源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我國礦產資源管理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礦產資源管理是國家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科學技術等手段對我影響礦產資源的各種行為進行調整、協調礦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以促進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在此新形勢下,“礦產資源管與評價”課程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全球資源觀的教育,從全球化角度重新審視我國礦資源形勢,用全球化的思維指導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國際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緊密結合國家的資源戰略,培養更多具有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理論基礎,特別是具有采礦工程學科背景的本科生。筆者結合“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就新形勢下如何保證采礦工程和工業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質量,培養專業知識扎實、業務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全面、具有全球視野的礦業人才,成為新時期礦業類院校本科生教學培養內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學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二、課程目標定位
礦產資源管理屬于管理學范疇,是礦產資源主管部門以礦產資源所有權者和國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對礦產資源進行的綜合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涉及礦產資源評價等學科知識,包括礦產資源的儲量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監督管理和礦業權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2]。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資源需求量、對外依存度以及國際礦業開采技術水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地質勘查理論和技術、資源/儲量分類國家標準和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的實施以及礦業權市場的初步建立,國家對采礦造成的環境破壞要求越來越高等,對從事礦業資源開發技術和管理人員提出新的要求。當前礦產資源開發的最大特點是呈現多樣化和逐步走向市場化、國際化,從事礦產資源開發人員不僅需要扎實的礦產資源開采理論和技術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經濟評價和礦產資源管理的知識,從而必須促使采礦工程學科內容的調整和拓寬[3,4]。因此,礦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也應由技術型發展為技術-經濟-管理型,“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的培養目標應從原有的純采礦技術人才拓寬到以采礦技術為基礎,具備國際視野并掌握一定的技術經濟評價和礦產資源管理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建設
“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作為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涵蓋內容較廣,主要包括礦產資源評估的基本概念、礦產資源評估基本方法、礦產資源供需預測、礦產資源服務年限評估、礦床開采技術條件評估以及礦業權(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等內容,各內容間密切聯系成一整體。礦產資源評估的基本概念是進行礦資源評估的基礎。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礦產資源在被開采利用之前,其規模、分布狀況以及質量等開采技術指標和條件是不能完全確定的。因此,正確理解礦產資源的確切含義、基本特征和工業性質,是合理開采利用礦產資源的前提。礦產資源評估方法是礦產資源評估中所運用的特定技術,是分析和判斷礦產資源價值的手段和途徑[5]。在確定礦產資源基本開采指標、開采條件和評估目的后,評估方法的選擇成為影響礦產資源價值的最重要因素。要明確指出,同一個礦床,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在不同的礦業時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評估結果。因此,礦產資源評估人員應在充分了解被評估對象具體條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條件以及國際經濟環境,選擇合理的評估方法。礦產資源供需預測。世界礦產資源豐富,我國大宗礦產資源非常緊缺,發達國家中的一些重要資源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仍堅持通過出口資源來提高國內經濟,并希望為其開發的礦產資源尋找新的市場。抓住全球礦產品供需形熱變化及其帶來的戰略機遇,對優化我國礦產資源配置及提高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的教學內容在全球資源的大背景下應當不斷地豐富,增加礦產資源價格變化對經濟影響的探討環節,課程教學內容應結合國家經濟發展進程、行業運行變化,不斷深入并突出體現礦產資源需求與國際礦業市場關系等內容。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是一個綜合指標,是影響礦床開采的重要因素,既要考慮資源儲量規模,又要分析礦資源賦存的地域條件、外部環境條件等。礦床開采技術條件評估的教學內容主要針對影響礦資源開采的影響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估礦床的開采價值,主要采用專家評定、灰色理論分析法。礦業權是指賦予礦業權人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采和采礦等一系列活動的權利,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礦業權評估是指由專業機構和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資源評估準則,依據相關程序,對礦業權市場上合法流轉的探礦權、采礦權等資產價值的評估。隨著與資源大國戰略合作關系加緊,國際市場上的礦業權管理將成為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礦產資源國際合作的內容具體涉及礦業宏觀管理、礦業權管理與市場、礦業稅收政策、礦山環境保護、礦業融資等。在全球化背景下,礦產資源管理不僅僅是個國內問題,也是個復雜的國際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多方面[6]。
四、課程教學實踐
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課程,其內容涉及地質學、礦床開采技術、礦床技術經濟和管理學等。為了適應專業建設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突出重點、加強各部分之間緊密相關,構成統一的學科體系,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體現以下三方面特點:(1)知識結構系統性:從基礎地質理論、資源勘查技術手段、儲量分類、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和資源管理五方面構成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2)知識結構規范性:由相關標準構成資源地質勘查標準體系,由礦床開采技術規范建立礦床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標準體系,由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指導礦業權的流轉;(3)知識實用性:采用理論、方法、規范、實例與討論步驟構成課程教學體系,注重老師傳授與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并參加討論,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輔以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環節[7,8]。
(一)加強課堂教學
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素質教育和動手能力培養。教學實踐環節共40學時:教師教學30學時;素質拓展4學時,主要安排學生自己查找感興趣的與礦產資源管理相關的資料并做總結發言討論;實驗室教學2學時,學習各種采礦技術知識,包括三維地質模型、采礦方法模型等;課程設計4學時。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注重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負責引導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小組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加強小組學習和幫扶能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見解,而后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極大地融入課堂,以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認真備課,采用案例教學方法,通過大量數據、實例分析講解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的基礎;同時課后留一部分作業,使學生能鞏固和復習課堂所授知識;認真批改學生提交的作業,并集中講解存在的問題;上課提前10分鐘進入教室,準備上課資料并解答學生疑問。
(二)加強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體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環節,也是補充課堂教學內容重要手段。為了有效地加強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充分利用學校及學院現有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示范基地以及工程測試中心。在講解礦產資源分類、分布的實驗教學中,以地質標本實驗室為基礎,設置認知礦石標本、讀圖和巖心編錄實驗,使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與實物形象結合。通過礦體三模型和采礦方法實物圖,使學生了解不同賦存條件礦物的開采方法,在進行對比分析礦床開采設計方案中有哪些需要進行詳細分析,各種開拓、開采設計方案與礦產資源的基本情況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設置虛擬礦床開采中心和數字礦山實驗室開放日,積極提供實踐教學平臺,并將實驗教學和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加強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礦產資源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學以所用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綜合性實踐環節。通過對整個課程階段對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實驗室實驗教學的學習,要通過課程設計這一重要環節來實驗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同時也是進行工程訓練、培養科研能力。課程設計是一次系統的綜合訓練,又是最能檢測學時對知識理解和把握,以及展示學已致用的教學環節,還是進一步學習和查漏補缺的一個比較環節。通過礦產資源的開采設計,使學生掌握礦產資源開采設計的主要內容和資源開采的具體分類方法;通過虛擬礦業權的流權,使學生掌握了解了礦業權流轉過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法規,流轉過程以及與國際礦業公司礦業合作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從管理者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高度。
(四)加強現代礦業法律與法規學習
礦產資源開發涉及面廣泛,常由于法律意識薄弱而引來官司,少者罰款,重者停產整頓,甚至關閉礦山。國內涉及礦產資源開發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同時要重視國外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詳細了解并與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對比,切忌習慣地執行不同國度的規范,否則,將給企業帶來重大的損失。作為礦業類院校本科生,必須學習和具備相應的管理知識和意識,因此,加強學習礦產資源開采的相應法律課程,應列入礦產資源管與評價課程講授的重點內容。
(五)加強國際化管理理念和外語基礎
我國大宗礦產資源非常緊缺,國外礦業投資渠道和案例逐漸增多,礦產資源管理的教學內容在全球資源配置環境下應當不斷豐富。在教學內容上,既要吸取先進國際采礦專業課程的優點,也要結合我國采礦環境的情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進行、行業變化和國家經濟需要,增加國際礦產資源價格對國內經濟影響分析,成為該課程教學值得深入研究的內容。例如,結合本課程,增設談判模擬試驗,虛擬礦業并購背景,使學生熟悉礦業并購流程和需注意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隨著國內礦業環境與國際深入融入,我國從事海外礦產資源開發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涉及國家和礦業類型也越多,合作方式不一。需要與各級人員,包括國外工人、地方政府、各級主管部門交流,熟練運用當地語言特別重要。因此,除了要掌握國際通用語言-英文除外,還應該鼓勵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在校期間多學習第二外語,如西班牙語、法語和俄語等小語種,如有可能,應采用雙語教學或增設第二外語班[9]。
五、結語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隨著工業發展進程和采礦技術不斷提升,國際礦產資源已進行共同開發利用時期,作為具有行業特色的院校,對礦業類院校本科生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礦產資源管理與評價課程要結合大的國際礦業環境,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強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增加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知識,加強國際化管理理念和外語基礎,才能提高采礦專業的實踐能力、國際視野、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培養出滿足礦產資源快速發展的需要。
作者:徐文彬 閻濤潔 王麗曄 盧燁陶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牛建英,趙連榮,王煒.全球資源配置下的“礦產資源管理學”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1,(3):78-80.
[2]曹代勇,魏迎春.煤炭地質勘查與評價教材建設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1):110-112.
[3]華心祝,楊科,涂敏,等.加強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對策分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103-105.
[4]張磊,屠世浩,喬明,等.中澳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差異性研究[J].教改教法,2015,324:62-64.
[5]魏迎春,曹代勇.礦業類院校地質勘查課程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8):80-82.
[6]張玉梅.關于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國際合作的思考[J].資源行政管理與法制,2010,(5):28-34.
[7]楊勝利,秦鳳華.加強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和畢業設計環節[J].中國校外教育2010(45):45-46.
[8]田毅,陳建平,師學義,等.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專業發展方向探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3,(1):32-35.
[9]陳清運,趙飛,張電吉,等.全球礦業發展趨勢及采礦工程專業培養導向[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32(6):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