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采礦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中美兩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對比
1.研究生培養的發展歷史。
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開端始于1826年的哈佛學院高等教育改革,從那之后,美國的研究生教育開始蓬勃發展。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對采礦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各大高校相繼設立了采礦工程學科。如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奧柏林大學等等。與此同時,一大批獨立的礦業專業院校如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也建立起來。正是這些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使得美國工業的飛速發展成為可能。中國的現代采礦工程專業始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學堂,為我國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學。之后一些現代式學院如焦作路礦學堂陸續開始創立;新中國成立以后,以中國礦業大學為首的數所高校紛紛開設采礦工程專業;“”后,工業的騰飛帶動著采礦業的快速發展,在這期間,包括中國礦業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積極重建和發展采礦工程學科。進入21世紀,新科技與新工藝的發展給采礦工程高等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美國,過去的30年里,與其他工程項目相比,無論在國家性項目上還是私人資助的項目上,采礦工程研究項目都是比較慘淡的。而采礦工程是服務于采礦業這一單一行業,因此采礦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也因采礦業的興衰而變化。當采礦業不景氣時,工作機會就會減少,新的采礦班級就會縮小,甚至一些高年級的同學可能會轉到其他專業。相反的,當采礦業繁榮時,以上情況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包括采礦工程在內的工程學士一般需要四年左右才能讀完,這就使得情況更加復雜。目前,中國大多數設有采礦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其專業設置、教育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中南大學從原采礦學科中派生出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和安全科學與技術工程兩個新專業,采礦專業拓寬為采礦與巖土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學士、碩士和博士,一定程度說明了采礦工程人才和巖土工程人才可雙向流動和兩個專業的可合并性。通過改革也拓寬了采礦專業教師的知識和科研領域,提高了實驗室利用率,從而保證了中南大學采礦學科在多年大環境不利的形勢下,不僅得以生存而且得到較大發展??傊?,為了迎合新時代采礦業的發展,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在學時、課程、模式等方面做了相應改革,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3.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立。
美國的采礦工程課程設立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巖石和煤。煤礦或礦業類企業一般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東岸,而金屬礦或貴金屬礦物企業一般分布在西岸。這是因為州立采礦工程項目的設立是為了服務于地區利益。因此其課程設立是為了迎合州或地區的利益。出于這個原因,為了適應采礦行業的科技變化,對采礦研究生課程的要求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因此需要定期回顧課程內容以達到項目的預期目標。更重要的是,由于技術進步和政府監管要求,通常企業會提出新的要求。這些要求需要納入課程以反映當前的發展現狀。以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國家工程院院士SydS.Peng為例,在其擔任采礦系主任的20多年里,課程修訂次數就達8次之多。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國的采礦研究生教育中,包括增加新課程、刪減舊課程以及課程的修訂在內的一切都應通過學校理事會的同意,而這一過程是漫長和困難的。與美國相比,國內采礦研究生課程的設立比較系統和全面,其課程的設立可以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包括采礦學、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等課程;專業選修課包括數字化礦山、礦業經濟學等課程。這樣的課程設計使得學生在掌握采礦工程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學習不同方向的采礦學知識。同時,在理論學習中,導師會根據課程的需要來組織次數不等的實習,讓學生有機會深入采礦第一線來感受和學習。
4.研究生培養的授課方式。
相對國內研究生教育,美國的高校人才培養起步較早,因此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美國的采礦研究生培養以課堂教育和實踐認知相結合。課堂教育的教學氣氛相對自由,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會隨機抽查學生問題,學生可以隨時提問和探討。在考核方面,課程教授過程中會有多次隨堂小考,全部課程結束后會有最終考試,最終考試的成績只占總成績的30%。另外,美國的采礦研究生培養機制發展成熟,其理論知識和各種采礦設施、實驗室健全,給采礦教育打下了基礎。尤其值得借鑒的一點是,一個以導師為首的團隊每周都會有一次討論會,在討論會上可以討論學術研究上遇到的問題,或者每個人輪流展示他們自己負責的項目進程。通過公開討論,學生們在傾聽他人意見和分析不同觀點中受到激勵。討論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考方式,同時也確認了每個人的優缺點。隨著研究項目的進行,整個團隊以及導師本人的研究經驗得到了擴展。在日常的科研中,導師也會設計各種團隊合作項目,要求共同完成一個礦山開采設計任務,實現采礦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創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豐富實踐經驗。這些教學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到了實用的專業技能,也使教學工作變得豐富和高效。國內在研究生專業理論知識方面與美國的培養方式相似,課堂多采用多媒體教學,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和發言。課程的考核通過讓學生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以提高學生的學術及寫作能力。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與美國相比,我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踐機會相對較少,學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弱。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提出的。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著重強調校企合作,即: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相信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帶動下,采礦工程研究生培養的模式會越來越完善。
二、對于國內采礦研究生培養的一些建議
1.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
采礦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人才培養方案也經歷了多年的修改與完善,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經典模式。即注重采礦技能訓練與培養,忽視了宏觀、綜合的知識培養,忽視了堅實的數學、力學、外語等基礎培養,這就客觀上壓縮了學生未來無論是在生產、管理還是學術研究等方面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導師在為學生制定培養計劃時,應同時兼顧其他相關學科,使學生能及時了解和掌握采礦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
2.重視實踐教學。
采礦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在采礦研究生教學中實踐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對此,高校應該積極開拓實踐基地的建設,形成校企聯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同時,也應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實驗室是理論聯系實際、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場所,也是學生能接觸到的最直接的實踐機會。實驗的設置能讓學生操作儀器,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開放其創造力。學生通過實驗不僅能鞏固和加深所學理論知識,還能受到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訓練,為進一步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提供更加寬厚的思維基礎和創造園地。
3.注重采礦各學科間聯系。
在采礦工程研究生培養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采礦各課程的獨立授課,課程與課程之間是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沒有相應的聯系。學生在單獨的課程中學習和掌握了知識,但卻不能有效聯系起來達到歸納應用。比如說,在爆破工程這門課上,學習了炸藥及其爆炸的基本知識、爆破器材與起爆方法、巖石爆破原理與方法等詳細內容,卻沒有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術在采礦過程上的實際運用。這樣,學生最后雖然在各課程中都學了不少內容,但卻缺乏實際操作與運用能力,沒有辦法把學到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實際應用中各課程的聯系,也可以嘗試多學科聯合考試,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整體運用起來。
三、小結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這些都要求采礦工程的人才培養必須自我完善和發展。相對國外的研究生教育,我國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起點低。這就更要求我們要推陳出新、轉變思想。在采礦研究生教育培養方面,我們要尊重學科發展規律,構建符合我們國家具體國情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礦業人才。
作者:李楊 王華群 葛瑛 吳偉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