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制的必要性研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運行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程用地產權不明確
一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站首用地大多是集體用地或農用地,辦理土地使用證需轉成建設用地,手續繁瑣,辦理困難。二是按照《安徽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方案編制提綱》規定編制的用地補償費低,與市場價差較大,被占用土地的農戶不能接受。三是部分工程站首用地是廢棄的村部、學校等,建設時同受益鄉鎮、行政村協商,無償使用,未辦理土地使用手續,工程運行幾年后群眾要求收回土地,占地糾紛現象時有發生,擾亂水廠正常運行,如利辛縣潘樓水廠。
2.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總體來說,亳州市目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體制還不夠健全,宏觀管理還不到位。目前,亳州市以縣區農村自來水公司管理為主,縣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管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管理、個體承包管理等多種模式并存;部分飲水工程建成后交給村集體使用,對工程如何運行管理,缺乏指導和宏觀管理,未形成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造成了“工程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狀況,如蒙城縣2005年建設的崔寨供水點;現有管理人員大多缺少專業技術培訓,業務素質較低,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適應工程日常管理工作,亟需建立健全為農村供水廠提供管理、指導、服務的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為基層水廠提供技術培訓、藥劑、水質檢測等技術服務。
3.工程建設標準偏低
2005~2008年建設的工程大多是單村水廠,規模小、標準低,機泵已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損壞,亟需更新改造。水質超標的水廠由于水廠占地面積小,不具備安裝水處理設備條件,無法進行水處理,水質較差,向周邊進一步輻射延伸也受限制,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4.供水設施保護意識不強
隨著村村通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人為損壞農飲供水設施特別是供水管網現象日益嚴重,有的甚至是成片被毀,加大了管道維修工作量,維護費用也相應增多。如利辛縣江新村進行新農村改造挖壞2800m主管網及村內支管網,造成損失16萬多元。群眾在建房、栽樹等活動時挖壞供水管網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5.運行成本高且效率低下
目前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兒童,實際用水人口只能達到設計人口的40%,實際用水量達不到設計供水規模的40%,出現“大馬拉小車”的不良局面,造成設施閑置、資金浪費,致使供水設備運轉效率低;供水水質大多存在氟、鐵、錳超標問題,水處理成本每噸增加0.3元左右;現行水價低,每噸1.0~1.5元之間,水廠只收取運行費用,不提取折舊、大修費用,如譙城區執行水價為2006年時核定的每噸1.0元。使用率小、運行成本高、水價偏低,致使水廠效益低下,大部分水廠只能保本運行,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無法做到持續利用,更無法保證設施設備的及時更新換代,個別小水廠虧本運行,有的甚至停止運行。
6.水質監測環節薄弱
一是多數工程尚未重視水質監測工作。亳州市飲用水源為地下水,水質相對較好,群眾認為再對水質進行監測沒有必要。二是水質檢測費用高。每檢測1個水樣需700多元,1處工程年監測費用要數千元,小水廠沒有足夠的運行費,無法委托有關機構進行定期檢測;三是衛生部門水質監測經費不足,工作難以開展。大多數衛生防疫部門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水質監測有較高的認識,也做了一些行業監管工作。但由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面廣量大、工程分散,相關部門受到技術力量、設備和工作經費的限制,難以承擔全方位的水質監測重任。
二、應對措施
1.保障土地供應,明確用地產權
應與國土資源部門密切溝通,加強協作,按照國土資源部、水利部《關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10號)精神,切實做好已建工程建設用地手續補辦工作。占用土地為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的,依法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占用土地為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屬集體土地的,就用地補償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協商,達成一致;占用耕地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落實補充耕地;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對于擬建設的工程用地要充分考慮農村飲水工程的公益性,工程建設用地應當作為公益性項目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優先安排。
2.改造供水工程,促進優化組合
在有條件的地方,對規模較小水廠進行優化組合,與鄰近的已建或“十二五規劃”中擬建大水廠進行適度并網運行,形成有一定規模的供水網絡系統,利用大水廠人力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對各小水廠實施統一管理,加強供水網絡管理和維護,提高工程供水服務質量,降低工程供水成本,以發揮工程整體規模效益。在條件不成熟的地方對小水廠進行技術改造,改變頻供水為壓力罐供水或變頻結合小壓力罐供水,減少用電量,降低供水能耗,從而降低運行成本,確保工程長期持續運行。
3.注重宣傳工作,強化工程保護
要特別注重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供水管網等供水設施的保護意識,引導其他單位和個人在進行修路、新農村建設、栽樹等活動時自覺愛護供水設施,避免人為破壞。供水管理單位要加強對供水設施的巡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及時維修。要建立索賠機制,切實維護自身利益,保證國有資產不受損失。對破壞管網等工程設施的行為,按照《安徽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38號)規定嚴肅處理,用實例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營造愛護供水設施的良好社會管理氛圍。另外,建議采取工程保護措施,在建設時主管網深埋大田地耕層下,盡量避免因沿路鋪設而遭破壞。
4.健全監測體系,確保供水質量
切實加強對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的水質監測,對取水、制水、供水等各環節水質檢測實施監督管理。一是縣區政府協調水務、衛生、環保等部門建立健全水質檢測和監測服務體系,建立部門間工作協調機制,落實有關水質檢測和監測人員、任務、責任和經費;二是縣區設立水質監測中心,加強水質監測硬件設施建設,完善水質監測網絡;三是“千噸萬人”規模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還要設置單獨的水質檢測實驗室;四是衛生部門對供水工程水質進行定期抽查。
5.合理制定水價,足額征收水費
合理制定水價和足額征收水費是確保農村供水工程發揮效益、促進“以水養水”良性運行的必要經濟手段。要按照“補償成本,合理負擔,保本微利”的原則,計取折舊費和大修費,按照完全成本核定水價;要提留農村供水工程統籌金,即按水費收入計提工程大修基金和折舊費,由縣區水務局設專賬統籌管理,用于轄區農村供水工程的維修。
6.優化管理結構,健全管理體制
一是明確縣級人民政府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責任主體,縣區水務部門是本轄區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行業主管部門,縣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具體負責做好本地供水單位的管理工作;二是組建區域性、專業化供水管理單位,加強用水戶協會建設,推行用水戶協會參與的工作機制,讓群眾真正享受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積極推行專業化管理與用水戶協會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三是實行合同管理制,依法與供水管理單位簽訂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嚴格按合同執行;四是加快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和技術指導,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定期對工程管理人員開展政策法規、工程管理、維護技能、經營能力培訓,提高管理人員業務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
三、結語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管理工作是水務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繼續深化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機制的改革,積極推進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管理方式,進一步開拓自我管理,滾動發展,逐步積累的新路子,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目標,力爭把亳州市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孫愛芹 李育松 馬洪山 單位:安徽省亳州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