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高級護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院高級護理員培養成效淺析
作者:房民琴 田玉鳳 房民潔 鄧紅艷 杜枝梅 李玉蘭 單位: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我院有副高級職稱及以上護理人員44人,有6人從事行政工作,實際參加培訓38人,年齡38歲~55歲,平均年齡47.36歲,其中38歲~45歲11人(28.95%),46歲~50歲16人(42.10%),51歲~55歲11人(28.95%),均為女性;中專10人,專科8人,本科20人。可見,高級職稱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參差不齊,在臨床工作中承擔責任不一,工作能力強弱不同,不能很好地履行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職責。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2008年由護理部統一發放問卷調查表,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及其他建議和要求,涉及的內容包括護理新知識、科研創新能力、教學能力、護理管理、人文知識、學歷教育6大項12個方面的內容,每項按非常需求、需求、一般需求、無需求分別計6分、4分、2分、0分,求得需求均值。根據需求順位統計,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計劃和方案。不同年齡的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培訓需求情況見表1。
1.2.2效果評價對參加培訓的人員,在培訓結束后對培訓工作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護理部針對個人需求,了解她們培訓后的情況并進行長達2年的跟蹤、指導,尤其在護理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科研創新、護理論文的撰寫、授課技巧、護理管理方面的情況,在分層分級管理中,是否體現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優勢及骨干作用。
2結果(見表2)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現狀的文獻計量
摘要:目的系統分析信息化在護理學專業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態勢,為今后護理學專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為統計源,選擇高級檢索,對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文獻從作者分布、文獻分布、文獻類型、研究內容等進行計量學分析。結果共檢索到110篇文獻;作者單位遍布我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文獻類型以科研論文數量較多,在科研論文中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為主(21.82%);文獻共引文653條,被引論文共55篇;25.45%的文獻有基金資助。結論護理學專業信息化已引起了護理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并對其進行相關探討與實踐,但由于信息化模式發展時間較短,還需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增加相關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產出,探索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從而更好地為基礎護理學及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
關鍵詞:信息化;護理;文獻計量分析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與技術,各個環節和要素得到科學安排,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實現教學、臨床與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優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的介入,開辟了一種新模式,它能充分激發個體積極性,主動對知識有效構建,深刻認識、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信息化教學模式現已逐漸運用到護理教學及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培養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護理專業的具體實踐應用中還會受到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不夠完善;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不夠先進;對護生自學能力要求較高等。因此,構建高效的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還需廣大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為更好了解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發展趨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選擇高級檢索,在“主題”字段或“題名或關鍵詞”字段分別檢索“信息化教學”AND“護理”。結果共顯示130篇文獻,刪除無關和重復文獻后,共檢索到符合標準的文獻110篇。
1.2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文獻信息
護理人員醫院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荊州市7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其中市級醫院2所(S1、S2),縣級醫院5所(X1~X5),共計2567名護士作為本次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方式,對荊州市所轄的7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2010~2012年護理科研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為保證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全部資料實行原件查看,由護理部將所有發表的論文期刊、科研課題下達文件、課題登記證書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備查,調查內容包括:全院護士數、數、統計源期刊篇數、專著、承擔省市級科研課題、科研成果以及專利情況。
1.2.2統計學方法
醫院中的繼續教育啟示
醫學繼續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從業后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終身性醫學教育[1]。 在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務工作者參加醫學繼續教育學習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著衛生技術人員自身前途的發展,而且是醫院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雖然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體系在我院已經形成,并在提高醫、護、技人員素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隨著繼續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總結完善,現將我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院基本情況 醫院成立于1989年,位處北京西客站南側,北臨古跡蓮花池,西接京石高速公路入口。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技術精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為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隸屬于華北電網有限公司,接受北京市衛生局、豐臺衛生局業務管理。目前編制床位518張,實際開放床位546張。現有正式職工709人,其中博士、碩士73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120余人,中級職稱243人,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2名,9名華北電力技術院“專業管理專家”專家。 二、我院開展繼續教育的現狀 (一)參加繼續教育的對象 高年住院醫師、具有中級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包括醫學、醫技、預防醫學、衛生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靈活化、人性化 進修、學習班、崗位培訓、學術交流、專題講座、病例討論、讀片討論、示范性查房、自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等。 (三)繼續教育的實施 由科教處、護理部共同負責衛生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日常工作,衛生技術人員必須按規定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并服從科教處、護理部的統一安排。 科教處會同醫務處、護理部等職能部門,每年安排院級講座不少于30次。所請的講課老師主要是醫院各科室主任或副高職稱以上的醫、護、技人員,市、區內其他兄弟醫院的主任醫師或其他三級醫院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實行學分制,并從2006年開始取消紙質學分證,通過IC卡學分機授分。 全院每個專業技術人員都有一張學分卡,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后由科教處、護理部刷卡授分。科教處、護理部每半年統計一次學習情況,在院周會上及時將學習情況反饋給科主任。每年每個參加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按規定必須完成25學分,其中參加全國性或省市級Ⅰ類學分10分,院級聽講座及撰寫論文獲Ⅱ類學分15分。同時規定,醫院各科室每年至少一篇論著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核心版發表,重點科室普外科、心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康復科、骨科、放射科、體檢中心每年至少有2篇論著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核心版發表。 (四)考核 每年年底,科教處、護理部負責對院內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驗分考核。驗分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評優資格將被取消,同時將繼續教育納入職稱晉升和工作考核、崗位聘任管理體系,作為晉升、執業的必要條件之一,有力地促進繼續教育的開展。 三、我院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2]:不少人認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只與晉升職稱有關。某些已晉升到副高級職稱或不再想晉升職稱的人員,對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學習不夠重視,熱情不高。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在晉升期間集中學習,突擊得學分,一旦晉升后則熱情銳減。 (二)出勤率低:參加醫學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很多是位于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由于臨床工作繁忙,患者病情的瞬間變化,使醫護人員有時難以協調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缺勤或聽課遲到早退。另外,也有些醫護人員從思想上僅停留于應付眼前的工作,而影響了出勤率。 (三)學習內容與專業不匹配:由于我院實行三級學科管理,專業分工細化,每個二級科室的講座次數不可能使本科室醫護人員完成年度繼續教育的考核,而使部分醫護人員必須參加其他專業的講座。專業的不對口使聽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少數醫護人員僅僅為應付繼續教育考核,而不是從提高自身出發來參加繼續教育,嚴重背棄了繼續教育的宗旨,也影響了自身的聽課效果和講課老師的講課積極性。 四、對策 由于醫院的醫療、護理任務繁重,衛生技術人員的工作和學習時間容易沖突,醫院繼續教育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安排應堅持臨床為主、實踐為主、自學為主、業余為主。在內容上應突出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一)合理安排時間,提供多樣化教學形式 為保證繼續教育學習的時間,盡可能利用休息時間,少占用工作時間。現代化教學技術為繼續教育提供多樣化教學模式,如遠程教學、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個人自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不斷完善教學內容,開展實效性繼續教育 鼓勵醫護人員從本專業出發,結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參加繼續教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醫護人員參加本專業或與本專業有關的教學內容時,給予雙倍的學分,承擔教學講座者也可獲得雙倍學分。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符合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中級衛生技術人員要以提高本專業、本學科綜合業務水平為目的,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為最終成為能獨擋一面的業務骨干打下扎實的基礎。高級衛生技術人員除了自身接受本領域國內外先進理念外,還要承擔實施醫學繼續教育的任務,不斷培訓年輕醫務人員,完善人才梯隊建設,使之成為真正的學科帶頭人。
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和啟示
醫學繼續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從業后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終身性醫學教育[1]。 在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務工作者參加醫學繼續教育學習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著衛生技術人員自身前途的發展,而且是醫院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雖然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體系在我院已經形成,并在提高醫、護、技人員素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隨著繼續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總結完善,現將我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院基本情況 醫院成立于1989年,位處北京西客站南側,北臨古跡蓮花池,西接京石高速公路入口。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技術精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為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隸屬于華北電網有限公司,接受北京市衛生局、豐臺衛生局業務管理。目前編制床位518張,實際開放床位546張。現有正式職工709人,其中博士、碩士73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120余人,中級職稱243人,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2名,9名華北電力技術院“專業管理專家”專家。 二、我院開展繼續教育的現狀 (一)參加繼續教育的對象 高年住院醫師、具有中級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包括醫學、醫技、預防醫學、衛生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靈活化、人性化 進修、學習班、崗位培訓、學術交流、專題講座、病例討論、讀片討論、示范性查房、自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等。 (三)繼續教育的實施 由科教處、護理部共同負責衛生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日常工作,衛生技術人員必須按規定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并服從科教處、護理部的統一安排。 科教處會同醫務處、護理部等職能部門,每年安排院級講座不少于30次。所請的講課老師主要是醫院各科室主任或副高職稱以上的醫、護、技人員,市、區內其他兄弟醫院的主任醫師或其他三級醫院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實行學分制,并從2006年開始取消紙質學分證,通過IC卡學分機授分。 全院每個專業技術人員都有一張學分卡,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后由科教處、護理部刷卡授分。科教處、護理部每半年統計一次學習情況,在院周會上及時將學習情況反饋給科主任。每年每個參加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按規定必須完成25學分,其中參加全國性或省市級Ⅰ類學分10分,院級聽講座及撰寫論文獲Ⅱ類學分15分。同時規定,醫院各科室每年至少一篇論著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核心版發表,重點科室普外科、心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康復科、骨科、放射科、體檢中心每年至少有2篇論著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核心版發表。 (四)考核 每年年底,科教處、護理部負責對院內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驗分考核。驗分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評優資格將被取消,同時將繼續教育納入職稱晉升和工作考核、崗位聘任管理體系,作為晉升、執業的必要條件之一,有力地促進繼續教育的開展。 三、我院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2]:不少人認為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只與晉升職稱有關。某些已晉升到副高級職稱或不再想晉升職稱的人員,對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學習不夠重視,熱情不高。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在晉升期間集中學習,突擊得學分,一旦晉升后則熱情銳減。 (二)出勤率低:參加醫學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很多是位于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由于臨床工作繁忙,患者病情的瞬間變化,使醫護人員有時難以協調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缺勤或聽課遲到早退。另外,也有些醫護人員從思想上僅停留于應付眼前的工作,而影響了出勤率。 (三)學習內容與專業不匹配:由于我院實行三級學科管理,專業分工細化,每個二級科室的講座次數不可能使本科室醫護人員完成年度繼續教育的考核,而使部分醫護人員必須參加其他專業的講座。專業的不對口使聽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少數醫護人員僅僅為應付繼續教育考核,而不是從提高自身出發來參加繼續教育,嚴重背棄了繼續教育的宗旨,也影響了自身的聽課效果和講課老師的講課積極性。 四、對策 由于醫院的醫療、護理任務繁重,衛生技術人員的工作和學習時間容易沖突,醫院繼續教育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安排應堅持臨床為主、實踐為主、自學為主、業余為主。在內容上應突出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一)合理安排時間,提供多樣化教學形式 為保證繼續教育學習的時間,盡可能利用休息時間,少占用工作時間。現代化教學技術為繼續教育提供多樣化教學模式,如遠程教學、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個人自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不斷完善教學內容,開展實效性繼續教育 鼓勵醫護人員從本專業出發,結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參加繼續教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醫護人員參加本專業或與本專業有關的教學內容時,給予雙倍的學分,承擔教學講座者也可獲得雙倍學分。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符合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中級衛生技術人員要以提高本專業、本學科綜合業務水平為目的,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為最終成為能獨擋一面的業務骨干打下扎實的基礎。高級衛生技術人員除了自身接受本領域國內外先進理念外,還要承擔實施醫學繼續教育的任務,不斷培訓年輕醫務人員,完善人才梯隊建設,使之成為真正的學科帶頭人。
醫院護理績效評價方法研究
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萬方、中國知網、CBM和維普4個電子數據庫,跨庫選擇為期刊,發表時間為199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主題詞檢索:主題詞=護理、護士、護工、醫護和績效,檢索到相關文獻805篇,然后進行人工閱讀和篩查,剔除文獻重復、非醫院題材、主題中有評價方法但沒有具體應用的文獻后,共找到關于醫院護理績效評價方法方面的文獻94篇。
2文獻分析方法
2.1數量及分布特點
在94篇文獻中涉及的護理績效評價方法共有17個,其中:德爾菲法占29.79%(28/94);360度績效評價法占22.34%(21/94);關鍵績效指標法占21.78%(20/94);平衡計分卡占15.96%(15/94);層次分析法占15.96%(15/94);目標管理法占6.38%(6/94);秩和比法占4.26%(4/94);關鍵事件法占4.26%(4/94);TOPSIS法占2.13%(2/94);數據包絡分析、模糊理論、綜合評價法、綜合指數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瑪、三維績效結構理論、雙維量化法各1篇,占1.06%(1/94)。
2.2評價方法用途分類
①用于護理績效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平衡計分卡、德爾菲法、360度績效評價法、關鍵績效指標法、目標管理法、關鍵事件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瑪、三維績效結構理論。②用于護理指標權重的評價方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雙維量化法、主成分分析法。③用于護理績效指標值的評價方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綜合評分法、綜合指數法。
研究型醫院護理論文
1研究型護理概念
1.1研究型護理概念
研究型護理就是以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立足臨床實踐,重視科學研究,在護理創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完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1.2研究型護理內涵
研究型護理包含4層含義:一是強調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經過實踐檢驗、科學凝練、行業認可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二是強調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關系,護理科研離不開臨床實踐,科研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通過科研促進臨床護理方法的改進、護理技術的提高、護理結局的改善;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在推進研究型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優、能力強、素質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不斷涌現,能夠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保證;四是強調護理的專業價值,使護理服務適應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環境等諸方面的健康需求,為維護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1.3研究型護理特征
研究型護理一般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持續護理創新為動力,以造就高層次護理人才為關鍵,以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己任。
國內研究型醫院護理論文
1研究型護理概念
1.1研究型護理概念
研究型護理就是以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立足臨床實踐,重視科學研究,在護理創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完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1.2研究型護理內涵
研究型護理包含4層含義:一是強調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經過實踐檢驗、科學凝練、行業認可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二是強調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關系,護理科研離不開臨床實踐,科研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通過科研促進臨床護理方法的改進、護理技術的提高、護理結局的改善;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在推進研究型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優、能力強、素質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不斷涌現,能夠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保證;四是強調護理的專業價值,使護理服務適應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環境等諸方面的健康需求,為維護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1.3研究型護理特征
研究型護理一般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持續護理創新為動力,以造就高層次護理人才為關鍵,以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