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港口貿易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本科生畢業設計質量提高探討
[摘要]畢業設計對提高港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港口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中,從提高認識、做好選題、科學指導和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優化操作方法,通過進行畢業設計使學生提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為走向工作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港口工程;畢業設計;模式創新
一、前言
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是本科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組成部分。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術或實踐訓練,這是國際上各個大學人才培養的通行做法,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是本科學生綜合能力的最終體現。隨著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實施和2019年“翟天臨涉嫌學術論文造假事件”的曝光,各級教育部門對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都高度重視,對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業設計是學生對大學四年所學課程知識的綜合串聯與模擬應用,是真正開始對未來工作的真實體驗,是從零散的書本知識學習向系統應用轉變,從理論公式走向與生產實踐結合,去真正的開始思考如何應用與解決生產實踐問題。那對如何做好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有必要依據專業自身特色開展探索,對如何進行選題、論文(設計)內容要相應提出切合專業實際的要求,對如何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辦法。通過一系統的思考探索,切切實實在具體實施中將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質量得到規范和提高。
二、提高認識
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應引起足夠重視[1]。工科專業通過畢業設計(論文),能使學生受到工程技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訓練,初步掌握工程技術人員所必需的綜合技能,提高學生調查研究、理論分析、計算、繪圖和外語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特別是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過嚴謹的畢業設計(論文)訓練,可以了解本專業的基本工作模式與方法,可以較快地適應工作,縮短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階段。因此,指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充分認識到畢業設計的價值,做好心理準備,掌握清楚工作內容。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通常是“應用型學科、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行業人才的需要,構建面向工程應用的人才培養方向[3]。因此,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又有該專業鮮明的特色,常見課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實際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設計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將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串聯起來加以應用。一個港口工程設計的畢業設計課題通常要求學生具備總平面布置及方案比選能力、結構選型技能、施工圖設計能力、施工組織設計能力。在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外語文獻閱讀能力、理論分析、結構設計、計算機應用、工程制圖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全面了解本專業的工程設計過程,基本掌握設計方法,熟悉有關規范、手冊和工具書的查閱與使用方法,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做好選題
港口航道施工技術控制措施反思
【摘要】在港口航道建設過程中,航運發展的基礎離不開港口航道施工技術的提高,因此,既要采取科學的施工技術,更要從整體上不斷優化航道施工建設水平。論文闡述港口航道施工的技術要點,分析港口航道施工技術控制措施,給相關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港口航道;施工;控制措施
1引言
港口航道的建設是航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只有從根本上做好港口航道建設,才能真正推動我國航運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在推動航運業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到科學設計航道施工方案,充分發揮港口航道的優勢,積極推動航運運輸業的發展。另外,港口航道施工技術屬于綜合性的技術密集型工程,要想從整體上優化港口施工技術的質量,還需要不斷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控制措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揮出港口航道的作用,從整體上提高港口航道施工技術水平。
2港口航道施工技術要點
2.1航道施工測量技術
港口航道施工建設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施工工地進行實況測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全方位測量航道施工線路,按照施工設計方案的標準,要準確測量出施工線路的長短和標高;(2)測量施工工作水準點,為了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度,需要將水準點控制為約20m,并進行閉合測量;(3)根據施工標準設置邊樁,這主要是為了能夠保證港口航道建設施工順利進行,需要在彎道等需要重點保護地區域安置邊樁。
港口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據統計,我國共有220所高校開設有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其中80%以上是以應用型定位設立人才培養目標。這是與物流管理職業特征與崗位需求相契合的。實踐調研揭示,新經濟背景下,“新商科”人才需求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不但更加迫切,而且需要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培養符合新商科的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我國港口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存在四個方面本質問題:一是地方高校港口物流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定位和規格不明確;二是地方高校港口物流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內容與實際產業發展的脫節;三是港口物流專業的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兩張皮,相融合難;四是學生科創無源,學科專業競賽與創新、創業平臺缺少平臺。本文以寧波工程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培養的實踐為例,試圖探索有特色且具有推廣價值的新商科應用型物流類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
1.構建“產教科創”四維融合的人才培養理論體系
首先,充分分析區域港口物流產業需求導向,來確立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緊跟產業發展。通過對港口及相關行業調查研究,我國緊缺的港口物流人才是:集商貿、運輸、系統工程、信息技術等多種知識和技能于一體,且具備對企業內外資源進行整合、對經營全流程進行管理的能力和豐富經驗的高級應用性人才。用行業需求方更直接的描述是:懂得國際貿易、國際運輸和國際采購等國際物流領域的從事第三方物流操作型的專門人才。這一需求,確立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定位。其次,是以新商科應用型人才特征,基于OBE理念,構建“產教科創”四維融合的港口物流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體系,讓培養的人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邏輯是:人才培養的定位是扎根于地方產業鏈,產業鏈發展的人才需求確立教學的目標,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對行業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需要高度理論聯系實際,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實踐水平,學生要有較多的實踐創新機會,培養出的人才能與產業無縫對接,同時有較強的應變與創新能力。其有效路徑是做到產業、教學、科研和雙創相互融合,即“產教科創”四維融合。其理論體系構架以新時代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行業企業對產業人才需求體系為兩條環境鏈條,將“產業、教學、科研、雙創”四個維度的目標融合成一個貫穿全過程的主線,來實現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該理論體系針對港口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特征,同時針對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定位模糊、與產業需求脫節、創新力培養缺乏等問題,在浙江省內較早探索出了以區域港口物流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為目標定位、產教融合設置課程內容、科教融合和科創融合育人途徑的港口物流應用型人才模式。并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使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備,更能充分對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這在物流管理專業(近10年新興專業)建設定位、課程特色呈現和人才培養方法上在省內甚至在國內起到了領先作用。該模式下培養的急需人才,較好促進了地方產業較快發展。
2.校企合作,開發產教融合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針對在人才培養過程往往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脫節、科研與教學兩張皮等問題,實施“產教融合”制定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緊貼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增加學生應用實踐環節,實施應用研究為重點、科研直接嵌入教學等方式,促進應用型專業快速發展。以寧波工程學院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新建本科專業建設為契機,該專業與寧波舟山港口集團、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寧波航交易所、寧波市物流協會等10余家物流骨干企業和行業協會緊密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踐基地、聘請企業客座教授和校外實踐導師、企業家進課堂與博士教授下企業掛職、校企共建課程與共同開發專業教材等措施,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建設。課程設置充分結合港口物流產業發展需求與動態趨勢,每門專業課程內容做到了理論--實際緊密融合,教學內容、教材,課內、課外等“產與教”一體化。一直以來學生畢業論文90%以上來自企業或行業實際問題。歷屆畢業生信息統計表明,該專業畢業生80%以上留在寧波工作,企業反映學生崗位適應性強、上手快、實用,歷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保持98%以上,充分證明了產教結合教學體系的有效性。
3.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學校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緊密合作,教師廣泛開展應用型研究,除科研內容直接嵌入教學外,特別加強實施導師制,通過師生科研團隊建設等模式實施產教融合。學校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聯合成立了“國際港口與物流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寧波物流產業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中國物流學會聯合創建“中國物流學會產學研基地”等,搭建了一批產學研平臺,依托平臺承擔了大量服務地方港口物流產業發展的應用型研究項目,依托研究項目推進了本科生導師制、聯合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等人才培養方式。項目研究內容植入課堂和教材中,科教高度結合,不僅避免了理論教學的空泛,同時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平臺建設和科教融合模式,大大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與學風建設,形成了一支較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比例達60%以上,考研錄取率(近20%)名列全校前列。
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初探
[摘要]實踐教學在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中至關重要,本科院校應從專業基本素質實踐教學體系、專業社會認知實踐教學體系等五個方面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并采取措施保障這一體系的落實。
[關鍵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引言
進入21世紀,我國物流業進入快速擴張發展階段,2009年3月,國務院將《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列入“十大產業規劃”。與此同時,我國政府特別重視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物流專業教育也得到快速發展,物流管理專業從無到有。《全國高校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建設及學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學校達到393個。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期,當前我國物流業正處于轉型發展與產業提升的關鍵階段,對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專業是實踐性與可操作性較強的專業,因此該專業學生特別是本科畢業生除了應掌握系統的物流管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之外,還應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業務流程和運作,具備實際操作能力,能勝任物流業務運營管理、物流系統優化以及物流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辦學時間較短等原因,相較于其他管理類專業,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學還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理論功底比較扎實,但實踐能力明顯不足,很難在短期內適應工作,導致很多企業在學生上崗前要重新進行系統的專業培養。因此,如何更好地適應物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2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根據國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開設情況,其教學內容通常可以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實踐與創新教育課程等。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除了個別課程如運籌學、體育等外,一般都應設有實驗或實踐學時。具體來說,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通常包括專業基本素質實踐教學體系、專業社會認知實踐教學體系、專業核心技能實踐教學體系、專業綜合技能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創新能力實踐教學體系等五部分。
2.1專業基本素質實踐教學體系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探析
一、安全工程專業的發展現狀
安全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本科專業發展至今,國內眾多學者就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究。當前關于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培養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養行業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畢業生掌握適用于各個行業的通用安全科學理論和實務處理方法,以適應大社會的需求;后者僅要求學生掌握某個特定行業領域的安全科技知識。鑒于歷史原因,安全工程專業大多設置在能源礦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等專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類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少數文科類高校也有開辦此專業。由于當前國內安全生產現狀的嚴峻性及國家對安全工作的重視,全國現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培養模式上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教學只注重相應課程知識點的講解,未考慮該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多門課程之間存在教學內容的重復,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學原理三門課程的部分內容;多采取大班制生產實習方式,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觀摩與參觀;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普遍反映所學知識“泛”而不“精”。再者,現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為家庭的獨生子女,個性較強,團隊協作能力欠缺。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有必要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強該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安全類應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學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模式息息相關,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安全工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在此,我院擬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的自身特點,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以未來職業規劃為導向,基于CDIO理念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形成一、二、三級課程群。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見圖2。其中,一級項目為安全工程導論課(安全科學發展動態)及畢業論文(設計),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系統訓練。二級項目由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等組成,專業類課程又可以進一步歸類為安全管理類、安全技術類;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針對具體課程開設課程設計;三大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旨在促進安全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融會貫通。二級項目主要以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三級項目在二級項目下進行拓展,為加強核心課程與二級項目而設立的相應課程群,如安全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概論、安全管理與安全法學、安全心理學、保險與安全經濟學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課程體系區別于傳統的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通過采取實驗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特定專業課程設計的設置、創新創業項目資助來貫穿相應的核心課程,學生可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實驗課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與專業相關的課題開展研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中吸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實踐活動。實驗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出綜合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研究性教學理念引入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課程教學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專業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可區分為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創新性三大類。基礎性實驗教學主要為強化專業理論理解和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綜合性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處理工程和前沿課題中的安全問題;創新性實驗是整個實驗教學的核心,由學生自發組建研究小組,圍繞教師的研究項目或學術前沿課題,通過查閱文獻、搭建實驗平臺、收集數據等,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應加大安全工程專業的綜合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應該大力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向全體本科生開放,為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自主實驗、參與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供平臺。開放性實驗室可成為學生備賽的訓練場,自己動手,積極性增加,也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學生借助該平臺選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備、擬定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室開放、實驗資料、解答實驗問題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給學生創造一個研究型的學習環境。同時,實驗室還為全校學生創造了一個交友的平臺,許多獲過獎項的學生在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級引導低年級,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必須加大相應的經費投入。各高校可以結合本校特色,設置安全系統工程實驗、安全人機工程實驗、工業通風實驗、礦井通風與除塵實驗、火災爆炸實驗、機械安全實驗、安全檢測實驗、電氣安全實驗、鍋爐與壓力容器實驗、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實驗、軟件模擬仿真實驗等。
臨空經濟管理教學改革探究
摘要:“臨空經濟管理”是伴隨大規模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實踐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化而形成的一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課程,在中國尚處于前期教學探索階段。在課程教學中,要向學生明晰臨空經濟的演生過程,強化對成熟臨空經濟區的案例剖析,強調相關文獻的研讀。針對當前該門課程存在的問題,需制定更科學系統的課程教學規劃,進一步明確課程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框架體系等,提高教學的規范性,強化師資隊伍與教材建設,突出地方特色,提升“臨空經濟管理”課程在經濟學專業學生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關鍵詞:臨空經濟管理;教學改革;學科建設
臨空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因其輻射帶動功能突出,提升區域競爭力顯著,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政府轉變區域發展新模式、引領地區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各地共設立了87個臨空經濟區,其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16個。隨著臨空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深化,一些高校也逐漸重視臨空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工作,以中國民航大學、鄭州大學為代表,開設了臨空經濟管理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內容設計上差異較大。為更好的培養臨空經濟管理人才,有必要對“臨空經濟管理”課程進行優化提升,特別是對于一些共識性的問題,應在課程改革中得以明確。
1“臨空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發展概況
在“臨空經濟管理”課程開設與學生培養上,當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層次。以“關鍵詞=臨空經濟”的方式在CNKI數據庫檢索,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共檢索碩士論文116篇,博士論文8篇。此外,2006年3月成立的“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是第一個以臨空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研機構,通過培養研究生的方式傳授臨空經濟管理相關課程內容。2013年9月依托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成立的“航空經濟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是第一個以臨空經濟為主題的省級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鄭州大學設立“臨空經濟管理”為基礎與新興學科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將“臨空經濟管理”作為學科建設的高校。
2應明晰臨空經濟的演生過程
“臨空經濟管理”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探討臨空經濟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其前提是要明晰何為臨空經濟?臨空經濟是如何產生的?臨空經濟是當經濟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隨著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吸引臨空指向性產業和人、財、物、信息、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大規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一方面,臨空經濟是交通運輸變革的必然結果。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交通運輸變革有密切聯系,18世紀前,海洋運輸推動了眾多海港類城市的涌現以及“海洋帝國”的出現,被命之為“港口經濟”,有效促進了城市化初始階段的形成。到了18世紀,河運有力地支撐了歐洲、美國的工業革命,被稱之為“內河經濟”的時代。一些國家大河沿線城市快速發展,進入區域城市化階段。進入19世紀,鐵路運輸使不沿河、不沿海的內陸城市特別是工業城市迅速崛起,鐵路成為“經濟大動脈”,城市化進入繁榮階段。20世紀,公路運輸特別是高速公路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高速公路經濟帶”隨之出現,城市化呈現向郊區擴散的態勢。到了21世紀,航空運輸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五沖擊波”,國際機場協會把機場稱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把機場稱為“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在航空運輸的催生下,機場對一些時間敏感型產業和要素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這些經濟活動不斷向機場周邊區域大規模聚集,從而形成了臨空經濟這種新經濟形態,并進而產生了臨空經濟區和航空大都市。另一方面,臨空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的必然產物。較高的經濟社會水平是臨空經濟產生的必要條件,假若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人口規模小、產業低端、財政收入緊缺,則該地區可能連建設機場的能力都不夠,更談不上發展臨空經濟;即使能夠興建機場,在這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也難以為臨空經濟的良性生長提供充足的客源與貨源支撐。此外,較高的經濟社會水平是臨空經濟產生不斷發展壯大的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也推動了大眾生活節奏的加快,從而對出行所需的貨幣成本敏感性降低、對時間成本越來越敏感,愈加偏向于采用航空等更加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來縮短交通時間。而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著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更加嚴苛,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的大幅進步,進而推動各類時間敏感型經濟活動不斷向機場周邊區域模集聚。
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問題分析和對策
摘 要:中國作為同時生產和消費大量農產品的農業大國,憑借土地資源的劣勢和大量進口需求使中國農產品長期處于貿易逆差階段。該論文旨在解決貿易條件惡化問題,從需求、比較優勢、競爭力等角度分析了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影響因素,并以大豆為例分析了我國雖然進口了大量的農產品,但并不具有大國效應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取對外直接投資和在世界范圍建立供應鏈來改善中國農產品的貿易條件的措施。這些措施都有效解決了原有問題,扭轉了貿易逆差,給宏觀經濟傳導正面效應。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環境;大國效應
一、引言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土地資源并不充足,但神奇的是,7% 的土地資源養活了全世界 22% 的人口。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對外貿易帶來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國農產品(尤其是大豆)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狀態,然而在大量進口的情況下,卻并不存在大國效應。中國農業貿易條件的惡化也對國內大豆價格與農產品結構產生了影響。因此,本文分析了如何緩解貿易逆差和提高市場話語權以更好地應對風險的解決方案。此外,“一帶一路”倡議是近年來提出的。中國支持中糧企業反對外資多家公司壟斷,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我國農業市場話語權和健全農產品供應鏈。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針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前人已經有大量相關研究。早年李月云在國際貿易專著中研究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成因及誘發因素(2007),王亞娟結合疫情前 2002—2017 年的貿易數據對中國貿易條件進行分析(2017)。國內外研究人員統一認為,貿易逆差的形成分為兩個方面:國際貿易環境和出口國的競爭優勢。馬舒、夏和群、程國強、凌峰分別從產業結構、競爭力、產業化和技術的角度分析了單方面的原因,為本文對貿易問題的分析奠定了基礎(2011)。此外,蔣興紅博士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分析了貿易條件惡化帶來的問題(蔣,2013)。馬蘇中和王軍特別指出了我國沒有大國效應的原因。該研究將大國效應重新定義為市場話語權,而不僅僅是市場價格與進口量的關系(2012)。本文研究針對提升我國企業國際市場話語權和通過對外投資完善全球供應鏈的對策建議來解決貿易條件惡化帶來的問題,以我國中糧集團企業為例,創新地從對外投資的角度進行分析,彌補了前人研究的空白。
三、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問題
海上茶路社會茶文化研究
[摘要]
文章以主席2014年11月份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提出的“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的談話為契機,以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為論文背景,分析和討論了海上茶路對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同時,文章還分析了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環境下,如何緊跟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思路,通過推動和利用海上茶路,促進中西貿易的持續發展以及文化的多方面交流。
[關鍵詞]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國;英國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近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國內的茶文化有逐漸衰落的趨勢。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選擇遠大于對龍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選擇。在英國,飲茶的風俗最早只是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在貴族中流傳,在隨后卻發展出了獨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將其傳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國。通過海上茶路傳到英國的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國人的認可?而我國源于隋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作為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主席著眼于中國茶文化、“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又該怎樣用好這個平臺重塑我國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
2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