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概念設計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多中心概念下建筑空間設計論文
1建筑空間設計的多中心理論
多中心理論是城市規劃中的基本理論與科學方法,該理論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城市功能來進行相關的中心建設;而在建筑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依舊可以根據相關的理論來進行。此種理論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中主要表現為如下四方面:
(1)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對具體的后續建筑應用功能進行系統的明確,并根據不同的內部空間的應用規劃來進行具體的空間設計。
(2)不同功能區域空間的規劃中應該有顯著的空間區分標志,以方便后續的中心形成。
(3)為了保障多功能中心概念以及空間規劃的形成,在同等功能或者類似功能的空間分布方面應該有一定的集約效應,即同種功能的內部空間進行有效的集合。此種思想的傳遞不僅能夠增加相同功能的區位劃分,更能夠通過強大的功能規劃來達到中心構建的目的。
(4)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多中心建設能夠更好的引導客戶進行后續的室內裝修,同時在同等面積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的功能效率更高,也為客戶帶來更好的室內體驗。進而增加建筑的銷售業績與客戶滿意度。從建筑空間設計中的多中心理論的基本要求與具體表現來看,其主要是通過對功能的劃分與集中來達到相關的效果的;在這種理論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在不同的功能中確定主體的建筑中心,這是多中心理論應用的核心;同時,還應該保障不同中心的平等與共同建設原則。這是多中心理論應用的核心方法。此外,多中心的應用還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在建筑空間的聯合方面做到合理布局與過渡,進而避免多中心帶來的重復建設與使用效率降低等問題。
2多中心理論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教育期刊學習進階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21世紀國際競爭的重要焦點之一是科學技術,其中最為激烈的就是人才的競爭。[1]為了在中小學科學教育界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和高素質的科技人才,解決好科學課程學習內容零散且缺乏銜接的現狀。2004年,史密斯(CarolSmith)等學者代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學業成就評價委員會”向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提出學習進階(LearningProgression)的概念,以發現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困難,提出相應解決辦法。這也是學習進階第一次在科學教育領域被正式提出。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2005年和2007年的兩份報告中指出,“學習進階”是理論研究者、考試命題者、課程編制者、教育決策者對話的重要渠道,是溝通學習研究和學校課堂教學實踐的橋梁,是連接課程、教學與評價,促進三者一致性最具潛力的工具。為此,“學習進階”受到美國教育界的重視,各研究者也紛紛運用“學習進階”以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在美國,最近的K-12科學教育框架(NRC,2012)和下一代的科學教育標準(NGSSLeadStates,2013)都倡導教師使用學習進階來確定學習目標和組織課程內容。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曾指出:學習進階是指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對某種技能的掌握隨時間的推移連貫且逐漸深入的典型發展路徑。即是說,學習進階是描述學生在學習時針對一個概念,具體是怎樣思考,怎樣習得這個概念的路徑。當清楚了解這個思維路徑時,研究者們就可根據學生的思考方式和學業要求編制課標、設置課程,教師也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學習步驟來進行有效教學。而這個學習進階到底是怎樣的,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否一致,需要設計一個測評模型進行評價,評價后若發現問題,再根據教學來進行調整、修正模型,直到模型可以使用并能夠有效測量學生。最近的研究表明:將學習進階用于開發課程、指導教師教學以及對學生進行測評時,能夠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影響。(Furtak&Heredia,2014;Songer,Kelcey,&Gotwals,2009)本文擬在對近幾年來我國關于學習進階研究的相關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提供學術領域了解其發展的脈絡與趨勢,以期加快建設該研究提供參考。
一、文獻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來源
本文圍繞研究目標,從中國知網(CNKI)及維普數據庫中以“學習進階”為主題,運用順查法,檢索了從2004年“學習進階”正式提出以來,關于學習進階方法建設與運用的論文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學者于2009年正式發表第一篇有關“學習進階”的文章,所以這里對2009-2017共九年來關于“學習進階”的文獻進行研究分析。檢索時間為2018-01-22。并篩選出相關的有效期刊文獻155篇(其中國際會議、中國會議與報紙文獻各占1篇)、學位論文28篇進行統計。
(二)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是指以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計量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研究方法[2]。文獻計量分析通過對文獻采用數學與統計方法,來描述、評價、預測某一領域的研究。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于傳播內容或傳達工具(如教科書、期刊、報紙、廣告等)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主要從文獻的發文量與發文年度、前十五位發文作者、合作率分析、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科技期刊論文的分類
1科技期刊的概念和特征
期刊顧名思義就是雜志,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有專業性和綜合性兩類。記載著科技內容的期刊可稱之為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是科學技術重要文獻的載體,是科學技術的新信息源。科技期刊具有以下特征:①連續性:定期出版,具有連續性,出版內容能夠歷史地、系統地反映某一學科、某一研究課題的發展過程。②選擇性:各篇文章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讀者在閱讀時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可以隨時翻閱。③時效性:文章內容要求新、求快、求好。④穩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讀者。⑤創新性:內容要求新,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觀點、新進展、新理論。⑥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⑦復雜性:文章插圖、公式、外文符號較多,排版難度較大。
2科技論文的概念及分類
科技論文是報道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性工作成果文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分析表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開發研究成果。科技論文按其發揮的作用分為學術論文、技術性論文、學位論文。學術性論文。指作者提供給學術性期刊發表或向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以報道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學術性論文反映的是該學科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發展動向,對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類論文應具有新的觀點、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數據及結論及科學性。技術性論文。指工程技術人員為報道工程技術研究成果而提交的論文,這類研究成果主要是應用已有的理論來解決設計、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等具體技術問題而取得的。技術性論文對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力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這類論文應具有技術的先進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優化設計
[摘要]本研究結合高校現階段科研管理現狀,開發設計與科研管理需求相契合的信息管理系統。本系統基于PowerBuilder環境,以“自上而下規劃,自下而上開發”為原則,采用SQLServer2000數據庫與C/S架構,集科研項目、成果、論文、著作、專利與經費管理功能為一體,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關鍵詞]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統;C/S結構;設計
0引言
計算機技術為現代社會信息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服務手段,傳統人工信息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高效率、無紙化辦公需求。為了實現科研信息交流與共享,開發設計集系統人員管理、學院設置管理、科研獎勵管理、科研綜合管理及科研信息數據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計算機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已勢在必行。鑒于此,本研究通過高校科研管理需求分析、流程架構總體設計、數據庫設計與系統模塊實現應用幾個步驟,采用PowerBuilder技術與C/S架構,為用戶信息檢索與管理、查詢、錄入提供強大的技術平臺。
1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統需求分析
本系統設計將充分結合高校科研管理現實需求,旨在滿足以下幾大功能與非功能性設計需求:①實現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科研論文、科研著作及科研專利等信息進行綜合、集成化管理;②結合科研項目信息、科研論文等級、科研成果級別,對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指標值進行計算及排序;③實現科研經費管理;④實現科研數據查詢、統計及自動生成所需的各類科研數據報表。除了上述功能性需求外,本系統還要求人機交互界面友好、可兼容、易于擴展,具有良好的數據存儲及分析能力,且安全保密性要好。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統設計技術基礎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答辯探析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陳述論文觀點;二是回答答辯組成員的問題。在論文答辯過程中,首先是向答辯小組成員介紹論文,這部分是可以通過精心準備進而實現流利表達的,是有準備、有計劃、非即席的。實踐證明,只要下足夠的功夫,觀點陳述(presentation)部分都能夠順利完成。其次是回答問題,答辯組成員提問的目的是考查論文作者對論題和與論題相關的研究了解多少,對涉及的相關知識掌握多少,做了多少調查研究,有時甚至就是考查答辯人提供的論文是否是自己完成的。這一部分的問題是參加答辯的學生無法預料的,是能夠全面考查一個學生聽、說、譯等綜合語言能力的。這一部分的問答恰恰反映了交際能力的本質特征——突然性。
1畢業論文答辯的常見問題分析
1.1對畢業論文答辯認識不夠
在畢業論文指導實踐中,我們經常碰到一些英語專業的學生要進行畢業論文答辯不是很理解。有些同學認為論文寫好了就應該完成任務了,答辯有些多余。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學生們對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夠。
1.2對畢業論文答辯準備不足
對芙語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在畢業論文答辯中經常會出現以下問題:①論文簡介思路不清晰,表達不流利,甚至較多語法錯誤等問題;②回答問題環節對論文內容不熟悉,抓不住問題要點,基本概念或理論的內涵理解模糊;③答辯PPT制作粗糙、結構不清晰,不僅沒有起到輔助答辯作用,還可能會給整個答辯表現減分。
1.3對畢業論文答辯缺乏臨場經驗
國際IB化學實驗課程探析
摘要: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對國際IB課程中獨具特色的、研究型化學實驗課程設置、實驗教學方式與實驗評價考核體系所呈現出的整體性與一致性進行了評析,以期為一線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驗課程的實施和教學改革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國際IB課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化學實驗
一、課內必做實驗涵蓋多學科的交叉,注重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關聯
IB課程化學實驗分為標準水平(standardlevel簡稱為SL)和高水平(highlevel簡稱為HL)兩個不同級別,每個級別由三部分實驗內容組成:Practicalactivi⁃ties(實踐活動即課內必做實驗)、Individualinvestiga⁃tion(課外自主探究實驗)和Group4project(課外小組合作實驗)。在IB課程化學實驗標準中對每部分實驗的所需時長作出了明確規定,詳見表1中所示。在“Practicalactivities”(課內必做實驗)中,以教師為主體,一共設置了11個實驗內容,涵蓋了化學的四大分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中的經典基礎性實驗,比如:無機化學實驗內容包含測定化學常數,如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常數R;焰色反應觀察;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探究元素周期律,探究化學鍵及其結構,如用計算機模擬分子的VESPER模型等。有機化學實驗包含鑒別烷烴和烯烴;肥皂的制作;固體熔點的測定;蒸餾、分流有機混合物;有機化合物(如阿司匹林)的合成;用計算機模擬有機分子的三維模型等等。實驗內容的設置,不僅涉及了物質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質的關聯,還涉及運用計算機軟件對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質進行探究,充分體現出學科知識點之間的交叉性與關聯性,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基于不同層次、多角度地認識物質,從化學學科的高度,甚至從整個科學學科的角度去認識化學的本質。同時,在“課內必做實驗”中雖然明確了以教師為主體,但并沒有規定嚴格的實驗教學順序列表,教學大綱的順序并不一定是教師的實際教學順序,由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自行安排實驗順序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教師還可根據需要在更高層次的課程中選取內容來開展實驗,這種方式給予了教師相對較大的自主權,在實驗教學中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二、課內必做實驗明確定量實驗的重要性,培養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基于對定性、定量實驗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充分認識,在IB化學實驗中設置了有關物理化學中反應焓的測定;探究催化劑、溫度、壓強、反應物濃度對化學反應的影響以及原電池的制作等內容;基于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驗中相應設置了酸堿滴定(包括采用交互式軟件對強酸弱酸,強堿弱堿不同性質的探究);氧化還原滴定法分析過渡金屬離子,用分光分度計測定金屬離子濃度等內容;同時,還專門設置了正確處理數據及其相關誤差分析的章節,以及運用專業軟件處理相關數據并制作圖譜表格、撰寫科研論文報告等內容,比如:分析實驗中用spreadsheet電子制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繪制標準曲線等。在強調定量實驗重要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出了實驗數據和純粹數學計算之間的不同,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認識化學變化所需要的條件及能量的轉化;認識化學變化的限度是可以進行調控的;能從多角度、動態地利用實驗數據探究并分析化學反應,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釋相關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關于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養要求。
三、課內課外注重信息技術與實驗的深度融合,促進證據推理與模型的認知
環境設計教育理念思考
摘要:文章以教育理念研究為切入點,整體思考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指導理念。研究首先通過分析中國近20年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研究文獻的趨勢和關注熱點,歸納環境設計教育的內涵與問題,在借鑒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成果與經驗基礎上,最后確定環境設計“三位一體”理念的內涵、內容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提出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不容忽視的研究問題,研究成果對環境設計專業內涵界定以及環境設計專業發展方向具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環境設計;教育理念;三位一體;整體視角;頂層設計
一、研究概念解析
理念字面意為理性概念,在《辭海》中理念有兩種解釋:一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果”,二是理論、觀念、思想,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被稱為理念。在《新詞語大詞典》中認為理念是對事物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觀念。從理念釋義中可以看得出,理念不同于感性認知,是人類理性認知的成果,經歷了從想法到思想的形成過程。環境設計是指在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重視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需求,運用系統整體的方法對人類環境空間進行優化研究。本文中環境設計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實踐能力、學識結構為主要內容,其中價值觀包含環境設計學和設計師的社會責任、倫理價值,實踐能力包含實踐應用和業務能力,學識結構包含學術知識與學術修養。
二、中國近20年100篇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研究文獻分析
中國環境設計專業名稱幾經更名,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屬于藝術學設計學專業類,被授予藝術學學位。從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到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加入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設計學科建設在60年的歷史大背景下走過了從室內裝飾到環境設計的發展歷程[1]。環境設計教育理念多體現在實踐項目中,梳理和歸納近年來環境設計教育理念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有助于學科建設。如維克多•馬戈林(VictorMargolin)曾提到設計研究的核心課程建設需要對期刊論文搜集與整理,重新闡釋和評估關鍵文獻的研究,如同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和藝術史領域的學者所做工作一樣[2]。本研究選擇中國近20年來100篇討論環境設計教育理念的論文作為分析材料,包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碩博論文三種類型。
(一)題名中出現環境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情況
獨立院校工商管理考核方式改革
作者:廖宇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社會的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校要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把育人作為學校和教師的首要職責,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主要內容,把培養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學校評價的重要因素,推動教學資源向教學一線傾斜。更加注重教學的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選擇性,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當今世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而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高分低能的產品,還是像喬布斯那樣的創新型人才則直接關系到國運興衰和個人的一生發展。鑒于此種形勢,必須加快對現行考試考核制度的改革。
1獨立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
獨立學院自1999年開辦以來,目前全國已有三百余所,承擔了1/3的本科培養任務。獨立學院通過利用普通高校優秀教育資源,吸收社會力量辦學,有效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在解決教育經費短缺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與一二本的高校不同,獨立學院培養的應該是“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如何使考試評價制度更好發揮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指引方向,成為當前獨立學院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筆者所在的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突出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以管理知識為主,實行多學科交叉滲透,專業知識面涵蓋了管理、經濟、技術、法學等學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經濟、法學及其他多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特別是以工商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為主,掌握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金融單位、各類國有及非國有企業從事管理、教學及科研工作的復合性、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獨立學院現行考試考核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專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所謂“精英教育”,所以原有的傳統考試制度作為衡量國際化和創新型人才的標尺已經不是很精確了。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模式,以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指向,但其現行考試考核制度仍然存在諸多弊病。具體說來現狀如下:
2.1分數考評“獨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