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概念教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論文(5篇)
第一篇:初中化學概念分解教學初探
一、分解化學概念幫助學生理解
一般情況下,化學概念比較精練,抽象、涉及的知識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含義比較深刻,內容比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必須對化學概念進行分解和講解,找出關鍵詞,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如“溶解度”的概念,因為句子比較長,涉及知識面比較廣。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將其分解開,找出關鍵詞。首先強調在一定溫度下;其次說明溶劑的量;再次,強調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最后,指出在滿足以上條件時,需要溶質的量。這是四個限制條件,必須在滿足這四個限制條件的情況下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二、用實驗法進行化學概念教學
教師用語言表述化學概念可能對學生來說接受和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用實驗教學法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體驗和理解。如關于制氧器的實驗,要引入催化劑的概念。教師在實驗前,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本內容,再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二氧化錳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改變,但二氧化錳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這就是二氧化錳的特性,是一種催化劑,此時教師可以引出催化劑的概念,從而使學生對催化劑有更透徹的理解。
三、注意歸納和總結化學概念
教師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歸納和總結。例如:在一章講完之后,教師可以對這一章所有化學概念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他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在講完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之后,可以總結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突出元素在這些概念中的主導地位,揭示這幾個概念的關系。同時,教師可以針對這些概念出一些相關習題,讓學生練習和鞏固,啟發學生的化學思維,提高用化學概念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物概念教學論文
一、生物教學注重概念教學情境的引入,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生物學科的先決條件
在生物教學中注重概念教學情景的創設,簡捷地導入教學內容。教師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概念,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教學實例:冀教版“細胞的分裂與生長”一節中的核心概念是生物體通過細胞的不斷分裂,細胞的數目增多,通過細胞的生長,細胞的體積增大,經過一系列的變化,生物體由小長大。這個核心概念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過于抽象,如何把生物體是如何由小長大的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設計概念教學情境播放動、植物細胞分裂的動畫,學生通過觀看細胞分裂過程的動畫,觀察細胞分裂的特點,可以自己總結出細胞分裂的概念,并能總結出細胞分裂最終的結果是細胞數目的增多。實驗教學情境引出核心概念,例如,學生分組制作不同部位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課件展示不同部位的細胞,學生觀察找出這些細胞有什么不同。通過學生的觀察可以總結出細胞生長的概念、細胞在生長的過程中體積由小長大。
二、畫概念圖分析概念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概念的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講授的概念內容在黑板上繪制成概念圖。概念圖的繪制,改變了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體系一目了然,建構了知識的整體框架。概念圖的繪制使學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間的聯系,以及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這樣有利于新舊知識的整合,促進有意義學習,最終達到知識的有效遷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級下冊“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這節課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關系是本節的重要概念。通過概念圖的講解,學生對本節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統的知識網絡,不再是死記硬背,機械的記憶,概念圖還總結了前面章節中學過的神經系統的組成,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又學習了新的知識,達到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三、動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強感性認識,使知識經驗化、直觀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實物能最直觀、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夠讓學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種好的記憶方法、好的講解方法都能夠讓學生根深蒂固地記住事物。教學實例:冀教版七年級上冊“細胞的結構”一節,在講細胞的結構時,我課前先準備好瓊脂、培養皿、花生、綠豆、蕓豆、小麥、塑料膜等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細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講解所制作的細胞模型是哪種生物的細胞,其中所選的實驗材料代表細胞的哪些結構。學生在親自動手制作細胞模型的過程中,建構了細胞結構的組成這個核心概念,加深了對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區別這個知識的理解。
四、在生物概念教學中利用“歸納”教學模式,注重重要概念的建構
概念隱喻理論下詞匯教學論文
1概念隱喻應用于英語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
Lakoff和Johnson用源域到目標域來說明兩個領域互動關系的方向性,同時把這兩個領域之間的這種帶有方向性的互動稱為“跨域映射”,即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投射。源域通常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而目標域一般是人們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按照DanielRigney《隱喻社會》(2001)一書的概念隱喻理論模式,將概念隱喻分成包括“人生是旅途,社會是生命體系、機器、商場、戰場、劇場、游戲、法律體系”等內在的概念隱喻體系,然后將以上概念隱喻體系模式細分為諸多隱喻用法類型。比如,我們用“生命體系”“、機器”“、商場”“、戰場”“、劇場”“、游戲”、“法律體系”這些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即源域,去認識、理解“社會”這個未知的、無形的、抽象的概念,即目標域。這些映射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經驗,是人類思維、認知的重要方式。
2概念隱喻理論對高職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概念隱喻理論給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同時也是英語教學的需要。
2.1利用概念隱喻重視基本詞匯及其隱喻意義的教學。
根據Lakoff和Johnson的調查,絕大部分的喻體詞不僅都是實體性概念的詞,而且是生活中人們與周圍世界互相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詞性簡單、音節較少、習得容易的常用詞匯。這些基本范疇詞匯對應于高職英語教學的基本詞匯,也正是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基礎。當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并不是無止境地創造新的詞語,而是將認識的抽象概念與已認識的具體事物相聯系,找出它們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來思考、表達新的概念,于是產生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投射。在詞義的變化過程中,隱喻起著主要的構建作用,它直接導致語言新穎性的產生,間接導致一詞多義現象的產生。詞匯教學的難點之一是一詞多義的存在,學生很難把一個詞匯的所有意義完整的聯系在一起。因此,概念隱喻對學習多義詞有重要意義。例如key“鑰匙”(源域)通過人們的相似性聯想投射到目標域上,從而出現“開關”、“按鍵”、“答案”“、關鍵”“、粗糙表面”等含義。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能積極使用的詞匯數量有限,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闡明基本詞匯的重要性,講解每個基本范疇詞的基本意思外,還要讓學生領會詞匯不同意義間的聯系,鼓勵學生利用隱喻思維進行聯想,使詞義范疇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既有特點又彼此相連的整體,培養學生的隱喻意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擴大學生詞匯量,提高詞匯水平和學習效率。可以說,概念隱喻理論的運用為教師深層次講解多義詞提供了一條便捷而且符合認識規律的途徑。
2.2利用概念隱喻擴展詞語的內涵。
高中數學概念教學論文2篇
第一篇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學習的氛圍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應用這一點.概念的學習本身就很抽象,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解,很多學生會聽不懂.因而需要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數學概念的時候,教師可以講解一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從而逐步引入需要學習的概念,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理解來掌握這些概念,因而學習比較輕松.教師列舉的例子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學生而言更加親切,會比較自然地融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對于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隨之提高,一舉多得.例如,在講“算法”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算法的概念.如果只是讀一讀概念的內容,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而如果講解生活中的小案例,學生就能一下子豁然開朗,提高學習效率.對于現代的高中生而言,手機已經十分普遍.教師可以列舉手機瀏覽網頁的案例.第一,準備好手機.第二,打開手機無線網的開關.第三,打開手機瀏覽器,輸入要瀏覽信息的內容.第四,瀏覽信息.整個步驟就是一個算法,按照順序一步步進行.用手機瀏覽網頁,想必對于高中生而言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此時再講解算法的概念,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通過舉這種生活中的實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學生靈活應用概念.
二、豐富教學方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因而教師可以針對性地改善教學方法,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概念的內容,在后續的學習中才會將概念應用得更加透徹.首先是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的目標,在上課之前事先安排學生根據概念動手進行建模,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演示.當然,這個建模任務是以組為單位,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構建相應的模型,不論模型構建的準確性如何,只探討模型的實用性.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點、線、面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根繩子.在實際教學的時候,以桌面為平面,以繩子作為直線,引導學生進行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容易掌握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其次是比較法.比較法在課堂上應用的也比較多.比較法通常就是將數學中的兩個概念進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學生可能對某一種概念理解得比較透徹,對于另一種概念,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講解一下,學生自然也會比較容易理解.在使用比較法教學時,教師要掌握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講得更加透徹,讓學生探討兩個概念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這樣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例如,集合、子集、全集、補集、并集、交集等內容的學習,這些都屬于集合的內容.這些不同的集合之間,有相似,但也有不同.在學習概念的時候,學生可以先學習最基礎的,然后根據這些不同點深入學習更加復雜的集合.通過這樣的層層深入,學生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三、解決問題,應用概念
僅僅對概念進行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理解的概念應用到一些實際的題目中,才能體現出概念的作用.解決數學題目是每個學生學習的目標之一,應用學習的概念解決數學題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方法.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的熟練應用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很多學生表面上看已經掌握了概念的定義,但是在實際解決一些題目的時候,總是會忘記從概念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用概念來解決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做題的效率.例如,在講“曲線的方程”時,對于“……根據題目給出的類似物理學中的平拋運動,求解出運動曲線方程”.一看題目,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但是從曲線的定義入手,借助時間函數,利用物理力學的原理,慢慢求解出幾個定量.將求出的數據代入到曲線方程中,自然就可以得出運動曲線方程.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一種解題的思維.
概念隱喻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論文
一、概念隱喻的含義
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傳統的隱喻理論,他認為隱喻應作為屬于一種修辭手段而存在語言內部。隨著不斷的深入研究,學長們逐漸的也對隱喻有了一定的認知,而他們也將其認作為一種認知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和認知學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隱喻不僅僅只用于修飾語言,更多的是認識與表達經驗的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是一種使用的具體概念來理解另外一種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部分學者認為:隱喻性就是人們在行動、思想的概念體系本質。而概念隱喻也就在這時提出,并將其作為認知語言學中重要部分之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的概念隱喻
(一)詞匯教學
英語對話的民族思維不僅僅能夠用詞匯體現出來,而詞匯更多的是將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滲透到了其中。在認知語言學當中,一詞多義主要是一個詞語存在許多相互之間存在聯系的一種語言現象,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認知手段由某一個詞語的基本含義經過逐漸的演變、延伸,轉變成其他意義,也成為人們將認知逐漸的范疇化、概念化的必要結果。而教師僅僅是講解了其表面含義,很少引導并為學生解釋該詞語的隱喻意義,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最終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就算將單詞背誦下來,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記。
(二)文化教學
語言以最廣泛的社會性存在于社會,充當其載體。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機制、認知和類似的心理基礎上的概念隱喻,要闡述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概念整合機制下詞匯教學論文
一、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是是對心理空間理論的發展和完善,該理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網絡,它指的是以框架為結構的心理空間網絡。福克聶和特納(1998)認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絡包括了四個概念空間:輸入空間Ⅰ(InputSpaceⅠ)輸入空間Ⅱ(InputSpaceⅡ),類屬空間(GenericSpace),合成空間(BlendingSpace)。福克聶的概念整合空間模式能從簡單的空間結構揭示意義構建過程的動態性,闡釋了語言意義“在線”生成的空間機理,對動態的、隨機的、模糊的思維認知活動都具有說服力和闡釋力,可以用來解釋多種語言現象。下面將考察詞匯中的概念整合機制,從而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參考。
二、英語詞匯的概念整合機制
1、概念整合對英語單詞和短語的解讀
英語單詞和短語的習得這一認知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概念輸入和整合而完成的。例如:Iexpectatreaty,afull-fledgedtreatyonmedium-rangemissiles.句中“full-fledged”一詞本來是指“(ofabird)havingreachedfulldevelopmentwithfullygrownadultplumage;readytofly”(出自OALD7雙解),也就是這個詞本身的輸入空間。在這個短語“afull-fledgedtreaty”(完整的公約)中,“full-fledged”使人聯想到另一個具體的場景,這個場景也就提供另一個輸入空間,兩個輸入空間經過整合后,與“羽翼豐滿的”有關的背景知識被激活,從而產生了新的意義,生成復合空間。于是這里的“full-fledged”就突破了原來的詞義,但仍然有“充分發展的”的一般意義。這些含義就構成了整合后的空間意義“成熟的或完備的”。這樣,整合后的“full-fledged”概念上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畫面我期望簽署一項協議,一項有關中程導彈的完整的協議。
2、概念整合對英語多義詞的解讀
Fauconnier&Turner指出,構建概念整合過程的副產品就是產生大量的但通常沒有被注意到的多義詞。例如形容詞dangerous的語義。Dangerous與名詞連用時,通常是給名詞指派一個特征,但在下面兩個例子中,dangerous的意思各不相同。(1)Thesquareisdangerous.(2)Themanisdangerous.句(1)表示廣場是危險的,dangerous賦予海灘“不安全”的屬性。但句(2)中,可能存在兩種理解,一種表示男子對他人有潛在的危害性,另一種表示男子可能受到傷害。dangerous并沒有給名詞指派一個特征,而是激活一個抽象的危險框架,該框架中有各種語義角色,如受害者、地點、工具等。這個危險框架為輸入空間1,男子呆在廣場上的特定情景為輸入空間2,人們把這個兩個輸入空間整合為一個人受害的虛擬場景。dangerous不管是square還是man,都是“實施概念整合操作”,找到與自己相關的聯系,考慮表達中的其他詞語,然后基于危險場景構建一個合適的虛擬空間。
概念圖高中生物教學論文
1概念圖的結構
在繪制概念圖時,需要考慮到幾個問題,即在每一副概念圖之中,每個概念只能夠在其中出現一次,聯系概念的詞必須要準確,直線能夠交錯,但是向兩側與向上連接時,需要添加好箭頭,對于各類概念名詞,需要使用圓圈或者方框進行標注。
2將概念圖應用在教學活動中的優勢分析
高中生物這門學科的知識點多、分散,很多知識點缺乏系統性,據統計,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較難的名詞概念已經超過300個,很多學生對于這些概念的學習和記憶痛苦不堪,為了提升學習記憶的準確性,讓學生樂于學習,可以恰到好處的將概念圖應用在生物教學中。概念圖的形成過程就是一種頭腦風暴過程,應用概念圖開展生物教學可以避免學生進行單純記憶,調動起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這與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的要求是一致的。綜合而言,概念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2.1概念圖的教學優勢
將概念圖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將各個單元的概念聯系起來,讓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入的理解,把握好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只有教師做到這一點,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能夠應用概念圖將各個知識點貫穿起來,幫助學生了解各個知識點的關系,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善的知識脈絡。
2.2概念圖的學習優勢
高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學論文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思維形式,故而具有抽象性,同時,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特點的概括,高度凝練.高中學生雖然在初中階段接觸了大量的物理概念,但在認知新概念時,還是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知,然后再分析概念的內涵,促進其對概念的理解.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都容易走入這樣的極端,即擔心創設情境耽誤課堂時間,從而省去了情境,而以教師的講解來引入概念.其實,這種教學只能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概念,而不利于學生理解概念.在物理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出概念,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概念形成直觀認知,然后再深入到概念內涵中探究.以“反沖運動”的引導為例,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玩吹氣球游戲,然后放開氣球,觀察其現象.接著演示細管反沖、容器旋轉實驗.設問“氣球、細管為什么會向后退?細管為何會旋轉起來?”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自然會思考其中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動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從而引入了反沖運動的概念.
二、學生自主,嘗試定義
在以往的教學中,概念多是由教師給出,然后教師再針對概念中的關鍵詞句進行解釋,然后讓學生去記憶.學生在學習概念時沒有經歷概念的獲得過程,而是以背誦、記憶的方式來記住概念,沒有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應用起來也就容易出現錯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情境引入概念,引導學生結合問題分析而自主概括概念,嘗試對概念下定義,然后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完善,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記住概念,為應用概念奠定基礎.
三、合作交流,辨析概念
經過上述步驟,學生只是得出了概念,而對概念的內涵還需進一步理解.在該環節中,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類比等方法來辨析概念,另一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根據概念中的關鍵詞對學生進行講解.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課改下,一些教師認為教學中教師的講解是多余的,其實不然,在學生理解遇到困難時,往往需要以教師的講解來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首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對概念進行分析對比.例如,在講“位移”和“路程”時,為讓學生更多地辨析這兩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間展開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很快掌握了位移是一條有向線段,用來表示質點位置的變化,而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理解了兩者的聯系則是單位相同,在單向指向運動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在引導學生辨析時可先在小組內辨析,然后再拓展到組和組之間進行論辯.其次,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對概念進行必要的解釋.例如,在講“力”的概念時,定義中為何要加“相互”兩個字?力的作用是否有先有后?平時我們所說的腦力、生產力和體力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和講解,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
四、科學記憶,應用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