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改革教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于先進教師個人總結范文(3篇)
第一篇:先進教師個人總結
從xx師范校園畢業以后,被分配到xx小學至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一邊刻苦鉆研業務,一邊加強德育建設。以自身的魅力影響學生,做學生的表率。教學上用心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多次出示鎮級公開課,參加市組織各種比賽,教學成績名列前茅。
用心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堅持自學考試,XX年x月取得漢語言文學專科畢業證書。參加xx市教體局組織教師基本功比賽,XX年獲得xx市小學科學教師說課比賽二等獎。XX年x月透過xx市干部實用英語考試初級證書。專業素質良好,工作扎實有效。多次被評為鎮級優秀教師、教學先進個人、師德標兵和優秀輔導員。用心撰寫教育教學論文。19xx年,《......》獲山東省論文評選二等獎,并被選入《......》一書;XX年《......》獲省論文評選三等獎;XX年《......》獲xx市科研成果一等獎。多次輔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XX年,我輔導學生xx在全國少工委組織“雛鷹爭章知識競賽”和“我的爭章故事征文比賽”中獲二等獎,本人獲得輔導獎;XX年輔導學生xx在xx市作文大比拼中獲二等獎。
XX年x月,由于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和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被推選為“xx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我要珍惜榮譽,繼續學習,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教育教學中,為學生服務。我要在這片熱土上幸福地耕耘,不斷地收獲。
第二篇:先進教師個人總結
光陰荏苒,時間轉瞬即逝,多年以來,本人始終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各項政策、法規,無論從承擔課改到投入課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師德高尚、努力學習,具有較強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以及組織協調潛力,贏得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為了教好每一位學生,我自參加工作以來,堅持以校為家,以教育好每位學生為本,敬業奉獻,不僅僅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衷心愛戴,更受到領導、同事的一致好評。
新課程條件下中小學教師培訓論文
一、當前中小學教師培訓存在的挑戰
1.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不強,重復而低效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內容理論與參訓教師的實際相脫離。具體表現為:內容陳舊,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脫離實際,對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無指導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輕特殊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重理論而輕實踐,參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國家重視和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也極為重視,國培、省培、校培等各種培訓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內容重復和效率低下。同時,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設計未能體現參訓教師的差異性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對基礎教育教師的不同需要。無論是城市教師還是鄉村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教師,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還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師,都采用同樣的培訓內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劃分和設計,培訓內容學科劃分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不能激發參訓者的學習興趣,不能滿足參訓者自身發展的需要,不能解決參訓者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任課教師構成單一,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缺乏足夠了解
目前,擔任中小學教師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師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其師資力量主要是以前擔任教師學歷達標培訓任務時的原班人馬,也會聘請一些高校教師和學術專家來擔任授課教師。這些教師在培訓中大多按綱講解,脫離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現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一味灌輸;教學內容陳舊過時,解決不了現實問題;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參訓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參訓者不感興趣、培訓效果不好成為了培訓的常態。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參與新課改實踐的專家和學者才能了解中小學教師的問題和需要,才能尋找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正確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學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樣作用。
3.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方法陳舊,培訓效果不理想
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作為職后成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教學活動必然與普通教育有所區別。而目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仍然慣性地沿襲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課的“課堂教學”方式,或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學形式單一,與新課改提倡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相背離,參訓者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講授法,枯燥、呆板、空洞,與新課改提出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要求相距甚遠,不能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好也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費,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著落后和被淘汰。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有學習進修的需要和愿望,關鍵是在培訓中要把新課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讓參訓教師掌握正確的理論、方法和手段。
土木工程實驗課程全過程創新教學模式
摘要:為了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目前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全過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實驗課程;教學方法
一、概述
目前根據我國一些高校制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1]目標中提出的創建專業特色及加大實踐環節等要求,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環節普遍存在一些問題[2],本文提出了“全過程”的實驗教學模式,這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存在問題
我校土木工程實驗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開出的實驗項目偏少。目前土木工程實驗中心部分設備正處在調試和采購階段,有些實驗項目無法開出。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都沒有實驗學時,沒有開出相應的實驗項目。2.實驗項目之間聯系少。開出的實驗項目各自相對獨立,聯系較少,學生興趣及目的性不強。3.與其他實驗室開出的實驗項目聯系少。學生不能將力學實驗、建材實驗項目與結構實驗項目相互聯系,實驗室之間缺少溝通。4.實驗設備利用率不高。由于大型設備臺套數少,每組實驗只能有一組學生進行,其他實驗設備只能閑置。5.實驗時間難以保證。例如建筑結構實驗學時為8學時,學生課表中安排為8學時。但實驗需要分組、分批進行,每批均需要8學時實驗時間。這樣就需要找學生的業余時間完成。6.學生在實驗中思考較少。由于實驗均為實驗教師事先安排、設計,學生只是機械參與,未在實驗中真正設計、思考實驗方案,更不會提出修改方案。7.實驗教師缺少自信及實驗教學興趣。實驗教學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驗人員科研能力有限,但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讓土木類各實驗人員參與進來,有利于提高自信,增加對實驗教學的興趣。
三、“全過程”的實驗教學模式
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共7篇)
第一篇
一、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國高校物理實驗教學存在許多問題,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學時分配不合理
高校為物理實驗教學分配的課時一般為兩個課時,教師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并介紹相關器材,學生需要撰寫實驗原理,兩個課時的時間對實驗教學來說捉襟見肘,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非常少。學生在試驗中遇到問題,大部分都是向教師請教,得到答案就萬事大吉,雖然這樣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但是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何談思維發散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沒有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
大學生認為學習物理只要背會定理和定律,能夠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就足夠了,忽視了物理實驗的重要作用。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現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學生認為只有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物理實驗對自己的就業和未來沒有什么幫助;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在實驗器材、實驗教學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師和學生以應付的態度對待物理實驗。
高校素描教學創新淺析(6篇)
第一篇:高校素描教學創新分析
摘要:
素描一詞來源于西方文化,是一種基本的繪畫方法,素描是通過線條、明暗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將物體的形態結構等表現出來。當前人們逐漸認識到素描教學的重要性,明確素描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提升,對學生的藝術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當前我國高校素描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不利于高校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創新,為此就需要高校教師積極創新,轉變理念與方法,使素描教學滿足時展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高校素描教學創新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高校;素描教學;創新
當前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作為一種繪畫形式,素描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審美性,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學應與文化的總體發展情況以及審美趣味關注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對應,從素描作品中反映出價值取向以及審美判斷的標準,在此環境下,素描也不斷發展。現今社會創新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學也應積極創新,進而促進高校美術教學事業的順利發展。
一、高校素描教學的現狀
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發展9篇
第一篇
1、功利主義教育的人學反思。教育目標上的功利主義是希望通過教育來實現個體獲取功名與利益的要求;教育行為上的功利主義是把學習看成唯一的任務,為了應付考試與升學采取的拔苗助長的方法;教育者以一種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我國的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相對短缺,加劇了人們對于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爭奪,促使人的個體性與功利主義教育的結合,人的群體意識淡薄化,使人們更少地關注群體的傳統、文化道德等方面。2、灌輸主義教育的反思,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存在著教育目標上的灌輸主義傾向,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統一標準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采用講授法,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教師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而學生成了客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一定的內容與方法把人的三重屬性的自然狀態引向自覺狀態,使人的三重屬性能隨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自覺地表現三重屬性的平衡。培養人的個體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權利與獨立自主性等方面;發展人的群體性,加強傳統習俗、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對于文化、國家和民族有認同感,從而使人們在對于功名、物質和利益的追求過程中,不能損害群體利益;發展人的類特性,人們對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意義、尊嚴和地位等方面的肯定,以及對精神的充足與人生境界提高的肯定。通過教育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活的意義應該更注重精神上的充足、道德的高尚,而不是過量的追求物質與功利,所以,人的類特性的發展即可以適當地抑制人的個體性與功利主義相結合,也可以適當的抑制人的群體性與功利主義相結合,從而使人的三重屬性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我國具有多民族和地域廣大的特點,為使多民族的和諧發展,對于人的群體性在我國文化中一直被非常重視,歷朝歷代的傳統教育中對于人的群體性的教育也是做為首要任務。通過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個體服從于群體,對個體的權益相對考慮較少。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教育目的中對于人的個體性考慮較少,注重于人的群體性。要構建我國目前的教育目的,應該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要反映出當代社會對于人的要求;二是要反映出完整人的形象。我國目前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了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晶,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方式,我們當代人應該要保持發揚的。如今我們處于全球化發展的社會,對于國際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我們要警惕并抵制,對我們民族千年傳承的精華,如誠實守信、忠孝廉節等傳統,我們要繼承、發揚。加強民族自豪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需要我們繼承優秀民族傳統,發揚優秀民族精神;工業化和市場經濟需要培養獨立自主的人;全球化需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的獨立自主的中國人。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歷史,大致可以從西周算起,之后歷經了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思想大概概括為:“禮”“樂”互補,強調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互滲透;教育目標上注重陶冶性情、以樂感人,培養高尚德性;教育方法上突出感受與領悟,能在直接的音樂審美感知中心有所動,獲得教益。
中國的音樂教育在清末才開始與國際接觸,但是經歷了外國列強的侵略、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音樂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國際上音樂教育目標體系都在遵循著一些規律: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者說是社會文化現象,音樂教育必然要反映他與社會文化發展和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音樂教育是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他服從教育的宗旨,并促進教育宗旨的實現。從人的三重屬性應對到中國音樂教育中,個體性應該體現于保留與傳承中國音樂的民族傳統特點方面;群體性體現于中國音樂融入到世界音樂藝術之林中,讓全世界認識與欣賞中國音樂;類特性體現在借鑒國際音樂教育,使我國的音樂教育更全面、協調的發展。
作者:紅梅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第二篇
一、素質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