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婦產護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婦產醫院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某婦產醫院的200名護理人員,隨機抽取,均為女性;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2.4±4.9)歲;學歷方面,中專及以下54人,大專139人,本科7人;職稱方面,護士及助產士69人,護師107人,主管護師24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問卷自擬,內容包括是否接受過職業防護培訓、工作中有無防護措施、是否接觸過傳染病患者、是否在工作中受到過器械損傷、是否接觸過化療藥物等。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200分,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χ±S表示,組間用t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婦產專科醫院護理論文
一、材料與方法
一)材料
護理人員基本數據來源于醫院歷年人事統計報表。護理人員發表的論文數據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應用CHKD《中文生物醫學》數據庫輸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進行檢索,將2006-2013年在國內公開發表的論文作為統計對象;二是醫院科研辦公室統計的2006-2013年登記發表的論文數和期刊影響因子數。兩方面的數據匯總后,篩除非醫學專業期刊(含增刊),選擇第一作者為護理人員的論文作為統計對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為節點,將人員的基本信息與、影響因子、職稱、學歷等應用excel表進行分類統計。
二、結果
一)學歷
婦產科護理論文(10篇)
第一篇:婦產科護理問題及對策
1婦產科護理常見的問題
1.1婦產科護理人員專業知識不足。
婦產科護理最近幾年非常熱門,很多人都加入到婦產科護理行業中來,導致出現婦產科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參差不齊,護理知識不足。再加上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涉及范圍廣和整體性、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婦產科護理人員要想有一個好的護理質量,不僅需要掌握復雜的理論專業知識,而且必須要有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對于剛剛進入婦產科護理的護理人員,其專業知識就顯得不足。而且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投入到婦產科臨床中。護理人員如果不能夠正確了解新藥物和熟練使用新設備方面,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護理安全隱患。
1.2婦產科護理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婦產科護理是一份需要護理人員足夠耐心和責任心的工作,需要用靈活的方法來應對不同人群和病人。但是由于婦產科是一個比較繁忙的科室,工作預見性差、急診夜診多、病情多變、周轉率高,各項工作在所有臨床科室中最為復雜,尤其是婦產科護理工作,所以有一些護理人員就會出現煩躁、不耐煩等情緒,應付自己本該認真做好的護理工作。而且有少部分護理人員還存在將生活情緒帶到工作中來,耐心不足,嚴重影響護理質量。同時,護理人員還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對于患者及其家屬應該享有的知情權和告知權不重視,導致出現醫療糾紛。綜上可見,護理人員的自身素質還有待提高,以避免出現護理事故和醫療糾紛。
1.3婦產科護理管理制度不夠全面。
婦產科學生臨床實習護理論文
1護理帶教工作的重要性
護理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而護理實習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護理專業課程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1]護理帶教是實習學生在護理臨床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活動。護理帶教可以使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操作實踐相結合,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同時也為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臨床帶教中發現婦產科護理學生在實習中存在以下具體問題
2.1“獨生子女問題”
隨著獨生子女畢業,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進入到護士的行業。獨生子女護士的增多使護士隊伍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獨生子女問題”,如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自我意識強,缺乏同情性;固執任性,自制力較差;動手操作能力差和缺乏溝通交流技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差等,具體在實習工作中表現為工作適應性差,臨床護理工作獨立性差;不懂得如何關心患者,缺乏與患者交流;在工作中出現錯誤而受到批評時,固執任性,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動手操作能力差,實習期間該掌握的基本操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在工作中表現為當遇到患者突發情況時或危重患者時,往往不知所措,同時不能根據病人的職業、教育和疾病,進行有效地交流和開展健康心理教育。
2.2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無菌觀念不強
部分實習護士對護理工作的專業性認識不足,將護理工作簡單地等同于發藥、打針,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護士只要正確執行醫生醫囑就可以了。無菌技術是指在醫療護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體和防止無菌區域和無菌物品被污染的操作技術。婦產科很多護理操作都需要無菌操作,但相當多的實習護士對無菌技術在理論上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在具體婦產科臨床操作上無菌觀念不強。[2]如在陰道灌洗上藥時存在跨約和污染無菌區、未按規定消毒、洗手不規范等問題。同時婦產科各種器械材料應用比較多,而實習護士不能按照不同器械的要求嚴格消毒滅菌,對于一次性的不能嚴格管理,這樣容易導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婦產科圍術期感染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9月—2013年12月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228例行患者,年齡21歲~48歲,平均年齡(33.5±4.7)歲。隨機將228例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114例,年齡21歲~47歲,平均年齡(32.4±4.1)歲;預防護理組114例,年齡22歲~48歲,平均年齡(33.9±4.9)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組
常規護理組患者均予以常規護理;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抗感染用藥。
1.2.2預防護理組
婦產科無縫隙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近年來我院就診的婦產科患者200例,年齡在19~60歲,平均(39.28±1.32)歲,患者疾病類型包括:宮外孕、盆腔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常見疾病。隨機分為對照組100例和觀察組100例,所有患者分組后無年齡、疾病情況等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的護理措施(各指標監測、藥物護理、心理輔導以及健康飲食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無縫隙護理措施(彈性排班、護患交流以及家屬溝通等)。觀察記錄所有患者在護理前后產生抑郁等不良情況以及護后滿意度等,對比分析。
1.3指標觀察:
相關指標通過SAS、SDS以及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顯示。分別用于對患者進行焦慮主觀評價、衡量患者的抑郁狀態以及患者對該護理過程中的服務態度以及服務質量等進行評價。
婦產科腹部手術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來本院治療的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1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7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3.2±7.6)歲;其中異位妊娠21例,剖宮產12例,子宮全切除術23例,子宮次全切除術14例,宮頸癌4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2.8±8.3)歲;其中異位妊娠22例,剖宮產16例,子宮全切除術20例,子宮次全切除術15例,宮頸癌1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種類、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切口護理,包括術前備皮、術后切口護理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加強腹部切口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術前心理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來減少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配合醫生進行相關檢查。向患者講解病情的發展狀況以及手術措施和安全性,從而減少患者對于手術的疑惑。
風險管理中的婦產科護理管理論文
1婦產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1.1護理人員因素
1.1.1風險意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差
護士對風險因素認識不夠,對具有法律效應的護理記錄重視不夠,陳述不準確,不客觀,記錄患者病情變化不及時,與醫生的記錄不一致,或有涂改,一旦發生糾紛,無法說明護理行為是否存在過失。任何護理操作前未能詳盡告知注意事項及做好有效溝通,例如,輸注硫酸鎂前未做到詳細告知義務,使不知情的患者隨意調節滴速,造成硫酸鎂中毒,引起護理糾紛。
1.1.2服務態度因素
由于婦產科病人周轉快,護理工作比較繁瑣,護士在繁忙工作的重壓下,加上年輕護士年輕氣盛,回答問題生硬簡單,對產婦的痛苦及家屬的反復詢問表現得不耐心,造成護患沖突,引起糾紛。
1.1.3護理業務知識及技術水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