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法學教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普通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論文
一、普通高校法學教育現狀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階段法學教育,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兩大類,其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談話答疑、作業練習、指導論文撰寫等,其中占主導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課堂講授。考試內容主要來自課堂講授過的課本知識,重點是對記憶力而不是對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測試,因而很難培養創新型、創造型人才。社會實踐主要包括在一定崗位履行職責的形式和現場形式兩種。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階段第一學期為期4-5個月的實習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去實習單位實習,多數單位因自身業務壓力以及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不滿,而對學生實習疏于指導,因而實習效果不明顯。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學生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等,所獲得的知識往往僅為感性認識,,如監獄、看守所概況等,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以上法學教育方法傳承了我國傳統教育中以教為本的思想,注重法學理論以及基礎知識的學習灌輸,與我國當前的整個教育層次及方法相適應,但考慮實際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訓練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不夠,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對法律職業教育重視不夠,教育思想受過去傳統思想和法制環境的約束,對法學教育的目的沒有重新進行定位,結果法學教學與社會實際情況嚴重脫節。二是沒有樹立現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傳統教育理念,從而使“教”與“學”嚴重脫節和錯位,以教為主的單向灌輸方法導致教學目標出現一定偏差。三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沒能有機結合,降低了教學實效。
二、普通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啟發式教學?教育界對它的看法不盡一致,但有三點幾乎是共識的,即:從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本質聯系以及教學應達到的目的來看,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主體性
即:把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千方百計把學生由從屬和被動地位變為主體和主動地位,注入式教學不重視教學對象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教師講,學生聽,扼殺了學生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的發揮。相反,啟發式教學則認為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教會學生自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在教學中搞好主導作用,盡可能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喚醒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意識,造就學生獨立人格。因此,學生學習必須是完全自愿的,必須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和雙手,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腦想、動口說、動手練,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能動性
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發展9篇
第一篇
1、功利主義教育的人學反思。教育目標上的功利主義是希望通過教育來實現個體獲取功名與利益的要求;教育行為上的功利主義是把學習看成唯一的任務,為了應付考試與升學采取的拔苗助長的方法;教育者以一種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我國的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相對短缺,加劇了人們對于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爭奪,促使人的個體性與功利主義教育的結合,人的群體意識淡薄化,使人們更少地關注群體的傳統、文化道德等方面。2、灌輸主義教育的反思,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存在著教育目標上的灌輸主義傾向,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統一標準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采用講授法,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教師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而學生成了客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一定的內容與方法把人的三重屬性的自然狀態引向自覺狀態,使人的三重屬性能隨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自覺地表現三重屬性的平衡。培養人的個體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權利與獨立自主性等方面;發展人的群體性,加強傳統習俗、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人對于文化、國家和民族有認同感,從而使人們在對于功名、物質和利益的追求過程中,不能損害群體利益;發展人的類特性,人們對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意義、尊嚴和地位等方面的肯定,以及對精神的充足與人生境界提高的肯定。通過教育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活的意義應該更注重精神上的充足、道德的高尚,而不是過量的追求物質與功利,所以,人的類特性的發展即可以適當地抑制人的個體性與功利主義相結合,也可以適當的抑制人的群體性與功利主義相結合,從而使人的三重屬性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我國具有多民族和地域廣大的特點,為使多民族的和諧發展,對于人的群體性在我國文化中一直被非常重視,歷朝歷代的傳統教育中對于人的群體性的教育也是做為首要任務。通過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個體服從于群體,對個體的權益相對考慮較少。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教育目的中對于人的個體性考慮較少,注重于人的群體性。要構建我國目前的教育目的,應該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要反映出當代社會對于人的要求;二是要反映出完整人的形象。我國目前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了幾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晶,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方式,我們當代人應該要保持發揚的。如今我們處于全球化發展的社會,對于國際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我們要警惕并抵制,對我們民族千年傳承的精華,如誠實守信、忠孝廉節等傳統,我們要繼承、發揚。加強民族自豪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需要我們繼承優秀民族傳統,發揚優秀民族精神;工業化和市場經濟需要培養獨立自主的人;全球化需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的獨立自主的中國人。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歷史,大致可以從西周算起,之后歷經了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思想大概概括為:“禮”“樂”互補,強調審美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互滲透;教育目標上注重陶冶性情、以樂感人,培養高尚德性;教育方法上突出感受與領悟,能在直接的音樂審美感知中心有所動,獲得教益。
中國的音樂教育在清末才開始與國際接觸,但是經歷了外國列強的侵略、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音樂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國際上音樂教育目標體系都在遵循著一些規律: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者說是社會文化現象,音樂教育必然要反映他與社會文化發展和需求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音樂教育是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他服從教育的宗旨,并促進教育宗旨的實現。從人的三重屬性應對到中國音樂教育中,個體性應該體現于保留與傳承中國音樂的民族傳統特點方面;群體性體現于中國音樂融入到世界音樂藝術之林中,讓全世界認識與欣賞中國音樂;類特性體現在借鑒國際音樂教育,使我國的音樂教育更全面、協調的發展。
作者:紅梅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第二篇
一、素質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