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兒童健康教育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需求調查
【摘要】目的:探索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手足口病健康教育需求,尋找適合該類人群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對比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發生率的差別,通過問卷調查,找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更能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提出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建議。結果:農村留守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發生率高于非留守兒童(χ2=8.44,P<0.05),留守兒童監護人手足口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低于非留守兒童監護人(χ2=37.06,P<0.05),其最能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為村醫入戶宣傳、專題講座和播放宣傳影片。結論:留守兒童監護人需要得到更多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在留守兒童較多的遠郊農村開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時,多利用村醫入戶宣傳、專題講座和播放宣傳影片更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知曉率。
【關鍵詞】留守兒童;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1背景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生于5歲以下嬰幼兒[1]。手足口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2],由于手足口病高發人群為0~5歲兒童,該年齡段人口均無自我約束能力,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開展對象主要集中在兒童家長[3]。成都市作為新一線城市,是最大的中心城市,就業崗位充足,人口集聚能力極強,同時,成都市又以大城市帶動大郊區發展,所轄22個區(市)縣中,各地經濟發展差異極大,遠郊區,如金堂、邛崍、大邑、浦江等都是典型的農業區域,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轉移困難[4]。以金堂縣為例,每年約25萬余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眾多。與非留守比較,留守兒童監護人部分健康素養知識、態度及行為欠佳[5],接受常規健康教育手段能力較弱,出現重癥或死亡病例可能性較大。
2目的
了解金堂縣0-6歲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對金堂縣常規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探索適合該類人群的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法,掌握該類人群手足口病知識知曉現狀,為進一步做好金堂縣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材料與方法
美術課程引導兒童健康教育探析
1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歸因從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來看,心理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①自卑膽怯:主要表現為兒童沉默少言,行為舉止被動,性格過于內向,對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發生變故、自身殘疾、曾受創傷等;
②社會能力低下:主要表現為自我約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賴心強等,一般導致這類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家庭溺愛,未給予其充分的鍛煉機會,或者是生活環境過于封閉,與外界交流溝通太少;
③自我意識過強:主要表現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且不關心他人和集體,主要是由于家庭過分寵愛或不良觀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緒問題:主要包括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易焦慮,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家長比較專斷、懲罰較嚴厲;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和誘惑,這種心理問題在兒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網癮”問題,一般是由于兒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興趣愛好所導致的。這五類情況基本涵蓋了目前典型的兒童心理問題,如何疏導和解決這些心理問題正是小學教育中的面臨的關鍵工作之一。
2美學的心理意義
社區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中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社區健康教育運用于兒童保健中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間,以我社區服務范圍內接受保健的126例兒童家長為研究對象,隨機抽簽分為2組,各63例。對照組按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日常工作流程開展兒童保健工作,干預組則在此基礎上對兒童家長提供社區健康教育,對比2組兒童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優良率及兒童保健覆蓋率。結果干預組兒童家長的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兒童保健覆蓋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社區兒童家長提供健康教育服務,能夠有效提升其兒童保健知識掌握程度,提升社區兒童保健覆蓋率,能更好地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值得推廣。
【關鍵詞】兒童保健;社區健康教育;知識掌握;覆蓋率
兒童保健是醫療保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兒童提供更為科學性、計劃性的綜合保健服務,是提升兒童免疫力,降低相關疾病傳播率,提升傳染病防控效果的關鍵[1]。而社區健康教育是提升社區健康護理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家長的重視度和相關知識知曉率,保證兒童保健工作的順利進行。本研究就社區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運用價值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社區的126例兒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均為我社區范圍內適齡保健兒童家長,研究開展時間為2016年9月—2017年9月,通過抽簽的方式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齡22歲~39歲,平均年齡(30.12±1.37)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27例,高中以上31例;對照組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齡22歲~40歲,平均年齡(30.24±1.3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25例,高中以上32例。2組家長的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差異不大(P>0.05),可對比。本研究上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審核后開展,所有兒童家長了解研究相關情況,志愿參加。
1.2方法
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的運用
【摘要】目的分析評價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的運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兒童保健門診收治的120例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60例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60例則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健康教育,進一步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不確定感量表(MU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積極干預后,觀察組SAS、MUI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兒童家屬對干預的總滿意度為95.00%,和對照組的66.67%比較明顯更高(P<0.05)。結論在兒童保健門診中,健康教育方案的實施,能夠改善兒童家屬的焦慮癥狀,減輕不確定感,進一步提高兒童保健干預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健康教育;兒童保健;門診;應用效果;SAS評分;MUIS評分
兒童保健門診開展兒童保健活動,其目的是促進兒童的健康,提高患兒家屬對疾病知識以及預防事項的了解程度[1-2]。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家屬存在焦慮感,對兒童保健知識缺乏,容易引發對兒童健康的不確定感。因此,便有必要在兒童保健門診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改善兒童家屬的焦慮感及不確定感[3-4]。本課題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兒童保健門診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的對象,其目的是分析評價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的運用效果,現將研究成果作如下報道: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的120例兒童保健門診兒童,入選時間為2016年1月—2017年1月,均由兒童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本次研究,且均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60例中,男患兒32例、女患兒28例;年齡分布在1~7歲,年齡均值為(4.3±0.2)歲;22例為營養性缺鐵、21例為缺鈣缺鋅、17例為厭食偏食。對照組60例中,男患兒31例、女患兒29例;年齡分布在1~7歲,年齡均值為(4.2±0.3)歲;23例為營養性缺鐵、20例為缺鈣缺鋅、17例為厭食偏食。在一般資料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兒童社區教育的作用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兒童教育社會化已經變成現代兒童教育的趨勢,兒童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校和家庭的基礎上,新增了社區,教育功能為社區的功能之一,社區教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社區家庭教育、社區早期教育以及社區健康教育是兒童社區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三個部分,文章從這三個方面出發,論述如何讓兒童社區教育作用最大化。
【關鍵詞】兒童;社區教育;作用
中國的社區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基于現有社區教育的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試點的方式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我國逐步加深與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社會各界對于社區兒童教育的呼聲日漸提高,全國各地積極發展社區兒童教育,其中社區家庭教育、社區早期教育和社區健康教育是社區兒童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社區家庭教育
2018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鄧麗指出,需要通過立法解決家庭教育公共服務滯后、指導服務市場混亂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建議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協調發展,規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群眾組織、社會力量等在家庭教育中的職責任務[1],社區是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標準之一。社區參與家庭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此外,各省家庭教育科研課題指南以及2017年11月公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科研課題評審結果均顯示,社區家庭教育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一)社區家庭教育的內涵
社區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主要來自社會學和教育學領域,研究者因他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重點不同,對社區家庭教育的表述也不盡相同。筆者比較贊同我國臺灣地區的學者對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的表述,認為社區家庭教育是指由學校或民間結合社區的人、物、錢等資源,經由社區內成員的共同策劃、參與和學習,使社區內成員具備所需的知識和獲得所需的服務,以增進家庭幸福,促進社會和諧。這一觀點指出了社區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是學校、社區內的成員和家庭成員。社區家庭教育資源不只是由社區提供,學校和家庭對于社區家庭教育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社區家庭教育針對社區內的所有成員。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探討3篇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篇1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之留守兒童自身存在的不足,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與社會相關部門聯合,多方努力營造關愛氛圍,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留守兒童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體。因此,需要研究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積極探索適宜的解決路徑,及時采取干預對策,使留守兒童能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及成因
(一)問題表現
1.學習方面首先,注意力缺失。主要表現在課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缺乏耐心,無法靜下心來學習。尤其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常常有憤怒或沮喪的情緒,自控能力較差,表現為不喜歡學習,不愿參加課堂學習活動,不遵從教師指令完成學習任務。其次,學習動機薄弱。在課堂紀律意識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放棄學習、破罐子破摔的現象。2.性格方面首先,焦慮自卑感嚴重。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親情的呵護,心理壓力過大,對日常瑣事過度焦慮或緊張不安,警覺性過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信心缺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見,對困難、挫折和失敗等消極情緒的承受力較差。其次,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有時候,出現不服從學校教師或監護人管教的情形,思想偏激,行為逆反。3.人際關系方面首先,孤僻不合群。性格上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做事膽小、懦弱,對身邊的人懷有戒備的心理,對集體活動有強烈的抗拒心理。其次,具有社交恐懼癥。對正常的社交和人際關系感到恐懼,出現社交恐懼癥。4.人生觀方面首先,意志薄弱。留守兒童面對社會不良因素的誘惑,自控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侵蝕。他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不高,自律水平普遍較低,道德意識薄弱,容易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是違法犯罪的事情。其次,價值觀錯位。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認知,容易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出現價值觀錯位,認為上學無用、知識無用,有了“與其努力讀書,還不如打工掙錢”的錯誤觀念,在校期間無明確的奮斗目標,得過且過。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探討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現實而復雜的民生問題,也是制約教育長遠發展和均衡發展的社會問題。工作中,我們積極推進“政府主導、學校協同、社會幫扶”的關愛模式,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加強領導,建立留守兒童長效管理機制
(一)開展“媽媽”活動
從妥善解決百姓民生問題的實際出發,我們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形成了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制定下發了《教育系統百名“媽媽”親情活動方案》,發動黨員教師帶頭擔任百名“媽媽”志愿者,與農村606名留守兒童采取“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等多種形式結成幫扶對子,推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教缺乏、監護不力等實際問題。
(二)建立社區兒童少年教育監護聯動機制
實行部門主要領導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由學生所在學校、婦聯、關工委、社區共同構建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協同工作,群策群力,發揮社會教育合力,努力形成政府、社區、學校和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加強家校溝通,營造濃厚的關愛氛圍,共同解決留守兒童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三)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
健康教育對兒童營養狀況影響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對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該院兒保科就診的80例學齡期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兒童接受傳統保健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兒童專科健康教育。干預2年后觀察兩組兒童的營養狀況、肥胖發生率、健康教育綜合指標以及就診滿意度。結果干預后,觀察組兒童營養良好、輕度營養不良、中度營養不良分別為26、11、3例,對照組分別為10、20、10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兒童肥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兒童的健康教育綜合指標(主動溝通、疾病掌握、按時服藥、及時復診、良好飲食及積極鍛煉)和就診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降低肥胖發生率,提高就診滿意度。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學齡期兒童;肥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兒童肥胖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據研究報道,兒童肥胖的發病率已經超過40年前的3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1]。肥胖產生的原因復雜,涉及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水平提高、不良飲食習慣、運動時間減少、代謝紊亂、遺傳以及環境因素等,均在肥胖發病過程中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2]。肥胖嚴重危害兒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常引起如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2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代謝紊亂等;同時,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不斷提升,肥胖極有可能使其產生自卑心理,造成性格缺陷,也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見,肥胖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3]。因此,有必要對超重、肥胖的學齡期兒童進行干預,培養其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控制其體質量增長。本研究旨在觀察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對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兒保科就診的兒童80例。納入標準:(1)定期在本院兒保科就診;(2)年齡6~12歲,性別不限。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研究,兒童及家長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2)智力不全;(3)患有先天性疾病;(4)家屬文化水平太低,無法掌握健康教育知識。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80例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兒童傳統保健方案。(1)建立個人檔案:收集就診兒童個人基本資料、家長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水平及生活環境建立專屬檔案,首次就診時進行體格檢查,定期監測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及時更新健康檔案,根據記錄調整健康教育內容。(2)重視兒童及家長心理:根據兒童的家庭條件、生活環境以及家長文化程度對每個兒童及其家長進行個性化心理干預;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交流時,兒童保健門診的醫護人員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過多使用專業醫學術語,交流的態度要誠懇。大部分兒童對醫院及醫護人員存在強烈的排斥心理,而性格通常比較活潑、好奇心較重,并且喜歡明亮的環境。因此,兒童保健門診應采用色彩明快的裝飾,盡可能多增加一些卡通、娛樂的裝飾,以消除兒童恐懼、排斥心理,從而達到醫療保健活動順利開展的目標。觀察組在傳統保健方案基礎上予以專科健康教育。(1)主動溝通:鼓勵兒童出現任何不適情況主動告知家長及醫護人員,盡早治療;(2)疾病知識:主要包括兒童肥胖的影響因素、肥胖的危害以及常見病的相關防治知識,引起兒童及其家長對肥胖的重視,提高兒童及家長對常見疾病的認知水平;(3)定期復診:囑兒童及其家長定期門診復查;(4)生活習慣:指導家長合理安排兒童的飲食,注重營養搭配,鼓勵兒童多食用水果、蔬菜,減少油炸、辛辣食物及碳酸飲料的攝入,多進行運動,早睡早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教育實施方法:(1)健康講座,定期組織科室專家對兒童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講座,每2個月至少1次,鼓勵家長與專家加深交流,提高其對兒童肥胖的認知;(2)宣傳手冊,對每個兒童及其家長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必要時向其講解手冊具體內容;(3)一對一交流,每次復診時與兒童進行一對一的互動交流,了解每個兒童具體情況;(4)家庭訪視,定期對兒童進行家庭訪視,觀察其生活環境,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兩組兒童均干預2年。
1.3觀察指標(1)營養狀況:采用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價量表(PG-SGA)評估,0~2分為營養良好,>2~4分為輕度營養不良,>4~9分為中度營養不良,超過9分為重度營養不良,由專業人員指導兒童及家長填寫。(2)肥胖發生率:計算兩組兒童干預前后的體質量指數(BMI),參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頒布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質量指數值分類標準》[4],統計兩組兒童干預前后的正常、超重及肥胖人數,比較組間差異。(3)綜合指標:收集兩組兒童干預后主動溝通、疾病掌握、按時服藥、及時復診、良好飲食以及積極鍛煉等資料,比較組間差異。(4)就診滿意度:干預結束時,采用本院自制問卷收集兩組兒童及其家長的就診滿意度,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85分為滿意,60~<70分為基本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就診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滿意)/組內總例數,記錄并比較組間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