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對外貿易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對外貿易中品牌營銷論文
一、什么是品牌
從現象中看,品牌就是代表企業的一個商標或者一個圖形。它們大部分可以由圖形、字母、名稱、等多種形式組成并代表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具有很高的設計性。一般品牌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商品的名稱另一個就是品牌的標志。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對于該企業的認識和評價,人們會對這一品牌形成一個固有的模式,對該品牌的質量、信譽、售后、企業文化等形成一種認知,而且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品牌對于一個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對外貿易品牌發展的情況
首先,我國的企業很注重去模仿其他國家的企業,沒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一個品牌要想不斷的發展,創新是必須的,我國很多企業缺乏不斷創新的意識,在研發過程中投入的資金十分少,而只注重企業的銷量和產量,這在中國的企業中是十分常見的,銷售部門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十分的重要。研發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創新的效果展現的十分慢,我國的企業不想浪費時間在研發上就導致了這種重視銷售而輕視研發的現象,因為銷售能夠直接帶來利潤。然后很多企業并沒有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他們認為銷售額增加了,名氣大了就是品牌的宣傳,他們利用各種廣告進行不斷的宣傳,可是這并不是品牌。其次,中國市場中很多企業并沒有品牌意識,沒有形成一份良好的氣氛。品牌是不斷發展的結果,品牌并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形成的,國際上很多的知名品牌并不是一時半會就形成的,而是在一定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慢慢的繁衍出來的,經歷了幾十年甚至是更多年的變化,提高。而縱觀我國企業的發展,起步于改革開放,然后再逐漸的形成規范的經濟制度,促進我國的企業發展,但是這一制度實行的時間較短,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局限性,這也為自主品牌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阻礙性的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也逐漸的發展并且呈現一派繁榮的市場情況。很多的國家在出口中都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并且經濟的發展也更加注重品牌的建立,不斷的提高自己品牌的質量,并且提高企業的效率。每個國家出口總額中品牌營銷所占的比重代表著一個國家品牌的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同時體現了該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也代表著該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的好壞。
1.國外著名國際品牌近幾年的發展情況
當今的經濟市場中,世界的知名品牌總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角,它們的影響力十分的大。就算是最原始的地方,也會受到這些國際品牌的影響。這些品牌具有這么大的能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十分豐厚的經濟作支撐,并且產品的質量有保證,在國際市場中樹立了十分高的名譽,贏得眾人的信任。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的一項調查表明,名牌在所有產品品牌中所占不足3%,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卻達到40%以上,銷售額占50%以上。從2007年到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中入選品牌數量的國家及其數量來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和德國,而中國僅居世界第六位,從整體的數量中來看,中國的數量十分的渺小,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可見兩國的經濟相差多遠。
2.我國國際知名品牌的發展情況
對外貿易商務英語論文
一、商務英語的變化
其實最初出現商務英語這個名詞的時候,是因為對外貿易的交流需要這么一種語言的溝通,商務英語的目的是服務于對外貿易,這是一種針對性較強的實用性英語,通常都是根據特定的環境設定商務英語的內容。在進行對外貿易中的的企業雙方,是通過商務英語獲得更加順暢、標準化的服務的,商務英語能夠幫助雙方對彼此的意圖了解的更加清晰,有效地促進交易雙方的溝通,輔助交易的順利進行,有助于提升對外貿易的交易成功率。通常來講,商務英語經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交流方式都是同對外貿易的環境以及時間背景相關聯的,這同我們日常所進行的英語交流有著相對較大的差異性。在商務英語剛剛發展起來的時期,因為對外貿易的交易形式相對較為單一,進行貿易往來的企業相對較少,商務英語并未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傳統的對外貿易過程中,商務英語雖然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不同國家的交流過程中,依舊使用的相對較少,一般能夠使用到英語的環境是相對單一的,是無法同當今社會的對外貿易要求相適應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緊密,各國之間的合作方式日益增加,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增加,對外貿易過程中接觸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即使合作雙方之間是通過商務英語進行交流,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發展理念都存在差異,自然會對語言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些不恰當的理解甚至會導致對外貿易的失敗。因此,當今社會的商務英語更應該注重對于各國文化差異的研究,在對外貿易過程中,應該考慮到這種潛在的差異性。
二、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商貿知識的學習
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通常是不同國家人員之間的交流,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思維的碰撞以及信息的傳遞過程,在應用商務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時候,不同國家的人都能夠學習到自己或許不曾知道的新的技術。例如一些從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在應用商務英語和同行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可以將不同國家的高科技產品翻譯出來,并通過自己的加工以確保能夠更快、更準確的研發出新的技術。同時,在用商務英語進行對外貿易往來的時候還可以把握某種新產品或者新技術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并憑借同國外相關工作者的交流,最終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最終實現共贏,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二)有利于規避矛盾,促進交易達成
在對外貿易往來頻繁的當今社會,商務英語是作為一個企業對經濟全球化市場加以理解的重要工具而存在的,該工具起到了交易的輔助作用。如果對商務英語能夠熟練的掌握并加以準確的應用,一定能夠有效的避免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效地促進雙方交易的達成。在使用商務英語進行談判的時候,可能雙方表達的意識是正確的,但是有些時候還是會讓對方不能夠愉快的接受提議,這個時候就應該綜合考慮雙方的文化差異,并且改用比較委婉的語氣來交流,這樣會使交易更容易成功。
淺析中日貨幣升值問題的比較研究
摘 要:由于人民幣升值與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元的升值有許多相似性,因此,本文從中日兩國貨幣升值的初始條件、應對措施與效應等方面入手,對日元升值與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比較研究,以期為有效地化解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不利影響,實現我國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日元升值;人民幣升值;比較
人民幣升值問題已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人民幣升值將會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是嚴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不利影響是我國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環。由于人民幣升值與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元的升值有許多相似性,因此,從貨幣升值的初始條件、原因及應對措施等方面入手,對日元升值與人民幣升值對對外貿易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比較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中日貨幣升值的背景比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國際環境
日元升值的國際環境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周期性經濟危機,由于美元匯率高估,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嚴重。同時,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也不斷增長,日本積累起的巨額經濟財富使其成了世界級的銀行家,而同時美國也失去了世界放貸者的地位,成為了日本最大的債務國,這就加劇了美日之間的摩擦。
國際物流成本國際貿易探討
摘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國際市場的穩定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更多機遇和挑戰。國內很多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大自身影響力,提高自身經濟效益,開始向國際貿易業務方向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由于國際物流成本的增加使企業支出成本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國際物流成本的分析,闡述國際物流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并針對物流成本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為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帶動企業經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國際物流成本;國際貿易;影響;控制措施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影響力越來越越大,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潮流,我國加快國家化進程,全面發展國際貿易,為帶動我國社會經濟,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物流業向前發展。一般而言國際物流業務主要包括:運輸、物資管理、消費、派送等消費費用,它作為企業對外貿易中重要的支出部分,對于企業發展都造成重要的影響,高額的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成為促進企業對外發展,全面帶動國際貿易進程的重要因素。
一、國際貿易物流成本包含的內容
江蘇省輸出貿易與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不斷發展,但是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制約了江蘇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協調江蘇省出口貿易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江蘇省當今最為迫切的問題。 1相關研究綜述 關于出口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目前以下觀點較為權威。1993年,Grossman和Krueger在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環境效行分析時將出口貿易的環境效應分為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貿易對環境影響是3種效應之和,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要受到3種效應的共同影響,而不是由其中一種效應所決定的。1994年Chilchilnisky認為出口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消極影響將大于發達國家,他通過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私有產權沒有得到明確界定的條件下,貿易自由化將會加速發展中國家環境破壞,進一步對全球的環境造成污染。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對出口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2007年黨玉婷、萬能利用Grossman和Kruger的分析方法對中國1994—2003年間主要制造行業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出口貿易對環境影響的規模效應為負、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為正,但是負的規模效應大于正的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所以總效應仍為負,即出口貿易總體上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若要改變中國對外貿易的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應該降低污染程度,增加正的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中外學者大多基于國際與全國層面,而且得出結論也不相同。在上述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本文利用江蘇省的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的數據,從江蘇省的層面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得出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影響的結論[4]。 2江蘇省出口貿易現狀與環境現狀分析 2.1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增長幅度趨緩;對外貿易依存度擴大近年來,江蘇省對外貿易額不斷增長,產品結構優化,出口貿易一直名列前茅。從圖4中可以發現,自2000年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10%以上,并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到2010年江蘇省出口貿易額仍然達到2705.50億美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雖然江蘇省出口總額不斷擴大,但是增長幅度下降明顯。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用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用來表示一國國民經濟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它反映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圖4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江蘇省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以后對外貿易依存度出現下降趨勢。 2.2工業三廢的排放量基本呈現出上升趨勢 近年來,隨著江蘇省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嚴重影響了江蘇省的環境質量,雖然不斷推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但是形勢依然嚴峻。 2.2.1工業廢水排量始終處于較高水平 由于近幾年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江蘇省的廢水排放量持續擴大。從圖形中可以發現: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2005年排放量為29.63億,達到最大值,接下來幾年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是污水排放總量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2.2.2工業廢氣排放量總體呈上升趨勢隨著工業發展和出口貿易的擴大,特別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從圖中可以分析發現,江蘇省工業廢氣排放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趨勢。 2.2.3固體廢棄物污染排放量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 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3038.19億t上升到2010年的9064億t。 2.3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產生了影響。目前,江蘇省經濟處于由低到高發展過程之中,資源的消耗大大超過了資源的再生能力。因此,隨著出口貿易發展與人均收入的不斷上升,環境也不斷地惡化。 3出口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 在20世紀70年代,中外學者中外學者就開始研究出口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但是到目前為止始終沒有一致的定論。本文應用了江蘇省的相關數據,對江蘇省的出口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進而得出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3.1相關變量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江蘇省的工業廢氣排放量處于較高水平,而且增長速度較快,與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相比對環境的影響更大,所以論文以工業廢氣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的衡量指標,于此同時將廢氣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此外,除了考慮外貿出口額對環境產生影響之外,還將出口依存度與資本勞動比作為解釋變量。出口依存度即出口總額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可以用來反映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的影響。資本勞動比是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全體社會產業人員的數量之比。它大體上可以表示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主要反映了貿易對環境的污染的結構效應。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資本勞動比上升,則說明該國家或地區有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的趨勢,即表示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反之,則說明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下降。本文采用的江蘇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數據以及江蘇省外貿出口額、出口依存度、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與社會從業人員的數量等數據均來自歷年的《江蘇統計年鑒》,數據選取的時間范圍為1990—2010年[5]。 3.2模型設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研究投入與產出關系的生產函數,在一般生產函數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進,引進了技術資源這一要素;該模型用來預測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工業系統或者大企業的生產,來分析生產發展途徑的經濟數學模型。本文研究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需要引入資本勞動比、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等變量,借鑒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為了避免異方差等問題的干擾,本文將回歸模型設為如下的對數模型:lngas=β0+β1lnexi+β2lndeg+β3lnk+e(1)其中exi、deg、k分別代表了外貿出口額、出口依存度與資本勞動比,而gas代表工業廢氣排放總量。#p#分頁標題#e# 3.3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 因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所采用的數據都為時間序列數據,所以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主要通過Eviews5.0軟件采用單位根ADF檢驗法檢測數據平穩性。根據檢測可以發現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數據都是不平穩的,但它們卻都是一階單整的,所以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協整關系。接下來采用Engle-Granger兩步檢驗法進行檢驗,對協整回歸方程估計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檢測結果表明:1%顯著性水平下殘差序列e是平穩的。這進一步說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變量lngas與lnexi、lndeg、lnk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江蘇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與外貿出口額、出口依存度、資本勞動比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4回歸結果 通過Eviews5.0軟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由此可得,回歸方程為:lngas=8.085738+0.350886lnexi+0.216694lndeg-0.028948lnk其中,R2=0.977571,調整的R2=0.973613,F值為246.9871,表明在整體上擬合得較好,DW=1.603240,表明方程不存在自相關。 3.5回歸結果分析 3.5.1出口貿易額與環境污染之間呈正相關 江蘇省的工業廢氣排放量與江蘇省的外貿出口總額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江蘇省的外貿出口總額每增加1%,其產生的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就會增加0.350886%。這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江蘇省的產品出口結構之中,污染型企業占據了一定的比重,這部分出口產品是通過高污染與高能耗生產出來的,例如鋼材、紡織品等。其次,江蘇省的環境標準相對于發達國家較寬松,同時江蘇省的地方監管機構監管不夠嚴格,使得一些外資企業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將一些在本國和境外受到嚴格限制以及達不到環境要求的產業轉移至江蘇省。 3.5.2出口依存度與環境污染之間呈正相關 江蘇省的工業廢氣排放總量與出口依存度呈顯著正相關,如果江蘇省出口依存度每增加1%,其工業廢氣排放總量會增加0.216694%。這表明:近幾十年了,隨著江蘇省出口貿易依存度的不斷加大,對環境的污染也不斷地加強。如果環境庫茲涅茨EKC曲線所描述的現象適用于江蘇省的話,由于江蘇省目前還屬于低收入地區(人均低于5000美元),其工業廢氣的排放量還沒有超過倒U形曲線的最高點。即隨著江蘇省出口依存度的不斷加強,污染物的排放量還會進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可能會下降。同時說明,江蘇省出口貿易對環境的規模效應超過了其技術效應。其原因是:江蘇省的出口貿易促進了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同時消費者對清潔產品的需求還不十分大,江蘇省對清潔技術的使用還不多。江蘇省的增長方式還屬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需要向集約型逐步轉變。 3.5.3資本勞動比與環境污染之間呈負相關 江蘇省的工業廢氣排放量與資本勞動比呈負相關,江蘇省資本勞動比每增加1%,其工業廢氣排放總量會減少0.028948%。資本勞動比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要素稟賦,反映貿易對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為負。這說明:江蘇省由于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資本存量迅速增加,使得產品的資本投入不斷地加大,技術含金量不斷上升,從而不斷降低環境污染物質的排放,使得環境質量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江蘇省資本勞動比對環境的影響不十分顯著,其原因主要是單位產品資本投入量的不斷上升還沒有全部用于先進環境保護技術的推廣,說明資本的增加還沒有帶來產品環境保護技術的明顯提升[6]。 4江蘇省促進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積極采取措施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 環境成本外部化是導致江蘇省出口貿易與環境沖突的根本原因。因為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導致市場失靈,使得市場價格不能如實地反映產品的真正價值,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成本內部化是解決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江蘇省政府應該界定環境資源的所有權,政府部門應該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界定環境資源的所有權,來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減少環境污染。如實施排污收費制度,即根據所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的量和質征收費用。 4.2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首先,江蘇省應該引導第二產業合理發展。對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行限期整改;如果限期內整改不合格應該及時關閉;如果整改期過后仍然排放超標污染物質,應該進行嚴厲的經濟制裁。對于那些積極采用技術,減少污染物質排放的企業應該給予政策優惠,鼓勵技術創新。其次,江蘇省的初級產品出口在出口貿易中占有一定比重,而初級產品出口往往會造出生態破壞,因此江蘇省應該減少造成生態破壞和附加值小的初級產品的出口,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鼓勵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 4.3加大環保資金和技術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支持和發展低碳型貿易產業 江蘇省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制訂區域性能耗與碳減排政策,鼓勵和支持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轉變為低碳經濟轉型,并提高資金、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江蘇省必須改變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加快向對外貿易低碳貿易新戰略轉型,改變出口貿易中高污染、高能耗等高碳排放的初級產品的出口結構與產量,發展低碳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引導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為低耗能產品的出口提供政策支持。
邊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思考
[摘要]新疆處于“一帶一路”中心地帶,是重要邊境省份。借助邊境貿易方面的資源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投入,獲取了更多的發展驅動力。本論文以2001-2019年的新疆邊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代表數據,用ADF單位根、最小二乘法、Granger檢驗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新疆邊境貿易對新疆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但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為,邊貿進口額的促進水平不如邊貿出口額。最后,結合新疆邊境貿易對新疆經濟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和檢驗結果提出了促進新疆邊境貿易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疆;邊境貿易;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邊境貿易是個特殊的貿易形式,是衡量沿邊開放成效的重要指標,有利于促進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和睦友好的外交關系。目前國內外學者大多認為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為明顯,而對于邊境貿易的研究更著重于國家戰略和地緣戰略的研究。因此,國內外學者也開始從邊境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入手,通過各種方法檢驗了邊境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學者對邊境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結果如下:徐楚乾以新疆塔城地區巴克圖口岸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廣西東興口岸現狀及發展歷史,借鑒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及解決方法,針對新疆塔城地區巴克圖口岸現狀與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張希平定量分析云南地區邊境貿易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表明邊貿促進云南地區經濟發展,但依舊存在影響邊貿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并提出了結合邊境貿易優勢,借助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建議。矯德陽以黑龍江省邊境口岸綏芬河市為例,采用計量軟件對邊境貿易總量對GDP變化的相關性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對外貿易的發展與GDP變化有相關性,其中一般貿易的顯著性比邊境貿易顯著。張宏昊等人利用貿易數據分析西藏邊境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二者的關系,得出西藏邊境貿易對西藏經濟增長有正相關性。王垚等認為,邊貿對邊疆地區GDP的增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但相比投資等經典要素,邊境貿易的影響力度不太理想,作用還是較弱。國內大部分邊境貿易對地區經濟發展是正相關的。以上不同的結論,部分學者比較贊成邊疆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助推地區經濟發展。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雖然邊境貿易在GDP所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夠明顯,遠遠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主要是因為各研究地區具有獨特地理環境、地源特征等。
一、新疆經濟增長與邊境貿易發展現狀
(一)新疆經濟發展狀況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結果,2019年全區實現GDP為13597.11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81.28億元,同比增長17.1%;第二產業總增加值4744.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071.85億元,同比增長26.64%。
(二)新疆邊境貿易發展狀況
企業規避國際貿易風險研究
【摘要】論文主要對企業如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與研究,首先對國際貿易風險進行了詳細概述,然后對國際貿易中的預見進行了分析,主要是2種風險:需求風險和價格風險,最后對如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提出了幾點措施。
【關鍵詞】國際貿易;風險;價格;企業;預見;規避
1引言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邁開了歷史性步伐。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據2018年世界貿易組織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可知,我國國際貿易總額為30.51×1012元,排名全球第一,并趕超了美國。但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量的逐年遞增,國際貿易的競爭也在日益加劇,加上各國的法律、市場環境、民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使得國內的很多企業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如價格風險、需求風險等。如果企業不能有效地預見和規避這些風險,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1,2]。因此,如何有效地預見和規避國際貿易風險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國際貿易風險概述
國際貿易風險是指在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風險。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我國從事對外貿易的相關企業通常會面臨很多風險。國際貿易風險主要有3種特征:①客觀性。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操作存在一定的問題、認識不足和信息出現錯誤等,使得國際貿易存在一定客觀性,風險是必然存在的,同時也是在所難免的。②相對變化性。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人文、宗教以及法律法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人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水平也不盡相同,使得國際貿易風險存在一定的相對變化性。③無意識性。一般而言,國際貿易風險存在一定的無意識性,不隨人們的主觀意愿而改變,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國際貿易風險的產生。因此,從事對外貿易的相關企業必須對國際貿易風險的上述特征、形成規律、預見以及規避的措施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進而才可以減少國際貿易風險發生的概率,從而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3國際貿易風險的預見
談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教育
摘要: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較為單一,許多高職院校為了實現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往往會積極與有關企業展開合作,這種單向的靠近導致校企交流缺少互動性。而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教育,則是校企合作的升華狀態,是學校與企業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教育改革想要實現產教融合,就需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理論有效運用到實踐中,以此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基于此,針對當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別從雙創團隊、實訓基地、電商平臺三個維度,提出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期推進產教融合教育改革,確保商務英語人才滿足市場需求。
關鍵詞:商務英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現狀;教育策略
引言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其展開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利用產教融合,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所需人才,企業則可為學校提供先進的教學設備,充分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與此同時,校企雙方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益,而這也是實現產教融合的基本動力。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引導行業各大企業積極參加應用型人才培養培訓,加快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革,拓展實踐訓練內容、提高師資力量,全方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聯系企業并融入產業,不斷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借此來保證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1]。
一、產教融合概述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兩個相互關聯又各有不同的專業術語,換言之,也可將產教融合看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入與升級。校企合作主要指的是學校與企業彼此配合一起完成某項工作,而產教融合則指的是教育主管部門聯合產業部門,雙方互相滲透,合二為一,實現教育與生產一體化,從而達到融為一體的狀態[2]。協作與融合有著不同的內涵,相對于協作來說,融合涵蓋的內容要更加廣泛和豐富,更能突出生產與教育之間的交流、協調、緊密、和諧的關系。校企合作是學校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對接,積極向企業靠攏,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是單向的從學校到企業的實踐過程,如果企業在尚未從學校得到人才與科技的切實利益前,雙方是無法產生良性互動的,更無法形成強大的合力。也就是說,產教融合相當于校企合作的更深更高的一種狀態和階段,因而也就具備了一定的短暫性和不定性的特點。無論是校企合作還是產教融合,其圍繞的主體都是學校與企業,強調的都是教育和生產之間的緊密結合,但它們的結合程度卻并不相同。產教融合屬于一個雙向輸出與雙向融合的互動過程,是高于校企合作的一種狀態,具有顯著的交互性和穩定性特征,是當前高職教育體系要實現的終極目標[3]。而在校企合作當中,學校占據著合作的主體地位,企業則充當的是配角,只有校企雙方均為主體時,雙方才能相互融合,才能從校企合作升華成更好的產教融合。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教育改革的正是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只有符合市場需求,才能緊跟當下高職教育體制的發展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