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動物實驗研究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眼科學實驗信息化管理建設
摘要:
根據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管理需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中山大學建立了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該平臺基本涵蓋了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的全部工作,并初步構建起動物實驗室管理平臺。本文簡要介紹了平臺的主要功能,并對平臺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管理平臺;動物實驗管理
實驗動物是生命科學、生物工程、醫藥學、獸醫藥學、營養學等高新技術學科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實驗對象。隨著上述高新科技的發展,對實驗動物相關信息的要求越來越多、越細,所以對實驗動物進行信息化飼養管理迫在眉睫[1]。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成立于2005年,屬于目前國內唯一標準化的進行眼科學動物實驗研究的基地,是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順利通過換證評審。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承擔著中山眼科中心及廣東省內多家科研和醫療機構的科研任務,研究范圍涉及多個領域和病種,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眼科學實驗動物研究基地。中山眼科中心有科研人員200多人,在讀研究生200多名,每年招收70多名研究生,中心還有近200名進修人員。僅2011年,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研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就有185項,每年還有多家合作科研機構派駐人員來中心進行實驗研究。信息化管理是現代管理方法中的主要形式,現階段信息管理已在醫院管理中進行了廣泛應用[2-4]。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庫技術已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衡量一個國家和行業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時,其數據庫的建設規模、數據庫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程度已成為重要的標準之一;同時,信息化也是衡量一個現代化研究所的重要標志[5]。隨著醫院科研項目及課題研究的日益增加,實驗室的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實驗室進行人工管理時效率不高、信息不暢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更新管理手段和技術,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等問題亟待解決。實驗動物工作的建設及發展,全面準確的工作流程、規章制度、項目標準、操作規程等標準的落實,以及及時、準確的信息交流都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去實現。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其整體技術服務水平的關鍵。應用計算機信息化管理技術是實驗動物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7-8]。為提高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工作效率,加強科研管理水平,中心初步建立了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
一、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概述
信息化管理平臺采用電子門禁系統、集數據查詢、統計為一體。它以眼科學實驗動物中心綜合管理工作站為核心,結合智能IC卡身份識別技術、觸摸屏技術、工位狀態測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構成系統的硬件平臺。平臺包含用戶管理模塊、門禁系統模塊、儀器預約管理模塊、實驗動物申請模塊、收費管理、日常管理、查詢統計7個子模塊,它具有查詢、報表打印等功能。
科技期刊出版中倫理問題要求
2018年11月發生的“人類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了全社會范圍對科學研究倫理問題的關注與擔憂。隨著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和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加強科研倫理管理。除了各大科研高校以及教學醫院外,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也與科研倫理息息相關。文章將從4個部分分別介紹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倫理問題。
1、科研倫理的法律法規
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診斷治療疾病、增進人類健康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時,因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風險和技術難度大,存在較多不可預料或不可控風險,當實施、管理不當時,便可能出現威脅公共安全、危害受試者健康權益的情況。在法律層面,已經列入修訂計劃的《刑法》、正在制定的《生物安全法》,全國人大正在審議的《民法典》、正在修訂《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在編制《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科研倫理和醫學倫理都將作為重要問題在法律修訂過程中予以綜合考慮,并將對生物技術安全管理及其違法責任作出系統性表述。在法規層面,正在制定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條例》《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和已經頒布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將建立起生物技術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應用的全鏈條行政管理體系。隨著這些法律法規的逐步頒布,中國科研倫理管制的法律法規體系將不斷健全。此外,正在修訂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也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的法律法規體系。與科技期刊出版物密切相關的細胞、動物實驗以及涉及人或取自人體標本的倫理要求也有各自的要求與規定。
2、細胞實驗的倫理要求
當從人和動物組織中提取細胞系時,應遵守當前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如下:
(1)一旦建立了人類細胞系,涉及人體組織樣本的研究將需要獲得倫理批準;
(2)記錄患者姓名以及任何患者數據應根據《卡爾迪科特原則》CaldicottPrinciples進行管理。這些要求實驗室要有CaldicottGuardian,以確保有條件遵守這些準則;(3)1990年《人類受精和胚胎學法》(2008年修訂)對使用人類早期胚胎直至發育14天或原始條紋形成的最初跡象的研究進行立法,并由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HumanFertilisationandEmbryologyAuthority(HFEA)監管和許可。HFEA與后期胚胎或胎兒組織(例如異位妊娠或終止)無關;(4)材料轉移協議應與組織之間創建的細胞系的所有轉移同時進行,并應定義具體細節,包括所有權、知識產權和專利權;(5)《動物(科學程序)法》Animals(ScientificProcedures)Act(ASPA)與從已經被殺死的動物中獲得細胞系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任何需要規范的程序(例如活體動物組織活檢、物質給藥或遺傳改變的動物衍生),以及是否將細胞導入活體出生的動物或動物胚胎中需要遵守ASPA規范。此外,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以國衛科教發[2015]48號印發《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對涉及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的倫理原則進行了規范:
運動性貧血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討
摘 要:運動性貧血是限制運動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合適的運動性貧血模型,導致運動性貧血的研究受到限制。國內外研究學者以游泳運動、跑臺運動、轉鼓運動研究運動性貧血模型,均未得到大家都一致認可。因此需要開辟新的途徑來建立運動性貧血模型。在醫學界利用乙酰苯肼使動物溶血性貧血已經獲得了成功,可否利用乙酰苯肼研究運動性貧血需要進一步討論。
關鍵詞:運動性貧血;動物模型;乙酰苯肼
合理的動物模型對于研究運動性貧血模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運動性貧血模型的運動方式可以劃分為游泳運動、跑臺運動和轉鼓運動。
1、游泳運動貧血模型的研究進展
國內外許多學者利用游泳運動手段研究運動性貧血,可是多數研究結果并沒能表現出運動性貧血的特點。國外的Ruckman等[1] 、Qian等[2]的貧血模型均未成功。國內的肖德生等[3]重新設計了具體的運動實驗方法,但是血紅蛋白水平仍然沒有差異顯著 (P>0.05)。游泳運動建立運動性貧血模型成功的是朱全等[4]進行的實驗結果顯示,尾部負重和游泳時間遞增的游泳運動能降低大鼠血紅蛋白水平,表現出運動性貧血的變化特點。
由此可見,一般負荷的游泳運動不能降低大鼠血紅蛋白的水平,大負荷的游泳運動有助于運動性貧血的發生。但是大鼠游泳訓練的力竭性判斷標準難以確定、難以形成科學性。動物實驗以整體水平的綜合性為評價指標,若動物實驗中動物死亡率較高則難以保證動物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精確性,成功的游泳運動性貧血模型可能只是對部分動物進行的評定。可見游泳運動并不是建立運動性貧血模型的最佳運動方式。
2、跑臺運動貧血模型的研究進展
組織工程結膜支架研究
摘要:結膜重建常用于各種化學熱燒傷所導致的嚴重結膜缺損,而組織工程結膜能有效解決在結膜移植中自體結膜移植材料缺乏及異體結膜移植材料存在免疫排斥反應等難題。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足夠生物力學強度的支架材料是構建組織工程結膜的重要條件。本文對組織工程結膜支架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關鍵詞:組織工程;結膜;支架材料
0引言
結膜是由眼瞼緣間部末端開始,覆蓋于眼瞼后和眼球前節鞏膜表面的一層半透明黏膜組織,組織學上由鱗狀上皮細胞、杯狀細胞及疏松結締組織組成。結膜直接與外界接觸,很容易受各種外傷損害,嚴重熱燒傷、化學燒傷以及嚴重的眼表疾病如眼瘢痕性類天皰瘡、Stevens-Johnson綜合征等,可導致結膜大面積受損,嚴重影響結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和眼表的完整性,造成廣泛粘連和瘢痕形成。瞼球粘連的治療需要手術移除瘢痕組織及重建深部穹窿,切除瘢痕組織后暴露的鞏膜需要覆蓋結膜組織。結膜重建手術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當患者雙眼均缺乏可提供移植的健康結膜組織時需要用到結膜組織代替物。為了解決結膜移植材料短缺及免疫排斥反應等難題,學者們開始把目光轉向組織工程結膜的研究。組織工程結膜主要由種子細胞、支架材料及調控微環境構建而成[1]。符合臨床需求的組織工程結膜的支架材料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足夠的力學強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與組織工程角膜不同的是,組織工程結膜的支架材料并不需要透明的材料,從而大大增加了材料選擇的范圍。大量的研究已經嘗試把各種不同類型的支架材料運用到組織工程結膜中,其中主要包括生物材料支架、蛋白材料支架、聚合物材料支架及混合材料支架[2]。
1生物材料支架
1.1羊膜
羊膜具有光滑,無血管、神經及淋巴,具有彈性,含有多種細胞因子及生長因子等特點。羊膜是目前臨床結膜重建最常用的結膜代替物,其優點包括促進上皮細胞修復、減少炎癥反應和瘢痕形成等[3],而且Yang等[4]發現羊膜上皮細胞可被誘導分化成類結膜樣上皮細胞。實驗研究表明,普通羊膜或脫細胞羊膜均可用于結膜重建[5]。Jie等[6]選取新西蘭大白兔作為動物模型,使用脫細胞羊膜進行結膜重建術并以正常羊膜移植為對照,結果提示脫細胞羊膜可有效促進上皮細胞復層及杯狀細胞分化,并且有助于減少炎癥反應及瘢痕形成。羊膜移植目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眼表重建,但是羊膜移植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1)羊膜移植片在炎癥浸潤的環境中會快速降解從而降低了上皮再生的成功率,這限制了羊膜移植在眼化學傷、燒傷等嚴重的炎癥環境中的使用;(2)羊膜供體的個體差異使羊膜移植片的厚度與質量存在差異,同時存在著傳染病感染的風險。羊膜移植的缺點使其適用范圍受到限制,進而促使研究者把目光投向新型支架材料用于眼表重建。
醫校中藥學教學心得與構思
1《中藥學》實踐教學體會
1.1缺少實踐教學大綱和規范的實驗指導
我校新版本科專業教學計劃中,《中藥學》教學大綱在學時分配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但具體內容仍然圍繞理論授課,細化章節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對于相應的實踐環節,未做明確的規定和規范的指導,無法有效落實實踐教學計劃、規范實踐教學過程。這一薄弱環節既給任課老師在實踐教學把握和安排上造成困難,也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帶來不利。
1.2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授課脫鉤
目前我校中藥實踐課開設的內容主要包括中藥飲片標本館見習,動物實驗課以及野外認藥三大部分,其中野外認藥部分由于受到條件限制,只能安排在暑假以興趣小組的形式來開展;中藥飲片見習和動物實驗課穿插安排在中藥學理論授課當中。按照授課計劃,我們安排了12學時的中藥標本見習課,一個學期下來,學生普遍反映標本見習的時間太少,并且滯后于理論授課,雖說有助于理解和鞏固中藥藥性理論知識,但很難把握相似飲片性狀的鑒別,這一點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臨床診療的水平。另外,動物實驗課主要是驗證性實驗,老師指導學生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一定鍛煉,但是更多學生反映希望實驗部分能增加一些對今后臨床工作有實際意義的內容。
2《中藥學》實踐教學的設想
基于以上實踐教學的體會,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有基礎上對中藥學實踐教學部分進行優化設計,積極完善教學環節與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便為今后臨床服務。具體設想如下:
大數據信息化下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實驗
摘要:實驗針灸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針灸作用基礎、針灸作用規律、針灸效應及機制的一門學科,是傳統針灸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是針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這個信息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傳統的工作和學習方式上進行改革,以收獲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實驗針灸學的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并掌握實驗操作技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在大數據背景下的創新教育顯然比傳統教學更有明顯優勢。基于此,我們將實驗針灸學的實驗部分獨立成一門課程進行改革,以期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關鍵詞:實驗針灸學;教學改革;創新創業訓練
實驗針灸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針灸作用基礎、針灸作用規律、針灸效應及機制的一門學科,是傳統針灸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是針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1]。本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學生既掌握針灸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同時又能對針灸、經絡現代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學術動態有較全面地了解,以便在進行針灸學術理論研究和創新中有較堅實的基礎和較高的起點,是大部分高等院校針灸推拿學學生的必修科目。貴州中醫藥大學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突出特色和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立足貴州,面向全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及相關人才的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重臨床、重實踐、重實用的辦學理念始終伴隨貴州中醫藥大學的發展歷程。實驗教學是貴州中醫藥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中醫藥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數年來,圍繞學校“發展為先、質量為本、創新為源、育人為用”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建設發展和實踐凝練中形成針灸推拿學院實驗教學理念:“學生為本、能力為先,強化基礎、注重實踐、培育創新”。
1改革規定性實驗的教學方法
2007年5月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倡導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為貫徹落實這一文件精神,響應學校“以學生為中心,培養教學科研型人才”的號召,擬改革實驗針灸學實驗教學方法。在貴州中醫藥大學2015版培養方案計劃修訂意見“有條件的學科和課程應當積極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獨立運行改革”的指導下,經實驗針灸教研室研究討論后我們將實驗針灸學的實驗課程獨立成一門課程,并提前到大學二年級的上學期就開課。一方面提前讓學生接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根據實驗針灸學學科特點,錄制動物實驗基本技術的小視頻。在保證實驗針灸學的規定性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改革現行的創新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從以往我們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實驗針灸學的規定性實驗教學主要采用傳統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授甚至演示-學生操作的過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及創造性。即使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開設了創新性、設計性實驗,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科研設計的思考過程就完成了實驗的實施。且在實驗針灸學規定性實驗的教學中,經常也會出現學生被動物抓咬的現象。究其原因,(1)學生人數過多,由于學時限制,很難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逐一的演示;(2)學生在學習階段,缺乏規范的動物實驗基本技術培訓及自主創新實驗設計的訓練。基于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以國家衛生部“十三五”規劃教材《實驗針灸學》為教材藍本,選取2個比較有針灸特色的規定性實驗為依托,根據制定的實驗錄制的常用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視頻,該視頻在手機上即可觀看,我們通過學生微信、QQ群、學習通等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在每次實驗課前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扎實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技術。改革以往“教師講授-演示-學生操作”的模式,留出時間讓學生可在規定性實驗的基礎上有想法的進行自主創新性、設計性實驗。
2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性設計性實驗項目開題論證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如今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在21世紀這個信息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傳統的工作和學習方式上進行改革,以收獲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實驗針灸學的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并掌握實驗操作技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在大數據背景下的創新教育顯然比傳統教學有明顯優勢。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教育改革進入了信息化教育時代,同時新興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2]。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我們讓學生自由組成8~10人的小組,通過課上、課下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教授學生如何查閱文獻、自主選題、自行設計課題等。每組派選一位組長,組員發揮團隊精神,互相配合。學生確定選題即通過CNKI等開始查閱文獻并設計好實驗方案(方案應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研究方法、時間安排及進度),期間配有教師指導;然后由指導教師組織并邀請科研能力相對較強的教師進行開題論證,給學生指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嚴謹的治學態度。開題論證后如有教師覺得可行的方案設計就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申報,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嚴謹學風,為學生今后無論是攻讀研究生還是工作都打下了基礎。
大鼠骨折模型影像學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實驗動物
SPF級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體重(雌性250~270g,雄性260~280g),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提供[SCXK(滬)2012-0002];實驗在本院SPF級屏障環境動物實驗室進行[SYXK(蘇)2011-0015],并遵循實驗動物使用的“3R”原則,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
1.1.2主要儀器和試劑
Mammomat-1000NOVA型攝影X射線機:Sie-mens公司(德國);LightspeedVCTXT型64排螺旋CT:GE公司(美國);Echospeed型1.5T超導核磁共振儀:GE公司(MRI,美國);Axioskope2型顯微圖象分析系統:Zeiss公司(德國);傷科接骨片:0.36g/片,大連美羅中藥廠有限公司(中國);鈣、磷測定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國)。
1.2方法
魚類與藥學研究
一、安全性評價
劍尾魚(Xiphophorushelleri)是一種用于環境化合物安全性評價的優良實驗魚類。以劍尾魚作為實驗魚類,用不同的生物標志物,如EROD、ERND、GST等酶活性和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mRNA的表達水平,對三氯生(TCS)的毒性進行評估。急性毒性試驗表明,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的mRNA的表達水平均呈劑量效應關系,表明TCS對水生生態系統存在潛在生態風險。類似的實驗也發現,暴露于全氟辛烷磺酸(PFOS)中的劍尾魚的生長狀況、性腺指數(GSI)、肝指數(HSI)均出現明顯變化。因此,以HSI和GSI來評估長期暴露條件下化合物毒性,是優良的亞致死化學評估方法。經甲基睪酮的誘導,雌性劍尾魚隨誘導時間的延續均出現了雄性第二性征,體形、鰭、骨骼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性腺呈現萎縮退化趨勢,生殖能力受到影響。其中臀鰭、尾鰭和骨骼的變化最明顯,可作為水環境風險評價的有效生物學標記并應用于環境雄激素生物監測。稀有鮈鯽(Gobiocyprisrarus)是我國特有的對環境化合物敏感的小型實驗魚類,已廣泛應用于水生態毒理學研究。根據最近的研究資料,稀有鮈鯽被暴露于17α-炔雌醇、雙酚A、己烯雌酚和壬基酚等激素類化合物中,性別分化和性別相關基因的表達被受到影響,其生長發育,免疫反應、物質代謝等受到多氟和全氟化合物聯合作用、氯苯胺等化合物作用的影響。可將稀有鮈鯽作為檢測化合物毒性和評價水環境中化合物污染的實驗用魚。姜錦林等(2012,2013)觀察了微囊藻毒素(MC-LR)與阿特拉津單一染毒和復合染毒對鯉魚的生態毒理效應,研究其肝毒性及毒素積累,其肝臟通過ROS途徑和PP抑制途徑誘導解毒。該研究闡明了水環境中低濃度污染物共存對魚類的潛在風險,可為環境污染物安全閾值的確定和污染物水生態風險評價的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二、藥物篩選與新藥發現
1、抗腫瘤藥物的篩選
LiY等(2012)用斑馬魚對502種天然化合物進行抗腫瘤藥物篩選,采用MTT法與MCF7乳腺癌細胞株比較,結果在斑馬魚中檢測到59種有毒化合物,其中28例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和激活p53通路。其對抗腫瘤及誘導細胞凋亡的藥物生產具有指示作用。張紅翠等(2012)采用MTT法檢測順鉑、紫杉醇、阿霉素、5-氟尿嘧啶等4種藥物對HL-60和Hela細胞增殖的影響,并觀察藥物對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影響。發現這4種抗腫瘤藥物對斑馬魚胚胎的生長發育均有致畸作用。斑馬魚胚胎作為細胞毒性類藥物篩選模型,對于抗微管類藥物較為敏感,但對于抗代謝藥物敏感性較腫瘤細胞差。WangC等(2010)也利用轉基因斑馬魚卵篩選出了具有抗腫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的化合物羅蘇伐他汀。
2、心血管藥物的篩選
HeZH等(2009)以轉基因斑馬魚對大黃的4個組分和5個蒽醌類化合物進行篩選,發現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和大黃酸具有較強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證明大黃抗炎可能與抗血管生成有關。NiTT等(2012)用心肌被GFP標記的Tg(cmlc2:EGFP)轉基因斑馬魚做藥物篩選,發現小分子Cardionogen能增加心肌細胞的數量,促進小鼠ES細胞向心肌細胞分化。胚胎和細胞實驗結果顯示Cardionogen跟經典Wnt信號通路相互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