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動物保護管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野生動物保護實踐中的問題和制度
摘要:野生動物是人類生存和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物,對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我國的長遠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文主要研究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中存在哪些問題,分析國外在對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好的做法,探討如何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及配套規定加以完善,以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完善
一、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及相關規定
我國有關動物保護的法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系及保護名錄,第二部分是其他相關立法,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等,最重要的是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立法及保護名錄。
(一)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系
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系包括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地方層面的立法,是指各省人大常委會頒布的省級條例(辦法),如《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20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上海、北京、江蘇和廣東四個人大常委會也發布了相關規定。
(二)野生動物保護名錄
保護區北部概況及物種多樣性
以保護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bieti)及其生境寒溫性針葉林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的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滇西北迪慶州境內,于1983年建立,1988年審批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北高南低,處在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因此保護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及生物資源具有云南省的特點,同時具有藏南的特色,過渡色彩十分明顯,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保護好這里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意義[1-3]。 1保護區北部概況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部屬葉日保護區管理所轄區,其面積為42854hm2,是瀾滄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嶺———云嶺山脈的金沙江東坡坡面,東西寬約5.4km,南北長約12.5km。最低海拔2094m,最高海拔為5429m,相對高差3500m,如此大高差峽谷形成了保護區典型的立體氣候。年均氣溫4.7℃,極端最高氣溫24.5℃,極端最低氣溫-13.1℃[4-5]。 本文所述的行政區域屬奔子欄鎮、葉日和達日村委會。各村莊分布在以東水河、支永河沿河和以沿金沙江臺階地,有25個自然村落,314戶,2384人口。社區的經營活動以農業為主,林牧兼有,人均耕地面積0.095hm2,人均有糧530kg,人均年收入860元(2010年)。據調查,社區絕大多數富裕家庭不是靠傳統農牧種養業致富,而是靠其他致富門路,其中主要為非木材產品的采集、出售致富居多。可見,非木材林產品對當地社區居民的生存和經濟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居民全為藏民族,均信奉藏傳佛教,生產生活、飲食起居具有濃厚的當地藏民族傳統習俗。在永堆自然村有康區十三林之一的東竹林寺的分寺———葉日安區,在寺僧人有70多人,是從葉日和達日2個村委會各個社區來的。 海拔3000m以下為保護區管理所的實驗區,多為農耕地和村莊居民區及干旱河谷稀草荒山,是人為經濟活動頻繁的區域;海拔3000m以上是保護區管理所的核心區,是該區乃至該保護區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精華部分,森林保持著原始狀態,是包括松茸在內的多種珍稀林產品的集中分布區,也是各種大型食草動物以及它們的天敵———食肉動物的集中分布區[6]。 2豐富多彩的物種多樣性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獨特,從而構成各種地形地貌,分布著極其豐富的珍稀動植物物種。多彩的植被類型呈明顯的垂直帶譜,動物及自然景觀也隨之呈垂直分布狀態,動植物區系成分具有特別的復雜性和過渡性[7]。 據文獻記載,分布在白馬雪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167科18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有云南紅豆杉(Taxusyun-nanensis)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云南榧樹(Torreyayunnanensis)等11種。植物種及區系成分絢麗多彩,其中觀賞植物和藥用植物極為著名,藥用植物102科381種,觀賞植物據1996年初步考察有68科459種。保護區內特有植物共883種,占保護區內種子植物總數的48%,在其他地區是極為罕見的[8]。其中中國特有種322種,橫斷山區特有種425種,滇西北特有種125種,白馬雪山特有種11種。尤其是在亞高山和高山地帶的特有種更是美不勝收。如保護區杜鵑花,有36種是橫斷山區特有種,其中有15種的模式標本產地就在該保護區內。另外,該區域內分布有6種冷杉、3種云杉、2種落葉松,也都屬于我國西南地區的特有種,使這里成了我國西南地區高山寒溫性樹種的薈萃之地。 據初步調查,該保護區內共記錄獸類9目23科100種,占云南哺乳動物分布的33%,占全國哺乳動物總數的16.7%,已遠遠超出東部省份所擁有的哺乳動物。其中該保護區主要保護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Pantherapardus)等7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小熊貓(Ailurusfulgens)等19種[9]。到2010年,該區域內共記錄鳥類17目49科348種,所記錄鳥類占云南鳥類793種的44%,其中雉類有包括黑頸長尾雉(Sytmaticushumiaebumannicus)等13種,占國內分布的26%,相當于我國中部10多個省份雉類種類分布的總和。鳥類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雉鶉(Tetraophasisszechenyii)等9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白馬雞(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等29種。 3多樣而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 白馬雪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北部森林從總體上說屬于亞高山寒溫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從山谷到山頂具有亞熱帶、曖溫帶和高原寒帶等7個植被類型和37個群系,幾乎包含了相當于中國亞熱帶地區到寒溫帶的水平氣候和生態類型[10]。 由于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形成了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化,有寒溫性針葉林、寒溫性闊葉林、溫涼性闊葉林、曖性針葉林和曖性闊葉林等,其中寒溫性針葉林是該區域及該保護區的主體。在一定海拔高度上形成了穩定的天然垂直植被帶,是中國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生物資源保存比較完整而原始的高山針葉林區,在我國橫斷山地植被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也具有典型性。 與云南省其他保護區不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非地帶性亞高山灌叢草甸生態系統是千百年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所發生作用而產生的,這種非常獨特的生物生態系統孕育和保存了許多珍稀特有的生物物種。據初步統計,該保護區有菊科植物133種、杜鵑花科植物87種、毛茛科植物93種、薔薇科植物76種、唇形花科植物89種、蘭科植物46種、龍膽科植物43種等。其中不乏珍稀高山花卉和名貴藥材如冬蟲夏草(Corycepssinensis)、貝母(Fritillariacirrhoeps)、雪蓮花(Saussurealaniceps)、胡黃蓮(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雪茶(Thamnoliavermiculatia)、綠絨蒿(Meconopsisspp)以及多種特有蝠蛾(Hepialusspp)、絹蝶(Parnassiusssp)。 4珍稀動植物的極限生境擁有地 該區域為瀾滄江與金沙江的分水嶺東坡坡面,由南北縱貫的山體與深切的峽谷區所組成,為動植物地理區界(古北界和東洋)。海拔較高的生物群落主要以古北區系成分或高山特有成分組成,低海拔河谷區以東洋區系成分(亞熱帶物種)為主。因此,東洋種沿河谷向北伸入,古北種沿山脊向南延伸,促成和有利于亞種分化,為亞種的形成提供多種環境,致使該區域成為古老物種保存中心及亞種分化中心,如植物中的云杉(piceaspp)、冷杉(Abiesspp)、紅景天(Rhodiolaspp)、杜鵑(Rhododendronspp)、龍膽(Gentianaspp),動物中鳥類的雉科和畫鹛科,2科中尤以血雉(Ithaginiscrueutus)和繡臉鉤嘴鹛(Pomatorhinuseryhrogenys)為代表。該區域不僅是許多動物的分化中心,也是不少動物的起源地和原始類群、孑遺物種的避難所。如分布在長江以南唯一的松雞科鳥類———斑尾榛雞(Tetrastesbonasia),在白馬雪山,分布(東、南)為極限生境的矮巖羊(Pseudoisschaeferi)和雪豹(Unciauncia)都棲息在該區域內。這些物種是許多特殊基因的載體,構成了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為生物進化提供物質基礎。#p#分頁標題#e# 5獨特的功能區劃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藏民族傳統文化 保護區的功能區劃依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云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設計》(1992),其規劃與全國其他所有自然保護區規劃不一樣:北部葉日管理所從金沙江邊到分水嶺山脊全規劃為自然保護區,包括村落及農耕地,而且沒有規劃緩沖區,只規劃試驗區和核心區。海拔3000m以下為保護區的實驗區,面積19160hm2,海拔3000m以上是保護區的核心區,面積為23694hm2。如此規劃,不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而且也保護了有益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內的當地民族文化多樣性。因為當地奉藏傳佛教的居民,具有濃厚的當地藏民族傳統習俗,包括優良的保護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傳統習俗。 雖然當時規劃時北部區域沒有依照傳統理論而規劃緩沖區,但按照當地居民幾百年形成的古老的生產生活等傳統習俗,目前葉日保護管理所的面積為23694hm2,核心區內,有大大小不等的20多個面積約為5000hm2的被當地居民稱為“神山”的禁區,“神山”地界內的一草一木是嚴格受到保護的,并且是永久性的保護。該區域藏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源于居民經過千百年來與自然抗爭,與周圍賴以生存的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產生許多有關保護自然資源的生產生活常識和習俗。保持該種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傳統習俗,與自然和諧、安康共存至今。 6結語 在確定某個保護區或保護區的某個區域管理等級或制定管理計劃時,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其進行保護價值的綜合評價和對比,合理地確定管理等級和管理措施,這不僅是履行一個簡單的計劃手續,也是今后對某個保護區或保護區的某個區域經營管理成敗的重要環節。 白馬雪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滇金絲猴為主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全球80%的滇金絲猴種群分布在該保護區,而北部葉日管理所歷來是研究滇金絲猴的重要基地和首選地。因此,這種突出的典型性體現在全國諸多國家級保護區之首。 在生物多樣性中,該保護區特有種多是一個顯著的特點,特別是一些高山植物區系中更富有特有種。模式標本的產地和以當地命名的特有植物就有147種。以杜鵑花科為例,該保護有87種,其中36種是橫斷山區所特有,15種的模式標本產地是在該保護區。該保護區的高山觀賞植物之多樣,被世人稱為歐洲的花園之母。而鳥類當中以森林類型占絕對優勢,單科單種多,特有類型種類占該區分布鳥類342種的1/5。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獨特,從而構成各種地形地貌,分布著極其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動植物區系成分具有特別的復雜性和過渡性。立體的氣候特征造成多彩的植被類型呈明顯的垂直帶譜,動物及自然景觀也隨之呈垂直分布狀態。為許多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場所,保存了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包括多種多樣的珍稀瀕危物種。 保護區具有典型的亞高山寒溫性針葉林,是我國云冷杉樹種的薈萃之地,不僅面積大(除我國在興安嶺外的第二大原始針葉樹種森林),且形成一種穩定的植被垂直帶,至今保持著原始的面貌。該區域是其組成的核心部分。 特有脆弱動植物集中分布(棲息)地和極限生境的擁有地。在該區域內,高海拔孤立山峰的高寒生境,河谷地帶因焚風作用而形成的局限性很大的干熱生境,使動物群居的生境頗為有限,群居間基因交流困難,容易引起退化或滅絕,增加了脆弱性。在這種高山地區“島嶼”性生境的影響下,動植物的脆弱性共同形成了該地區的又一特點。 感染力這一標準是由于人類的感覺和偏見,不同的有機體具有不同的感染力,純屬是人類感觀的要求。如此說來,該區域屬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地帶,同時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熱點地區之一的腹心地,而且又是全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白馬雪山的杜鵑花海,這些不能不說對人類沒有感染力。 雖然北部區域面積(23694hm2)不大,但其有足夠的面積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棲息著全球最大的滇金絲猴自然種群。何況與南部的原始針葉林聯成一片,形成我國的第二大原始針葉林。
森林廉政文化建設
一、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概述
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以“廉潔奉公、嚴格執法、文明辦案”為主要內容的行業文化,是森林公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森林公安廉政文化不但是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具有遏制森林犯罪發生與增長的價值。
(一)森林公安廉政文化的概念
廉潔從政既是國家公職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同時也是社會民眾對公職人員的期待。廉政文化是指人們關于廉潔從政的思想、信仰、知識、行為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評價。在森林公安執法領域,廉潔奉公、嚴格執法、文明辦案是森林公安民警廉潔從政的基本要求。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就是以廉潔奉公、嚴格執法、文明辦案為主要內容、以文化為表現形式、以森林公安民警為主體的一種特色文化;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在推進森林公安隊伍反腐倡廉建設中有著重要意義,起著導向、規范、激勵、監督等作用。
(二)建設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加強森林公安隊伍建設的需要
森林公安是武裝性質的行政執法力量,擔負著保護森林、野生動物等重要資源的職責,履行著維護著國家生態安全和林區社會穩定的使命。為確保森林公安隊伍正確、有效地履行職責,不但需要加強森林公安裝備與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同時也需要加強包括廉政文化在內的森林公安文化等軟實力建設。森林公安文化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之一就在于幫助森林公安民警樹立森林公安民警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加強森林公安廉政文化建設,引導廣大民警樹立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抵制各種腐朽思想和不良風氣的能力,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有助于轉變森林公安工作作風、提高森林公安工作效能建設。
(三)建設森林公安廉政文化是遏制森林犯罪的需要
濕地脊椎動物資源保護
1脊椎動物在望東洋高山濕地的分布情況 望東洋高山濕地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了摸清該保護區的脊椎動物資源,我縣林業部門從1983年5月開始,邀請杭州大學諸葛陽、北京師范大學鄭光美、華東師范大學陸健健、浙江林學院朱曦、浙江自然博物館陳水華等教授及研究員,配合我縣有關技術人員,先后7次到望東洋,對當地的脊椎動物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調查。通過野外調查,訪問獵戶和護林員,收集標本和有關資料,現已查明:望東洋共有脊椎動物5綱31目90科335種。其中獸類8目20科56種,鳥類15目50科199種,爬行類3目9科38種,兩棲類2目7科27種,魚類3目4科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二級保護動物39種,省級保護動物46種。與周邊泰順縣的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龍泉市鳳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脊椎動物資源相比并不遜色。從調查結果來看,望東洋高山濕地的脊椎動物分布明顯存在3個方面的特點: 1.1濕地面積小,但物種豐富,擁有眾多國家級保護動物 望東洋總面積為636.5hm2,其中緩沖區為290.2hm2,實驗區為268.1hm2。海拔1300多m,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一塊高山濕地。保護區內有鳥類動物199種,而鳳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有鳥類121種。望東洋有兩棲類、魚類動物42種,而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有兩棲類動物26種。保護區內有維管植物178科691屬1472種。其中有很多種脊椎動物和維管植物均是周邊自然保護區沒有發現過的。 1.2在物種組成上,脊椎動物均以東洋界種類為主,存在向古北界過渡的傾向,華南區特色很明顯 從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來看,望東洋保護區位于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的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因此在物種分布上具有明顯的華南區特色,華南區物種較多。如溫州厚唇魚、南草晰、漁游蛇、白眶翁鶯、黑眶蟾蜍、紅胸啄花鳥等。 1.3濕地動物豐富,高山濕地特色明顯 與鳳陽山和烏巖嶺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比,望東洋自然保護區的山地動物和濕地動物更為豐富,具有明顯的高山濕地的特色。如鸕鶿、蒼鷺、白鷺、大麻鴨、白琵鷺、綠翅鴨、普通秧雞、骨頂雞、白腰草鷸、扇尾沙錐和普通翠鳥等。 2望東洋自然保護區脊椎動物減少的原因 望東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脊椎動物雖然很多,但從整體上來看,由于“期間”和前幾年的“開發農業熱潮”的影響,望東洋脊椎動物的數量也曾一度出現了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破壞了生態平衡 森林遭受破壞,使野生動物減少了取食、休養生息和繁衍后代的棲息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使脊椎動物種類有所減少。有人曾說過,消滅一種植物就有10~13種依靠這種植物而生存的動物不能再生存,因此有林就有動物,毀林就是消滅動物。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有關部門對望東洋進行開山造田、放火燒山,因此造成了多種脊椎動物被消滅。 2.2過度獵捕 “期間”,望東洋保護區曾發生了過度獵捕的現象,不僅當地捕獵戶進山捕捉野生動物,而且外地也有很多捕獵戶到望東洋進行捕獵,因此使脊椎動物資源一度遭受了破壞。 2.3認識錯誤 在望東洋自然保護區未成立以前,當地有些鄉村干部認為虎、豹等兇猛獸類均是害獸,因此經常組織獵戶進山捕捉,有時還對“為民除害”的獵戶進行表彰。這樣做既違背了科學,又使野生動物遭受了破壞。加上10多年以前的過度開發,過多應用化學農藥,也使望東洋的水土和大氣受到了污染,對野生動物生存帶來了危害,因此使望東洋的脊椎動物曾一度減少。 3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大意義 地球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和稱為生物圈。這個生物圈是由許多生態系統組成的。生態系統有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等等,既有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態系統,也有人工的生態系統。所謂生態系統就是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所構成的一個穩定系統,其間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進行著連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移,因此它可以保持自然生態平衡。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有四個基本組成部分:一是生產者,即是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綠色植物;二是消費者,即是指動物。因營養的差異可分為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兩種;三是分解者,即是指細菌、真菌和部分動物;四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水、土、空氣、陽光和無機鹽等。因此可看出構成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生物之間關系的基本形式是食物聯系,各種生態處于不同營養層次而構成了食物鏈。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縱橫交錯而形成了食物網。鳥、獸等動物在森林生態中,一般都處于較高的營養層次,因此如果大量減少這些食肉性鳥獸就會使一些小型動物泛濫成災而造成危害,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所以說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就是維持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是保護人們能長期生存下去的自然環境,因此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4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主要對策 從目前有關情況來看,要保護好望東洋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資源,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就必須采取如下對策和措施。 4.1提高思想認識 地球上產生生物已有35億年的歷史,而人類的出現只有200萬年。因此我們切不能違背歷史,對孕育人類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大自然),不能采取無情掠奪的手段,不能盲目放火燒山、成片砍伐和開荒造田,并要大規模開展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多造針闊葉混交林,以利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多良好的休養生息、繁衍后代的基地,進一步抓好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 #p#分頁標題#e# 4.2制定保護措施 為了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當前各地要廣泛宣傳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的重大意義,及時制定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對野生動物要進行人工馴養,并結合自然保護區的擴建和開發山區經濟的工作,積極抓好野生動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以利保護生態平衡。 4.3切實加強領導 為了及時抓好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我們必須根據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要求,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指導,加強宣傳,使廣大群眾都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珍稀動物的重要性。不任意獵捕野生動物,將野生動物切實地管理起來。這樣,野生動物就會越來越多,生態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5切實加強望東洋生態環境的保護 所謂的生態林業就是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林業生產中去,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農村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高水平線上協調發展的林業新體系。它是應用生態學原理把傳統林業與現代林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指導、管理林業,使林業資源和環境得到綜合利用,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效林業。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保護望東洋高山濕地的脊椎動物就是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飛云江源頭的水資源,維持望東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平衡。保護望東洋的野生動物不僅僅是為了多一種或少一種動物資源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保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因此我們對這項工作決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要認真地抓好濕地保護這件工作。
夏爾希里生態質量評估研究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評價是其綜合評價的主體,它不僅評價保護區目前的管理狀況及保護效能,同時又預警未來保護區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實現自然保護區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是對其本質屬性———自然性和可保護性進行的定量測定,是對整個夏爾希里地區的生態質量進行定量分析。通過評價,使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管理走向科學的軌道,并對夏爾希里地區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1自然保護區概況
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阿拉套山中東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邊界中方一側。地理位置為E81°43′09″~82°33′18″,N45°07′43″~45°23′15″。東西長66km,南北寬25km,面積為31400hm2。2000-0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批準建立了自治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寒溫帶原始狀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特有、珍稀物種。保護區基本上無人類活動,生態系統仍處于自然原始狀態。是中國為數極少的邊界保護區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處在亞歐大陸腹地,是西伯利亞、地中海、中亞、亞洲中部幾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地貌特征主要表現為階梯狀隆起,海拔高度為310m~3670m之間,具有大陸性寒溫帶寒冷氣候特征,野生動植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梯度格局。年平均氣溫8•2℃~1•1℃,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冬季有明顯逆溫層存在。保護區水資源補給來源主要是降水、地下水和季節性融雪。保護區有2個湖泊,主要河流為保爾德河,降水量100mm~600mm。海拔3500m以上的山區終年積雪。土壤類型山地灰褐色森林土為主。植被可以劃分為6個植被型、13個植被亞型和34個主要群系。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81科513屬1676種,大型真菌143種,野生近緣植物188種。
野生動物按動物地理區劃應屬古北界中亞亞界中的天山亞區北天山山地省和蒙新區的準噶爾盆地省。動物組成以北方型為主,中亞型次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種類應屬中亞北鯢(Ranodonsibiricus)、賽加羚羊(Saigatatarica)、北山羊(Capraibex)、雪豹(Pan-therauncia)和棕熊(Ursusarctos),這些物種均具有重要價值。分布有陸棲脊椎動物64科221種,昆蟲420種,分屬14目96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6種,二級保護動物30種。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瀕危野生動物附錄Ⅰ的3種,列入附錄Ⅱ的有19種,列入附錄Ⅲ的有1種。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二級保護的脊椎動物1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7種;二級保護動物7種。夏爾希里地區整個環境質量保存著天然的“本底”性。據測定,其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的一類區所要求的一級標準。
2研究方法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評價是通過對多個指標來進行的。應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對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
2.1指標的選擇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的原則和指標體系確立的原則要求,結合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完整的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指標體系。選取自然性、多樣性、稀有性、代表性、面積適宜性、人類干擾、穩定性7項指標體系,并將每個指標分為4個等級,分別賦以相應分值(見表1)。
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初探
1發展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重要性
近幾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快速的進行中,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無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問題。當前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我國經濟發展關注的問題,也成為了國際上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成為世界上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通病,尤其是在我國,環境問題非常嚴重,國際上對環境問題進行研究,經常將我國的環境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制定環境保護法、環境公約等,保護環境是國際合作的共同任務和共同目標。發展綠色畜牧養殖,進行綠色生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安全、營養、高質量的綠色產品,是當前我國畜牧養殖中提倡的內容,發展綠色生產、綠色養殖、綠色產品是對人們的飲食的一種變革。綠色食品現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飲食觀念、消費理念以及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和環境問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發展綠色養殖、綠色生產,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體現,因此發展綠色生產、綠色養殖,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是當前我國畜牧養殖業首要的任務。發展綠色畜牧養殖不僅可以提升我國人民的經濟收入,還可以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國需要大力的發展綠色畜牧養殖,將我國畜牧養殖產品的質量提高,提高我國畜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我國畜牧養殖業的發展現狀。綠色畜牧養殖離不開動物醫學,所以在綠色畜牧養殖中,也需要保證動物醫學的綠色發展,在畜牧養殖中將保證動物健康、合理使用獸藥等,為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在綠色畜牧養殖技術中的動物醫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僅是動物健康的保證,也是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實行的保證。在綠色畜牧養殖中動物的健康是第一要務,一切活動的進行都是為了保證動物的健康,只有保證動物的健康,在綠色畜牧養殖中才可以提升畜牧養殖戶的經濟收益,促進綠色養殖的進行,所以動物醫學為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是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有效實行的保障。
2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做法及發展前景
當前我國發展中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已經在大力的進行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和推行,綠色食品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在農業種植、生產、畜牧養殖、生產中需要將環境問題進行體現,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綠色生產和種植、養殖。在畜牧養殖中,想要實現綠色養殖,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畜牧養殖場所必須沒有污染,符合綠色畜牧養殖的要求,將綠色畜牧養殖和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第二,大力的推行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并有環境保護的理念和意識。第三,實行制度化管理,保證綠色畜牧養殖的標準化發展。第四,合理使用獸藥等。綠色畜牧養殖技術中不僅要合理的使用獸藥,還要對飼料的進行綠色推廣。在畜牧養殖中同樣也離不開飼料,進行綠色畜牧養殖需要使用優質飼料,將農作物的秸稈、青草等進行發酵,然后進行畜牧養殖中的飼養,不僅可以將農業生產中影響環境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和改善,還可以提高秸稈再利用。在綠色畜牧養殖中需要將青草和高質飼料進行合理的搭配,降低飼料的成本,同時降低飼料的使用量,對畜牧生物進行合理的喂養,對于食草動物來講,可以提升其生產力。在飼料的使用中,可以推廣使用應用價值高、綠色的飼料,促進綠色畜牧養殖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畜牧養殖管理,為畜牧動物提供一個適宜生長、舒適的環境,保證畜禽可以健康的成長。例如畜牧養殖需要為畜禽提供合理的光照、空氣、生長溫度等,提升畜禽的生產力,為畜牧養殖戶提供更高的經濟收益。綠色畜牧養殖技術還有很多,在綠色畜牧養殖中,只有大力的推行綠色畜牧養殖,樹立綠色養殖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畜牧養殖質量,實現綠色生產、綠色養殖。綠色畜牧養殖技術還有很多種,例如推廣使用濃縮飼料,動物飼料喂養技術、動物養殖方法等等。當前食品質量安全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發展,需要看清當前的發展形勢,從綠色食品市場的角度出發,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發展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綠色畜牧養殖的發展有非常好的前景,想要提高綠色畜牧養殖質量,需要有綠色畜牧養殖技術,保證畜牧養殖中各項工作都安全、無污染、高質量,加強畜牧養殖管理,改善動物生長環境,合理的所用獸藥,對動物進行健康檢查和保健,提高動物的生存幾率,在對畜牧養殖動物進行防疫時,需要按照國家動物醫學標準、國家動物用藥標準等規范用藥,并進行防疫記錄,嚴謹在綠色畜牧養殖中使用禁藥。對有疾病的動物進行隔離治療,并嚴格的管理,做好畜牧養殖場所的消毒工作等,這些可以保證綠色畜牧養殖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前景。人們對綠色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這也是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發展的一個推動力,綜合分析得出,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需要大力的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促進綠色食品發展,保證食品安全。
3小結
將環境保護和畜牧養殖結合在一起,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在畜牧養殖中進行綠色生產,提供綠色、安全、高質量的畜產品。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需要從不同方面進行入手,將綠色養殖的各項技術進行和養殖方法進行推廣,促進我國畜牧養殖的綠色發展和標準化發展,將畜牧養殖環境進行改善,搞好畜牧生產。
作者:張成君 單位: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創業農場
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
為及時、有效預防和應對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根據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關于建立應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的通知》(贛市衛指辦字〔2020〕1號)文件及縣聯防聯控指揮部的要求,結合林業部門職責,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深入貫徹重要指示和總理批示精神,堅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和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精神以及省、市、縣會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當前加強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立足林業部門職責,進步強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殺害、馴養、運輸、販賣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預防和控制野生動物疫病擴散傳播,確保我縣生態和公共衛生安全。
二、主要任務
1.全面監測巡護轄區內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對轄區內陸生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區、越冬地、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集群活動區,尤其是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級各類林業自然保護地進行全面監測巡護,及時掌握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情況。(責任單位:各國有林場、各林業工作站、各林業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
2.全面排查監測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及經營利用場所。對轄區內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和活體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交易市場進行全面排查監測,督促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及經營利用場所做好衛生環境整治及疫病防控工作。(責任單位:各林業工作站、森林公安局、木材檢查站、濕保股)
3.嚴厲打擊破壞陸生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全面排查和嚴格監管集貿市場、中藥材市場、餐飲行業、野生動物交易集散地等重點區域,組織收繳清除鳥網、陷套、毒餌等非法獵捕工具,嚴厲打擊非法獵捕、殺害、收購、運輸、出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違法犯罪行為,積極配合市場監督部門,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和宰殺。(責任單位:各林業工作站、森林公安局、木材檢查站)
野生動物保護行動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精神,切實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根據總林長令《關于全面壓實林長責任實行野生動物保護網格化管理的決定》(遂總林長令〔2020〕1號)要求,加強日常監管、屬地監管,實現野生動物資源監管全覆蓋,提升野生動物保護監督管理水平。決定在全鄉范圍內開展為期9個月的“清鳥網、拆電網、清市場、拆獸夾”行動。為確保行動取得實效,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我鄉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按照全鄉林長制網格化管理職責落實監管責任,實現屬地責任單位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相互聯動,實現野生動物資源監管無死角、無盲區、全覆蓋,助推全鄉生態文明建設。
二、工作目標
堅持“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力爭全面消除我鄉危害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努力實現“三無一杜絕”的目標,即候鳥通道與棲息地無鳥網具、山上無電網獸夾、市場酒店餐館無非法經營,杜絕嚴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確保野生動物安全。
三、行動時間
2020年3月15至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