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低碳生態經濟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探索
作者:姚毓春 單位:清華大學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優化、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緩解或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排放含量,最終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條件共贏的一種發展形態。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必然要求有與其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即低碳經濟觀念,包括低碳發展觀、文化觀和創新觀。低碳經濟觀念倡導一種新的生活實踐方式,以人類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為價值目標,通過尊重自然的整體價值,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通過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融合使人類的生態文明觀念得以升華。因此,作為人類生態倫理價值觀念調整的產物,從新的維度,豐富了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為解讀生態文明的構建提供了新的闡釋路徑。
一、低碳文化觀:生態文明價值建構的理念依據
文化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但在社會變革尤其在文明進步過程中的作用,有時卻遠遠超過其他制度安排。文化在社會實踐中從物質、精神、制度乃至人類行為等層面,積累和創造各種財富和經驗。低碳文化觀作為低碳經濟觀念的內核,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思想認識、行為態度、道德倫理等精神因素的總和。因此,低碳文化觀要求人們在思想意識等層面,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生成實踐活動中,自覺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從而維持碳循環平衡,抑制全球氣溫變暖、緩解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生態危機,促進各種低碳科技成果的產生,以及各種新的可再生清潔綠色能源科技蓬勃發展,使人類在能源利用方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從工業文明過渡到生態文明。首先,以低碳文化觀推動社會生態自然價值實現。合理的低碳文化觀以低碳價值觀為構建前提,正確的價值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能在社會變革、文化沖突,以及價值扭曲時,保證發展社會道路方向的準確性。同時,也對外部事物、事件作出對與錯、好與壞、是與非的判斷,制約著行為主體的生活信念、行為意志、處世態度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價值觀源于社會生活,反過來又能決定人的生產活動、社會實踐及生活方式。低碳價值觀摒棄傳統純粹以追求人類物質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將自然、環境和生態價值作為評判生產方式、經濟模式、社會形態、生活態度和社會活動的主要標準。與工業社會價值觀不同的是,低碳文化觀推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模式,倡導以生態平衡替代經濟價值作為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不啻為緩解生態危機的一劑良方。
低碳經濟時代構建的低碳文化觀,彰顯了時代的要求,保證了生態文明的價值構建導向,推動了自然環境改善和生態價值的實現。在低碳價值觀引領下,人類將崇尚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環境污染的綠色生活,企業將更重視社會責任,發展以節能減排、控制污染、控制碳排放為主流的生產模式,生態環境建設水平自然會成為評判工作業績的重要尺度,也將引導社會發展突破傳統工業化生產模式,以生態經濟取代由來已久的工業經濟。其次,以低碳文化觀促進生態道德意識養成。低碳文化觀倡導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從而維持全球的碳循環平衡,抑制全球氣溫變暖,消除由氣候變暖所引發的生態危機。生態文明作為低碳社會高于工業文明的一種文明形態,呼喚公眾和社會建構與之相適應的低碳文化觀。低碳文化觀可以促使人類自身生發內在的低碳觀念,進而培育和養成一種生態道德意識,倡導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改革方面控制、降低碳排放,在建構低碳社會的同時,建構低碳文明,“通過道德意識、倫理評價等”[1]對低碳社會經濟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礎,能使人們從道德意識層面強化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意識,通過道德、意識的自覺促進低碳社會的文明建設。應當說,一直以來,人們的道德意識、生態道德意識的養成從未被忽視,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社會、低碳文明對人們的生態意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與期待,而且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迫切性。低碳文明是要求的生態道德意識,不僅強化了對自然環境的愛護與尊重,突出了“碳因素”、低碳文化觀的重要性。通過低碳文化觀所促進的生態道德意識,核心內容是“減碳”意識的養成,因此,自然會成為新型生態道德意識產生的文化理念依據。最后,以低碳文化觀推進社會生產關系協調發展。在我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階段,以增長為主題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根植于社會各界的觀念之中,地方政府工作業績評價方式長期延續GPD單一衡量標準,限制了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盡快生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價值觀,建立與低碳文化相符的非正式制度,改善以單一能源消耗為主的傳統發展范式,以成為實現經濟模式順利轉型的必要條件。
低碳文化觀是推崇低碳環保的發展模式,是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和經濟發展的主體思想。低碳文化觀作為新型文化形態誕生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危機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并通過制定諸如清潔發展機制等國際準則,以制度形式約束各國政府的經濟發展行為。因此,低碳文化觀在改變原有生產、發展等觀念的前提下,能夠有效改善現行經濟發展模式,以法律、法規等制度形式協調現有落后的生產關系,推動社會向生態文明過渡。人類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樣態,文化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新型的低碳經濟催生了低碳文化,與低碳文化相伴隨的低碳文化觀對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以及新型生態道德意識建構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可以認為,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不僅是新型的社會經濟轉型與重構,更是一種文化理念的轉型與重構。
二、低碳發展觀:生態文明價值建構的現實保證
低碳經濟下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分析
摘要:闡述了煤炭經濟生態圈在低碳發展條件下的基本概念、內涵及實施原則,研究了煤炭經濟生態圈的結構層次,分析了煤炭經濟生態圈的主要構成要素,從而就低碳經濟背景下煤炭經濟生態圈的模式進行探究,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低碳經濟;煤炭經濟;生態圈;實施措施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對煤炭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大,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成為了煤炭經濟發展的新方向。而低碳經濟引領著煤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保護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能夠更好地提升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煤炭經濟生態圈以低碳為建設中心,堅持低碳的發展理念,遵從生態圈的發展規律,實施低能耗、低排放、無污染的生產模式,促進煤炭產業經濟效益的獲得。
1煤炭經濟生態圈在低碳發展條件下的基本概念、內涵及實施原則
1)煤炭經濟生態圈是時展的必然趨勢,符合當今時展的要求,成為了當前產業應用最多的生產模式,實施產業聚集效應的表現形式,使行業發展更加的細致化、具體化,構建出完整的產業系統,制定了一系列升級路線,增強企業對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煤炭經濟生態圈從生態角度、節能方面及低碳經濟進行了改進,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能量使用及綠色環保等內容,妥善處理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協調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發展,促進資源、環境及效益的平衡化,科學地發展企業的經濟生產,合理利用企業現有的資源,全面提升產業的生產環境,增強低碳生產對環境的保護[1]。2)煤炭經濟生態圈具有重要的內涵。經過世界各級組織研究發現,煤炭經濟生態圈在低碳經濟下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效地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由整個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共同組成,結合一些相關的輔助機構形成完整的經濟圈。煤炭經濟生態圈以煤炭資源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通過政府實施的保護政策,提升了煤炭資源的利用情況,增強了煤炭資源的產出效率,優化了各個部門的生產配置設施,增強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為煤炭企業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煤炭經濟生態圈在實施過程中遵守“優產、聚集、升級”的原則,構建出優良的實施原則。企業精選出優質的煤炭資源,實現產業化的生產規模,加工出社會所需的產品,優化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合理配置資源的生產裝置;適度開發煤炭資源,促進經濟圈的高效發展,增強資源的集約開發,提高相關產業的聚集,提升產業生產系統的升級,從而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擴大環境所能承載的能力范圍[2]。
2經濟生態圈的結構層次,明確生態圈的基本特征
低碳經濟及煤炭經濟生態圈研究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各行各業都在不斷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力求建設無污染、少排放企業模式。其中,低碳經濟,作為國內外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正在被各大企業所倡導。煤炭行業作為一個高碳行業,也在不斷的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正在積極、努力構建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
低碳經濟;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污染量過大,產出較低,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由此低碳經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范圍內。所謂低碳經濟,指的就是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創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開展的全新的經濟模式,其中的煤炭經濟生態圈就是以該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而建立形成的新興模式[1]。
1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業的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下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探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把關注的重心向生態環境問題轉移。低碳生活、節能減排的生活理念已經越來多地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煤炭作為一個高碳的行業,其污染排放量高、能源消耗大的特點極為明顯。作為我國重要組成部分的經濟產業之一,如何在當前低碳經濟盛行的背景下求得“生存”?企業煤炭的發展亟待改革創新。本文就企業煤炭經濟生態圈的發展所需要具備的條件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碳經濟;煤炭經濟;模式研究
基于近幾年來全球變暖、環境持續惡化的現象,我國提出了低碳的發展理念,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煤炭資源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占據著我國經濟的重要地位。而其污染大、碳排放高的特點已經與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嚴重不符。為了適應當前低碳經濟的社會發展需求,我國提出了建立煤炭經濟生態圈,堅持低碳的發展理念。而企業相關部門和煤炭行業的相關負責部門應積極溝通,采取相應的對策,通過促進煤炭行業的低碳轉型,從根本上實現無污染、低排放的產業模式。為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種長期形態。
1低碳經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
由于受世界產業格局的影響,我國曾長期作為發達國家高碳排放產業的基地,而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仍處于落后地位,這也是我國碳排放量連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受我國能源資源結構的限制,煤炭依舊是我國的主要能源,而隨著相關低碳理念政策的不斷出臺,煤炭在出口環節也開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雖然煤炭經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其生產在加工的程序上仍舊處于碳排放水平的底端。而隨著國民低碳減排的意識不斷深入,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為了更好地促進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我國提出了建立煤炭經濟生態圈的理念,煤炭行業及其相關的產業正在面臨重組的境遇。
2推行煤炭經濟生態圈的概念及發展意義
2.1煤炭經濟生態圈的概念內涵
低碳經濟下煤炭經濟生態圈研究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關注生態環境問題,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尋求排放少、污染少的發展模式,力求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煤炭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高等特點極為突出,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煤炭經濟亟需進行改革創新,為此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得以提出并逐步展開實踐。文中將對該生態圈模式在發展中所需的基本元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中應當注意的關鍵點。
關鍵詞:
低碳經濟;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要素;關鍵點
為了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我國提出要建立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努力使低碳經濟成為現實。生態圈模式建設以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效益理念、節約環保理念等為核心,將煤炭企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相結合,使煤炭企業能夠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在低碳經濟的基礎上建設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是煤炭企業及相關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基于低碳經濟的煤炭經濟生態圈模式發展的基本元素
(一)主體
低碳經濟茶文化生態旅游研究
摘要:
低碳經濟是我國近幾年開始發展的經濟結構,也是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多年后所衍生出來的新型經濟理念。在茶文化中,人們對茶文化的傳統印象還停留在品茶的基礎階段,而在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下,茶文化已成為了現代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結構,并將茶文化融入各個生態旅游項目當中,使低碳經濟得到全面落實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生態旅游事業的經濟發展,對此,本文針對低碳經濟環境下茶文化的生態旅游發展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
低碳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低碳經濟這一理念是在我國20世紀時期所提出來的,其發展理念的主要來源是為了防止全球變暖所提出的對策。通過低消耗、減排放、減少空氣污染來得以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以生態旅游產業來說,通過生態旅游產業的茶文化能夠將我國的低碳消費得到有效實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經濟消費帶動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讓人們加強對低碳經濟的重視,也通過茶文化的宣傳提高生態旅游的發展速度。從低碳經濟環境下來看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整體發展可以發現,一個全面而合理的旅游發展策略能夠加快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并且為我國的低碳經濟帶來更多效益,反之則會使得茶文化生態旅游逐漸走出人們的視線。
1低碳經濟環境下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必備條件
1.1旅游產業具備良好的發展途徑
生態倫理視域下低碳經濟實現路徑
[摘要]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更好地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本文通過概述低碳經濟的內涵,分析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面對的倫理困境,包括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缺乏低碳創新能力、低碳消費意識薄弱、低碳法規及政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進而提出應采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樹立生態低碳消費觀、完善低碳政策與管理體系等對策,旨在打造生態文明,促進我國低碳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倫理;低碳經濟;路徑
進入21世紀,使用化石燃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在碳排放量日益增加的今天,化石燃料的不當使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比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等。因此,專家和學者意識到改善環境危機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由高污染、高排放、低產量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向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1.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在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有所體現,但當時并未對低碳經濟進行明確定義。一般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基于一定的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促進能源高效利用與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以緩解能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1.2低碳經濟的特征
石油業低碳經濟生態理念研究
本文作者:陳芳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政治學院
石油天然氣企業是資源的調動、生產和提供的主體,同時也是自然資源的主要消耗者、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油氣開采、石油煉化過程中產生的泄露石油、天然氣、廢水、廢泥漿等污染物,是造成石油產區生態環境惡劣、油地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隨著全球氣候的日益惡化,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世界經濟重新分流將成為主要趨勢,而依存于世界經濟體系下的任何一個企業都將無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掌握國家經濟和安全命脈的重要企業,氣候和環境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法律法規、經濟環境的變化,使石油天然氣企業面臨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以及合規性、市場競爭力、社會聲譽、消費者認同度等問題。因此,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
在全球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呼聲中,低碳經濟適時而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也被順理成章地推到了舞臺的正中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低碳經濟模式必將逐漸成為石油天然氣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倫理是伴隨著環保運動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倫理學理論,它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規范擴展到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以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強調要尊重和保護環境,要給予自然環境道德關懷,實現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平衡。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求石油天然氣企業樹立綠色能源、綠色生產以及綠色產品的理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技術的創新。發展低碳經濟,可以有效減少治污成本,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種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也是促使石油天然氣企業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獲得長遠發展的一劑良方。
1生態倫理的含義
只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帶來的副作用使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以環境和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繁榮是不可持續的,由此引起的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矛盾沖突日益凸顯。不斷涌現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氣候危機告訴我們,人類無法再這樣繼續發展。正是這種清醒的認識,推動著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而現代生態倫理學就是人們在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產生的。生態倫理學最早興起于19世紀早期,最初由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把道德范圍擴大到動物,隨后,西方學者們又相繼提出“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將倫理作為輔助手段管理自然”等思想。1949年,在萊奧波爾德(Al-doLeopold)出版的《大地倫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生態倫理學的概念,由此創立了生態倫理學,把倫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標志著人類道德的進步和完善[1]。把人與自然存在物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調節的范圍,超越了以往狹獈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視野,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新視角、新思想,也是人類道德的新境界[1]。生態倫理就是把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規范擴展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包括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改造自然的活動進行科學決策、在人們心中樹立環境保護的道德觀念等[2]。其側重點不僅考慮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榮的關系[3]。因此,生態倫理是以人與自然兩者之間的道德關系為主體,以社會發展為前提,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它主要是人與自然交互活動中產生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又蘊藏著人與人的關系,傳遞了天人合一、和諧發展的倫理價值理念與價值關系。
2生態倫理與發展低碳經濟
生態倫理觀念的提出,為突破發展瓶頸、轉變發展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低碳經濟是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的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生產方式。它的出現必然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念的普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