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大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大學教育美育論文
1.美育是形成大學生高尚素質的重要環節
首先,一個人道德的成長需要什么?不得不承認,在情育方面,美育高于德育,審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從客觀上感受到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各種美的形象,從而將其轉化為理性自覺意識,提高內心靈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覺脫離世俗,拋棄低級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這是德育難以達到的。
2.美育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學生的個性品質
審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一個人完美的人格,一個全面發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結構包括認知結構、倫理結構、審美結構。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在于建構其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的建造與個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關。相對來說,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結構越豐富,欣賞能力也就越強。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熏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別人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并進行美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是審美心理結構的建造過程,在大學進行系統的審美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它主要是通過個體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美的規律、創造出美的產品,去影響大學生原本不成熟的心理結構,增強大學生審美感受能力,使其達到平衡,間接的影響智力和品德使其趨向成熟,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雖然說智育、美育、德育、體育都是影響人發展的方面,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審美教育。
3.美育在大學教育體制層面的作用
美育是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必修課,它不僅重視人的成長,對于學校培養現代化人才,提高教學質量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美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創新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論文(7篇)
第一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探索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考慮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教學開展必須圍繞需求分析的結果進行。不同研究者根據各自分析的視角不同,對需求分析做出的分類不盡相同。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Hutching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目標需求(target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needs)。目標需求是指學習者為在目標情景中能順利運用所必須學會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需求是指學習者為實現目標需求所需學習的語言知識和技能。Brindley(1989)提出主觀需求(sub-jectiveneeds)和客觀需求(objectiveneeds)。客觀需求包括所有關于學習者的客觀情況(如學習者目前的外語水平、語言學習中的難點等),而主觀需求是指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態度等)。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下,對課程的需求分析不僅應該重視針對學習者個人學習需求的分析,還應該對國家和辦學單位人才培養目標、社會和就業、課程組織者等方面的需求進行分析。
二、課程需求調查
(一)國家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我院繼將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后又被確立為應用科技型大學試點院校,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國家是一致的,即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職業型人才。作為公共基礎課的大學英語課程除堅持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打好語言基礎的目標定位外,應該更突出外語的工具性和應用性特征,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目標不變情況下,將英語教學重點轉向為職業性需要服務的重心上來。
(二)職業需求
就業困境視角下大學教育論文
1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1.1應屆生就業困難突出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招考時往往將條件向有工作經驗的往屆畢業生傾斜,不少企業在招聘時也明確地將應屆畢業生擋在門外。用人單位在招人時也時常反映大學生們眼高手低,理論知識強但是動手能力明顯不足等問題,他們花了大力氣培訓的員工,往往在職業技能得到提升后選擇跳槽。而不少畢業生卻不得不抱怨“我連就業崗位都得不到,如何積累經驗?”如此往復,應屆大學生的就業陷入了一個“沒經驗難以就業,不就業無法積累經驗”的惡性循環。招聘單位的需求與現行大學教育的培養模式之間的不同步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雪上加霜。
1.2工資待遇遠低于預期
在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很多家庭希望子女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借以改變自身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命運。在計劃經濟時代,考上大學的人被視為擁有“鐵飯碗”,有了讓人羨慕的“國家干部”身份。但目前的狀況是,很多大學生經歷了多年的寒窗苦讀,發現就業時需要和很多學歷不如自己的人競爭,這些沒上過大學的人由于擁有較多的工作經驗,比較受用人單位青睞,工資待遇也普遍比大學生高。特別是部分農村家庭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背負債務讓孩子通過上大學跳出農門,在城市找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然而這些背負著以知識改變命運的大學生卻發現畢業后他們的工資連讓自己過得舒服都困難,更遑論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質量了。有些大學生自嘲自己的白領生涯是這樣的:領了這個月的工資,交完這個月的房租、水電費煤氣費物業費,發現我這個月的工資又白領了。
2大學生就業困境原因分析
2.1大學擴招速度與高等教育質量的脫節
寫作教學與大學英語論文
1、認知語言學
區別于早前的語言學派,認知語言學既彌補了以Halli-day為代表的功能語言學忽略“語言作為符號系統所具備的固有規則”這一不足,也避免了生成語言學過于強調語言自治性而引發的循環論證問題。為此,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確定為“現實———認知———語言”,所提出的隱喻、原型、范疇以及構式語法等概念,既在理論上拓寬了人類對語言的認知維度,也為應用性的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范式。我國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歷了引進、介紹到迅速發展、多方面應用及理論反思幾個階段,迄今已二十余年(束定芳2009)。從開始對國外學科知識的關注與引介,到將理論運用到漢語本體研究,再到理論運用于語言教學實踐,中國認知語言學在國內學界成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并成為國際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綜觀學界的研究內容,還基本停留在“模仿———運用”層面,鮮有理論上的創新,這一點是值得國內學者反思并加強的。
2、語言對比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說過,“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這充分說明對比在語言學習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對比語言學(ContrastiveLinguistics),又稱“對比分析”,從對比的角度出發,對不同語言進行比較研究,描述其異同,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綜觀其學科發展,首先產生的是“對比分析”這一共時的研究方法。隨后基于二戰后外語教學的需要,美國語言學家B.Whorf首次提出“對比語言學”的名稱。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R.Lado出版了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標志著對比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潘文國,2002)。由此可見,對比語言學的學科基礎是外語教學,二者在目的與方法上始終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的漢外對比研究從《馬氏文通》開始,經過幾代語言學家的努力,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學英語的熱潮,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學科建設方面,許余龍的《對比語言學》提出對比語言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步驟及方法等,強調語言項目的共同對比基礎,運用統一的理論進行語言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方面的對比研究。然而與認知語言學相比,對比語言學的獨立程度稍顯不足。究其本質,對比只作為一種方法來進行研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盡管國內“對比語言學”的提法層出不窮,筆者經過反復考量,認為這一指稱有待商榷。綜上,雖然“對比語言學”是否作為獨立學科尚無定論,但“英漢對比”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仍給英漢語的研究及教學提供了思路。
3、英漢認知對比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認知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為語言對比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事實也證明對很多語言現象都有較強的解釋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意義不是簡單再現外部世界的物體、事件或關系,而是人類將自己對外部事件的認知用語言表達出來。由于全人類對外部世界的基本經驗相似,因此同一意義的表達在不同文化與語言中具有共性,這為語言對比提供了可能。但不同的社會環境存在差異,并體現在語言文化上,這使得對比存在必要性。文旭(2009)指出,認知框架下的語言對比在國外已具雛形,但以認知為基礎的英漢對比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成果只分散于部分著作與論文中,如趙世開先生的《漢英對比語法論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漢對比語法三題”等。更進一步,探討二者的結合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筆者認為也十分有意義。下面就結合理論與實踐進行分析。
3.1語言的意義———范疇化理論
ESP課程改革大學英語論文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國際形勢及國內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質性變革,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盡管國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院校學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層次標準,但究其本質還只是一個單純以基礎英語為核心的綱領性文件。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無法滿足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必須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和目的進行根本改革,基礎英語教學應向專門用途英語轉移,大學生應以學科知識為依托來繼續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發展專業學習所需要的學術英語能力。但有些學者持質疑態度,認為通識英語更適合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現狀。總之,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之方向問題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達成共識的,本文將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狀況進行客觀、綜合的分析。
二、基于實際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眾所周知,關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問題早就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礎論”和“專業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有部分學者提出以外語為工具,學習世界上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為各行各業培養既精通外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實質上,是將外語看成為科技服務的工具。目前,蔡基剛等學者極力主張將大學英語課程定位全面轉向ESP方向,以滿足國家對外語人才的戰略要求。同時,“基礎論”思想在我國大學英語界也是長盛不衰,很多學者認為只要打好語言基礎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專業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并無本質差別。此外,專門用途英語閱讀材料通常術語較多,缺乏情節,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語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無論是“基礎論”還是“專業論”都應以實際需求,特別是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課程體系改革。具體而言,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工科院校與綜合性院校之間乃至不同專業院系之間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應搞一刀切,同時也不能過于因循守舊,無視社會和學生的專業需求。那么,如何處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之間的關系呢?下面將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討論與分析。
(二)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
既然是改革的兩個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為“通用英語”,何為“專門用途英語”,以及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從學術術語的定義來看,通用英語即目前大部分院校為大學英語設置的普通英語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它以打好英語基礎、訓練基本英語技能為主要目標,不能體現具體的專業性和服務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專門用途英語呢?Strevens為其歸納了四個區別性特征:教學目標必須能夠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教學內容必須與某一個專業、職業及其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教學的重點落實在與特定的專業或職業相關的詞匯、語法和語篇運用上;必須具有與通用英語(EGP)相對照的特征。有學者根據使用英語目標的不同又進一步將專門用途英語分為學術英語(EAP)和職業英語(EOP/EVP)。Jordan又將學術英語細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兩類,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通用學術英語主要針對各個學科英語中存在的共性的東西,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學術英語口語及書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撰寫論文、查閱文獻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性活動);專門學術用途英語則更側重特定學科(如冶金、法律、計算機等)的語篇體裁及工作職場所需要的英語交流能力。由此看來,學術英語并不等同于專業英語,更不同于側重打語言基礎的通用英語。根據Hyland的觀點,學術英語中的通用學術英語和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中的綜合英語相近,目的都是培養語言能力,甚至在學習起始時間及語言難度上并沒有前后階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應用目的,具有為學語言而學語言的通用英語性質,而學術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培養為專業學習和研究服務的語言交際能力。
商務英語大學畢業論文研究
【摘要】
大學畢業論文的寫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本文討論了商務英語大學畢業論文關于現狀研究存在幾個嚴重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引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犯同類錯誤。
【關鍵詞】
商務英語;大學畢業論文;現狀研究;問題;對策
一、引言
大學畢業論文的寫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價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關于商務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如,論文的選題、摘要的寫作與翻譯,關鍵詞的提煉,論證的過程、語言表述等等)已受到很多學者和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因此,本文無需重復討論此類的問題。在連續幾次畢業答辯中,筆者發現商務英語大學論文關于現狀研究存在幾個嚴重的問題,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并加以討論,以引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犯同類錯誤。
二、商務英語大學畢業論文關于現狀研究的幾個常見問題
大學英語口語論文(3篇)
第一篇:大學英語口語聽力教師專業知識及素養提高
一、引言
當今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大學教育的質量。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口語和聽力的教學是其不可或缺的奠基部分。筆者認為作為現代英語聽力、口語教師,應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知識結構,較好的組織及科研能力,還要有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決心。
二、大學英語教改為大學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各學院近年來的英語教改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培養了大批有專業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為學生更好的就業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在全面加大英語課的條件下,怎樣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實用的英語知識,教師又怎樣吸引各專業的學生對英語課程感興趣并為之努力,這些都是奮斗在第一線的英語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學生口語及聽力能力的高低是其英語綜合能力最直觀的表現。作為口語及聽力教師的我們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幫助學生掌握最實用的英語知識和技巧,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英語聽力、口語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及提高途徑
1.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國外大學教育論文
一、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教育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人們不但要學會獲取新知識,更要學會運用新知識以及創造新知識,這樣才會獲得可持續發展。國外大學教育以設立創新基地、改變教學形式、調整課程設置、創新經費補貼等方式鼓勵創新,為廣大學生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MIT讓本科生參與研究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幾年前歐洲共同體創辦了一所“歐洲高等學校研究生院”,接納歐洲共同體各國富有創造力的大學生到校深造,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工作。美國很多大學的教學方法很值得學習,如討論、讀書報告、小組工作、社會調查、實習、實驗等,一般采用的是交互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唱獨角戲,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能力、勇敢表現自己并提出各種問題,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和個性化發展。盛行世界的“問題教學法”使得學生對知識和真理充滿了好奇與追求,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國外大學課程成績并不是由考試一刀切決定的,而是由考試成績、平時測驗成績、課后作業和論文完成情況、課上討論和小組工作時學生的表現等構成。
另外,考試大多采用“帶回家”的開卷形式,試卷內容重視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美國大學的課程設置體現了以生為本的體制,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更好地為他們的前途考慮。在入學時不規定專業,而是在全校范圍內廣泛選課,在二年級時學生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興趣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與課程。美國許多大學還開設了一系列關于創造能力培養和創新思維能力訓練的課程,以提高其創新能力。縱觀我國的教育情況,我國許多大學的教育一直“以知識為中心”,把知識與創新能力等同起來,把知識與書本、課堂等同起來,從而造成了“死讀書”的情況。許多大學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一個人在唱獨角戲,不注重與學生互動,而且上課形式及考核形式單一,課程設置不靈活,沒有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為此,我國的大學教育應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扭轉考試強等于能力強的局面,采用多種互動形式的教學模式,建立“發展型”的教學評價體系。另外,大學教育應成立創新教育基地和創新科研基金,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搞科研創新活動。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實踐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并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成為歐美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基于能力本位的實踐教育是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建立在非書本上的學習活動,著重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國外大學教育從課程層面、課外活動、專業實習等方面開展了實踐教育。美國各大學增設了許多實踐課程,如實驗課、實習課、見習課等,推動了教育的實用性。MIT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斯坦福大學要求各學科每周至少開展一次面向工業界、企業的咨詢與交流活動。不管是歐美還是日本的大學,他們都非常注重加強與企業、社會的聯系,并有著長期的合作,鼓勵學生走出去,要求學生到工廠或企業參與實習。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培養了大批面向社會的應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鉤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此外,國外大學都很注重開辟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不但豐富了校園生活,而且鍛煉了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了大學生的潛能。
國外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形式多樣,如學術、娛樂、體育、宗教、公益等,常見的有模擬法庭、籃球聯賽、俱樂部活動、沙龍、演講比賽等,既增長了見識,又鍛煉了能力。課外活動是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體現。我國的大學教育應設置以能力為導向的實踐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能力選擇自己的培訓課程;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考核方式,增加以能力考核為基礎的綜合性評價方法;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勵和安排學生去企業實習,將知識運用于生產實踐中,同時也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工作環境和社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并尋求與企業的多元化科研合作,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從而形成以項目為中心的多方向輻射能力培養機制;拓寬課外實踐活動形式,建立綜合性考核機制,提高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度。
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