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單元教學設計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小學科學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考
摘要:小學科學以核心概念貫穿始終,是以主題單元為組織形式的綜合性課程。以主題“熱”單元為例,以“主題”為線索,以科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知識概念圖為基礎,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對“熱”單元進行研究,通過梳理、分析“熱”單元的結構,整合教學內容,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適合于學生的主題單元探究課程,可以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主題單元;主題“熱”單元;教學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世界各國紛紛對教育進行改革,倡導綜合課程,促進探究學習。2017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1],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以核心概念貫穿整個科學教育。小學科學是以主題單元為組織形式的綜合性課程,倡導生活與科學的聯系。那么,組織主題單元的教學內容、安排主題單元的教學順序是進行科學教學的保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明確主題單元知識網絡結構,建構適合學生的主題單元探究課程,可以為一線教師主題單元教學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關于主題單元教學
在國內對主題單元探究教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個固定單元的教學內容的整合,缺乏對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并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鮮有教師注重教學內容的銜接,對主題單元教學內容沒有做系統的整合,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科學認識。本研究將主題單元教學定義為:圍繞某一大主題展開的、以相關科學知識為補充,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形成對所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主題單元教學要遵從以下基本理念。
1.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
主題單元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依據學生個性發展,以學生為中心,遵循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分析主題與子題之間的關系,探討主題單元內容的選擇與順序安排,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主題單元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
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設計探究
摘要:學科教學是目前普通高中開展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就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設計中滲透生涯教育開展實踐和探索。從生涯教育內容中涉及的自我探索與認知、學習經驗與體驗、客觀分析與評價三方面著手,結合英語單元教學的特點探尋符合高中生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師教學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生涯教育;單元教學;實踐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特別提到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高中學校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學校有開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根據美國生涯發展理論研究者舒伯(Super)的研究,高中生正處于生涯探索期。生涯探索期的發展重點是在學校、休閑活動及社會實踐經驗中進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和職業探索。從人的發展角度來說,在高中生中開展生涯教育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生涯教育有其必要性。高中英語教學中,通過豐富的語料的學習,既有語言能力學習的過程,更有語言文化習得的過程。同時,通過設置課堂情境、課堂活動賦予生涯教育體驗的載體。因此,英語教育教學具有生涯教育育人的可能。本文在高中英語學科單元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開展相關的探索與思考。在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設計中滲透生涯教育需要關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連續性、關注基于生涯發展的自我探索、關注實踐體驗。實現在高中英語單元教學設計中滲透生涯教育的策略主要涉及自我探索與認知、學習經驗與體驗。
一、運用生涯教育理念通過挖掘單元資源引導自我探索
生涯教育中的自我探索是為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自己,幫助確定職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教師應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單元教學特點,依托課本內容,應用生涯理論設計課堂教學,助力學生的自我探索。
(一)挖掘相關素材。 鼓勵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學生的職業認知、未來發展的著眼點。而挖掘英語單元教學中適合生涯教育的相關教學素材是關鍵點。以上海市《新世紀英語》教材為例,課本中有不少單元教學內容適用于生涯教育,主要分為三類。1.以介紹職業為主要內容的單元,引發學生的職業興趣:高一上M1U1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一文中介紹了四個生活中常見的職業;2.以人物傳記為主要內容的單元提供成功的案例和榜樣。如:高一上M1U2 Michelangelo一文以米開朗基羅的生平事跡凸顯了其不斷努力,精益求精的精神。另外還有高一下M3U5 Toscanini 、高二上 The Great Scientists、高三上the 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等等;3.基于整體生活形態發展為內容的單元。這些單元主要涵蓋了待人接物、社交禮儀、社會熱點的看法等內容。通過相關單元素材的教學,給學生提供生涯教育的真實素材,使生涯教育更加具體化、真實化,從而讓學生更有探索的意愿。
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探究
摘要:立足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結合高中英語知識點繁雜、內容豐富的現實情況,以及單元整體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系統性掌握、深入理解等優勢,文章圍繞如何從“單元”出發設計教學活動提出了相關策略,希望能夠為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學生提升學習質量帶來有效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構想
引言
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英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優化英語教學結構已然成為了基礎教育的重點任務。尤其是面對高中階段即將要應對人生中最后一場關鍵性考試、同時馬上要與社會密切接軌并運用英文語言參與社會生活的學生,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育其學科核心素養是勢在必行的。因此,從高中英語的學科特征和知識結構出發,立足于單元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優勢,探索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方法是迫在眉睫的。
一、深入研讀教材,明確單元主題與語篇話題的聯系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參照、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托,想要真正實現單元整體教學,就必須加強對教材的分析,從中尋找單元主題和不同語篇話題之間的關系,進而深入分析不同內容之間的思維、情感聯系,確定整體教學目標,再以不同語篇內容、情感價值態度為劃分依據設計相對獨立的基礎教學活動,分別培養學生的不同英文素養,如語言能力、文化品格等[1]。這樣一來,由單元主題到單一語篇來設計、由單一話題向單元主題來落實,由簡入繁地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單一目標的實現逐步完成綜合性人才培養任務,學生不僅能夠很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還能學會學習的方法,即:單元(整體)學習方法,形成嚴謹的學習思維。毫無疑問,這不僅對他們在現階段英文領域的發展大有裨益,還能為其后續在其他學科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Teenagelife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Unit1內容),教師為更好地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工作,就需要先對單元主題“Teenagelife”展開分析,再對ListeningandSpeaking、ReadingandThinking、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ListeningandTalking、ReadingforWriting等不同語篇的內容展開分析,尋找其與總話題“Teenagelife”之間的深層聯系,再對應不同語篇的教學任務設計與總目標緊密相連的語篇教學目標,循序漸進、目標明確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聽力引領教學,由主題到話題培養學生英語思維
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思考
摘 要:單元整體教學立足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等語文核心素養,力求彌補傳統教學關注單一知識點和單篇課文的不足,嘗試整合單元目標、教學內容、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等。單元整體教學需明確單元目標,圍繞核心知識設計學習任務,適時融入習作指導,以讀促寫。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安排
單元整體教學立足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等語文核心素養,力求彌補傳統教學關注單一知識點和單篇課文的不足,嘗試整合單元目標、教學內容、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等。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整合核心知識,抓住教學要點,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實效,課余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完成閱讀教學“1+X”的教學目標。本文以統編教材七下第一單元為例進行闡述。
一、明確教學目標
統編教材每一單元都有一段導語,導語包括本單元的文本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七下第一單元為散文單元,導語如右圖。讀導語可以了解這一單元的內容是關于名人的,需要用精讀的策略“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及“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學習方法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簡要地說,就是抓細節描寫、人物特征、思想感情等,把握散文的言語形式,抓住所寫人物的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本單元編排了課文《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孫權勸學》以及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等內容。統觀幾篇課文,可以發現作者注重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征和思想情感。本單元可以將“細節描寫”作為教學重點,進而明確:細節的魔力存在于作家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之中,在教學中可以抓住“細節描寫”設置學習任務。在教學時要明確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區別,并整理出本單元可以涉獵的課外閱讀書目:聞一多的《太陽吟》《死水》《靜夜》,魯迅的《死》,蕭紅的《呼蘭河傳》,陳丹青的《笑談大先生》,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等。對于本單元的寫作要求——“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生可以通過前期閱讀,水到渠成地完成。
二、設置學習任務
合適的學習任務是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有力推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單元教學設計引導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上海市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指出:“初中歷史教學當準確把握課程內容主旨、著力彰顯史學思想方法,在‘教有中心’‘學有方法’的基礎上,完善學史方法、豐富學史經歷,目標明確、設計得當,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人格素養。”[1]單元教學設計為老師們提供了一種教學思路。“單元教學設計體現為一個主題在一定時間段的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設計的要素有目標、內容、活動、作業、評價和資源等,單元教學設計結構表征為單元教學設計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搭配和安排。”[2]中學歷史學科的單元教學設計,要圍繞史學思想方法目標的分解與達成,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內容和過程,將史學思想方法的目標分解、分配至單元教學目標,考慮單元之間、單元與課彼此的關系,把握單元內容的核心觀點或核心概念,結合單元內容精選與整合史料、設計與解決關鍵問題。本文以統編初中歷史教材第一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為例,淺談如何在單元教學設計的引導下進行統編初中歷史教材的教學。
一、立足單元整體,把握內容主旨
內容主旨明確,學生“不僅能貫通該課,而且能貫通此前和以后學習的核心概念”。抓核心課文、破單元標題、通思想方法、究新穎表述是把握單元課程內容主旨的基本路徑。教師可以基于對《上海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試行稿)》和《上海市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的認識,依據學情,基于對課程內容“源”與“高”關系的處理原則,梳理出每一個單元的內容主旨和結構圖示。在單元內容主旨之下,把握每一課的內容主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屬于第一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也是這一單元需要把握的核心主旨。本課中北魏政權是由鮮卑族的拓拔氏建立,拓跋鮮卑作為統一中原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其催馬揚鞭的身影、改革漢化的精神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而本課的內容主旨就落在了“民族交融”。試講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孝文帝一定要漢化?為什么北魏政權一定要漢化?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學生在學習前秦歷史的時候有接觸,前秦的統治者就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在以后的歷史中,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滿族建立的清,都不同程度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漢族文明學習和借鑒。如果課堂僅僅止步于說明現象,而沒有解釋現象的話,理解力強的學生便會有此疑問;重復的現象說多了,其他學生自然也會有此疑問。如果在這堂以民族交融為內容主旨的課上,梳理北魏政權的漢化歷程,并架構其漢化的內在原因,那以后學習其他少數民族政權漢化的時候,學生自然就懂得遷移了。修改后的教學設計,運用文明史的三要素架構整個教學環節,在體現既定內容主旨的基礎上,力求呈現少數民族政權漢化的原因。文明史的三要素是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和文明交往。由于氣候變冷(運用統編教材歷史地圖冊《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溫度變化示意圖》),北方水草不肥美了,游牧民族被迫南遷進入農耕區域,逐步由游牧的生產方式轉入農耕的生產方式,所以迫切需要學習農耕技術。這是地理環境變化導致了生產方式發生變化,為了求得生存,游牧民族必須向農耕的漢族學習。生產方式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會發生改變,游牧民族開始學習冶鐵,鑄造工具,學習筑城,開始定居。定居之后,上層統治者需要管理、收稅,就需要學習農耕文明下的政治經濟制度。這是為了統治能夠延續下去而學習,最終是為了維護政權。因而漢化不是最終目的,漢化是為了維護統治而實行的政策。按照這一思路架構整堂課之后,學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立足單元整體,梳理課文內在邏輯
基于單元教學設計的最大好處是,我們可以在遵循史學規范的前提下,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認知能力,立足結構邏輯,考慮每一單元課與課之間的關系,目與目之間的關系,整體結構化地處理課文。第一分冊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有5課。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亂,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孫權、劉備各據一方,勵精圖治,使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的統一(第16課《三國鼎立》)。魏國司馬氏逐漸掌權,建晉代魏(史稱西晉),最終統一全國,但不久又陷入分裂。在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內遷,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并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5世紀統一北方,結束分裂。北魏孝文帝學習漢族文化進行改革,推動北方各民族大交融(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南方,司馬氏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東晉以后,南方相對穩定,南遷的北方人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時期,多個政權并立,政局紛亂復雜,但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科技文化有顯著進步并帶有民族融合的時代特征,為新的統一局面出現奠定了基礎(第20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由此可見,本課(19課)承接第17課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而來。本課的第一目“淝水之戰”,這場戰爭在18課東晉的北伐戰爭中有詳述,此處就作為北魏政權要漢化的一個背景處理。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后很快土崩瓦解。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前秦覆滅的原因。“國家,戎族也。”道出了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前秦是一個以氐人為政治核心的政權,與鮮卑、羌等民族的關系很緊張,中原仍以晉人自號的華夏百姓,不會支持滅晉戰爭。[3]這也正是北魏統治者需要思考的:統一后的北魏與前秦相似,如何統治黃河以北這片土地才能避免前秦一樣的結局呢?北魏政權要統治中原,就必須漢化,拓跋鮮卑必然要融入華夏文明。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內容歸入北魏政權的漢化歷程中重點講述。漢化可以說是北魏的一貫政策,從鮮卑接觸到漢文化的那天開始,他們就自覺或不自覺地走上了漢化的道路。最初,北魏政權的漢化處于不自覺的狀態,甚至反漢化意識很強烈。而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氣和魄力,沖破阻力,矢志不渝地推行全面漢化,將北魏的漢化運動推向了高潮,促進了民族交融。[4]第三目是“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單元導言中提到“各民族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本課最后一段也提到“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所以如何突破這三個詞是本課的難點。交往、交流與交融體現了一個發展的過程,交往側重在經濟,交流側重在制度、文化,而交融側重在民族心理、思想情感上。北魏政權的漢化歷程體現了這一發展過程,可以作為一個典型,進而推及到當時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都投入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中。經過這樣的梳理后,課題的“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兩者就不是并列關系,前者是時代背景,后者則是本課的難點。本課就以北魏政治為大背景,呈現北魏政權的漢化歷程,重點突出孝文帝改革,難點突破這一時期的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立足單元整體,細化史學思想方法
初中歷史課程目標[5]中已經明確將集證辨據、詮釋評價的史學思想方法作為“過程與方法”維度的主題內容。集證辨據的史學思想方法解決“我們如何知道過往”的問題,詮釋評價的思想方法解決“我們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史學思想方法需借助單元的課程內容,分解相應的具體要求,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地落實。我校備課組將第一冊的史學思想方法目標分解如下:第一單元的目標是通過考古發現和神話傳說來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第二單元的目標是知道史料的分類并會進行分類,第三單元的目標是了解史料獲得的途徑以及證史價值,嘗試用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后果的概念去理解歷史,第四單元的目標是初步認識文學藝術作品可以反映時代特征、社會風貌,并嘗試去搜集資料進行實證。第四單元的目標細化到每一課如下:第16課以《三國演義》為例,正確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的區別,初步懂得小說的史料價值;第17課以《敕勒歌》這一北朝民歌為史料,了解其折射了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第18課運用不同的史料(其中包含了文學作品)說明南方經濟的開發;本課(19課)通過學生搜集史料說明魏晉以來的民族交融現象,初步嘗試史料實證;第20課以魏碑、石窟壁畫[6]、繪畫等為例,懂得書法、雕塑、繪畫等文藝作品折射了時代特征、社會風貌。讓學生去搜集史料進行實證,是立足學生認知,完善學史方法的嘗試。學生有搜集材料的基本能力,但在語言表述上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本課設計了交流展示這一環節:學生課前分小組搜集歷史資料,舉例說明魏晉以來的民族大交融。每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六組,分別從飲食、服飾、用具、樂器、舞蹈、血緣關系等方面搜集了大量圖片或者文獻史料,但是真正交流的時候,學生要么只顧著將準備的文字通讀一遍,要么只說明圖片或者文獻史料的表層信息,沒有點到這是民族交融的表現。為了訓練學生的書面表述,教師提供了表述模本:①針對這個,我們找到了……②這一材料可以說明……③由此,我認為……用這種方式,既培養學生如何有理有據搜集史料進行佐證,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書面語表述。以上是本人在教學中,運用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路嘗試的一些探索。此外,單元教學設計在作業設計、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學生評價設計、史料資源設計等方面的指導意義還值得大家進一步探索、思考和實踐。
信息技術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
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橋式整流電路為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借助學校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仿真軟件、微信墻等多種信息化資源,引導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網絡資源;整流電路
1教學內容及目標
1.1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課選用的是校企合作校本教材風力發電變流技術,第二章整流電路是風力發電的重要環節。本課所講的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是第二章的開篇,學生在學習了電力電子器件的基礎上,以小功率風力發電系統中整流器為載體,認識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原理和測試,為后續的三相整流奠定基礎。本設計的重點內容為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組成和工作原理,難點在于電路常見故障檢測與分析。同時,課堂應具備以下特點:①信息化教學所需的環境;②學生之間要小組合作,共同學習;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能夠高效快速的交流互動;④評價能及時多元化、課后要有鞏固訓練。本設計充分運用了學校的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整合教學資源,采用實物操作與多媒體、網絡、個人終端等多種信息化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利用3D動畫、交互游戲、微課程等信息化資源,借助電子電路仿真分析軟件Multisim、微信墻等信息化技術,通過思-學-仿-做-評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信息化資源與實物資源的有效結合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建構、技能訓練。
信息技術單元教學設計探究
摘要:
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橋式整流電路為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借助學校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仿真軟件、微信墻等多種信息化資源,引導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網絡資源;整流電路
1教學內容及目標
1.1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課選用的是校企合作校本教材風力發電變流技術,第二章整流電路是風力發電的重要環節。本課所講的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是第二章的開篇,學生在學習了電力電子器件的基礎上,以小功率風力發電系統中整流器為載體,認識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原理和測試,為后續的三相整流奠定基礎。本設計的重點內容為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組成和工作原理,難點在于電路常見故障檢測與分析。同時,課堂應具備以下特點:①信息化教學所需的環境;②學生之間要小組合作,共同學習;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能夠高效快速的交流互動;④評價能及時多元化、課后要有鞏固訓練。本設計充分運用了學校的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整合教學資源,采用實物操作與多媒體、網絡、個人終端等多種信息化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利用3D動畫、交互游戲、微課程等信息化資源,借助電子電路仿真分析軟件Multisim、微信墻等信息化技術,通過思-學-仿-做-評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信息化資源與實物資源的有效結合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建構、技能訓練。
初中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的探索
摘要: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應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創新,開展個性化單元設計教學活動。教師應按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培養的實際需求來創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范圍,創新教學形式,并且結合模塊化教學活動,層次化教學活動來進行更加高效的教學創新工作。本文將重點針對初中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的路徑分析進行探討,同時提出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路徑;有效策略
單元教學設計是以某一數學單元為單位,將其作為一個模塊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劃分學習范圍,布置學習任務,劃分學習目標,填充學習問題等方式來對本單元內的全部知識點和數學練習題進行更加科學的設計。初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活動應充分體現出個性化、主體化、多樣化等特征。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思考能力、反應能力、延伸拓展能力,并且注重對教學內容、課時安排、教學形式進行綜合性的創新,突出教師主導學生探究,開展一定的教學總結和鞏固活動,了解教材內容,學生情況,課堂問題,從而真正提高初中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的路徑分析效率。
一、初中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的必要性
(一)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對教師的重要性
開展個性化教學準備工作和單元教學設計工作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教學改革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將個性化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滿足教學改革的核心需求。個性化單元教學設計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教師的個人情況,做到有針對性地滿足。教師也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選項,充實自身的教學內容,體現出創新、求實的本質特征。在對單元設計進行個性化規劃的過程中,教師對于教材、學生及課堂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化,從而發現更加有效的教學路徑,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核心素養。
(二)進行個性化單元設計對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