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傳統遺傳學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摘要:
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通過優化實驗內容,豐富實驗材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放遺傳學實驗室,建立實驗評價體系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
遺傳學實驗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的必修課.通過遺傳學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遺傳研究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以驗證遺傳的基本規律為主,缺乏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多數遺傳學實驗經歷時間長,一次實驗課僅有約3學時,許多實驗操作不得不由教師代替完成,學生真正動手操作時間較少,很難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教學手段上以一臺顯微鏡打天下,實驗內容多局限于細胞遺傳學范圍內;實驗成績評定上,不管實驗過程和結果,只要實驗報告寫得好,實驗成績就高.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5].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傳統思想和觀念,開辟實驗教學新思路,構建適應新形勢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我們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結合地方院校的實際,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優化實驗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遺傳學科的不斷發展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遺傳學實驗與生物專業中的很多學科的實驗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對實驗體系和教學內容做了如下改革.
網絡教育技術醫學遺傳學教學作用
一、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在促進教學目的實現中的作用和具體表現
1、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對醫學遺傳學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
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新型網絡教育技術,通過教育中教學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來實現教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新型網絡教育技術主要通過一下幾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①培養拓展學生的研究精神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主動性。學生通過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教育中心、教學活動主題的傳統模式,增強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現實的思考環境。②為教學資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載體。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作為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尤其在先進信息爆炸時代,其巨大的數據體現亟須全新的載體,用以支持其產生、傳播、運用,儲存等。③拓展了資源共享平臺,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所依托的互聯網背后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掌握最新的信息、資源是學習和研究的關鍵。網絡所提供的是一個完全透明的資源平臺,超越實踐空間的限制,信息共享從封閉走向開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各取所需。
2、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具體表現。
網絡教育技術的體現主要通過對過程和資源的運用和設計,因此在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運用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提高醫學遺傳學教師的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技能。②提高醫學遺傳學專業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③加強網絡教育技術的外部硬件條件,改善教育環境。
二、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目的的實現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
1、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情景教學在醫學遺傳學的應用
摘要:在開放教育環境下,將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組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著眼點,將情景教學法引入醫學遺傳學課程之中:學生圍繞不同的教學章節構建不同的劇情和場景,通過演繹的方法將課本上的知識展示出來,并且通過綜合考核評定情景展示過程。結果表明,情景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課本知識更加易于掌握,寓教于樂,最終達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醫學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情景式教學;自主學習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1]。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主宰者、傳授者、呈現者的角色:學什么、講什么、練什么、如何學等都由教師決定。情景教學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組織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成為主導者,從而使學生在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心理領域得到整體發展。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疾病與遺傳的關系,主要研究遺傳病的發病機理、傳遞規律、診斷、治療和預防等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醫學遺傳學的研究領域涉及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德高醫精的新型醫學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2]。為了全面培養學生在醫患溝通、臨床技能、團隊協作、持續學習、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礎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情景式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3]。本校醫學遺傳學課程是針對大學二年級學生開設的。大學二年級學生的課程正面臨著從基礎生物學知識到臨床主干知識的轉型。如何讓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之中,以高效率的狀態學習掌握醫學遺傳學的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興趣,是高等院校教師必須要深入思考并且解決的重要課題[4]。因此,我們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運用、實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種手段創設遺傳學情景[3],以直觀形象的知識表現,豐富學生的實踐鍛煉;將認知與情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巧妙結合起來,改變學生單純接受遺傳學知識的被動教育局面。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南昌大學醫學院2017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班-9班43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對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改革思考
摘要: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品種是農業的芯片,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泉,該課程在園藝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基于此,分析了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與實踐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為鄉村振興培養高質量育種人才。
關鍵詞: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
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育種為農業提供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良園藝植物新品種。品種是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是農民增收有利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鄉村振興的芯片。課程組從園藝植物育種學改進教學方法、考核體系、校企合作等角度開展課程建設,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程基本理論的同時,提升育種實踐技能,為學生投身育種事業、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1西昌學院概況
西昌學院位于四川涼山州,是四川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院校,國家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100所應用型本科高校,也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擁有57個本科專業,8個專科專業,其中園藝專業是四川省一流專業、四川省應用型示范專業、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
2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校、企業、地方園藝植物育種氛圍不濃
我國學校課程教學改革(6篇)
第一篇:植物免疫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
“植物免疫學”是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新開設的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知識與應用結合緊密。結合選課學生的特點以及“植物免疫學”課程內容和發展的特點,經過2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進行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基礎知識、前沿進展與實踐應用技術互為補充的課程內容體系,并引入了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案例教學、文獻閱讀研討教學、參與式實驗教學等教學模式,構建了從課堂、課下、實驗、研討以及考試等多方面的考核體系,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植物免疫學;森林保護;教學改革
森林保護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檢疫和防控的科研、教學、科技開發與推廣、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森林保護專業在1998年曾被取消歸入到林學專業,但由于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有害生物災害,教育部于2012年又重新設立森林保護專業。2014年,我國也首次從國家層面作出了關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使森林保護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同時,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森林保護逐漸向森林醫學演變[1]。為此,北京林業大學修改了森林保護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增設了“植物免疫學”課程。該課程為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學生通過“植物免疫學”課程的學習,可以系統地了解植物的抗病性,充分掌握其類型、機制、遺傳規律、變異規律,發揮其在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應有的作用。筆者根據近2年的教學實踐,針對“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植物免疫學”課程的特點
高中生物知識生活應用
摘要: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能離開生物知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均蘊含著不同層面的生物知識。人類正是在這樣一個由生物知識組架起來的世界中聲訊、發展。因此也只有將生物知識學好,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民作出貢獻。
關鍵詞:
生物知識;農業;人口問題;環境保護
1在農業生產中應用
1.1水分代謝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水作為生物體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是一切生命之源。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水是其進生長的重要動力。比如在移種蔬菜、樹苗、花卉、農作物的時候,人們通常會使用一下兩種辦法:一是剪掉部分較大的葉片,這樣做的原因剛被移植不久的植物的根系沒辦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些較大的葉片的蒸騰作用明顯,如果不去掉,則很容易使整株植物喪失掉大部分水分,同時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分,這將導致植物細胞缺水,從而使得植物的成活率低。相反,當去掉部分面積較大的葉片之后,植物的蒸騰作用就會明顯降低,從而能彌補根系供水不足的問題,以提高其成活率。另一種辦法在移植的過程中盡量帶土,在移栽植物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折斷時候幼嫩的根以及根毛,這也會降低根吸收水分的的能力,從而使植株的成活率降低。因此,可以通過帶土移栽的方式減小移栽活動對植物根的傷害,這樣就會是植物的吸收水分的能力正常,植株的成活率也能有所提高。
生物醫學期刊的封面設計
摘要:融合科學性及藝術性的科技期刊封面圖像,不僅能直觀準確地展示和傳播科研成果,還能提高科技期刊的藝術水平和品牌形象。本文以《Genes&Diseases》封面設計為例,詳細闡述不同封面文章主題的設計思路,提高期刊“顏值”,以期為生物醫學類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提供實踐經驗,探索期刊影響力提升的新途徑。
關鍵詞: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科學傳播;期刊形象;影響力
提升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僅要高“言值”[1-2],也要有高“顏值”[3-5]。科技期刊刊載的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體現了期刊的“言值”,而封面則體現了期刊的“顏值”。基于前沿核心科研成果,融合科學與視覺藝術之美的封面,也是展示和傳播科研成果的另一種形式[6]。以《Nature》《Science》和《Cell》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對封面設計重視程度較高,封面設計感強,且綜合利用計算機渲染技術、3D仿真模擬技術、卡通畫、名畫改編、融入民俗人文特征、故事化的情節以及借用物理、哲學等原理引出生物學概念等多種表現方式,引人入勝,為我國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提供了指導[3,7-12]。隨著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程度加深,封面設計也逐漸得到重視。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和“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資助的科技期刊中,具有較高分區、學術影響力較強的科技期刊更加重視封面的動態設計[5]。為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國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本文以《Genes&Diseases》封面設計為例,闡述生物醫學類綜合性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思路,以期為編輯同人同行提供借鑒經驗。
1《Genes&Diseases》封面設計思路及典型案例分析
生物醫學綜合性科技期刊刊載的科技成果方向眾多,學科分支較細。在設計封面時,編輯需結合目前前沿研究熱點,確定封面主題,進而在封面設計中融入生物學、醫學核心元素,體現生物醫學內涵。《Genes&Diseases》作為一本綜合性生物醫學期刊,每期封面標注3篇亮點文章主題,以擴大封面信息量,并從中遴選1篇作為封面文章并設計封面圖像,以聚焦本期重點推薦文章。封面設計思路是根據當期所選定的封面文章主題,通過不同的設計方案形象地展現科技成果,使得封面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體現生物學意義和醫學價值。
1.1以疾病本身為出發點切入主題。醫學研究往往基于特定部位的某種疾病,如乳腺癌、阿爾茨海默癥、胃癌等。針對此類主題設計封面時,編輯往往跳過封面文章中對具體基因、蛋白的功能研究或者相關的分子信號傳導途徑,將設計的焦點集中在疾病上。以乳腺癌主題為例,2016年第2期封面以仿真模擬的形式直接描繪乳腺癌原發灶及內部血管和淋巴(圖1(a)),直觀表現主題。而2018年第2期封面以水彩畫的形式展現2棵狀態完全不同的樹木,寓意女性乳房(圖1(b))。左邊的樹枝葉茂盛,寓意正常女性旺盛生命力,而右邊的枯樹寓意女性患乳腺癌后,生命面臨巨大威脅。這種設計隱去了女性的特征部位,但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乳腺癌對女性的危害,藝術性也更強烈。
1.2以概念為突破口引入主題。從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致病機制,常常被描述為解密“基因密碼”。2016年第3期封面文章主要闡述引發人低背痛的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可能由某些關鍵基因突變導致。因此,在封面設計時,通過對關鍵詞“基因”“密碼”“人低背痛”等關鍵詞的提取,形象地融入DNA雙螺旋結構、單核苷酸(A、T、C、G)、密碼筒、人體及軀干骨架等元素,且以紅色區域明確低背痛發病區域(圖2)。整個版面采用左右分割的形式,以展示場景的轉換。色調采用復古著舊的昏黃色渲染神秘氛圍。封面采用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該研究的來龍去脈,電影海報般的風格更加引人入勝。
研究性教學在醫藥高等教育的應用
[提要]對研究性教學在醫藥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從教學內容、模式、考核評價、成效及對導師的要求5個方面進行綜述,應用研究性教學法授課時在內容方面需要重視知識的前沿性和系統性、強調學科交叉、注重實踐性知識;開放式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模式、Seminar教學模式等教學模式均可以有效地應用于研究性教學法的授課過程中;在考核方式上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全面性和多元化;研究性性教學法在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培養綜合能力等方面優于傳統教學模式;此外,該教學法對教師的學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研究為該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指導和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醫藥;高等教育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模式”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為研究性教學法的兩大理論基礎,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研究性教學即采取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在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及與他人、自然、社會的互動中,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自主建構,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系統知識、培養創新與實踐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學法具有探究性、過程性、自主性、互動性、靈活性、開放性及實踐性的特點。教學方法對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醫藥人才所至關重要。近年來,許多高等醫藥院校開展了研究性教學,包括預防醫學[1]、臨床醫學[2]、醫學檢驗、中醫和西醫專業的生理學[3]、細胞生物學[4]、組織胚胎學、病理學、醫學影像[5]、人體解剖等多門醫學課程及藥理、中藥藥理[6]、藥物分析[7]、藥事管理[8]等多門藥學課程,無論理論教學還是實驗、實踐教學、無論高職、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均有涉及。作者對研究性教學在醫學和藥學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教學效果及對導師的要求這5個方面進行歸納與分析,為該教學法的后續更有效地研究與實施提供參考。
1研究性教學法對教學內容的要求
1.1注重前沿性知識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幾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認識到教學內容的動態性和開放性,需要不斷剔舊補新。徐道華[8]在藥事管理學的研究性教學中,指導學生選擇有一定前沿性的主題內容,查找文獻資料、開展專題討論;劉爽等[9]在醫學遺傳學實驗的研究性教學中,給學生補充一些新理論與新檢測技術的材料。研究性教學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前沿性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效果。此外,有關學者也指出還要注意前沿性知識與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背景、經驗水平等相匹配。
1.2注重知識的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