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傳統民俗文化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探求傳統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
民俗文化對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價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民俗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其包括民間的傳說、戲曲、娛樂、技能、信仰、價值觀等不同的內容,民俗具有豐富性,并且在傳統的民間生活中得到傳承與發展。只有弘揚民俗文化,才能延續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
民俗文化可以培養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認同感。在民間,各種民俗文化中蘊含著各種優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龐大的歷史信息鏈。民俗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智慧與獨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征與啟迪。
民俗文化中承載著具有濃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國傳統文化有力的傳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維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國不同民族之間保持良好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豐富的民俗活動,各種民俗活動的進行,可以讓人們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對生活和心理進行調劑。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傳統的文化資源,是現代社會旅游業中的重要內容,民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可以為社會帶來良好的效益,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我國民俗文化現階段的現狀不容樂觀,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與推廣,從而保證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發展。我國目前民俗文化存在著變遷與消失的現象,民俗文化的發展變化中,消失和變遷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需要對其中變化存在的負面效應進行重視和解決。在民俗文化的變遷當中,傳統文化價值存在著嚴重的流失情況。傳統文化價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無形兩種流失的方面。
傳統文化無形流失的方面主要體現在西方節日在進入中國后,中國傳統節日逐漸的被忽視,傳統節日淡化,外來節日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傳統文化價值流失的有形方面體現上,很多傳統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動不斷的減少甚至消失,年輕人缺乏參與的熱情與興趣,使得傳統民俗活動越來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價值開發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我國對于民俗文化的價值開發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建立了很多的開發模式,促進了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但是在對于民俗文化價值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
首先,對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護,并且保護方式不夠完善。民族文化保護的相關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著后繼無人的現象,很多保護措施的滯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難以得到良好的保護。
傳統泥老虎形象設計中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民間藝術緣起于民間,其形式和種類繁多,從大型的民間活動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體現著勞動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民間玩具是民間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玩具常常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往往有著驅邪避災等寓意,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高密;泥老虎;文化寓意
民間藝術緣起于民間,其形式和種類繁多,從大型的民間活動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體現著勞動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民間藝術之中,玩具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這一類物件不論是在造型還是在制式上往往都頗為巧妙,其好看又好玩的特點使其既受到了兒童的青睞,又吸引了很多成年人。民間玩具常常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往往有著驅邪避災等寓意。
一、高密泥老虎
在山東濰坊的高密地區有著這樣一種富有特色的民間玩具——泥老虎。泥老虎在高密當地及其周邊地區影響很大,每年的春節前后,街頭巷尾總能看到幾家出售泥老虎玩具的店家或擺攤的商販。當地民間傳有高密“三絕”的說法,即剪紙、年畫和泥塑[1]。高密的泥塑在當地十分出名,最知名的產地是聶家莊。聶家莊泥塑相傳始于明代隆慶至萬歷年間,其先祖由河北泊鎮遷徙而來[2],推測或與當時饑荒引發的人口流動有關。至清代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發展至鼎盛時期。如今聶家莊泥塑在周邊地區已是人盡皆知,老人在談及聶家莊泥塑時常有一段順口溜“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可見當地泥塑發展之盛[3]。此地制作的泥塑種類廣泛,各類題材均有涉及[4],主要有動物題材、人物題材及生活題材等。其中,泥老虎是高密泥塑之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題材。
二、泥老虎與民間文化的交織
在古代社會,人們獲取信息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途徑。其一是口口相傳,如老一輩人的教導、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等。這類信息基本在傳播過程中都經過了夸大和演繹,內容往往讓人驚嘆。其二是官方通知。這類官方消息一般是較為真實、準確的。其三是一些民間藝術表演。由于娛樂方式的缺乏,每當婚喪嫁娶或大型的節日,人們往往會舉辦盛大的活動,包括諸如戲曲、評書一類的表演,而其中的劇本臺詞往往就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不論是口口相傳的信息還是民間藝術表演的臺本,往往是經過了人為的演繹和夸張之后的產物。即使是官方的較為真實、準確的信息,在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之后,往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原始信息有一些出入。因此,在古代社會,普通人聽到的信息基本都經過了夸張、演繹,人們得到的信息往往觀點鮮明、事物特點突出。如,為了體現武松的勇猛,《水滸傳》對于老虎的描寫也隨之夸張:“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后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來。”這樣的形容讓聽者得到的信息是十分明確的,即老虎的形象是讓人感到恐怖的。所以,民間藝人往往會將獲取的信息,應用于作品的創作之中。在高密泥老虎的形象中,不難發現當地的民間藝人在制作中習慣于將泥老虎表現為發怒的狀態,這與人們接收的信息營造出的對老虎的恐懼心理相吻合,憤怒的老虎也就暗示著危險。因此,在泥老虎的制作中,藝人對于老虎特征的選擇和表達傾向性非常鮮明。
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研究
摘要:民俗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載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石。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意義重大:有助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擴大知識面;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知識素養;有助于學生感受多元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民俗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有:(一)課前——營造相應的民俗文化情景;(二)課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三)課后——積極開展民俗文化主題教育。
關鍵詞:民俗文化;語文教學;策略鐘敬文
20世紀80年代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三個層面,上層社會文化、中層社會文化和廣大農民所創造和傳承的底層社會文化。而民俗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的廣大人民在特定的時代和地域中創造并享用、傳承的生活化、社會化的文化。它的傳承方式主要是以口耳相傳,行為影響和心理影響來進行的,實踐性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是學生快速掌握民俗文化的一條捷徑。然而,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學目標多是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民俗文化在考試中涉及較少,成為大部分語文教師忽略的對象。民俗作為民間傳習的風俗習慣,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占有一席之地,這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身邊民俗事項的了解和積累,更能夠延續和傳遞優秀的民族精神。
一、民俗文化及其特點
(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之根本,既是繁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縮影。在民俗中能上升到文化層面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在特定的民俗文化大環境中繁衍生息,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民俗文化的浸染,而中學語文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材料,教師教學的重要載體,里面勢必包含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元素。
(二)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分布特點。1.零散性分布。教材的編寫大都主要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主流文化,當前的語文教材也都是古今文化的精華。經典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中很難顧及到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能零散分布在語文教材之中。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其實有很多。以往的語文教學大都重視語文教育的工具性,過分強調教材中的字詞、語法、修辭手法等一些知識點的體現。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求教師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打動學生,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要像采礦者一樣,善于將埋在語文教材中的民俗資源挖掘出來,讓優秀的民俗資源在教學中綻放光彩。2.滲透性分布。在語文教材中展示的民俗文化大都是民俗文化的精華。或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或寄寓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或表達作者對樸實民風的向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滋養了個各個地區的人物個性。民俗文化的傳承當然需要對這些具有個性的個體的進一步傳播。當然中學語文教材并不是專門的民俗文化教材,編者的出發點肯定也不是專門為了提高學生的民俗文化涵養。因此,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是滲透性地向學生呈現。首先,呈點狀分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點綴的形式出現,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其次,呈線狀分布。部分文章以民俗為線索進行敘述,可以促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掌握,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與理解。中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文章都是以民俗為主線,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分析來理清文章的來龍去脈。最后,呈面狀分布。在綜合性學習中也涉及民俗文化板塊,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整體了解民俗文化知識,在教材中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滲透,讓學生在各個板塊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增長自己的民俗文化知識,從而達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3.被包容性分布。文學的發展與哲學、美學、宗教、民俗都有密切的聯系,統編本教材選取的文學作品也大都體現著我國的主流文化精神,所以民俗文化知識被包容在文學作品之中。文學源于生活,從而民俗文化要素在各類的文學作品中普遍存在。其中,涉及中華民族的道德觀、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也顯現其中。教師通過對教材中被包容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之中了解各個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二、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義
談民俗文化在高職院校教育中運用
摘要:陜西省榆林市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 1985 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由于網絡時代的沖擊,這座文化名城,很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的任務迫在眉睫。同時很多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受到網絡的影響更大,逐漸在迷失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從而缺失了自信力。如何讓大學生重新找回自信已經成為全社會的責任。本文意在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拯救和保護傳承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找準人生方向,重獲民族自信,在耳濡目染間培養其家國情懷。
關鍵詞:陜西榆林;民俗文化;高職教育;保護與傳承
民俗是人類活動的“活化石”,民俗文化是人類社會行為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的累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魅力。保護傳承優秀民俗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和意識形態關系緊密相連,文化有著根本性的育人功能,做好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需要民俗文化來嵌入,二者在根本上有著內在一致的成分意蘊,優秀民俗文化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力量之手。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職業教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領域,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全面推進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如何讓民俗文化進校園,挖掘并利用好其潛在育人價值,讓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在學生生命中扎根,在學生靈魂深處“安家”,這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
一、榆林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推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榆林地區地理環境特殊,萬里長城和黃河在這里交匯,大漠草原和黃土高原在這里交接,中原文明和草原文化在這里交融。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列傳》里就記錄有“榆溪舊塞”這一勝景,是記敘描摹榆林最早的辭章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數千年的邊關文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榆林民俗文化,有自身完整的體系,囊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及社會層面。這些特色鮮明的陜北民俗文化是人類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古老智慧的結晶,早在 1985 年榆林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但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榆林市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的任務迫在眉睫[1]。作為民族精神意蘊象征的優秀民俗文化,它的教育教化價值巨大,在新時代里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而學校作為社會影響力最廣泛的組織機構,其承擔民俗文化的傳承責任比另外教育方式更具有優勢。通過對榆林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的相關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于當地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之低令人震驚。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林學院大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渠道更多的停留在從長輩那里口耳相傳、粗略了解。調查數據顯示這類學生竟然占到總調查人數的 89.26%,而對民俗文化了解程度表示非常了解的學生僅有13.64%,其中也僅僅停留在陜北秧歌方面。在與流行音樂的喜愛程度相比較之后得出的數據更是令人擔憂,對民俗文化表示喜愛的學生僅占總數的35.81%。榆林因地理、歷史原因,民俗文化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僅有秧歌一項參與的人數過半但也只有 54.68%,其他的民俗文化中只有剪紙很少數人略知皮毛,剩余的可以說一無所知。在調查中94.63%的同學認為在校大學生至少應該了解并學習本縣區的民俗文化,85.4% 的大學生認為民族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其博大精深應繼續發揚。只有56.61%的同學認為民俗文化的未來是樂觀的,22.73% 的同學認為民俗文化毫無未來可言,甚至可能會被逐漸遺忘。大多數學生認為當今傳統文化的缺失,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文化保護。在調查中69.42%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學校進行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當問及“你知道我們榆林 12 個縣區分別有哪些民俗文化”時,甚至只能回答出秧歌和剪紙兩種,更有甚者竟然對此一無所知。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得出,大多數同學對傳統民俗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并且有濃厚的興趣,但苦于沒有學習的途徑,僅只是通過從生活中觀察和網絡學習略知一二。對此我們高職院校應該負起教育的責任,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同時也能更好地承擔起我們對于榆林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任務,從而引領榆林民俗文化走上更大舞臺。
(二)豐富德育資源
傳承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探析
摘要: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且國家民族眾多就更加豐富了文化內涵。在我國這繁多燦爛的民族文化中,諸多傳統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得以傳承流傳至今,且影響著人們現在的生活,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多多少少有些被忽略,當前階段發展群眾文化時會過于追求新穎而忽視了原有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因此,文章主要探索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為發展當代群眾文化提供更多動力與支撐。
關鍵詞: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有效傳承
群眾文化指的是人們在生活中除了原本職業以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發掘的社會性文化組成部分,文化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主導是自娛自教,其目的是滿足當代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生活內容。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對于發展群眾文化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進文化藝術的有效傳承,另一方面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新發展,讓現在的群眾文化與傳統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產生靈魂的碰撞,進而互利共贏促進建立和諧美好文明社會。
1淺析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
我國傳統文化即包括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濃縮至今的精神文明精華,是我國各民族之間既保持和諧統一又具有獨特性的關鍵。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各民族的寶藏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所以說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保持我國傳統文化長久發展的重點,也是促進發展當代群眾文化的積極動力,同時更是促進傳統文化創新和繁榮的重要方式[1]?,F代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傳統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卻并沒有被遺忘,甚至國際上刮起一陣“中國風”熱潮,越來越多的傳統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被大眾所認可、熟知、應用,更多“中國風”的產品被世界各國的人民所喜愛,從而在經濟發展和藝術造詣方面讓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有了新的定義。不斷崛起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使得群眾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更多動力與內容,在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同時為發展群眾文化創造了機會,充分激起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既傳承與挖掘了民間文化資源,又建設了我國民間群眾文化基地,從而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
2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之間的關聯性
2.1發展群眾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發展群眾文化,首先群眾是主體,其次文化是客體,最后發展是目標,所以要想良好的發展群眾文化就必須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充分創造發展機會[2]。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時代特征明顯,并且是歷史精神文明的沉淀產物,是各民族人民自古以來賴以生存在關鍵基礎保障,從服飾、飲食、歌舞、節日等各方面都有著充分認證,既有鮮明的地域性又有獨特的時代性,這也就意味著發展群眾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當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保持穩定傳承的時候群眾的文化基礎更為良好,從而在發展群眾文化之時會有著比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群眾文化的發展道路會更加順利。
藝術設計民俗元素應用
摘要:
現階段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信息時代,在高度的工業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潮流中,藝術設計也受到了極大地沖擊,現代藝術設計中表現浮夸、內容沒有營養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個情況下,將民俗元素充分的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找回藝術設計的初衷,并通過與民俗元素的結合,給現代藝術設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關鍵詞:
藝術設計;民俗元素;應用
民俗藝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生活文化,包括了民間風俗、民間信仰、民俗習慣等文化,民俗文化能夠影響人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對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民俗文化不斷地被應用于各種領域,其中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的民俗元素就是適合應用于藝術設計中能用圖案、文字等形式表達出來的文化,現如今民俗元素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也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種行業的藝術設計當中,給現代藝術設計帶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現代藝術設計節奏快、忽略傳統文化的現狀。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藝術設計是為了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文化,民俗則是體現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設計的角度去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促進藝術設計民族化的進程。筆者在下文分析了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關系,并就其應用提出幾點看法。
一、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1.民俗文化是藝術設計的源泉
新媒體語境下侗族鬧春視覺設計探究
摘要: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設計展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本篇文章以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史料研究和調研分析,對“鬧春”民俗文化的現狀和內容形式進行分析,在遵循視覺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的方式,對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提出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鬧春”民俗文化;視覺設計
一、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現狀
廣南侗寨距縣城有50公里,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聚居著3500多名侗族人民。當地民眾崇尚傳統文化,能歌善舞,是桂林龍勝縣著名的侗文化之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現今廣南侗寨的文化傳承采用“文化+旅游+研學”的模式,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其文化魅力。“鬧春”是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廣南村舉行民俗文化活動[1]。當地侗族同胞歡聚一堂,開展民俗巡游、鬧春牛、舞草龍草獅、蘆笙踩堂和百家宴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隨著龍勝特色旅游的發展,廣南侗寨的名聲也乘勢而上,“鬧”上國內舞臺。廣南的鬧春文化源于明朝“鬧春牛”,盛于晚清時期,現今是廣南侗寨重要的旅游業。為切實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廣大群眾歡度春節,2020年第十四屆“鬧春”文化活動暫停舉辦。疫情來襲,讓原本鮮有人知的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活動的傳播更是雪上加霜。當下對廣南侗族“鬧春”民俗缺少對外宣傳和推廣的渠道、當地居民對新媒體時代傳統民俗發展關注度不夠、推廣和傳播方式滯后、停留在活動照片和視頻記錄的傳統宣傳方式,缺少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無法受到年輕人這類主力消費群體的關注與喜愛。傳統民俗要繼承與發展,新媒體語境為傳統文化的回歸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方式,重塑傳統民俗文化,尋求地域性文化認同,進行因地制宜的差異化傳播渠道以及發展形式成為當下面臨的重要問題,成為新一輪的文化研究方向[2]。
二、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形式
視覺設計可行性通過實地調研廣南侗寨“鬧春”民俗文化的背景、內容形式和構成要素等,探索廣南侗寨“鬧春”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文化內涵。以實地考察的方式,對廣南“鬧春”民俗文化的相關史料的文獻進行梳理,提煉侗族鼓樓建筑、風雨橋、侗族大歌、草龍草獅編織技藝、侗錦織錦技藝等豐富的侗族民俗元素和藝術價值。
(一)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形式。1.鬧春牛。該項活動為廣南侗族在“鬧春”時節最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之一。制作春牛取材上使用當地的竹篾制作牛頭,彩布加以裝飾牛尾,鐮刀做牛角,加之當地最有特色的糯禾編制連接牛身,整頭“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舞春牛類似春天農忙時節,每頭“春牛”后面跟隨著手扶犁耙、手執牛鞭的“農人”。其中還包括了巡寨鬧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2.蘆笙踩堂。蘆笙踩堂在廣南侗寨的發展,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祈求平安,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方圓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緩緩作舞。男性和女性都有較為明確的分工,隨步走動而叮叮作響,隨著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3.琵琶歌舞。琵琶歌舞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表演形式。侗族是一個歌的民族,“飯養身,歌養心”,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是智慧、才華、知識、財富的表現,演奏的形式也包括了團體演奏和個體演奏兩個方面。4.打糍粑。打糍粑是廣南侗族的常見娛樂表演形式,幾乎所有的節慶的慶祝形式都會出現。以糯米作為原料,用木錘將蒸熟的糯米趁熱打成泥狀,起槽放到簸箕里或木版上,手上涂抹熟油,將糍粑扯成大小合適的形狀,將其搓圓、壓扁,糍粑便制作而成。打糍粑一方面是文化圖騰理念,同時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征。5.百家宴。百家宴”是侗族一種特殊的飲食習俗,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禮儀,也是侗族熱情好客、團結友愛、和諧大同的文化象征。百家宴的寓意主要為吃百家飯、聯百家心、驅百種邪、成百樣事、享百年壽。6.舞草龍、草獅。草龍、草獅是廣南侗族的獨特魅力形式,源于清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草龍草、獅的場面更為熱鬧,舞草龍草獅之時,十多名受過專門訓練的侗族男兒身著黃色套裝、頭戴黃草帽,交擎草龍,流露出人們豐收的喜悅和對于吉祥安康、幸福日子的追求與向往。7.侗族紡紗紡紗表演,廣南村的數十位阿姨共同表演,在展示傳統紡紗技藝的基礎上,加入山歌元素,展現了侗族人民勤勞善良、能歌善舞、熱愛生活的特點。
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與發展群眾文化
摘要:
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推動著我國社會的各種要素不斷前進,然而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現代文化具有價值,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民俗文化同樣具有較高的地位,社會的優質文化應當是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為了保證我國的群眾文化獲得較好的發展,我國的文化部門逐漸加強對民間的民俗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力度,通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俗文化,來提升我國的文化建設水平,本文根據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況,對其發展群眾文化的所發揮的價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
民間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文化藝術
只有屬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屬于世界的文化,將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證優秀的民族文化被傳承下去,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建設環節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民俗文化逐漸被新興文化淘汰,在文化競爭市場,傳統的民俗文化并不占優勢,無論是年輕人還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都對具有現代技術外衣的現代文化更感興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響,甚至難以傳承下去,而我國的群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應被拋棄的,因此本文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價值以及傳承方式進行分析。
1傳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創新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淀,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并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并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F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搜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并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并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