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誠信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會計誠信文化建設論文
1建設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隨著當今社會不同行業的誠信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會計行業中,誠信更為重要。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是極為必要的。建設會計誠信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根本措施
會計人員有意識的對會計賬目進行修改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進而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例如,會計人員通過作假賬、偷稅漏稅等來非法獲取金錢。若要在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的失真,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必要的:首先,加強高校培養過程中的誠信教育;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更應該在平時的工作中誠實守信,堅決杜絕作假賬現象的發生,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建立良好的會計誠信環境;在平時的工作中盡量多讓會計工作人員接觸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剛剛從事會計工作的畢業生,避免他們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再次,建立信用檔案;目前我國的信用檔案建立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信用檔案機制的逐漸完善,應該將那些違反誠信的單位和個人記錄在案,并且個人能夠通過網絡或是相關單位進行查詢,進而增強個人和單位的誠信意識。
1.2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會計發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即是個人或是單位的道德資源,也是經濟資源。會計誠信對于維持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在經濟活動中,應該加強道德建設,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會計誠信是會計發展和生存的根本。
1.3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
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大學生誠信教育
1、實施誠信文化建設工程,營造誠信育人氛圍
1.1開展“誠信文化大講堂”活動。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相關人士和優秀校友,做中華傳統文化、道德模范事跡等誠信教育報告和講座,深化誠信文化意識,提升誠信文化素養。
1.2開展大學生誠信文化節活動。開展以誠信教育宣傳展、廉政文化教育周、有獎征文、短信征集、校園DV大賽等誠信教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誠信文化節,集中宣傳和弘揚誠信文化,廉政修身,提升學生誠信意識,倡導學生誠信行為。
2、實施誠信導航工程,培養學生誠信意識
與入學和畢業教育相結合,將誠信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誠信意識。
2.1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第一課”。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組織學生學習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問答,開展誠信教育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入學誠信宣誓,幫助學生提高誠信意識,樹立誠信理念,為大學生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2.2開展“誠實自薦誠信履約”畢業生教育活動。組織誠信教育講座、報告會和宣誓活動,強化在擇業誠信觀念,培養誠信品德素質。開展以誠信就業為主要內容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講座,結合典型案例,教育學生誠實自薦,誠信履約。
誠信準則下契約精神傳統文化論文
一、中國傳統文化誠信缺失探源
1.中國傳統文化誠信的實質是倫理式誠信。
中國人在很早之前就特別注重誠信,《韓非子》里就記載有“曾子殺彘”的故事。而作為傳統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把誠信作為立國之本、作人的基礎。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誠信是建立在封建土壤上的,是為維護封建倫理統治服務的。誠信主要是在家族與朋友之間展開,僅僅局限在鄉土社會狹小范圍和熟人之間,具有有限性和人身依附性,缺少開放性和廣泛性。《論語》中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對朋友要講誠信,那么對朋友之外的人那就不一定了。中國的家長在孩子小時就對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吃,陌生人說的話不可信!”正是這種倫理思想,使傳統中國構成了一個親族社會和熟人社會。所有的道義,首先在親族那里發揮作用,然后擴展到熟人圈子。拉關系、走后門、拉幫結派等社會現象,就是這種建立在人際關系基礎上的熟人社會的表現,只要是關系內的親屬或者熟人,所謂的規則都可以變通。費孝通先生曾把這種社會結構精辟地概括為“差序格局”。倫理式誠信靠倫理關系去維系,由關系的親疏去看誠信的程度,這是一種狹隘的誠信。在這種關系中,人們只對自己圈子內的親朋好友講誠信,對所謂圈子外的陌生人則要有所保留。人們為了維系傳統社會秩序和熟人圈子的人倫關系,提出圈子內誠信的道德觀,有時代的局限性。一旦破壞規則,倫理式誠信態度是要看你的后臺硬不硬,與處罰你的人熟不熟,處理的結果是與你的強勢地位、人際關系密切相關的。
2.“義高于信”價值觀及其對誠信的影響。
儒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義高于信”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價值觀,《論語》和《孟子》里用大量的篇幅論證“義高于信”的思想。孔子曾經這樣講:“君子貞而不諒”;“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有一次別人告訴孔子說老家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兒子去告發了父親,孔子不認為兒子是正直誠信,而是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而孟子則直截了當地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只要符合儒家的仁義,講不講誠信并不重要。所以信陵君可以“竊符救趙”。這就給人們不講誠信,刻意變通提供了理論支持,只要是打上道義旗號就可以不講誠信。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就可以不講誠信,為了自己慢慢也可以不講誠信了。這樣的“義”是“虛義”“偽義”。比如,在近些年的國際比賽中,在“為國爭光”旗幟下,就能隨意改變運動員的年齡;打著為百姓謀福利的旗號,就可以謊報瞞報。久而久之演化成為了所謂的大義,可以為所欲為:為了改善民生可以強行拆毀民房,為了給國家培養人才可以不顧學生健康,為了給父母看病就可以搶劫別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可以坑蒙拐騙。
3.“成王敗寇”價值觀及其對誠信的影響。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成功者是不應當受到指責的,尤其是在政治斗爭中。成功了的稱帝稱王,并且擁有了公共宣傳、歷史編撰的自由,無人敢責難;失敗了的被稱為寇賊,失去了合法地位,沒有發言權,有口難辯,即使被貶損,也沒有申辯的機會。孫中山后來把它稱為“歷史習慣”。他說:“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甚至有人認為:“自古以來成功的大英雄,也必是大流氓,他們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一切手段,他們從不信守什么仁義道德。我們分析了劉邦、曹操、朱元璋等歷代的大人物,幾乎很少有例外。”“成者王侯敗者寇”是伴隨著儒家信義文化同時存在的亞文化。所謂亞文化,是指和主流文化同時存在于一個社會的、與主流文化相抵觸的文化。其特點是不見于官方與主流社會的明文倡導與正面認同,但事實上卻為人們所熟悉,并且心照不宣地彼此默認。在這些人眼里,成功是唯一的目標與原則,只要獲得成功就將誠信拋在一邊,甚至屢屢嘗試用計謀和背叛來獲得成功。為了成功他們不承擔道德責任,在他們眼里成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成王敗寇價值觀作為敵我雙方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需要本無可厚非,但久而久之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傳統心理,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現實生活的潛規則:只要獲得成功,可以突破道德底線。考試作弊、科研造假、論文抄襲、假唱假摔、短信詐騙等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我們的誠信底線。“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價值觀根本無視誠信的存在,甚至無視道德的存在,把誠信當作成功的附庸,不問過程只看結果。民間流傳的“英雄不問出處”“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等都是它的翻版。它的存在與蔓延不僅破壞了人們交往中的誠信,而且直接沖擊人們的道德底線,從而帶壞了社會風氣,造成社會上行賄受賄、貪贓枉法、買官賣官、坑蒙拐騙等不良現象。
國外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探討
一、“三階段”:美國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單一的學術誠信教育階段
早在1935年,美國就掀起了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第一次高潮。其主要載體是學術榮譽制度的實施,其標志性事件是卡姆貝爾(Campbell)發表的《對同一所大學榮譽制度和監考制度下學生的比較調查》一文。卡姆貝爾通過對比研究指出:榮譽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隨后,一些學者亦對學術榮譽制度實施的情況進行了跟蹤式的調查。如戴維斯(Davis)等的研究指出:1941年,美國大學生學術失范比例為23%,1952年為38%,1960年為49%,1964年反而增加到64%,這組數據顯然隱含著實施學術榮譽制度效果并不理想的意蘊。但凱琳(Canning)于1956年就榮譽制度的實施效果對某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卻發現校內榮譽制度的實施明顯降低了大學生的作弊比例;比爾•保爾斯(BillBowers)通過對美國99所高校的調查發現,實施了學術榮譽制度的高校,大學生學術不端比例遠低于未實施榮譽制度的高校。
研究者雖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卻絲毫不影響眾多高校致力于探索實施校內學術榮譽制度的滿腔熱情。可見,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聚焦于校內榮譽制度的建立、實施及其效果跟蹤評估等方面。因此,單一性便自然成了這一時段內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特點。盡管如此,它卻意味著美國高校較早地將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提上了議事日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實踐探索。
(二)廣泛的學術誠信教育階段
盡管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就開始致力于探索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但研究表明:至1980年,美國大學生的學術不端比例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至76%。這說明,單一的學術榮譽制度難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日益嚴重的學術不端現象。對此,各高校展開了更廣泛、更深入的學術誠信教育實踐與研究。?期間,美國《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等影響力較大的雜志相繼刊發了系列論文,論題集中在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和影響因子等的研究上。其中,吉利根(Gilligan,1982)、柯多若(Chodorow,1989)的研究成果較具有代表性,他們一致認為,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如作弊、剽竊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道德選擇的心理過程。這種道德上的選擇,既受性別、年齡、平均成績積分點、對競爭性成就的追求等因素的影響,也與教師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學校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受懲力度等息息相關。可見,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高校管理者思考學生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為探求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實踐路徑開辟了新的視角。總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開始致力于在更寬廣的視野下追索大學生學術失范的根源,尋求其學術不端行為的解決路徑,推動著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不斷走向全面與深入。
(三)成熟的學術誠信教育階段
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措施
摘要:
碩士研究生是我國進行科技創新,知識傳播的重要人才,是我國科研隊伍的新生力量,而且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主力力量,以繁榮我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為歷史使命,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問題日益凸顯。本文結合我國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術道德的現狀,論述了碩士研究生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分析我國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重點從學術制度建設方面進行研究,以求改善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
關鍵詞:
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措施;學術制度
我國碩士研究生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專業教育。它以培養對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有創造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為任務。高校的學術文化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作為學校立足之本的學術文化,直接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良好的學術文化,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專業性人才,創造更多科研成果,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所以,研究生自身的學術修養和品格狀況以及高校學術文化建設,直接影響著我國高校創新人才,新型學術性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一高校碩士研究生學術道德的現狀
(一)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的表現形式
高職院校誠信教育新路徑
摘要: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石,也是一座城市持續健康有力發展的重要保障。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教育是否能夠取得實效,直接關系到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關系到城市發展是否有充足優質的有生力量,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培養。高職院校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時代使命,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誠信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性與緊迫性。從高職院校誠信教育工作創新路徑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加強誠信教育,推動城市信用建設的若干問題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誠信;創新;路徑
高校思政課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是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育與生動豐富的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行為準則,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律能力、反省能力、自新能力。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多種價值觀的交流碰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很多不誠信不文明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高職學生的勵志與成才,對于城市的長遠發展也是一大隱患。本文從高職院校加強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高職院校加強誠信教育的有效路徑和高職院校加強誠信教育的建議等方面對此問題進行了探析。
一、高職院校加強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誠信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凝練表達和有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要求。就新時代公民的養成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倡導明確提出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四大方面。其中,“誠信”問題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內涵與意義。誠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之一。古有商鞅立木,今有“誠信哥”,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誠信的故事以不同的版本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猶如一道光亮,照亮人們的心靈。誠信文化的構建與誠信素質的養成,對于一個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而言意義深遠。
(二)誠信問題引發了許多現實問題,具有較強的需求性與緊迫性
醫學院校大學生科研誠信教育分析
摘要: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大學生科研誠信教育是醫學院校不可忽視的任務。近年來,數據造假、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事件屢屢發生,校園內科研誠信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本文主要從醫學院校存在的科研誠信問題、出現科研失信問題的原因以及加強科研誠信教育的途徑和對策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為科研誠信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誠信;科技創新;醫學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
近年來,學術論文抄襲剽竊、實驗數據偽造篡改等現象頻頻出現,大學校園科研誠信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19年2月,國內當紅明星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成為輿論熱點。2017年4月,著名出版社Springer宣布由于涉嫌同行評議過程造假,撤銷該集團旗下期刊《TumorBiology》發表的107篇學術論文,而在這107篇被撤回論文中,中國作者占大多數,且基本都為臨床醫生。另據因揭露學術不端而享譽全球的“撤稿觀察”網站統計,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約1400篇,其中約60%與學術不端有關。這些學術不端、科研失信行為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科研工作者的聲譽和國際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還引發公眾信任危機,導致學術公信力下降。醫學是一門求真求實的科學,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醫學研究容不得半點虛假。因此,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對于科研誠信問題,我們有責任堅守道德底線,恪守學術誠信,維護學術尊嚴,將科研誠信的種子深深植入學生心田。在科學素養培養的起點———大學階段,學生的核心任務不僅僅是提高科學探索和尋求科學真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科研誠信意識[1-2]。大學是培養學生科研誠信意識的最佳時期,科研誠信是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前提條件,沒有誠信,創新就無從談起。
1醫學院校存在的科研誠信問題
1.1大學生科研誠信缺失問題
醫學生在大學前3年要學習很多基礎課程,其中涉及大量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有些學生由于操作不認真、不規范導致實驗失敗、實驗數據與預期不符等問題。然而,為了最終能呈交一份完美的實驗報告,個別學生會篡改實驗數據、編造實驗過程甚至抄襲同學的實驗報告。另外,近年來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級部門組織了多項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但在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了很多問題。一些優秀的科技創新項目因得不到資金支持而無法開展,一些項目由于前期缺乏有經驗的導師系統指導導致實驗失敗。當這些項目進入結題程序時,學生為了能順利結題,只能編造實驗數據和結果,出現論文造假行為。
1.2高校教師學術不端問題
高校誠信教育學風建設探尋
摘要:
誠信是高校學風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內在要求,是高校大學生成功就業的根本保障。以誠信教育為出發點,分析當前高校誠信教育的現狀,探討其中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建設優良的學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誠信教育;學風建設;途徑
一、誠信教育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地位
(一)誠信教育是高校學風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來分析,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形象、具體、生動的貫徹和落實到實踐層面,被大學生認知和認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學風建設就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之一。通過學風建設,可以使核心價值觀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態化,更易被大學生接受和認同。但大學生要真正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需要以真誠的態度來踐行。
(二)誠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養和造就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學風建設圍繞這一目的展開,旨在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正確的行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誠信作為學風建設的思想基礎和內在要求,反映了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大學生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關鍵品質。它直接關系到高校學風的好壞以及學風建設人才培養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動中融入誠信教育,可以使大學生耳濡目染,隨時感受到誠信教育,自覺從誠信的角度思考問題,以誠信的準則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并以這種態度和行為感染其他同學,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引導和推動學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