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城鄉經濟學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轉型期農業經濟科學發展初探
【摘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能一成不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農業城鄉二元結構和農產業性質和工農業產業結構也都發生重要變化。面對城鄉一體化和工農產業結構性質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做出對對農業經濟發展管理和新型農業人才發展戰略的重新思考,在我國農業經濟面臨轉型時期的背景下,概括農業經濟轉型期具有的新特點,分析提出轉型期農業經濟經濟學科的新變化并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轉型期;農業經濟;科學發展;思考
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第三產業的異軍突起,儼然已經在逐步主宰著新的經濟結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面對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巨大沖擊,農業經濟發展也在悄然發生經濟轉型的改變。針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新趨勢,結合轉型期農業經濟的社會需要,相關部門應當找到全新立足點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變革,加速轉型期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建設進程,實現城鄉二元結構和產業結構經濟轉型的根本性轉變,從而為農業經濟科學管理和農業經濟轉型探尋新的發展方向。
1.當前我國農業轉型期經濟的新特點
1.1轉型期農業城鄉二元結構發生巨變。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城市經濟明顯優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貧富之間的差距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盡管城市在經濟發展上擁有諸多優勢,但農業和農村發展依然是我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經濟發展的平衡決定著一個國家整體發展的優劣,城鄉一體化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著力于發展和落實城鄉的二元結構一體化政策,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使得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進而提高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在轉型期這樣的經濟政策使的鄉鎮發展前景變得十分光明。
1.2轉型期工業農產業性質在發生改變。現今我國工農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現象,使的農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有了明顯差距。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經濟的轉型發展的潛力是是十分可觀的,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全面轉型發展的一個障礙,由于我國工業產業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已經獲得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工業生產具備了支持農業轉型發展的能力,在農業經濟轉型期,已經逐步實現工農產業結合以及相關產業鏈的結合來補充農業經濟效益不足的短板。
2.轉型期促使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生的變化
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測算
[提要]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城鄉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將帶來過高的經濟成本壓力。本文從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的衡量指標角度,利用財務分析方法進行測算,用數據加以佐證:要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可以采取分類、分階段有序的延遲退休政策,但控制基本養老保險退休待遇水平年增長率,以及保證國民經濟適度的、持續的增長,這些才是長久之策。
關鍵詞: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城鄉經濟一體化
一、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衡量指標
經濟學家LawrenceThompson(1998)界定了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的概念,并提出用“退休人口基本消費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它。這個衡量方法有其合理性,但考慮到我國國情、數據獲取的便利性和指標的可操作性,我們可以用以下指標來衡量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EC=r×p/GDP。其中,EC表示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r表示法定退休人數,p表示人均基本養老保險退休待遇,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
二、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的測算。根據前面提出的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衡量指標,計算得到表1的結果。通過分析表1的數據發現,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及其影響因素有以下運行特征:第一,EC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從2009年的2.573756%增長到2018年的5.229526%,十年時間增長超過了1倍。第二,隨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城市和農村覆蓋面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口結構逐步老齡化,十年來r不斷增加,已經從2009年的7,363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27,931萬人,十年時間增長超過了3.79倍;r與EC同方向增長,但r增幅遠遠高于EC的增幅。第三,2009~2012年,p逐年下降。第四,2013~2018年,隨著2012年國家開始實施較高退休待遇標準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p又開始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9,087.07元上升到2018年的16,856.50元;p年增長率也超過EC年增長率,但與EC同方向增長。第五,GDP每年基本都呈較快增長;除了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等4年GDP名義增長率低于EC年增長率外,其余各年GDP名義增長率都高于EC年增長率。(表1)表1注:(1)此處r不包括達到退休年齡但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2)p的絕對額是由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除以r后得出。(3)p、GDP的年增長率都是指名義上的增長率。(4)我國2009年及以前國家實施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10~2011年國家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至今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同制度下的基本養老保險有關規定不一樣,此表以此為分界線計算整理“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實際領取待遇人數和基金支出。(5)*為整理后數據:2009年及之前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僅包括農村養老保險有關數字;2010~2011年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11年實行國家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所以2010年僅包括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關數據,2011年包括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國家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合計數;2012年開始實施國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為估計數。
(二)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經濟成本變動因素分析。通過使用財務管理學中的連環替代法,計算得出了中國2009~2018年期間r、p、GDP等因素增減變動分別對EC的增減變動絕對數的影響情況。(表2)如表2所示,中國EC年增長絕對額是r、p、GDP變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即EC年增長絕對額等于r、p、GDP等因素變動對EC影響程度數字之和。再結合表1和表2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第一,十年間,中國EC年增長絕對額始終大于0,這是因為每年r、p、GDP等變動對EC影響程度數字之和也始終大于0,進而使得EC一直呈上升趨勢。第二,十年間,r始終是增長的,r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也始終是正數,它起到正效應;GDP始終是增長的,GD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也始終是負數,它起到負效應。第三,十年間,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有增有減。其中,2013~2018年期間,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也始終是正數,它起到正效應,這是2012年國家開始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其人均支付標準在2013年開始得到較高幅度的提高,p又開始逐年上升,從而引起上述結果。第四,2016年EC增長絕對額達到0.523289%,是十年來最大的增幅,主要原因是當年p增長率達到14.88%,也是十年來增長最快的,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達到十年來最高值0.642084%,再加上健康、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增幅較低的退休人數,最終使得2016年EC增長絕對額達到峰值。第五,2010年,EC增長絕對額是十年間最低的,僅有0.035925%,主要原因是當年GDP名義增值率達到18.40%,是十年來最高的,GD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達到-0.476245%,盡管r增加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有0.630943%,但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卻是-0.118773%,又抵消了部分r變動對EC變動的正效應。第六,2011年,EC增長絕對額0.129179%,是十年中第二低的數,雖然2010年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導致2011年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退休金的農村退休者劇增,r的劇增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甚至達到十年來的最高值1.826891%,但極低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金待遇水平又使得當年p下降-26.91%,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達到了-1.193822%,再加上第三高的GDP變動對EC變動的影響程度-0.503890%,所以最終實現了2011年較低的EC增長絕對額。
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思考探析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轉型升級進入初級發展階段。隨著農業經濟轉型期的到來,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針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深入研究經濟轉型時期的變化,并采取相應措施應對相關變化,以確保農業科學發展能夠很好地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時期的農業經濟轉型。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轉型;管理;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已進入轉型期。隨后,農業經濟也進入了調整時期,出現了新的特點。在轉型期,農業經濟只有通過不斷的發展和創新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只有通過科學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本文主要研究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一、農業經濟轉型期簡述
在經濟轉型時期,產業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在農業和工業之間最為明顯。傳統的產業結構,大部分的資源都用于工業,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發展和農業發展相互聯系。以工業帶動農業,提高農業發展速度,實現了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對工業進行了宏觀調控,農業發展也更加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且城鄉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城市經濟、科技、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遠遠超過農村地區,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為了縮小城鄉差距,中國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的經濟模式。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為城鄉一體化的實施創造了條件,為農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改善了農村人口的福利。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大環境
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是復雜的。經濟發展不僅要面臨市場波動的影響,還要受到各個國家關系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許多國家采取了貿易戰和貿易保護的形式,這不利于經濟發展。當前,中國正處于深化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已進入正常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經濟結構也正處于升級調整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各行業都要關注經濟轉型帶來的各種問題,不斷適應這些變化。從而更好地發揮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指導作用,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以及更好地促進新時期我國經濟的發展。
城鄉經濟與農村經濟對比
一、城鄉經濟的差距
1.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市場上的差距明顯
(1)信息滯后,農民的生產很迷茫,經常生產跟風。產品忽多忽少、經濟存在忽熱忽冷。生產產品常常滯銷或者短缺。(2)農村市場人氣積累少,市場意識差。鄉鎮經濟規模小、商品化率低、產業結構維持計劃經濟時期的小農經濟結構模式,據資料表明,農業的商品化率僅為5%,而發達國家達到95%。(3)農業技術缺乏競爭力。面臨外界低成本、高技術、大批量生產的產業沖擊,落后的生產方式難淘汰,先進的生產技術缺乏資金支持得不到提升,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4)產品競爭力弱,產品缺乏定價權。國家掌控著與此有關的產品的定價權,農村的產品低于成本供應市場。(5)農村勞動力中人的勞動力價格低。(6)社會分工不明顯,社會生產力能力低。存在經濟弱、消費品供給緊張。(7)農民消費預期差,經濟發展不平衡。人與人之間通過相互勞動取得最大經濟效用的發展方式在農村發展艱難。(8)農村經濟裸露在“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環境中。
2.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在發展潛力上的差距
(1)農村找不到市場。農村在農貿市場賣幾把菜可以,要是大規模的銷售就存在問題。農產品在城市更是難找到市場。農村經濟為了城市產品的銷售,在人口多、交通便利、經濟最繁華的地段設立集市,在特定的日子里聚集在一起消費城市產品。而農村產品在城市找不到地方銷售或者找到城市旮旯那種極不理想的地方,更是缺乏相關設施。比如銷售羊時,既沒有草料,也沒有羊圈。(2)生產要素無組織。農村的資金、管理、技術、勞動力都沒有組織。現在生產要素由沿產品方向進行的水平分工向生產要素按垂直方向的分工轉變,尤其是資金組織的社會化生產在城市已經相當普遍。(3)產業鏈不完整,主要產品接不到產業鏈條上。
二、城鄉經濟差距的形成原因分析
1.追求經濟總量擴張的思想
農村經濟發展對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目前已位居全球第二,但是由于發展過程的不均衡,導致城鄉經濟與收入差距過大。本文從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索其對農村經濟及居民收入增長的作用。農村經濟若要發展就必需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農村經濟;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后,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各類企業不斷壯大,外企紛紛入駐,使得我國經濟進入快車道,為國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與此同時,國人的工資收入與生活品質差距也在不斷加大。我國農村人口相對較多,如何增加農民收入,降低城鄉收入差距,是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2018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其中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617元,僅為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由此可見,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降低城鄉收支差距,對農村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就湖南省來說,雖然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獲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城鄉經濟差距并沒有得到改善。經調查,2018年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395.5元,其中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698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093元,從中可以看出城鄉經濟存在極大差距。若要建設湖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解決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1湖南省農村經濟現狀
湖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可耕面積約5750萬畝,地大物博,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湖南農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位置優越,湖南地處長江中游,以平原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廣闊,河流湖泊眾多,光照充足。第二,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第三,農業政策良好。我國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放寬了貨幣管理,增加了對農業的財政支出,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的資金問題,促進了湖南農村經濟全面快速發展。
2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2.1人口因素
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思考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到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我國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越來越大的同時,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大。所以深入分析農業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才能確保農業科學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本文主要是就農業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思路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轉型管理
相關部門在積極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必須針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才能在保證農業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增強農業經濟的活力,為廣大農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農業經濟轉型期概述
經濟轉型過程中,各個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由于政府部門在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時,將大多數資源用于工業產業,所以對農業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政府部門在充分重視產業結構變化、產業發展以及農業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的基礎上,采取了以工業帶動農業,推動農業高速發展的策略,不僅保證了工業與農業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而且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實施以及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力度的加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相關部門應該緊跟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加快城鄉一體化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步伐,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才能達到徹底改善農村福利的目的。
二、農業經濟轉型下農業經濟特點
(一)農業經濟呈現城鄉一體化進程
探微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1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的新變化
1.1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經濟轉型期間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鏈上,特別是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打破了傳統的農業學科研究,而更加重視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精加工、綠色生態林業、農產品的安全質量、農產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將成為以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1.2城鄉二元結構的質性變化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質性的改變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發展結構逐漸瓦解,城鄉一體化成為了當前城鄉結構的主要趨勢,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將在經濟轉型期間得到高度的重視,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及普及,城鄉生產要素的大循環將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一個重點。
1.3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這直接導致了在經濟轉型期間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將重點放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上,并且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思維方式革命式的顛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比較緩慢,和目前國際上農業比較發達的國際相比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國家化帶來的挑戰,這將成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對階層固化的影響
【摘要】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的進程中,原本的“小康”夢想已一步一步地實現,但最初的“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似乎與現實漸行漸遠。中國在經濟騰飛的背后,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其中,作為培養新生力量的工具—“教育”就衍生出了許多的問題。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同步,這些都將直接導致未來城市和鄉村居民在知識結構、經濟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不斷擴大。并且,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都將直接關系著我們的社會階層分化。文章通過對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理論研究,討論它對階層固化的影響,以及提出破除問題建議。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基礎教育資源;教育公平;階層固化
0緒論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報告關于教育的這段論述可以知道,教育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在當前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教育配置不公問題日益嚴重,這種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將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對社會階級固化產生重要影響。
1城鄉基礎教育不公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1.1受教育程度影響人們的職業門檻
我國研究學者李強等人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在對職業地位的影響因子里,個人受教育年限是其最大的影響因素,其路徑關系達到0.551,受教育程度越高,側面反映出了個人學習能力越強,對于一項新的職業技能能夠更好更快的上手和操作,在同等條件下而言,比受教育程度相對低、受教育質量較差的個人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而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們便只能選擇一些出賣勞動力或者創造附加值更低的職業,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我們可知,創造的附加值越大,獲得的薪資越高,而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獲得薪資的,只能獲取其出賣勞動力剝削剩余那部分,如此而來,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