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茶藝表演知識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茶藝社團對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探析
摘要: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包含了許多文化內涵和人文素養,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培養中,引入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教育功能,對學生禮儀進行培養,以此來規范學生行為,實現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提升。本文結合“三進一融”的育人模式,對茶藝社團在高職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茶藝活動中對禮儀素養的要求,同時結合這些要求對茶藝社團如何培養高職學生文明禮儀進行了探究。期望通過這些措施實行可以給高職學生文明禮儀養成帶來實質性幫助,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三進一融;茶藝社團;高職學生;文明禮儀
高職院校“三進一融”育人模式是在高職院校中探索推行的一種新的育人模式,即通過開展“思想導師進學院、職業導師進班級、素質導師進社團”工作,有效推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三進一融”模式下,導師對于學生文化素養培養也更加關注,期望通過有效的教學來實現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因此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素養培養時,都會將茶文化引入進來。通過茶文化中對禮儀素養中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培養。因此探究在“三進一融”模式下如何利用茶藝活動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已經成為了當下許多高職院校重點關注的問題。茶藝是以泡茶過程為媒介的一種重要的表演藝術形式,在這過程中,融合了各方面內容,比如文學、泡茶技藝、音樂、服裝等。通過這些融合來形成一個具有主題內容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在茶藝表演中,只有做到內在美與外在美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提升人們品位素養。因此在實際中,利用茶藝來對學生文明禮儀進行培養,將會起到很好地效果。
1“三進一融”育人模式下茶藝社團活動開展意義
禮儀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為了相互之間尊重,形成的一種大家都認可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表現在儀表、儀容、儀態等各方面。作為每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良好的文明禮儀也是社會文明的一種重要表現。因此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當下社會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學生文明禮儀的培養,更多是采用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方面的教學,而對于一些實踐則不太重視。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方式給學生禮儀養成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枯燥的理論內容會讓學生對這方面失去興趣,從而不利于其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茶文化作為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幾千年,茶就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日常飲用品,受到了廣大人們的喜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茶的飲用方式也經歷了許多過程,從原先的煮茶、煎茶到后面的點茶、泡茶,這些飲茶方式逐漸深入人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飲茶已經不再滿足原先的生理解渴上,而是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其文化教育價值上,期望通過茶文化教學來給提高人們品質修養,幫助人們在飲茶過程中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創辦茶藝社團,舉辦茶藝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其中具體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培養學生認知和自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茶藝社團,舉辦茶藝活動對學生的認知和自律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自律作為一種重要的優秀品質,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人格的升華,同時還能夠讓不斷完善的心靈與外在社會形成一個和諧統一。在茶文化中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促使其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以茶待客,歷來都是我國重要的日常生活禮儀,通過這方面活動的展示,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泡茶人員的禮儀素養,為學生進一步認識和學習禮儀做好基礎。同時通過這方面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學會約束自身行為,讓其更好地養成自律良好習慣。
1.2培養學生實踐與運用能力。實踐是學習和驗證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實踐才能夠將自身所學到的文明禮儀應用起來,而茶藝表演則為其提供了一個良好展示平臺。通過茶藝表演可以更好地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進行不斷的改善,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在茶藝表演中,強調的是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和完善,比如茶藝中的“鞠躬禮、端坐禮”等無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這方面表演和演示,對于禮儀規范將會理解的更加透徹,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檢測,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
高職院校茶文化課程教學思考
一、高職院校中華茶藝技能大賽的作用
1.茶藝技能大賽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位。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中華茶藝競賽分指定茶藝競技、創新茶藝競技、品飲茶藝競技三個環節。比賽中各具神態的茶具造型之美;茶席設計的意境美;醉人的茶香、甘爽的茶味之美等。這些都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茶文化之美,它的美能啟發大學生對美的追求與向往。例如在青茶茶藝表演時,體會那“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烏龍入宮,細聞幽香”等意境之美。茶文化內涵豐富,通過茶藝比賽可提高大學生對美的鑒賞、感悟及創造,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味。
2.茶藝技能大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茶藝技能大賽中競賽項有3個環節,其中一個環節為“團體創新茶藝競技”,要求參賽選手自選茶藝,有關參賽用品選手賽前自備,如主題、茶席、解說、表演、泡茶、創作背景音樂、茶具、茶葉、服裝、桌布等,此項環節要求學生一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極大地考驗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我們在訓練中要求每個學生都開動腦筋、集思廣益,結合民俗、舞蹈、器樂、服裝等編排茶藝表演,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茶藝技能大賽有利于茶文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
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和實用”為基本要求,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很難把握它的尺度,而這一要求在技能大賽中卻非常明確。如茶藝技能大賽的一些技能項目的競賽細則中,對試題范圍、類型及比重都作了詳細說明。例如,比賽知識點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識、茶葉知識、茶具知識、品茗用水知識等;比賽技能點包括茶藝準備和茶藝演示,其中茶藝演示要求是:能夠掌握各地風味茶飲和少數民族茶飲的操作(3種以上),能夠獨立組織茶藝表演并介紹其文化內涵,能夠配制調飲茶(3種以上)等。這些都對改進教學工作具有借鑒作用。
音樂教育中茶文化的運用方法
摘要:
音樂元素融入茶文化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將音樂元素融入茶文化,加深人們對茶文化的理解,并且人們可以從茶文化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之處,增強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感悟。
關鍵詞:
音樂元素;茶藝文化;想象力
茶文化是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久遠,其將道家、儒家等百家的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施加著影響。茶藝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依靠表演者、解說員、音樂等多方面的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搭配表演者專業的表演和優美的舞姿等,讓參與者在和諧靜謐的環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教育機構在進行音樂教育時,將茶藝和音樂兩者進行融合,是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有力補充,并借此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對我國傳統的茶文化進行學習和繼承。
1茶文化與音樂的融合
“茶”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從漢朝開始,文獻資料中就有關于飲茶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飲茶習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慢慢興起,到唐朝時達到鼎盛。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大發展的重要時期,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較高,飲茶風俗在當時風靡全國。茶圣陸羽在其文學專著中對茶文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并且借此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音樂可以讓人們輕松舒緩,聆聽著優美的音樂可以使人們慢慢釋放內心的壓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飲茶時加入音樂,可以將內心的雜念和浮躁排除,放松身心。漢唐時期,人們已經逐漸將音樂、舞蹈、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與飲茶行為相結合。古代的文人墨客均喜歡飲茶,并且在飲茶的同時演奏音樂,尤其古箏的演奏更有意境,這種飲茶方式逐漸上升為茶藝和茶道。茶藝傳遞的是一種清新脫俗、質樸典雅、內心平靜的意境,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體會到茶帶來的種種感悟和享受,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親和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對茶文化更加的重視。清香撲鼻的茶加上美妙的音樂,讓人沉醉在精神世界中,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茶文化和音樂的有機融合,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茶文化,鑒賞音樂,培養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追求。自古以來,茶和音樂都是互相伴隨,在品茶中融合音樂情境,在聆聽中品評茶文化,是人們在對物質生活滿足的前提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平靜安逸的向往。
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
摘要:音樂教育和茶文化在表面上是屬于兩種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音樂能為茶藝表演增添生動性,同時茶藝又能使音樂變得更為形象,兩者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入中創新。同時,音樂教育和茶文化都能表達出審美意蘊,提升欣賞者的道德修養。本文剖析了音樂和茶文化的內在聯系,闡述了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探討了音樂教育在茶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應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茶文化;融合;相互關系
茶文化是在我國悠悠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乃至成熟的一門的藝術形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后被唐朝的文人雅士各相尊崇,最終逐漸在民間和朝廷流行起來。茶文化不僅包括茶葉人文科學,還囊括了茶葉社會科學,所以它是人文與社會的有機結合體。在不斷發展之中,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特定時期內的社會文明程度。茶文化滲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田間作業時,茶民們常常會即興創作一些茶歌,因此茶歌和茶藝悄然而生。茶歌作為茶農們的精神食糧,正是茶文化和音樂教育逐步融合的體現。
1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的內在聯系
1.1歷史淵源
我國巴蜀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早在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之中就提到,巴蜀是最早發現茶葉的地區,隨后才有了茶文化的誕生。至今,茶文化已有1200多年的發展歷史,這在陸羽《茶經》一書中有詳細記載。隨著社會的發展,茶葉的盛產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并促進了茶文化的進一步傳播。茶文化不僅包括茶葉的生產史和發展史,更強調的是茶在日常應用中所折射出的人文和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以茶葉為載體,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體。音樂,同樣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其與茶文化早已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宮樂圖》中刻畫了一幅身材豐腴飽滿的唐朝婦人在飲茶作樂的悠閑景象;周昉在《調琴啜茗圖卷》中描繪出了宮廷婦女悠然自得的生活場景,她們一邊欣賞琴樂,一邊品嘗茗茶。可見,音樂在茶文化的流行和傳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倘若品茶或者茶藝沒有音樂的輔助修飾,那么茶文化的內容將是不完整的。
1.2審美意蘊
酒店管理專業開設茶藝實踐課程必要性
摘要: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其需要的不僅僅是酒店管理知識的教學和相關實踐技能的綜合引導,更關鍵的是要立足時代訴求,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從而滿足時展進程中的人才培養要求。本文擬從當前酒店管理專業建設與創新的時代背景分析入手,結合茶藝實踐課程的具體內涵認知,通過研究酒店管理專業開設茶藝實踐課程的實施必要性,從而切實探究酒店管理專業茶藝實踐課程的開設方案。
關鍵詞:酒店管理專業;開設課程;茶藝實踐課程;教學必要性;人文價值
整體而言,隨著當前社會大眾生活理念的不斷優化,如今民宿、星級酒店、主題酒店等等,成為大眾生活品質提升的顯著標志。因此,面對當前大眾的生活訴求,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就成為滿足這一訴求的重要要求。
1當前酒店管理專業建設與創新的時代背景分析
隨著現階段大眾生活認知不斷成熟,無論是酒店經營的數量,還是酒店經營的規模,都實現了成熟發展。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其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龐大的人才需求量,所需要的不僅是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更重要的是根據時代需要,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思維。因此,在當前酒店管理專業建設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教學元素,更需要體系化的教學思維。隨著當前大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大眾自身的消費習慣,已經由注重價格升級為關注消費活動的品質,所以在選擇具體的入住酒店過程中,住宿的價格對大眾消費行為的影響逐漸縮小,大眾所關心的更多是酒店住宿的品質內涵和實際體驗感。因此,在當前酒店經營過程中,要結合大眾自身的客觀需要,培養出大量滿足時代需要的綜合性人才。事實上,在當前酒店經營過程中,想要走出“差異化”之路,實現整個經營機制的全面創新,就必須注重融入多種元素,構建系統化的酒店經營思維。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在培養時,必須要結合時代特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實現酒店管理專業建設與創新。
2茶藝實踐課程的具體內涵認知
與其他教學體系完全不一樣的是,茶藝實踐課程中,是以茶藝文化為主要內容,其中不僅形象詮釋了實踐教學形式,也全面優化了教學內容,提升了教學品質,從而塑造了教學課程的品牌化,以及內涵化,并且構建了充分影響力的教學體系。客觀地看,教學體系需要全面創新,尤其是要結合當前教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環境的不斷變化,才能真正意義上適應全面的教學環境、把握教學機會,化解當前所面臨的教學困境。對于茶藝實踐課程來說,其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同時更能通過發揮該課程的實踐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但是,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來說,其在開設茶藝實踐課程時,要注重教學元素的合理篩選,以及教學體系的優化設置,尤其是要通過大膽的教學開拓與課程教學體系創新,從而實現整個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此外,茶藝課程教學活動在具體選擇與實施過程中,也要豐富教學內容,立足專業特點,引導學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認知,因此,在當茶藝實踐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看,必須注重發揮該課程的趣味性和內涵化,尤其是要注重優化教學體系,為學生自身形成豐富而成熟的人文理念,提供生動元素。在茶藝實踐課程中,其中所包含的元素極為多樣化,不僅有系統化的文化內容,也有立體化的藝術素材,可以說,這些內容正是現階段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培養體系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
茶文化音樂教育淺析
摘要:
在茶藝表演教學中加入音樂教育,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對于茶藝表演的視聽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以及茶道文化的傳授,讓學生感知藝術與知識交融的美感,有效提升其審美體驗,幫助他們形成對于藝術作品的深入認識。當然,更深層次上也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傳承理解,明確茶文化傳承中的音樂教育功能,并結合具體的音樂教育實踐理解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結合的方式,深化對于茶文化以及茶文化中的音樂教育的解讀。
關鍵詞:
茶文化;音樂教育;茶道
從茶席設計,到茶藝表演的具體實踐,利用自然、優美的動作傳承天人合一、物我相榮的理念,賦予茶具、音樂、整體環境以和諧的韻味,實現茶道藝術和音樂的有效融合,向參觀者傳遞茶道的文化觀念,當然也傳達著中華茶文化的精神。這,即是茶道教學中開展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通過音樂學習,抽象的審美能夠伴隨著具體的茶藝表演活動展開,豐富視覺體驗的同時,升華聽覺感受,進而加深對于茶色、茶湯、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傳達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藝表演的本質,泡茶技能自然也隨之上升,進而促進個人修養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傳承
中國人民飲茶的習慣,源于神農時期,周、漢時被世人所認可,唐宋時期更成為文人雅士的必備技能,加之元、明、清的發展以致形成當前時代的茶道,可謂經歷了飲茶、煮茶、茶藝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斷深化的過程,最終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華文化的演進中,茶道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綜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時,也順應社會發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凈淡雅、自然隨順的茶藝風格,并將其賦予茶藝表演過程中,實現以動傳靜的目的。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區的茶文化,也有著新的發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戲的表演,以幽默的風格傳達著采茶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態;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風格的茶館中,茶藝表演中與各類傳統樂器的結合,也豐富了個人飲茶的體驗。當然,采茶戲和茶館茶藝都是在茶道與音樂相融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創造意境,茶藝渲染意境,兩者都在傳遞中華文化的傳統內涵,當然,音樂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顯。
茶藝課對中職生的影響力之論
一、茶藝課增強中職生的人文素質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提煉其核心思想:即為“仁”。提出“茶以清心,茶以雅志”的茶道就是基于儒道傳統思想。中國古代傳統茶德的內容是:儉、清、和、靜(即:節儉樸素、清正廉潔、和睦處世、怡淡安靜)。當代茶人莊晚芳提倡的中國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即為:廉檢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從古至今我們的茶文化體現了一種高尚“仁”為核心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同時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茶藝課的教學也使我認識到,學生的人格核心是仁,教師要用仁心、仁德來作為自己教育事業的基石。通過茶德精神與師德、讓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得到提高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樸素高潔,不入俗流。在茶藝課的教學中,以茶為載體,茶性的儉樸可以培養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謙儉讓的精神涵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崇尚節儉是個人優良素質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于中職生來講,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取向,還是一種精神品質,一種道德的修養。寒夜客來茶當酒,清茶一盞也醉人。淡淡的茶香,使學生從諸多繁雜的學習生活中走向心靈的寧靜,情感的凈化和對樸素人生的追求。而節儉并非吝嗇,它是一種自我的約束,是以一種簡樸的生活態勢達到一種精神快樂的境界。弘揚節儉的美德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上保持旺盛的精力,磨煉意志,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艱苦環境的能力,培養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中國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過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種藝術的熏陶與禮儀的訓練,更是一種純樸節儉的生活方式的養成與道德素質的造就。在茶藝表演的教學中我還發現,茶禮的教育使學生懂得了敬老愛幼,懂得了禮儀;通過,茶事的活動使學生更加和睦相處了;茶史的教育也使學生更加了解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訓練也使學生養成了凡事自己動手,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從而還能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
二、茶藝課陶冶中職生的藝術情操
審美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作一種文化,主要是因為它在滿足人們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時,還能滿足人們的審美愉悅。中國茶道講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在安靜幽雅、完美和諧的品茗環境中進行審美活動,通過這種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去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最深刻、最親密的關系。茶道最精髓的就是清靜與和諧,我們師生同在茶藝教室這一清靜的處所斟上一盞清茶,看茶湯的透徹,觀杯中茶葉的沉浮舒展,沉下心來細細體味那始澀而后甘的滋味。這些既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也是對自身道德修養的一種陶冶。茶藝是情感的藝術,情感又是茶禮、茶藝的本源。茶藝課將情感體驗作為教學原則,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理念。例如音樂為茶藝配備了它最美、最純、最真摯的情感靈魂;美術賦予了茶藝立體、色彩等豐富的視覺審美情趣。明心要以情感體驗為原則,才能蕩滌學生的心靈。大方得體的茶禮、優雅得體的茶藝為中職生的藝術情操的培育提供行為范式。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升華,使人文素養內化于心、彰顯于行。唐末劉貞亮的《茶十德》對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等說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疇。中職生通過飲茶來領悟哲理,感悟人生,減緩壓力,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等的溝通,更使學生的藝術情操得到了很好的陶冶。
三、茶藝課促進中職生的創新能力
茶藝課除了教會中職生科學的泡茶技藝與知識之外,還要培養中職生的創新能力。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所說的:我們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中職生在掌握了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等茶的特點,學會了基本沖泡技藝及一些配料的特性之后開始學習創編調和茶。選茶具、測量水溫、品嘗、起名、填寫實驗報告。有以龍井為主茶料、玉蝴蝶、金蓮花為配料的“蝶戲金蓮碧玉泉”,不僅口味上佳、賞心悅目,名字也有味道;有用“勿忘我”作配料,高雅清爽,品位獨到、有益健康;還有“圣杯紅”、“游龍百合”“神清氣爽茶”中職生的靈性與激情在迸發。科學的方法、修養品性和文學內涵融合在一起,當學生呈上繽紛馥郁的實驗成果時,課堂散發出了智慧的光芒。
四、茶藝課培養中職生的協作精神
航空服務人才培養視域下茶文化論文
1航空服務專業在閩南茶文化背景下開設茶藝課程意義
1.1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展示程序性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服務技能的高標準相耦合
福建閩南地區盛產茶,閩南人對茶情有獨鐘,且閩南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以烏龍茶鐵觀音為例,其茶藝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環節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體現出“純、禮、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個動作都講究規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服務正是航空服務人才的起碼要求,同時在進行程序化的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展示性和藝術性,這也是航空服務人才之所以成為服務行業內人才標桿的原因。通過對茶藝展示程序化的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在校內有相應的載體體會服務流程的藝術性,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按程序有條不紊、準確到位藝術化地進行服務流程的展示。同時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1.2閩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藝氣質營造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學生美感培養的目標相耦合
閩南茶文化重在圍繞著茶元素,通過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等展示國人生活之美。以環境中的茶席之美為例,閩南茶文化講究透過一席茶的布置有機平實、源遠流長而生命力不減的方式來體現文化,把茶席當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學體現之場。茶席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種種細節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只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么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在選擇的過程里,最后匯聚成一種特殊的氣質。航空服務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僅是外表的,訓練有素的專業素養,對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環境的創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人帶來毫無做作的舒適感,把女性的柔美優雅、男士的紳士帥氣演繹得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藝課中可以達到對航空服務專業學生進行氣質的培養、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美境”的創新能力。
1.3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要求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對禮儀的高要求相耦合
禮儀是茶藝的核心部分。閩南傳統茶道表演其實就是待人迎客的過程,它每一個環節都寓意著一種東方待客禮節。而服務禮儀更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這兩者的耦合之處更是不言而喻。